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0272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docx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选登

一、奥尔夫的生平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原本性音乐教育

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

4、适于开端

5、从本土文化出发,多元化的教育

6、为全体学生的

三、内容与方法

1、结合语言的音乐教学

2、与动作结合的音乐教学

3、器乐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音乐并不是我的目的,音乐是我达到散发心灵力量的一个手段罢了!

——奥尔夫

我们如果能解释音乐的话,我们便能找到一把通向所有人的心灵的钥匙了。

——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注11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而他又是在深受达尔克罗兹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创造了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和全新的教育体系。

可以说不知道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即不知何为二十世纪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尽管有万千新思想、新方法,层出不穷,但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并不因此黯然失色,反而越加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如他在1963年说的:

“回顾起来,我真要把这部《学校教育》,《Schulwers》(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代表作)称之为野生物。

……任何一种野生物都特别强盛,而人们有意种植的植物却常常使人失望。

奥尔夫接着说:

从《学校教育》的这种性质可以看出它的特点、它的长处和短处。

纯粹的体系学者大多对它没有真正兴趣,而具有艺术素质和气质与即兴者却相反大有兴趣注①。

 

走遍世界的,不是我为表明一种理念而编写的《学校教育》,而是哪个理念本身。

——奥尔夫注②

是一种什么理念,这样历经七十余年历史发展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大洲、各种肤色的国家中被人们传播着、实践着、乐此不疲。

这既是一种被称为“原本性的音乐教育”的理念。

也有人称为“从钢琴凳上(老师)、座位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是当代具有世界声誉的德国作曲家,他的音乐剧作《卡尔米娜·布拉纳》在目前世界舞台上是演出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

他作位一位大师级的作曲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音乐教育家。

作曲家需要的是极富个性和特色,而音乐教育又是为所有的儿童,需要的是被大多数人接受和喜爱。

奥尔夫能将此二者融于一身是与他的生长经历和追求的理想分不开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走遍世界的,不是我为了表明一种理念编写的《学校教育》,而是那个理念本身。

——奥尔夫注②

 

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

把原本性的音乐引进学校,作为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此外也作为培养品性、促进幻想力、克服交往困难,以及加强一切生理和心理力量的基本手段。

——奥尔夫注⑥

 

奥尔夫音乐教育原理的介绍在世界上有多少专著就有多少种角度和说法。

奥尔夫本人都从不用所谓“理论”的角度来阐述,但他的教育原理的核心、特征又都是极明确的,正如他自己说的:

我只想用一种形象化的方式说明我的思想,这种方式可以使我免除就事论事,而反正能清楚明了——我想再根据自然界作一个比喻:

原本的音乐、词和动作、演奏——心灵力量所兴起并发展的一切,构成心灵的饱含腐殖质的沃土,没有这种腐殖质,我们将走向心灵的荒芜。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在自然界中,什么时候会产生荒芜呢?

……如果由于片面的侵犯而丧失了自然界中的平衡,就会出现荒芜。

同样地,我想再说一遍,如果人疏远了原本的东西,丧失了他的平衡,就会走向心灵的荒芜。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正如要有自然界中的腐殖质,才有可能使万物生长一样,靠原始的(原本的)音乐方能发挥出儿童身上的力量,这否则是无从发挥的。

所以应当强调指出:

在小学里安排原本的音乐,不是一项外加的,而是一项基本的、奠基性的项目。

这决非完全是音乐教育的事,而是有关人的培养的事……;这在教学计划中远远超出了所谓音乐课和唱歌课的范围。

注①《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可以说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或曰“理念”用一句话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他曾说过“我所有的观念,是关于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观念。

”注①《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什么是原本的呢?

原本的拉丁文是elementarius,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本素材的,原本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

”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

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

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

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

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人们在评价奥尔夫时曾说“他象一位逆流而上的游泳家,总把自己的脸对着发源地”注③《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所追求的不是音乐本身,他从不把音乐作为一门专业,而是借音乐去寻找人类已经遗失或将要丧失的本质的、心灵的最可贵的东西,而要达到这种目的,唯一的是通过这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才能获得。

所以称它为“基本的”、“奠基性的”。

正如奥尔夫传的作者托马斯说的:

奥尔夫的思想是建立在人类学的基础上,并以儿童的自然特点和生理特点为出发点。

自我游戏、说话和发出乐音都是未成年人对自己定位和对世界定位的原始表现,同时也帮助他们获得了社会交际的最初经验。

注③《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人类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把关注的焦点一直放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对大自然从宏观到微观,可以上天,可以“克隆”,人类以制造机器人来取代人自己,对客观世界人们的确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大大地跨进了,可人类对于自己知道多少呢,又能把握和控制多少呢,我们甚至可以说不久的将来克隆人类自身已不存在科学技术上的难题了,可有谁能够说他保证让他的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培养成什么样!

人们开始认识到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

最不能把握的是自己!

在本世纪初,特别是弗罗依德心理学突破性的发展后,人类的确在开始关照自身,力求去认识自己。

在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之后的科技大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制的进展、教育的结果人类的理性得到空前的发展,人从出生、长大,懂得了很多知识,懂得了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掌握了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常说学校、社会的教化使一个人的理性之树,从发芽、成长,给它施肥、浇水、培土、修枝剪叶,在学校毕业了,长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

可在一个人身上的感性之树,对不起只能听其自然成长,这颗小芽,家长,学校如果有机遇或许留心浇点水,甚或剪剪枝,它们在强大的理性之树边、阳光、营养都被理性之树占去了,尤其他们又不能使用同理性之树一样的条件去成长,于是感性之树可能长成一颗瘦弱的细条条,被理性之树压抑在树荫下,枯竭萎缩以至心灵的死亡,表现出来的是麻木、压抑、冷膜,内心空虚等,或者无人修枝剪叶,任其疯长,把理性之树压抑,极至崩溃,而自己成一个废材。

针对如此普遍存在的现象,无数教育界人士都有在苦苦思索怎么办,众高参们著书立说,制定各种对策、条例。

针对教育的“革命”一个接一个,但似乎成效并不大,学校可以一间间的盖起来,学历可以一张张发出去,但人呢?

我们培养的人,合格吗?

人是否正如奥尔夫所说得正渐渐在“走向心灵的荒芜”!

这种心灵的荒芜如同行尸走肉,正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这是人类的最大悲剧。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不仅中国的教育界,世界的教育同行们,甚至中外政府首脑都感受到了一种危机,对于教育的关注从没有现在提的这么高,看的这么重,这或许也是一种希望。

在对于教育工作的探讨中,一些有识之士的教育专家,教育界的行政领导们也开始关注在教育人的工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即除了知识,技能以外的人格的养成,健康心理及人的感情、创造力的培养。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人“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早期,去发展幻想和体验的力量,儿童在早期所体验的开始,在他身上得以被唤起和培养的一切,对其毕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再也无法挽回的东西可能在这些年头被掩埋;此后再也无法接受的东西,可能在这些年头被搁浅而得不到发展。

注①《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他说:

“我们大家,包括城市和乡村的孩子,在我们这个朝代却由于我们文明的影响,承受着过份片面的重负,因为我们的文明在心灵上和生理上都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对我们说来还可能接触到的范围内,去接触自然的、原本性的东西(如原本的音乐),能起到一种谐调的作用。

是的,我更要说:

一种针对心灵亏损病症的疗效作用“(1966年西柏林,注⑧)《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科学、心理学、生物化学、智能生理学、社会学等与人学直接相关的科学在近几十年得到长足发展,人类在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方面已有了更新的认识与发展。

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便是美国1994年以立法程序批准的《2000年目标:

美国教育法》中第一次以立法规定了艺术(含音乐、舞蹈、戏剧、视觉四个学科)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外语等同列为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核心学科,也就是必修课。

同时为所有核心学科制定了国家标准。

这个标准制定的目的非常明确:

〈标准〉将帮助我们的国家在这个以是否具备不断生产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为成败关键的世界中,占据竞争地位。

(摘自《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5页刘沛译。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在这个标准中把艺术(包含音乐)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提到非常高的程度: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艺术学科的知识和实践是儿童思维与心灵健康发展的基础。

艺术是娱乐和想象力的独特源泉。

……它们赋予人类持恒的智慧,有助于人们用新的方式来看待和把握人生。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艺术在帮助学生发展态度、性格和心智技能,使他们有效地参与当今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证据是极广的。

艺术能教化自我管理、强化自尊,培养思维技巧和创造性,而这些是一切劳动场合所珍视的品质。

艺术被教育集体与合作的重要性。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艺术教育有益于学生。

因为,它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中,逐渐形成多种文化修养。

……他们学会尊重其他民族,通常是极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他们学会在不具备标准答案的情况中的决策。

……(摘自《美国艺术教育标准》8页刘沛译)《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出台是美国近几十年吸收包括奥尔夫在内的世界优秀音乐教育体系后的产物。

正如美国西依里古斯大学音乐系主任金思所著《(美利坚)合众国的音乐教育史》中说的“这三位(奥尔夫、柯达伊和铃木)从海外传来的重要的音乐教育家,已影响着合众国音乐教育的方向”(341页注②,20页)《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至今美国的“奥尔夫学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活跃的一个奥尔夫学会组织,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传播至今已七十余年,仍在继续发展,被更多地人们所接受,说明其生命力之强。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本节试图从下面几个角度来解释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1综合性;2即兴性;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4从本土文化出发;5适于开端;6为所有人的。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1综合性

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

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奥尔夫注①

在现今的世界上这种融音乐、舞蹈、语言为一体的整体艺术现象恐怕只能在比较原始的民族和儿童身上才能见到了。

这说明它是最接近自然、最原始的原本的人类的状态。

但实际上早在人类文明最初的兴盛时期,一直到古代的高度文明之中,中国古代的“乐”就包含了歌、舞、奏乐甚至礼仪在内,是一种整体艺术状态,这点正如著名奥尔夫专家,《奥尔夫论坛》负责人海尔曼·雷格纳在为纪念奥尔夫诞辰一百周年出版的专刊《奥尔夫在中国》的题词中说的:

“中国的美学理论和奥尔夫教学法是相通的”。

奥尔夫则明确地指出:

他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教材两者产生自同一个根,两者都产生自Musicae的观念,歌词、音乐和仪态表情的结合。

正如这种观念是我整个舞台作品的信条,它也是我的《学校教育》的基础,后者是通过原本性的音乐去进行教育。

注⑦这个Music原出自希腊文,指主管文学,音乐等的女神Muse,更明确地说是司文学音乐等九女神的艺术(技艺),因此在古代文明中音乐它是与舞蹈语言等艺术紧密结合的。

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渐渐地分离开来。

奥尔夫是想通过原本的音乐即语言(诗歌、朗诵)、音乐(唱、奏)、舞蹈、戏剧紧密结合的形式去找回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地感觉。

我们在幼儿身上,在少数民族的歌舞中,在汉族民间歌舞中经常看到的那发自内心地载歌载舞,这本是人类抒发内心情感最直接,也最生动地形式,随着文明的教化,人类越来越“理性化”,“成熟了”,可这时却不会动了,要唱就干唱,要跳不张嘴。

尤其幼儿,要歌唱坐在那儿背着小手,手不动脚不动,一个活生生地人被教化扭曲地成长,失去了他最自然、最生动地东西,这既是奥尔夫深深痛感的“心灵地荒芜”。

奥尔夫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原本地即唱奏动说综合的艺术才能把人类最宝贵地生灵东西开发、挖掘出来,并伴他(她)一生永葆青春活力!

 

在这里他从强调音乐与动作的结合开始,这个“动作”指对音乐作出反应地、最自然地、即兴地动作,而不是规定一定要什么姿势,什么动作,比如音量的大小,音(曲调)高低的变化,速度的快慢,情绪上的变换(欢乐、悲哀、宁静等等)以及风格上中国、外国、不同文化的特征,都可通过动作来反应,甚至简单的曲式结构,如两段式、三段式、回旋曲式等等,至于动作本身,从人体各部位、各种空间位置到各种动作模式。

它又可以引发音乐的产生,可根据动作而即兴地奏乐,在奥尔夫教学中还有根据一首诗作动作,同时奏乐等等,在这些综合艺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就是节奏,人类语言中有节奏,把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的也是节奏。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音乐主要就是旋律。

尤其中国因语言音调的特征在旋律上形成中国优美丰富的音调特征,以至有人误认为没有音调(旋律)就不能叫音乐,中国音乐的灵魂就是旋律等。

在音乐教学上重音准(曲调)轻节奏。

西方音乐在其经历十八、十九世纪的辉煌中,旋律曲调的发展的确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为人类留下众多美妙绝伦地、永生难忘地曲调。

但奥尔夫正是在“面向源头”时,深感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被人们大大忽略了!

当我们把视线拉向古代,拉向原始民族的音乐时,发现节奏及节奏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们用棍棒、石头,用身体部位的拍击、动作,用兽皮做的鼓来抒发他们的欢乐、悲痛,来激励他们向大自然、向命运斗争,用这些最自然的形式和声响相互沟通、交流情感、传达信息等。

在现实生活中从自然界、每个人生活中有规律地变异就存在节奏,人的呼吸、心脏的跳动、日出日落、春夏秋冬……节奏无处不在,而对人类来说节奏犹如生命,我们也常说“这个人生活、工作没节奏”(杂乱无章)、“生活节奏乱套了”、“快节奏的生活”……在幼儿身上我们看到他(她)们听到音乐会自然地随着音乐的节拍动作。

许多人听戏时情不自禁地手指会在腿上敲打节奏,当秧歌锣鼓一敲,人们会全身就想动起来……这些都说明节奏对人的息息相关。

心理学家们已经揭示了节奏与人的心理生理发育的关系。

同样在音乐中存在没有旋律只有节奏的音乐(如锣鼓乐),却没有只有音高(曲调)无节奏的音乐。

节奏在音乐中象一个人的骨架子,是最核心的部分,因此有人讲节奏是音乐的灵魂,音乐的节奏形成了音乐总的感觉。

而奥尔夫正是从这里抓住了通过节奏训练找到人心灵深处的感应,实现他原本性音乐教育的理想。

在1930年初版的《学校教育》序中说:

“人声音响和动作的统一,产生自纯粹的表现需要;这种统一在它们中间还没有被破坏。

节奏作为原本的动力,通过拍掌、跺脚、行进,以最原始的形式被呈现。

旋律是连接在一起的呼吸。

”“如果它理解时代的标志的话,现代教育必须按这里(指奥尔夫的《学校教育》)提示的意思去建立。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对于戏剧的重视也是他整体艺术的体现,这些戏剧从用打击乐的对话(有一定情节或“故事”为内容)即兴性演奏到“唱故事”(即兴地歌唱),以打击乐作即兴奏乐为动作构成的“故事”(哑剧)配乐,发展到唱说舞表演的音乐剧,这些音乐剧无论是为儿童音乐教学编的教材还是专业创作的舞台作品,都贯穿他这种“综合艺术”体现的原本性原则。

对于综合性的完全艺术教育发展到下个世纪的最典型例子便是《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了。

过去世界各国在学校艺术教育课上大多是清一色的只开音乐、美术两科。

但当美国举国上下惊感艺术教育对学生、社会、国家如此之重要时,并不仅停留在把音乐、美术列为核心课上,而是统称“艺术”下设舞蹈、音乐、戏剧、视觉艺术四科。

在每科中都有一项本学科与其他艺术学科和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内容,如低年纪(幼儿园至小学四年级)音乐第八项内容写到“学生能够:

a识别各门艺术所用的通用术语含义的异同”,五至八年级音乐第八项内容写到“学生能够:

a在两门或更多门艺术中,比较各门艺术的特殊材料(即音乐的声音、视觉艺术的视觉刺激、舞蹈的动态、戏剧的人际关系)在艺术作品中如何表达相似的事件、景象、情绪或观念。

”在(普通高中)九至十二年级音乐第八项内容写到“学生能够:

a揭示各门艺术中的要素、艺术过程(诸如想象或技艺)和组织原理(诸如统一与变化、重复与对比)在运用中的异同,并能举例予以说明。

b比较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风格中两门或两门以上艺术的特征,并能在各种文化中举例予以说明。

……”注13

这些内容大多是从感知与理解角度教育学生去认识,更多属于文化的理解范畴,但它反映了对一个人的教育再不是单项某个艺术学科,而应是全面的“完全艺术”这样一个观念。

而要获得这样的认识,特别在早期、入门打基础时期就应是以一种综合的艺术去进行教育。

在《标准》中各艺术学科的起步阶段就是这样做的,它更强调感性的体验和各艺术学科之间自如的迁移,如同一个“节奏”在音乐、身体动作、符号中的表现;一种情绪用各种艺术语言来表述等等。

这些对一个人全面的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为此提供了从理论到手段一整套有效的内容。

2、即兴性

 

一切都是幻想

——奥尔夫

所有的音乐教学应当从“游戏”入手,而通过即兴达到它的目的和成功

——奥尔夫注⑦

正如美国1982年出版的奥尔夫《学校教育》第一册中指出的即兴(创作与表演)是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部分。

奥尔夫称此为他的“音乐教学方式的独特之处,音乐学习和创作的基本部分。

”美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玛斯隆(Abrahammaslon)说“我们必须教学生成为一个会创造的人,至少有能面对新奇事物的思想,去做即兴创作……我们需要新的一种人类……他们在现有条件下能拥有很强的勇气和自信心,以即兴演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无须提前准备。

”(注⑨)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原理的神妙之处,他把脸对向源头,可他的目的确在未来!

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什么样人还可以由心灵地感应而可即兴奏乐与歌舞?

在儿童身上,只要你放上音乐,他(她)即可手舞足蹈起来,不需你“教”,就象他可拿起笔随意在什么地方画画一样,你给他一个打击乐器,他就会自己在上面随意地敲打起来,这在大人看就是“涂抹”,但它是儿童心里的“艺术”。

5—6岁以前的幼儿可随意地随乐而舞,边玩边哼自己的调调;即兴对他们就象与生俱有的本能,这是他们心灵的直露表白,然而随着他们在社会、成人为他们设计地教化过程中,却渐渐地把这种巨大潜能给压抑了,给扼杀了,到十一、二岁的孩子,请他们随意跟着音乐跳舞,或随便“唱”个什么(不是“学会的”而是自己编的),他们会不安而疑惑地看着你:

我跳什么,怎么跳?

……即兴对他们已成为陌生,而到了中学、大学,书念的越多,越远离这种人类最本能、最自然的东西,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

即兴——对一个人的一切禁锢的放纵。

人类生而有之地具有即兴本能,但随着教化从思想、观念、行为渐渐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规矩”、“轨道”、“习惯”,这些无论是理性的,还是经验的使一个人知道该怎样做才能少找麻烦,并取得成果(达到目的),但任何事物却有其两面性,一个事物发展到极限,会走到极端,当这些传统的思想、行为、观念变成一种禁锢去束缚人时,它就会转变性质。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人类不会冲破这种禁锢,发展与进步就不可发生。

过去人们是不自觉地、被动地去向禁锢发起进攻,但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已开始自觉地去进行打破各种禁锢主动求得发展,在这里每个人的即兴的潜能,将是冲破禁锢最好的能量!

奥尔夫说“一切都是幻想”,我们理解正是指只有这种幻想才会有新的事物的产生!

除了思想的即兴——幻想外,在行动上、感情上,也要给予即兴的机会,使每个人在这时回复到最自然、最原始的状态去随心所欲的“放纵”一下。

这种“放纵”如在日常生活中,当然有时会非常危险,无论与法,与人类,与社会都会产生很可怕的结果。

但在艺术活动中,这种“放纵”却不但是艺术性质(个性、求异性、独特性)所鼓励支持的,也是最为保险的。

而它最根本的是“解放人性”,在这里没有等级的划分,没有身份的标志,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技术、水平的桎梏。

从思想、感情到行动彻底的“放纵”一下,才会真正的体验到奥尔夫所说的“心灵力量所兴起并发展的一切,构成心灵的饱含腐殖质的沃土,没有这种腐殖质,我们将走向心灵的荒芜。

”“正如要有自然界中的腐殖质,才有可能使万物生长一样,靠原本的音乐方能发挥出儿童身上的力量,这否则是无从发挥的。

”注①

奥尔夫正是从这一点开始他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完全从即兴出发的自由教学,是而且永远是一个卓越的出发点。

”注②可以说对于少年、到成年、老人,这种即兴都是有益的,可以找回人自身的平衡。

而这个起点正如奥尔夫主张的,应当从“游戏”入手,将孩子们娱乐优势(天性)转向——用心去“冒险”。

在娱乐时我们能经历一种最完美的人类状态。

而紧张与放松之间的完全平衡就是人类心灵的延伸,娱乐并不为失败所困扰,游戏中也有风险,但娱乐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

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即兴创作,被称为对一个人音乐禁锢的放纵,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仅提出了原理,及一整套关于即兴创作、即兴演奏的价值、意义、以及从各个角度研究的理论,更提供了进行即兴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甚至可以有教学提纲和评估办法,使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在做这些教学活动时,不但兴趣盎然、而且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他们恐怕最爱的是这类课程了。

而教师再也不会认为即兴是神秘不可知的、教不会、也不会教的课程了。

即兴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也正是这个体系经历七十余年生命力仍长盛不衰的原因,同时在即将进入的二十一世纪又为人们架起一座桥梁,难怪在《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在音乐方面列出的每个美国青少年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的九项具体内容中,除“作曲和改编”外,专门另立一项“即兴创作”,而不是包含在作曲改编之中,是发人深省的。

我们在这一项列出的具体标准中可看到其内容甚至用的词语均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关于即兴教学方面的内容和方法。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看到奥尔夫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我追求的都是通过要学生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生的主动性。

——奥尔夫注①

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观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

它是先于“智力”的……。

——奥尔夫注①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学校音乐课在欧洲各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

现实生活中的音乐活生生,但课堂上是一种完全窒息生灵的,枯燥乏味的说教,乐理和低劣的歌曲,学生们在音乐课上丝毫调动不起兴趣和情感,更不要说打动心灵。

奥尔夫针对这些,非常明确的提出“音乐是我达到散发心灵力量的手段罢了”。

他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直接指向心灵深处。

人类认知是从“感性到理性”,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教育长期来被人们当作一种传授前人知识的结晶来操作,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