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2028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奥尔夫音乐教案.docx

奥尔夫音乐教案

奥尔夫音乐教案

奥尔夫音乐教案模板汇编六篇

奥尔夫音乐教案篇1

目标:

1、在游戏中掌握节奏型

2、通过手指游戏、表演等形式体会音乐生动有趣。

活动准备:

节奏卡一张、小鼓一个、创设“池塘”情境、青蛙头饰人手一个、蛙鸣筒人手一个。

活动结构:

1、基本节奏练习

2、手指游戏

3、乐器操作

4、游戏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击鼓,引导幼儿听鼓声模仿节奏,通过拍身体的各部位及声势练习熟悉节奏。

(由此引出小青蛙的叫声)

二、出示画有小青蛙叫的节奏卡,引导幼儿练习小青蛙叫|呱呱|呱呱呱|,帮助幼儿感知此节奏型。

三、谈话引出童谣《数青蛙》,鼓励幼儿自由创编与童谣相符的手指表演,在玩手指游戏过程中熟练童谣和节奏型。

1、结合提问,逐句分析童谣。

并鼓励幼儿创编动作表演。

一只青蛙几张嘴?

几只眼睛?

几条腿?

两只青蛙几张嘴?

几只眼睛?

几条腿?

青蛙是怎样跳的?

青蛙高兴的时候是怎么叫的?

怎么才能表现它大声叫?

2、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动作表演童谣,教师提炼整合幼儿的表演动作。

3、完整表演一遍。

四、完整欣赏音乐《青蛙》,感受音乐的生动有趣,结合提问引导幼儿将童谣与音乐相匹配。

提问:

请小朋友们猜猜音乐中有谁?

它在干什么?

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五、引导幼儿在音乐中玩手指游戏,进一步感受音乐旋律及主要节奏型。

六、幼儿操作蛙鸣筒,为《青蛙》器乐伴奏。

引导幼儿“呱呱”部分用幼儿用蛙鸣筒敲出的响声,“跳跳”部分用蛙鸣筒敲出的响声。

1、请个别幼儿尝试操作蛙鸣筒,自由探索,鼓励幼儿发明出不同的敲击方法,发觉不同的声响。

师:

你们认识它吗?

他的名字叫蛙鸣筒。

你们和它玩一玩,看看它能发出几种声响?

2、教师示范两种不同敲击方法。

帮助幼儿感知两种不同的声响分别与童谣中的“呱呱”、“跳跳”相呼应。

3、师幼共同为《青蛙》器乐伴奏。

重点引导幼儿把握音乐中的节奏型。

4、幼儿分组为《青蛙》器乐伴奏,一半幼儿念童谣,一半幼儿操作蛙鸣筒为“呱呱”、“跳跳”部分伴奏。

七、情景游戏表演《青蛙》。

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巩固练习节奏型。

师:

请小青蛙们和青蛙妈妈一起到池塘边练习跳水。

(幼儿带青蛙头饰)

奥尔夫音乐教案篇2

教学设想:

声音的长短是通过一些音乐活动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长短。

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做到:

音乐与律动的结合、音乐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不仅有利于音乐教学的完成,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锻炼儿童的表演能力,也是全面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好办法。

在教学本课时,先播放动物嬉戏的录象,让儿童通过看、听、模仿他们的声音和动作,初步感受声音是有长有短的。

在此基础上,让儿童进行二声部、三声部的组合练习,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然后让儿童用“×—、×、××”这三个节奏型说话,培养儿童创造节奏的能力。

最后播放一段2/4拍音乐,让儿童用打击乐器或肢体语言表现本歌曲中的“×—、×、××”。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活动,让儿童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不同。

2.会用三角铁、响板、碰铃、铃鼓等打击乐器,及肢体语言等方式表现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3.让儿童感受、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培养儿童稳定的节奏感。

4.培养儿童模仿和创造节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听一听、仿一仿

1.课件呈现动物嬉戏的录象。

要求:

欣赏完后,让儿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并模仿一下。

【通过欣赏儿童喜欢的各种小动物,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2.让儿童模仿自己所看到动物的声音和形态。

(1)指声表演。

(2)集体表演。

【给儿童模仿的空间,是让他们参与学习的过程。

首先,调动了儿童自主探索的欲望,其次,让儿童了解到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是有长短的,初步感受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

3.整理儿童在录象中收集到的声音,如:

小鸭:

嘎嘎小猫;喵—小狗:

汪汪汪

小鸡:

叽叽叽叽青蛙:

呱—小羊:

咩咩

4.儿童用不同方式表现这些声音的节奏。

比一比,谁表现的方式多。

【在活动中,儿童的表现方式有很多,如:

①模仿叫声②拍手、拍腿、拍肩③跺脚④体态律动(跳跃、跑跑、走、舞蹈动作等)⑤捻指⑥嘴打梆子⑦“嗒”式读谱法】

二、谈一谈、议一议、仿一仿

1.让儿童收集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和动作。

2.儿童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声音和动作:

泉水:

叮咚

火车:

呜呜卡嚓卡嚓

大钟:

当—

汽车:

嘀—

闹钟:

嘀嗒嘀嗒

牛:

哞—

老鼠:

吱吱吱吱

心脏跳动:

咚咚

钉钉子:

叮当叮当

狮子:

吼—

小兔:

蹦蹦跳跳

【通过收集自己所熟悉的声音或动作,并按节奏模仿出来,进一步感受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长短】

3.节奏组合表演

(1)师引导:

谁能用刚才收集的火车的声音来表演火车开来的声音?

(2)儿童自由组合表演,教师给予指导。

(3)请表演好的儿童表演展示给大家看,并给予奖励。

鸣笛声‖呜呜︱呜呜︱呜呜︱

车轮声‖卡嚓卡嚓︱卡嚓卡嚓︱卡嚓卡嚓︱

【奖励提高了儿童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4.以小组为单位,边听《火车开了》边模仿鸣笛声和车轮声。

(可以用声音,也可以律动)

5.儿童分小组合作表演其他声音和动作的组合,教师指导。

(儿童边表演,边播放歌曲《在动物园里》,既培养了儿童稳定的节奏感,又熟悉了歌曲《在动物园里》,为下一节教学这首歌曲奠定了基础。

①小鸭:

嘎嘎小鸡:

叽叽叽叽

②锤子:

咚咚钉钉子:

叮当叮当

6.教师引导儿童由二声部逐渐过渡到三声部:

①小猫:

喵—小羊:

咩咩老鼠:

吱吱吱吱

②大钟:

当—铃声:

叮呤闹钟:

嘀嗒嘀嗒

③风:

呼—泉水:

叮咚树叶:

哗啦哗啦

④狮子:

吼—青蛙:

呱呱小兔:

蹦蹦跳跳

7.分组表演,比一比,哪组配合最默契,表演的种类多,节奏稳定。

评奖激励,自评、互评。

(边表演,边播放歌曲《在动物园里》)

【通过实践活动,让儿童亲身体验了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

这样,不仅儿童学得轻松,而且培养了儿童的合作能力。

三、创造节奏。

1.用“×—、×、××”三个节奏型说话。

(11)师示范:

小白兔︱跳跳跳︱

(2)儿童创造:

如:

①老师︱早上好︱

②小妹妹︱真漂亮│

③哎—︱你在︱哪里︱

④赵丽君│

比一比,谁创造的有新意。

奥尔夫音乐教案篇3

《梦幻溪》

【活动目标】

1、感应AB曲式和乐句。

2、用不同的形式表现音乐。

【活动准备】

挂图、彩带、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P2,以故事的情境引入。

二、聆听音乐。

1、老师播放音乐磁带,幼儿静静聆听。

2、手之舞

A段:

手臂飘点出旋律的高低。

B段:

在空中画出4个乐句。

3、飘带之舞

A段:

聆听老师哼唱唱名旋律。

B段:

在四周的空中划出4个乐句的线条。

三、律动感应AB曲式。

1、全体围圈

A段:

模唱唱名旋律。

B段:

彩段划船。

2、两人一组

A段:

面对面模唱。

B段:

两人一根彩段划船。

四、出示图片P3,讲故事。

感应两个小节的乐句:

二个6拍

每2小节换拍肢体部位,走2小节换方向。

五、音乐与舞蹈。

1、分组进行表演。

A段:

打击乐器伴奏。

B段:

彩段划船。

2、两人一组,拿一根彩带。

A段:

左右摇晃。

B段:

两人一前一后随乐句划船。

六、游戏书。

A段:

依树叶高低,唱出旋律的唱名。

B段:

画出青蛙的船浆及水的涟漪。

奥尔夫音乐教案篇4

目标:

1、了解杜鹃花与玫瑰花的颜色及形状。

2、通过肢体游戏感应歌曲中的快板、慢板。

3、在创编花的造型中感受春天的美。

活动准备:

挂图P3、各色杜鹃与玫瑰幻灯片、塑料花、风车花、呼啦圈、CD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师:

小草在阳光仙子和凤姑娘的帮助下,慢慢的长大了。

这时候,春姑娘带着她漂亮的彩带来了,她把彩带一扬,啊!

不仅小草长大了,看,还有很多漂亮的花都开了。

花的颜色可真多都有些什么花呢?

二、认识花

师:

小朋友,你们想去花园赏花吗?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杜鹃花

放映幻灯

幼儿观察,教师介绍杜鹃花的别名、颜色,并告诉幼儿杜鹃花在每年的春天才会开。

2、玫瑰花

师:

花园里的杜鹃花真美,我们再看看,还有什么花呢?

谁会认识这种花?

观看幻灯,教师介绍玫瑰花的叶子、枝干,并知道玫瑰花有哪些颜色。

三、花的游戏

1、手腕花

师:

春姑娘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花,你们喜欢花吗?

我们一起来和花玩游戏吧!

教师扮演春姑娘给幼儿送花。

教师清唱,快板部分幼儿依乐句在自己不同肢体部位开花,慢板部分变成花仙子依乐句左右摇摆。

2、风车花

师:

小花朵和小朋友在一起真开心,瞧!

这是什么啊?

哦,风车花也想和大家一起游戏,那我们先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和风车花玩游戏的,风车花会听音乐哦!

播放音乐,教师示范。

再次播放音乐,幼儿与风车花游戏。

3、花朵与蝴蝶

师:

风车花好玩吗?

蝴蝶仙子闻到了花香,也飞了过来,原来蝴蝶和花朵是好朋友,你们有没有好朋友呢?

请两名幼儿示范,一名幼儿扮演花朵,快板部分变不同花的造型。

另外一名扮演蝴蝶,快板部分花朵蹲下,蝴蝶围着花朵绕飞。

全体幼儿表演。

奥尔夫:

赏花(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复习肢体律动,有节奏的模唱唱名旋律的。

2、通过乐器演奏与肢体游戏感应断奏与圆滑奏。

活动准备:

挂图P3、手摇铃、橡皮筋、CD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师:

花朵和春姑娘一起跳舞,他们展开了一场花儿的宴会,所有的小动物也来了,他们都想和春姑娘在一起,呼呼呼~~~~~~~宝宝正在吹泡泡呢?

原来泡泡也想过来玩游戏。

二、旋律模唱

师:

你们还认识唱名泡泡吗?

1、教师画唱名,幼儿依老师所画的顺序,念出唱名。

师:

泡泡飞呀飞,飞到了黄花的旁边,唱msl。

2、教师在唱名旁贴磁铁,画出旋律,引导幼儿再唱出其它几个旋律。

3、教师带领幼儿复习肢体律动,并唱出唱名。

三、双人肢体游戏

师:

请小朋友找一位好朋友,带着唱名泡泡来玩个好玩的`游戏吧!

教师示范,断奏依节拍两人互点对方肢体,唱出唱名,圆滑奏两人互推手掌。

配合钢琴唱唱名,幼儿与好朋友游戏。

四、乐器、道具演奏

1、橡皮筋

师:

春天到了,宝宝在家里正和唱名泡泡玩游戏,这时候,他们家里的物品听到了好听的音乐,也跑来一起唱歌跳舞,看看,是谁呢?

出示橡皮筋,教师清唱示范拨奏与拉奏。

断奏部分依拍子拨弹橡皮筋,圆滑奏随乐句拉长橡皮筋。

播放CD,幼儿演奏。

2、手摇铃

师: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乐器和你们一起赏花。

乐器宝宝怎么赏花呢?

断奏敲奏拍子,圆滑奏摇奏乐句。

师:

我们一起去给宝宝送手摇铃花吧!

请幼儿听音乐把乐器送回。

奥尔夫音乐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听辨声音的长、短。

2、让幼儿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时值的不同。

3、会用肢体语言或乐器,表现声音的长短变化,体验声音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音乐:

《有趣的声音》、《火车开啦》。

2、图谱。

3、乐器。

活动过程:

一、声音游戏。

1、在音乐《火车开啦》中,和幼儿玩"开火车"游戏,让幼儿说说:

到站时,听到了什么声音?

火车开动时是什么声音?

说出哪个声音长(短)?

有哪些小动物来了?

让幼儿说出动物的名称,然后模仿叫声及动作。

如:

(小小猫;喵-小狗:

汪汪汪汪)让幼儿说出谁的声音长(短)?

小羊:

咩-咩-小鸡:

叽叽叽叽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都听到过哪些声音?

并模仿,知道谁的声音长(短)?

(启发:

动物园里、大街上、厨房里、天空中------4---5人)

二、肢体游戏。

1、听音乐《有趣的声音》,鼓励幼儿模仿音效,让幼儿说出听到了哪些声音,哪个声音长?

哪个声音短?

2、小结:

我们生活中的声音,有长也有短,老师用一根长纸条表示长音,如:

喵-;把这根长纸条剪成两段,就变成两个短音,如:

汪汪;出示纸条,让幼儿形象理解。

3、启发幼儿用肢体表现长短不同的声音,如:

长音,伸长手臂;短音时,握拳手臂收回。

4、启发幼儿用身体动作演奏声音的长短节奏。

如:

拍手、踏脚、摇头-----

三、节奏游戏。

1、认识乐器:

三角铁、木鱼,知道名称和用法。

2、让幼儿用自己手里的乐器敲出声音,说出是长音还是短音。

3、出示节奏谱《不一样的声音》,a组幼儿用三角铁演奏长音,b组幼儿用身体动作(拍手、踏脚----)演奏短音。

然后b组幼儿用木鱼演奏短音,a组幼儿用身体动作(踏脚、开枪、敲鼓---)演奏短音。

4、a、b组看图谱分段演奏。

四、活动小结。

我们周围有许多长短不同的声音,音乐就是由很多长短不同声音组成的。

开火车出教室,去寻找外面不一样的声音。

奥尔夫音乐教案篇6

【设计意图】

这首乐曲改编自《王老先生有块地》,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咿呀咿呀哟”乐句反复出现,此活动重在让幼儿学会辨别该句的节奏,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乐曲,演奏中注重培养大班幼儿的分工、合作意识。

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欣赏、熟悉乐曲,然后师幼共同观察图谱,让孩子比较自主的学习表现曲目的节奏,进行小小的律动,最后通过奥尔夫乐器演奏曲目,达到全班幼儿分工、合作演奏的目的。

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活动设计上,教师力求让幼儿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充分辨识固定乐句,充分感受音乐节奏,并借助模仿动物,身体小律动等方法帮助幼儿反复体验、感受音乐的性质,从而体现“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特点,创编歌词。

2、辨别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和乐器表现节奏“XXXX|X—|”。

3、提高观察图谱,分工、合作演奏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咿呀咿呀哟》音乐。

2、节奏图,完整图谱、水彩笔一支。

3、手摇铃、打棒若干个。

【活动过程】

一、热身律动

随音乐《咿呀咿呀哟》进场

师:

春天来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小草小花都发芽了,让我们去森林里快乐的玩耍吧!

二、倾听音乐

师:

今天我们来到了大森林里,可是这儿怎么一个小动物都没有啊?

哦!

原来它们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藏在了这首好听的音乐中,我们再来听一听都有谁?

师:

音乐里都有谁?

这段音乐里藏了这么多动物,你们的耳朵真灵!

三、感受音乐

(一)节奏练习

1、师:

除了动物的叫声以外,老师还发现这段音乐里有一句话特别有趣,谁刚才听出来了?

师:

原来是“咿呀咿呀哟”,你们听得这么认真,小动物们觉得你们很聪明,要考一考你们,(出示节奏卡),看谁能用小手拍出这个节奏?

”(师幼一起拍一拍,学一学)。

2、师:

老师还把音乐里的小羊请了过来,它要和你们打招呼:

“我是一只小小羊,咩咩咩咩咩。

”请你也做一种小动物,像小羊这样用叫声给大家打招呼。

(鼓励幼儿创编歌词)

(二)根据图谱寻找固定的乐句出现的规律。

1、师:

你们唱的这么好,小动物就带来了一份神秘的礼物,请你们仔细看看这幅图谱,我们跟着音乐找找“咿呀咿呀哟”,找到了要像刚才一样拍拍小手哟。

(教师随音乐用笔沿线描画,在乐句“咿呀咿呀哟”出现时,用明显的摆动动作画出锯齿线,以突出乐句和音乐节奏)。

2、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师:

原来“咿呀咿呀呦”会和我们捉迷藏,它不是每一个乐句都出来的,图谱里的哪一部分表示“咿呀咿呀哟”呢。

(师幼共同认识图谱,比如锯齿线是为了突出节奏,有的地方是在休息),让我们再来跟着音乐听一听,找一找吧,师幼共同跟着音乐律动。

师:

听到“咿呀咿呀呦”时除了刚才的动作,你还想用什么动作表示呢?

你们想到了这么多动作,那我们这次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表演这段音乐。

(再次欣赏音乐,幼儿离开位置,自由起舞,师幼一同自由用肢体动作表现各种动作,也可以是各种不同小动物的形象动作)。

四、乐器演奏。

师:

大家表现的都很棒,现在森林里决定举办一次演奏会,请你们做小小演奏家,我们先来把我们的乐器宝贝请出来。

(出示打棒,手摇铃,教师简单介绍,请幼儿学习演奏“咿呀咿呀哟”的节奏)

师:

第一次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演奏一次,我拿打棒,和拿打棒的小朋友一起来演奏“咿呀咿呀哟”前面的节奏,“咿呀咿呀哟”的时候请你们来演奏。

(提醒幼儿有的地方是休息的,及时鼓励幼儿)

师:

互换乐器,请小朋友自己做自己的小主人,看着图谱来演奏这段音乐,拿打棒的小朋友先打前面的节奏,手摇铃的小朋友演奏“咿呀咿呀哟”,如果没有轮到你,那么你的小乐器是休息的,小耳朵仔细听,我们来试一次。

(教师根据图谱,引导幼儿演奏)

五、结束环节

师:

你们都是很能干的小小演奏家,合作的这么好!

演奏会结束了,现在我们要做动物园里的小兔子,回家休息了,全体起立,小兔子们竖起自己的耳朵,让我们跟着音乐节奏,蹦蹦跳跳回家吧,教师收乐器,活动自然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