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0540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响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响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之后,我县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和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的背景下编制的发展规划,也是我省加快苏北发展战略实施后,我县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编制的发展规划。

因此,认真编制并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我县抢抓新的战略机遇期,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是我县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群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以工兴县,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力推进“项目大突破、结构大调整、私营大发展、环境大变化”四项重点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2004年,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2亿元,预计“十五”期末达46.5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3倍,年均递增15.5%,占“十五”计划110.7%。

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末的41.8:

24.2:

34.0转变为30.2:

41.5:

28.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24.7%,年均递增18.3%。

预计“十五”期末完成财政收入达4亿元,是“九五”期末的4.4倍,年均递增27.9%,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4.5%提高到2005年的8.6%。

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二)项目突破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我县实施各类项目1100多个,实际投入88.4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760多个。

规模项目取得新的突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00多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5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30个,裕廊化工、南方化工、联化科技、题桥纺织、亚邦药业、桂花鸭加工、森达热电、气体雅克、宏顺纺织、金隆化工等一批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投资1.5亿元的陈家港化工集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正式投入运营,投资2.5亿元的热电厂已并网发电,风力发电项目正式启动,陈家港电厂项目申报取得新的进展。

陈家港化工集中区、响水工业集中区建设初具规模,进一步提升了我县工业集中度,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极。

  (三)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十五”期间,我县农村经济总量增长迅速,“一降三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04年全县粮食总产33.04万吨,棉花总产2.01万吨,油料总产2.54万吨,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21.9%、265%、49.4%。

2004年农业农村经济总收入45.38亿元,纯收入16.18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605元,预计“十五”期末达3966元,较“九五”期末增长56.3%,年均递增6.1%。

完善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44个,发展农民经纪人达2万人,新增订单农业加工企业8个,订单面积达8万亩,带动农户28700多户。

桂花鸭加工、双发油棉等46个规模农业龙头加工企业的建设,加快了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

  (四)工业强县步伐加快

  到2004年末,全县工业实现总产值57.4亿元,工业增加值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0.6亿元,利税2.46亿元,利润1.056亿元,其中定报企业完成增加值7.0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4.86亿元,利税1.41亿元,利润0.46亿元。

预计“十五”期末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8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亿元,利税5.5亿元,利润3.4亿元。

全县定报企业140家,比“九五”期末净增97家。

金兰、汇中等一批重点企业顺利完成改制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新上一大批投资超亿元骨干企业,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目前已初步形成纺织、化工、机械、建材、轻工等主要支柱产业。

其中,纺织行业企业27家,200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亿元,占全社会工业比重为15%,占定报工业比重为30%;化工行业企业36家,200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亿元,占全社会工业比重为17%,占定报工业的比重为34%;机械行业企业18家,200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亿元,占全社会工业比重9%,占定报工业的比重为19%。

规模企业支撑作用十分明显。

2004年,全县40户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利税250万元以上重点规模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5亿元,利税总额1.2亿元,利润总额4200万元,分别占定报企业的77%、75%、75%、67.7%。

预计2005年注册外资实际到帐2000万美元,是“九五”期末的2.8倍,占计划的100%。

  (五)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

  “十五”期间,预计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1亿元,技改投入60.43亿元,分别比“九五”增长276.8%,586.7%。

裕廊化工、森达热电等55个重点工程成为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提高,特别是技改投入进一步加大,有力地支撑着GDP的高速增长,并为我县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29.4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6倍。

新铺设排水管道65公里,高等级公路15万平方米;开发新建东园小区、幸福小区、花园小区等各类房屋28万平方米,县城人均居住面积达19.1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3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0.3%,县城面貌发生根本改观。

通讯扩容、县城电网改造、城乡广电网络建设、海堤达标工程、农村危桥改造、集中区基建、省道等级提升改造以及村通公路、村通自来水等一大批工程项目的实施,美化了城乡面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预计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00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5.9%,年均递增7%。

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60%,年均递增8.4%;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2.5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52.8%,年均递增20.4%。

  (八)社会事业发展迅猛

  “全国科技先进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

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对工业的贡献率达34.5%,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0.4%。

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全县人口出生率稳定在9.5‰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村通自来水普及率达98.5%;五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600公里,完成草危房改造、因灾倒房改造5023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人口34.5万人,参合率达82%;环保、双拥、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及老龄、关心下一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教育城二期工程、广电传输发射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馆、文化馆工程、市民基本保障工程、特殊群体基础工程(特校综合楼、博爱小学、残联康复中心)等全面开工建设,为我县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以工兴县,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实现更大更快更好的主题,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发展方针,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外向化战略,继续强势推进”项目大突破、结构大调整、私营大发展、环境大变化”四项重点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以人为本、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响水。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达到如下目标: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年均递增19.4%,人均GDP达2300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8.2:

54.5:

27.3,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67%提高到81.8%,结构更加优化。

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递增24.6%,一般预算收入达6亿元,年均递增26.7%。

工业增加值达54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60亿元以上,利税达20亿元以上,年均分别递增32.8%、31.5%和48.4%。

  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接近小康

  到2010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贡献率达到55%,对工业贡献率达到45%,卫生体系健全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0%以上,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以上,自来水供给率达到1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00元,年均递增12.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年均递增10.4%。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80%以上。

  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到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200亿元,比“十五”期间翻一番。

县城总面积达20平方公里,人口达15万,城市化率达45%以上。

  4、生态建设长足发展,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农村户用沼气率达2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生态质量、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外向经济稳定发展,招商引资再创佳绩

  “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资18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0%以上,其中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2亿美元,年均递增30%以上。

到2010年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3000万美元。

  到2013年,争取达到如下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1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00美元,工业增加值85亿元,财政总收入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四大类18项指标全面达小康标准。

  (三)2020年远景发展目标

  1、经济更发达。

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万元,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2、社会更进步。

科技教育和知识文化成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农业和工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60%和50%;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高。

  3、生活更富裕。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大力实施以工兴县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1、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外向化拉动工业化。

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作为“十一五”经济发展第一要务。

进一步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降低门槛,降低外商投资成本,坚持具体项目具体对待、特殊项目特殊对待,采取灵活政策,引进更多的企业和项目。

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一二三产项目一起上,不断完善项目建设的选择、滚动和激励机制,形成“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

充分发挥现有规模产业和资源比较优势,注重技术密集性、资源开发型和新型商贸服务项目的引进,突出大企业、骨干企业、重点产品和产业链招商。

力争每年新上实际投入超亿元项目3个以上,超5000万元项目10个,使我县工业经济的总量、质量实现跨越式的提高。

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现有企业的增资扩股、改制重组、合资合作,扩大吸引利用民资的总量和规模,继续实施“凤还巢”工程,鼓励更多的外出人员回乡创业。

力争到2010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四个80%的目标:

民营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0%;税收占工商企业税收总额的80%;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80%;民营企业投资占全社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0%。

  2、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推动产业集聚。

围绕化工、纺织、机械、医药等支柱产业,以优惠的政策激励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以裕廊化工为重点带动农药、医药、氯碱等化工产业的集聚和扩张,力争“十一五”末化工产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工业增加值25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县25%以上。

以新金兰为重点,推进纺织企业的优化升级,突破染整和品牌服装,拉长纺织品产业链,推动纺织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提升产品档次和竞争力,力争“十一五”期末纺锭能力达到30万枚,染整能力2万吨,成衣加工量1000万件,精纺设备比重达到40%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亿元以上,增加值14亿元以上。

以新汇中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坚持挂大靠强,提高装备水平,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动轴承座、冶金逐步由初加工、散布局等粗放型向精深加工、集群化等集约型转变,到2010年,机械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利税2亿元,利润0.6亿元,新产品比重达50%以上。

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创国家、省级名牌产品6-8个,市级名牌产品20个,争取50个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全县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5%。

  3、依托陈家港电厂(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十一五”期间,陈家港火电厂、陈家港风电场及县城热电厂有望全部投入运营。

充分发挥陈家港120万千瓦大型火电厂带动作用,发展和延伸能源产业,推进港口建设,形成以煤炭为基础、包括煤电油气综合性的能源生产加工基地和货物集散基地。

充分利用电厂的丰裕电力,选择发展有市场需求、有竞争优势的大型项目。

综合利用火电厂的废料粉煤灰和其它副产品,生产水泥、石膏等,壮大建材产业。

抢抓国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机遇,借助我县20万千瓦风力发电场建设的东风,发展大型风电机组制造加工基地。

积极推进县城热电厂申报工作,争取早日建成以解决工业集中区及县城供热问题。

到2010年,电力及相关产业产值达80亿元以上,成为我县新的最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4、发挥灌河优势,着力打造灌河经济带。

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沿海经济机遇,充分利用我县灌河天然优势,合理规划灌河经济带产业布局,做大做强工业园区。

继续坚持“项目兴区,环境立区,服务建区”,加大园区(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园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在质量型项目上下功夫,重点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有利于形成支柱产业、培育产业集群的项目。

到2010年,园区实现“四个突破”:

灌江工业区基础设施投入突破10亿元;外向型农业开发区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突破50家;工业集中区进区企业突破100家;化工集中区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元。

  

(二)着力发展效益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推进效益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广优新品种,以产品优质化为重点,以品种改良为突破口,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专用品种、优质品种的比重。

大力优化布局结构,将里滩建成优质油菜、小麦、扁豆、浅水藕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带,外滩建成蔬菜和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带,海州圩里建成棉花、稻米特色产业带,以特色增效益。

力争建成优质粳稻、优质专用小麦、蔬菜、浅水藕、扁豆等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

大力发展高效畜禽养殖产业,着力培植三元杂交猪、波尔杂交羊、樱桃谷肉鸭等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

积极推广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新能源建设,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建设。

加快“绿色农村”建设进程,抓好高标准沿海防护林、农田林网、绿色通道、经济林、村庄绿化等“五大林业工程”建设。

  2、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进一步盘大盘强桂花鸭、金阳牧业苏太猪等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兴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0家以上,千万元以上龙头加工企业8家。

围绕龙头企业扩大配套生产,拉长产业链条,树立地区品牌,实现由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化,力争“十一五”期间打造3个以上国家级名牌农产品。

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竞争能力,“十一五”期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00个以上,其中省级、市级合作经济组织分别达10个和20个以上,带动60%以上农户。

加快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以县城农贸市场和乡镇集贸市场为基础,引导建立专业市场、特色市场、批发市场,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市场体系。

完善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指导农户和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增强生产的针对性。

  3、加强素质教育培训,着力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培训、专业技术证书培训和乡土人才开发工程,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到“十一五”期末,全县18-45岁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的比例达85%以上。

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致富工程,通过大力度组织、多渠道培训、全方位服务,不断扩大劳动力输出范围,切实提高农民就业的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达15万人。

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实现由“劳务型”向“老板型”转变。

大力推进农民投资创业工程。

到“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民自主创业人数达6万人以上,投资总额20亿元。

  4、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机制,推行土地承包权货币化,逐步从根本上消除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优化农村生产要素配置,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的生产率,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城乡面貌

  1、以市场化理念推进县城建设,提升城市品味。

按照“依托老城、东西拓展、向南推进、区城一体”的发展布局,高起点抓好总体规划和分区详规。

围绕“扩容、美化、改造、提升”的总体思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以行政中心南迁为契机,推动城南新区建设;完成城南大道、珠江路、黄海南路、幸福南路等主要干道及配套设施建设,搭好新县城的框架;新建热电厂,铺设天然气管道,让县城居民用上暖气、热水和管道煤气;新建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300吨垃圾处理厂,使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完成中央花苑、滨江花苑、滨河花园、响灌路街区等5个以上小区开发建设;加大市民休闲场所建设,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档次。

加大土地和建筑市场管理力度,县城规划区内的非农业建设用地依法纳入土地储备库,制止私自无序建设和违法开发。

规范城镇土地批租操作程序,实行公开招标出让,增加财力,推动城市建设滚动式发展。

大力吸引外资,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市场化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基础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及早规划城南高速出口,要发挥其区位优势,发展道口物流,促进道口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提高县城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2、加强中心镇、中心村及新型示范村建设。

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的原则,将陈家港镇、小尖镇、运河镇、大有镇、黄圩镇发展成城镇人口达2万人口以上中心镇,其它乡镇人口规模达1万人以上,力争创省级新型小城镇1个,市级新型小城镇2个。

引导乡镇企业聚集、市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繁荣经济、聚集人口。

按照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以及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原则,加强村庄规划,严格控制居民的零星建筑,分批推进中心村建设,到2010年,建成中心示范村50个以上。

扎实开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气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示范村建设,大力实施布局优化、环境美化、卫生洁化、道路硬化“四化”工作,力争“十一五”末建成20个以上社会主义新型示范村。

  3、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转变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从城乡分割、差别发展转向城乡互通、协调发展,把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财政投向“三农”的比例。

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医疗体制,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增加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继续加快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0亿元以上。

  水利建设以防洪保安、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加快防洪工程特别是海堤达标工程建设步伐,加大河道疏浚和治理力度;以骨干工程带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实施以渠道防渗、田间高效节水为重点的大型灌区配套节水工程;保护基本农田,尽快启动废黄河等土地复垦,建设引淡工程和苦咸水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交通建设以优化道路结构、提升等级和完善道路网络为目标,在现有的“三横八纵”基础上,形成“三横九纵六连”主框架格局。

乡村道路硬石化、网络化,发展村通公共汽车,切实改变群众出门难、行路难状况;撤渡建桥,消除安全隐患。

加快启动盐连铁路响水段工程,高起点建设好响水站。

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兴建陈家港万吨级货运码头、沿灌河和通榆河8座千吨级码头,进一步提高货物吞吐能力,争取早日将陈家港建成世界级大港连云港的物流配套港,为加快响水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合理调整县城客运中心、乡镇(村)客运中心、货运中心布局,加强运输市场管理,规范运输市场秩序。

  加强电网建设和改造,抓好与陈家港电厂配套的500kV输变电工程,完成响水220kV输变电扩建,新建双港和康庄110kV输变电工程,积极争取建设陈家港220kV输变电工程,扩建和新建运河、老舍、四丰、六套等输变电工程,提高电力保障发展能力。

鼓励和支持通信电讯基础设施投入,实行多元结构的网络建设。

  (五)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事业体系,促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切实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加大开发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力争“十一五”期间,建立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开发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个,省级重点新产品10个。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师资整体素质。

重视幼儿学龄前教育,完善中小学布局,推进中小学“寄宿制”工程。

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学生免收杂费,贫困家庭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

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努力提高在校中小学生享有公共教育资源的水平。

鼓励民资和县外资金兴办民办教育,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全面提升就业技能。

充分利用省对苏北人才支持的有关政策,加强紧缺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完善创业环境和激励机制,为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坚持“依法治县”,加快建设“平安响水”。

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和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体系建设,建立严打经常性机制,为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公民学法、守法、维法的意识,切实保证司法活动中的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形象公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