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0860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docx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试题

来源

考查主题

引文出处

设问视角

命题分析

2018年课标全国Ⅰ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比较类、原因类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材料出处多以国外著作为主。

(2)从设问方式看,以原因类、作用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影响。

(3)从时间上看,以现代史为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从内容看,涉及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及影响。

(4)与教材的关联度,与选修3教材中第三单元密切相关,与其他章节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与必修1教材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定联系。

2018年课标全国Ⅱ

联合国的建立及中国为此做出的巨大贡献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内容类、原因类

2018年课标全国Ⅲ

二战期间英法对德政策

[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内容类、作用类

2017年课标全国Ⅰ

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

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内容类、意义类

2017年课标全国Ⅱ

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

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背景类、原因类

2017年课标全国Ⅲ

日本的侵略扩张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原因类、变化类

2016年课标全国Ⅰ

越南战争

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

原因类

2016年课标全国Ⅱ

罗曼·罗兰的反战活动

杨晓明《欣悦的灵魂:

罗曼·罗兰》

比较类、原因类

2016年课标全国Ⅲ

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背景类、原因类

2015年课标全国Ⅰ

二战与法国的复兴

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原因类、认识类

2015年课标全国Ⅱ

苏联与原子武器研制

[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背景类、作用类

2014年课标全国Ⅰ

联合国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原因类、作用类

2014年课标全国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背景类、意义类

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③在一战中,科技进步使潜艇、飞机、坦克和大炮等新式武器问世并用于战争。

④20世纪以来,德国形成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浪潮。

⑤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2)过程

①一战爆发后,从马恩河战役到凡尔登战役进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②一战以欧洲为主战场,主要形成了三条战线:

即西线、东线和南线。

③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④美国于1917年参战,苏俄因为爆发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坚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⑤1918年,德奥集团在协约国的总攻下失败,一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3)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多亿美元,夺走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

②一战使西欧相对衰落,使美国、日本崛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③一战中,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匈牙利爆发了匈牙利革命,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④一战也引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浪潮,打击了西方殖民统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构成

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

(2)国际联盟

①1920年在瑞士的日内瓦建立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由英法所操纵。

②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的国际性组织,它的宗旨是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

国联的主要组织有大会、行政院与常设秘书处。

③国联成立后,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二是处理世界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

(3)《非战公约》:

1928年,美、英、法等十五个国家签署了《非战公约》,这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法西斯的重要法律依据。

考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

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③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

④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⑤英法等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过程

项目

扩大

转折

反攻

西欧

荷兰、比利时、法国先后投降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北非

英军与德、意军队展开拉据战

阿拉曼战役

美、英联军在西北非登陆

苏德

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

莫斯科之战、斯大林格勒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太平洋战场

日军突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

瓜岛争夺战

(3)影响:

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战争。

①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②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

③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2.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冷战”的原因

①二战后,苏、美、英等大国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制。

②雅尔塔体制是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具有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色彩,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二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超群,苏联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强国,战后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④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全球战略矛盾对立。

美国为了称霸,挑起了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

(2)“冷战”的形成

①1946年,美国驻苏代表乔治提出“八千字电报”的遏制理论。

②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著名反共反苏的铁幕演说。

③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咨文反映出来的美国外交政策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它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一大转变,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④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马歇尔计划”,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⑤1949年,苏联联合五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

⑥1949年,美国联合加拿大等十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七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标志着战后欧洲出现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

(3)美苏争霸

①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世界出现美苏争霸的局面。

②美苏争夺的重点是欧洲,柏林是美苏较量的重点。

③美苏争霸的核心是军备竞赛,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核力量处于均势。

④美苏争霸使世界处于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突出表现。

(4)缓和与对抗

①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政策。

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

②1975年,欧洲大多数国家和美国等签署《赫尔辛基宣言》,标志着冷战对峙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③197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④1980年美国提出用武力遏制苏联的“卡特主义”。

1981年里根总统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美苏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⑤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提出“新思维”理论,美苏关系进入第二次缓和阶段。

⑥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也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考点三 二战后的局部战争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

1950年,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从1950年到1953年,最终美国战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2)越南战争

1961年,美国又发动越南战争,它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1973年美国战败,它是美国战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3)中东战争

①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也是中东战争的根源所在。

②1948~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5次战争,都称之为中东战争。

③1977年,萨达特正式访问耶路撒冷,开始了埃、以之间的和平谈判,1978年,美、以、埃三国签署《戴维营协议》。

④1993年,巴、以双方在美国签署《奥斯陆协议》,这是中东和平的一个重大突破。

⑤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被刺杀,中东和平进程受阻。

(4)两伊战争

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了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即两伊战争,它是二战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局部战争。

(5)海湾战争

①1990年8月,伊拉克突然发动对科威特的侵略战争,1991年,美国对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

海湾战争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空中轰炸,第二阶段是地面作战阶段,战争最终以伊拉克的失败而告终。

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也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②2003年,美国以打击萨达姆政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的高科技含量大大超过海湾战争。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流

(1)联合国

①1943年,美、中、英、苏四国签署《普遍安全宣言》,宣布尽快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②1945年4月,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开幕。

联合国正式成立。

③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等四项。

联合国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一些常设机构。

④联合国在它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一些贡献。

⑤裁军和军备控制是联合国的重要任务,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也十分突出,维和部队称为蓝盔部队。

(2)反战和平运动

①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举行,这次大会签署了反对核战争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反战运动,它和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相结合,构成了美国的社会浪潮。

③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平运动在欧洲兴起,形成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④反战和平运动在内容上是以反核运动为中心,在范围上具有全球性,在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

(3)和平与发展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②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平推动发展;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促进和平。

③21世纪,战争威胁依然存在,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

角度一 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认识

【典例1】(2018·全国Ⅰ卷,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

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

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1941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角色和地位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1)问,可直接立足于材料一、二的内容提炼出中国共产党在1939年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战争,1941年则认为其为民族国家对法西斯国家的正义战争。

(2)问,解题的关键在于调用所学知识中1939年二战爆发初期苏联、欧美国家的立场和做法与毛泽东论断之间的对应关系,1941年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程、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加强合作的愿望等来分析其立场的变化。

解答时需要注意的是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中共观点的改变是这一同盟建立前的策略调整,而不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的影响。

答案 

(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2)帝国主义战争:

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

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规律总结』关于20世纪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认识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

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被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

(1)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

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变缓。

(2)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

(3)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

二战后的60多年来,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

这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角度二 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典例2】(2018·全国Ⅱ卷,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

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

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

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

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

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

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及贡献。

(1)问,结合材料“《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建议……被称为‘中国建议’”等信息概括。

(2)问,结合第

(1)问答案,调用所学知识从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创建、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贡献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方面作答。

答案 

(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知识提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类别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基础

和矛

盾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反映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建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力量

中心

以欧洲为国际舞台的中心,英法起着主导作用

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形成

过程

一战结束后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战胜国相互妥协而形成

二战接近尾声时,同盟国协调与磋商,战争结束后形成

性质

和实

质 

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反法西斯性质,实质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体现

意志

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美苏两国的意志

影响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适用于欧洲、非洲、中东和远东地区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适用于全世界

(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都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破坏瓦解

角度三 对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趋势的认识

【典例3】(2016·课标全国Ⅱ,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

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

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

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

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解析 第

(1)问,首先注意:

一战时期罗曼·罗兰主要是以个人的名义发公开信、发表文章等进行反战。

根据材料“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得出由个人宣传到到组织反战活动;根据材料由“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到“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得出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问,要结合第

(1)问的变化进行对应分析。

首先,总结一战期间的反战教训——个人反战未取得明显效果;其次,二三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化——世界受到法西斯势力的威胁,苏联兴起并且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斗争对象。

答案 

(1)变化:

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原因:

总结一战教训:

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

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规律总结』人类对当今战争与和平的历史思考

(1)战争是一柄双刃剑。

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由于世界大战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世界大战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成为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了否定战争本身的强大力量。

因此,二战后半个多世纪没有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政府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2)人类开始更加理性地用谈判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一战的教训使西方大国更加注重谈判的方法,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美等国无原则的妥协,客观上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导致二战加速到来。

经过二战,各国开始采用既有原则又灵活务实的谈判方法。

“冷战”无疑说明了这一点。

(3)经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人类社会进入矛盾重重的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类只有充分运用理性的方法,抛弃极端观念,抛弃“冷战”思维,本着宽容的心态,积极地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才有可能维护一个和平发展繁荣的新世界。

1.(2018·江西九江二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施里芬计划》是建立在对战争发展的错误估计之上的。

施里芬指导战争的理念,是想依靠以贵族为中心的精英集团来赢得一场现代化的总体战争,观念落后于现实。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对德国的经济和社会进行了重组,以适应总体战争的需要,取得了显著成功,对战争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德国最终还是失败了。

隐藏在这背后的更深刻的原因,是德国缺乏必要的物质手段完成它过分野心勃勃的战争目标。

——熊伟民《传统与突破: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战争指导》

材料二 美国威尔逊总统发表了“十四点计划”,希望建立自由的资本主义国际世界秩序的构想。

“十四点计划”中有“一个暗含的第十五点”,战后准备宽容地、非惩罚性地解决德国问题。

“一个由你(指威尔逊)发表的关于美国目标的声明在遭到德国现存政府的反对时将会引起革命,而且将有可能带来我们所希望的德国被颠覆。

”《凡尔赛条约》的严苛很快粉碎了德国人的幻想。

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与德国的战败和屈辱的和约联系在一起,严重败坏了魏玛民主的声誉。

——陈从阳《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一战中失败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7分)

答案 

(1)原因:

①《施里芬计划》主张依靠以贵族为中心的精英集团领导现代战争,理念落后;②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方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保留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使德国缺乏一定物质基础;③德国发动战争野心勃勃,陷入两线作战困境;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整体实力相差不大。

(2)影响:

①战争及其失败,给德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②德国寄希望于美国,同时也默认美国的霸权主义;③德国面临阶级矛盾激化和独裁统治的困扰;④英法等国宰割德国,引发国际矛盾不断激化。

2.(2018·新疆乌鲁木齐二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夏天,英国人和他们的帝国正在垂死挣扎。

纳粹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