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0092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doc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doc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

好莱坞本是一个地名,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西北郊区。

原为一僻静村庄,因具备拍摄电影外景的各种条件,1908年后美国各地的制片商陆续向此处集中。

美国八大影片公司均创办于此。

遂逐渐成为美国电影制片业的中心,因此,习惯上把“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业”的同义语。

   进入20世纪后期,传统的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产业的调整和组合,形成了一些规模更大的产业集团,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巨兽时代”。

正是借助于这种优化组合,好莱坞电影企业加速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扩大了资产规模,依靠发达的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例如,时代华纳(TimeWarner)、迪斯尼(Disney)等集团先是通过控制生产、发行和放映完成了纵向整合,继而又通过跨媒介经营、硬件和软件经营共同开发进行了横向整合,同时通过国际分工灵活而符合成本效益地使用资本、劳动力,进行了全球范围的整合。

   1.“好莱坞”资本国际化和国际资本“好莱坞”化。

   好莱坞如果做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应该诞生于19世纪20年代,其创始人多为从东欧移民至美国的犹太人家族。

一直流传于好莱坞多年的电影业“八大金刚”的说法——好莱坞的八家电影制片公司,即20世纪福克斯(20thCenturyFox)、迪斯尼、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Inc.)、派拉蒙(Paramount)、索尼(SonyPictures)、环球(Universalpictures)、华纳兄弟(WarnerBros.)、梦工厂(DreamWorks)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几乎垄断了美国的电影产业。

这八大电影公司都是美国电影出口协会(MPEAA)的成员公司。

这些成员公司每年出品的影片数量,能占到美国电影数量总数的60%到70%,其余的30%大多是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出品的。

据洛杉矶经济发展顾问公司统计,好莱坞电影工业停摆一天将损失9000万美元,连续一个月停摆损失则将超过27亿美元。

   在本土市场饱和后,具有一般资本禀赋及特征的美国电影产业资本开始向国外市场和非影院市场拓展。

迪斯尼的掌门人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Eisner)认为,“美国的娱乐产业不是世界的美国化,而是娱乐的全球化。

”这个观点强调,至少在娱乐界,“全球化”不等同于“美国化”。

如果说早年的“美国化”是文化帝国主义及其侵略、扩张的一种表现,那么近年的“全球化”则是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相连的金融和管理效应所造成的一种新的格局。

资本超越国界的全球性迅速流动造成出口型的跨国、多国公司特别是服务业的兴旺,同时也造成传统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相对衰落。

新的国际型经济正逐步完善,高速的资本流动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速度和效率就意味着利润和优势。

虽然在世界的格局里,“中心”与“边缘”的不平等继续存在,但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已经大大减弱,跨国资本在国际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反映在影视界,平面整合与垂直整合愈演愈烈。

如今几个大财团拥有全球大量的影视、娱乐产业。

迪斯尼由动画片进入故事片,进而其资本开始进入图书、画册出版,游乐园营造、旅馆、观光游轮,录像产品和播放平台发展,甚至购买美国三大媒体之一的美国广播公司(ABC),显示出惊人的资本实力。

由于成功的资本运营,电影周边产品的利润开始超过票房。

1990年,美国本土的录像收入已经高于票房收入,而票房的收入只不过是周边产品收入的十分之一,所以票房已经不再是决定一部电影成败的主要指标。

到2003年,电子游戏的收入也已超过票房收入,这也正是像最新的《星球大战前传3》这样的大片也要同步或迅速发行电子游戏产品的原因。

娱乐产业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变化要求在考虑投资一部电影之前,不仅要关心预计的票房,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部电影能否产生、如何延伸有利可图的周边产品。

   毫无疑问,由于国际资本运营,不论是作为产业还是作为概念,新好莱坞早已出现,新的全球化投资与生产格局也已经形成。

新格局的特点之一是娱乐产业的多国投资与跨国产权与资本运营。

如今好莱坞资产业主包括由法国、加拿大、日本(如索尼公司)、澳大利亚(如默多克集团)等国的机构。

新格局的特点之二是资本的“灵活积累”,不仅限于国内,更分散在海外。

著名导演约翰"福特(JohnFord)说,如今“你无法在地理上确定好莱坞:

我们根本不知道好莱坞在哪里”。

当然,不知道并不意味着好莱坞不存在,而意味着它“无所不在”的全球化投资与生产格局。

中国的盗版影碟也说明了好莱坞在中国的影响。

无疑,盗版已经在中国造就了一批业余的好莱坞影片“专家”。

由于资本的灵活积累,多国投资合拍如今成为正常运作。

其实,由于美国政府一度反对国内大财团的经济垄断,好莱坞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开始主动向海外发展。

从1950年到1973年,只有60%的美国影片完全在美国国内生产。

海外劳工低廉是早期海外策略的决定因素之一。

1949年,在海外生产的美国电影仅19部,1969年则增至183部,多数在欧洲拍摄。

今日的全球化格局更要求以全球预售权的经费来预支基于洛杉矶的拍摄工作。

为此,好莱坞早就开始购买或合营海外的发行公司和电影院线,以达到共担投资、票房风险的目的。

到了20世纪90年代,作为全球发行公司的华纳已在世界各大都市经营多厅的“华纳影城”,在中国也不例外。

类似“华纳中国”这样的子公司表明,全球化的新格局要求各个生产层面的重新分工、组合。

与以往好莱坞片厂一统天下的经营不同,如今创意、投资、制作、道具、服装、音乐、宣传等程序可以在世界不同地方灵活多样地分期进行,在艺术(编剧、对话、导演、明星、音乐、歌曲)、金融(集资、预售)、法律(版权)等各方面分别处理。

制片商与发行商订合同,分账预支筹款。

制片商再与众多的专业中小公司(演员代理、摄影器材、特技制作)联系,产生配套流水作业。

签约的投资、发行公司往往拥有连锁录像店、有线电视等娱乐平台,所以万一票房不佳,周边产品还可以保证扭亏为盈。

   与过去文化帝国主义的策略不同,全球化的文化产业允许权力的不连贯性、多边性和多方向性,由此产生市场的灵活性和消费的多样性。

参照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国际市场口号:

“要成为多国集团,就必须在各地都成为本土的。

”类似的营销概念还有如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产生的一个新词:

“土著化”;在英语世界产生的另一个词:

glocal,即将“全球”(global)和“本土”(local)两词合二为一。

全球与本土因此相辅相成。

跨国资本需要世界各地的本土市场,本土的发展也需要跨国资本的投入。

哥伦比亚(亚洲)电影公司以北美发行权为交换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大腕》(2001),索尼公司以同样方式加盟张艺谋的武侠片《英雄》(2002),其中的道理就是全球资本与本土文化的互动。

资本获取最佳利润的逻辑要求全球化不能、也不可能是全球的同一化,因为不同的本土市场需要不同的产品,李安的《卧虎藏龙》(1999)在欧美和中国迥然不同的票房证明了这个逻辑。

还有就是成立于1924年,曾是美国电影和好莱坞的象征的米高梅电影公司2005年被以索尼为首的国际财团出资48亿美元收购。

索尼此次不惜重金通过资本运作收购米高梅,就是看中了米高梅所拥有的4000多部电影的资料库,和美国电影市场50%的影片资源。

   2.好莱坞与风险投资。

   由于资本(尤其是风险资本)的高逐利性和电影业资本投入的产业特点,越来越多的资本从华尔街流向好莱坞电影公司,美林(MerrillLynch)和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为了同一个目标也走到了一起!

我们用一个真实场景描绘来说明这一点:

   2005年初的某一天,Entertainment的CEO马尔沃(Marvel),在派拉蒙SherryLansing剧院200个座位前面,正向坐在他面前的和传统戏剧生涯完全不搭界,对戏服也不感兴趣的,几十年来对好莱坞敬而远之的华尔街投资家们进行游说,或者说是一场路演,其目标是说服这些人借给他5亿美元,或者更多。

用来说服他们的砝码是CaptainAmerica、NickFury和TheAvengers一样的超级英雄角色。

2005年五一过后,Marvel为其接下来的10部大片融资5.25亿美元——10部喜剧动作大片,每部约1.65亿美元。

金融界已经认识到了电影市场的无限潜力。

这个交易如成功达成,华尔街将帮助Marvel获得独立的创造力,从一个只拥有电影制作许可证的空壳公司变为一个真正的制片者,并建立起一座电影博物馆。

   由以上场景为代表的现象证明,风险投资的介入正在改变电影的融资方式,而且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改变电影制作的方式。

其实电影业的这种融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同的只是融资规模和融资主体的范围越来越大。

2004年,美国风险投资规模额达20亿美元,来自华尔街的美林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为迪斯尼、派拉蒙和华纳兄弟等与顶级私人股本投资者们牵线搭桥,成功为其部分电影融资。

   华尔街也介入了并购领域。

2004年索尼和康卡斯特联合并购米高梅时,也是在三大私募基金ProvidenceEquityPartners,TexasPacificGroup和DLJMerchantBankingPartners加入后才在当年9月成功达成交易。

维亚康姆(Viacom)竞购梦工场时也是得到了来自私人股本风险投资的支持才得以成功,theWeinsteinCo.也得到了类似基金的注入。

   持续上升的制作和营销成本令电影制造商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如饥似渴地寻找资本。

华尔街过去对电影业敬而远之,然而,由DVD销售和版权海外转让带来的稳定收入让该产业值至少500亿美元,这对于风险资本来讲已经到了投资范畴。

虽然电影这种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其他行业,例如房地产和IT业大相径庭,风险投资也必须对一个从前陌生的产业熟悉以后才能考虑投资,但资本回报最大化的天性使华尔街的风险投资很快进入了电影产业。

   虽然如今的影业巨头们可以负担所有电影制作成本,但在媒体投资高度多元化的今天,电影公司必须与风险稍小的广播业、平面媒体、因特网和出版业竞争,这还不包括要面对来自投资者的压力。

现在的电影工业只不过是媒体业中的一小部分。

在维亚康姆拆分之前,每年派拉蒙所创造的产值仅占其营业额的10%。

与此同时,电影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正变得越来越高,2004年平均每部电影的制作和推广成本加在一起约为9800万美元。

环球电影公司的《金刚》(KingKong)(2005)成本高达2.07亿。

如果电影公司每年制作20到24部电影,他们本身的财力仅够制作12部左右。

因此他们愿意拿出很大一部分利润来再次融资,分散潜在的风险。

   而风险资本的大量进入就意味着,电影公司的财务数据对第三方投资者正变得越来越透明,这对电影工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这个产业的财务状况一直是比较朦胧。

有人预言这个产业已经成熟,其融资法律体系应该变得越来越完善。

这不仅仅是就大的电影公司而言,对这个行业的一些小公司来说也应该这样,例如《地狱曲折》(Hellbent)和纪录片TheHuntingofthePresident的分销商,同性恋电视网here!

的创始人Regententertainment去年秋天由美林主导为其成功融资5000万美元。

这些钱被用来支付该公司接下来三年的动作片的推广费用。

   “对于华尔街来说,挑战在于得找到合适的客户。

”曾在华尔街工作过,Regent的CEOStephenP.Jarchow认为,“除了那些主要的电影制作公司外,没有几家小公司的财务体系井然,它们不习惯华尔街那套不厌其烦精密严谨的测算,只使随便推算臆测,这势必会导致矛盾。

”而对于好莱坞来说,潜在的融资机会越来越多,因为电影产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正在增长。

全球存款大量充斥在银行内,投资者们都在寻求新的、投资回报率更高的机会。

如果按揭贷款和负债可以转化为债券,那么电影公司电影投拍计划中电影未来的DVD销售收入和票房收入一样能转化为债券,华尔街对此一直很感兴趣。

事实上有很多钱还没能找到可拍的电影。

   由私人股本和投资银行资金构成的风险投资在进入电影产业的同时,也就向电影产业融资主流渠道——商业银行的地位发起了挑战。

所以,商业银行已经引入处理数据的科学,对电影业的艺术性施压。

   最近六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摩根大通银行为《百万美元宝贝》、《美丽心灵》、《美国美人》和《角斗士》等四部影片进行了融资。

它在商业银行融资市场中占据80%份额。

摩根大通银行作为资本家,对他们手中的电影由谁主演并不关心,对会见大明星之类的也没什么兴趣。

但是,他们却设计了一个精确测量、降低风险的系统——一个电影上映表现情况的独家数据库,其中变量包括电影的上映日期和类型等等。

因此,这些银行家们对夏季档期推出的恐怖片,圣诞节首映的浪漫喜剧的市场反应情况一清二楚。

在用他们的电子数据表做完详细的投资规划之后,风险投资家们同时为一家电影公司的几部电影提供融资服务。

银行再将负债处理成更小,更便于投资的比例后卖给其他银行,将风险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

最终,它只需监督制片商不超过预算即可。

作为整个行业的债主,如果足够多元化,就能很大地减少整个投资组合的亏损风险。

尽管摩根大通并未披露相关数字,然而舆论认为其战绩优良。

然而这些贷款仅仅只涉及到了电影制作这一环节。

   现在,电影的市场推广和发行成本高昂,票房收入只是能够取得补偿的来源之一,因此制片人必须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理解何谓电影融资。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电影公司和私募资金频频联姻,并向着进化的方向前行。

电影的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使更多潜在的现金流来偿还债务。

同样,当所有的电影债券化之后,成功电影带来的收入可以抵消那些失败电影带来的损失,即使当DVD销售上升之后到达平稳期,电影收益多元化也能够让风险投资相信能收回他们的投资,只要电影的格式标准一换,又将带来新的利润。

   电影产品链条化的开发极大刺激了风险投资者们对电影产业的投入。

2004年夏,派拉蒙成立了MelrosePartners,成功融资2.31美元,这些钱用来支付派拉蒙出产的每部电影的20%制作成本。

如同海鲜餐厅针对顾客们不同的口味和预算提供各种美味大餐一样,美林将MelrosePartners剪切成三块:

高收益债、低收益债和优先股,分别吸引不同的投资者:

银行投资主要债券,机构投资者和投资基金500万或1000万美元为投资单位选择风险较高的投资品种。

2004年6月基金认购完毕,为《坏女孩》和《世界大战》的拍摄提供融资。

当获得票房收入、DVD收入和电视转播权销售收入后,清偿了债务,投资者们也开始收回相应的现金回报。

   2004年夏,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为王国电影公司(kingdomfilms)发行了价值3.7亿美元的证券,其中Kingdom占40%股权,包括王国将以迪斯尼或试金石的商标贴牌制作发行的32部动作片。

信贷额度基于票房销售收入、销售、DVD和电视版权。

到了秋天,在RelativityMedia组织的一场交易中,华纳兄弟与Virtualstudios完成了5.28亿美元的融资,为接下来包括《theGoodGerman》和《Poseidon》在内的六部影片完成了铺路工作。

   总部位于洛杉矶的UnionPatriotCapital基金是帮助单个电影融资,然后引入投资基金投资者和银行投资者,这个基金为theLionsGate旗下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战争之王》安排了3500万美元的融资,引入了花旗银行和投资基金Fortressinvestments和D.B.Zwirn&Co.。

   电影产业是私募基金尚未占据主导地位的最大产业。

由于电影融资需求预计会上升,华尔街和好莱坞倾向于寻求新的合作方式,例如,离开Disney以后,Weinstein兄弟加盟投资银行高盛,为创造他们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筹集亿万美元。

2005年10月,他们从私募基金GLGPartners、PerryCapital和WPP集团那里募得4.9亿美元的投资。

2005年夏天,曾促成Melrose交易的前派拉蒙公司发展部的高级副总裁IsaacPalmer加盟了纽约投资基金FortressInvestments。

   与传统产业不同,电影业对于风险投资来讲,还有一个吸引点在于,投资对象如果不能按时还债,投资者最后面对的并不是完全没有还款能力的企业家,而是颇有实力和能量的制片人。

如果投资失败,投资者会把所投资电影的知识产权收归己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