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1038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Word版含答案

◆10    阿Q正传(节选)

鲁迅先生倡导“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创作手法。

他说: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阿Q的形象是鲁迅先生采用杂取种种人而合成的典型的文学形象。

论自尊

自尊是人生杠杆不可缺少的支点,它赋予生命以意义。

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简·爱》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够震撼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难道不正是简·爱以自尊精神为人生支点的人格魅力使然吗?

自尊,犹如一面旗帜,赫然凌驾于地位尊卑、家境贫富、能力大小、条件优劣等尘世俗念之上,在人类精神和灵魂的制高点高高飘扬!

自尊就是力量。

自尊的力量,足以化腐朽为神奇,变耻辱为荣光。

试观寰宇,多少人杰,就是这样高擎着自尊的旗帜,凭着自尊的力量,在厄逆中奋起,在挫折中挺进,披荆斩棘,一路豪歌,而最终冲上了事业的巅峰。

哦,人生若失去自尊,生命还有什么价值!

然而,自尊有时也会成为精神的枷锁,灵魂的裹布,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把握其“真谛”的话。

当我们把自尊的旗帜只当作一块遮羞布,再横七竖八扎上无数条“自尊”的绳索时,自尊也就走向了反面,失去了它真正的精神和灵魂,必将阻碍生命和人性的发展。

微感言:

                                    

                                    

1.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2.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

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鲁迅

5.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鲁迅

一、审美视窗

今天的“阿Q”

在现实生活中,“阿Q”的做法至少有以下情态与形式上的继承与发扬:

一是“怕”。

具体说来,就是怕官,怕名人,怕阔人,怕洋人,怕恶人,怕坏人,怕不讲道理的人……概括起来说,就是一怕比自己强的人,二怕比自己坏的人。

二是“忌”。

忌别人议论自己,忌别人批评自己,忌别人超过自己,忌别人给自己提出不同意见;有些场合,还忌讳别人表扬自己,赞美自己……

三是“俗”。

民,只要一做了官,不管官大官小,马上就摆谱;穷人,一旦变富了,不管富从何来,怎样来的,马上就摆阔;无名小卒,一旦扬名,不管名大名小,马上就端架……

四是“坏”。

爱探听别人的隐私,爱传播别人的小道消息,爱造谣,爱传谣,爱挑拨离间、搬弄是非……

五是“假”。

其实也就是“虚”。

用老百姓的话说“净弄些不管用的”。

假正经,假慈善,假爱心……

六是“赖”。

赖账的,推脱责任的,倒打一耙的,翻脸不认人的,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七是“顺”。

只要是当官的说了,再错,自己心里再不乐意,表面上也举手赞成;只要还给自己留一条活路,再大的委屈也能咽下。

【注】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是“精神胜利者”的典型,受了屈辱,不敢正视,反而用自我安慰的方法,说自己是“胜利者”。

二、写作背景

《阿Q正传》写于1921年。

当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

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目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

《阿Q正传》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

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①土谷祠(  )  ②舂米(  )  ③撑船(  )

④忌讳(  )⑤癞疮疤(  )⑥敌忾(  )

⑦下箸(  )⑧虫豸(  )⑨歌吟(  )

⑩醉醺醺(  )⑪穿凿(  )⑫虱子(  )

⑬剃头(  )

(2)多音字

①场

    ②畜

③撩

④刹

答案 

(1)①cí ②chōnɡ ③chēnɡ ④huì ⑤chuānɡ ⑥kài ⑦zhù ⑧zhì ⑨yín ⑩xūn ⑪záo ⑫shī ⑬tì

(2)①chǎnɡ/chánɡ ②chù/xù ③liāo/liáo ④chà/shā

2.辨形组词

(1)

(2)

(3)

(4)

(5)

答案 

(1)渺茫/缥缈 

(2)籍贯/狼藉 (3)口讷/呐喊 (4)忌讳/经纬 (5)崇高/鬼鬼祟祟

3.近义词辨析

报复·抱负

“报复”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抱负”指远大的志向。

例句:

①韩国政府决定暂停伊朗国民银行首尔分行营业6个月,若伊政府对此采取禁止进口韩国商品、提高关税、推延资金结算等贸易________行动,将对韩国造成极大冲击。

②敬轩是一个有________也有作为的人,一向痛恨贪官污吏,痛恨朝廷,三年前同咱们一道焚烧了凤阳皇陵。

答案 ①报复 ②抱负

4.词语解释

(1)口讷:

                                    

(2)行状:

                                    

(3)深恶痛绝:

                                    

(4)同仇敌忾:

                                    

(5)出言无状:

                                    

(6)塞翁失马:

                                    

(7)心满意足:

                                    

答案 

(1)嘴笨,言语迟钝。

(2)旧时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

本文中泛指人的经历。

(3)厌恶、痛恨到极点。

(4)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5)说话时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显得无礼。

(6)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

(7)非常满足。

一、文本助读

本文节选了《阿Q正传》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通过表现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结构图示】

二、小组合作

1.阿Q生平中遭受了哪两件屈辱?

阿Q认为它们是生平两件屈辱的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 第一件屈辱:

藐视王胡被抓住碰头。

第二件屈辱:

辱骂“假洋鬼子”挨打。

原因有二:

(1)这两次挨打都是发生在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出了名以后,他感到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一般人不敢惹他;

(2)打他的两个人在阿Q看来最没资格——一个是自己藐视的人,一个是自己最厌恶的人。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答:

                                    

答案 他对来自统治者的欺压麻木健忘,以自欺来自慰。

他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胜利”。

他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

“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想到赵太爷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现在竟成了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

一方面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一方面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

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等,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小说中写阿Q调戏小尼姑有什么用意?

答:

                                    

答案 调戏小尼姑表明了阿Q欺软怕硬的性格,他把所受的屈辱都怪在小尼姑身上,通过调戏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炫耀自己强大的一面。

三、师生探究

1.分析阿Q性格的矛盾之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产生。

答:

                                    

答案 矛盾之处:

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产生原因:

阿Q身上存在着双重人格——自我幻想中的阿Q与实际存在的阿Q。

因为阿Q的本色在他所处的恶劣环境中是不适宜生存的,因此自我就发生分裂,形成双重人格。

真正的自我只好退回内心,沉醉在躲避现实的虚妄幻想中。

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则是人格的另一面,即被封建社会严重扭曲的自我,它是在丧失自由意志的情况下出现的,是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以维持个体的生存。

2.结合整篇小说,试分析阿Q的艺术形象。

答:

                                    

答案 阿Q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阿Q的性格十分复杂。

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侵蚀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

作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

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常,却令人觉得可爱而又可笑,可悲而又可悯!

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只是他的革命要求是十分朦胧的。

3.结合全文,研讨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 

(1)产生于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来源于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当中,是专制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奴化,并非来自统治阶级自身。

(2)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敢正视自己的落后不幸状态的精神的瞒与骗,因此不仅东方落后的民族中会产生阿Q的“精神胜利法”,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只要还有个人和集团处于落后地位,就有产生粉饰落后的“精神胜利法”的可能。

一、阅读延伸

阿Q发家

阿Q老是说自己是“先前阔”,如今他真的是阔起来了。

这几年,感谢农村政策落实得好,阿Q凭着一身手艺,起早摸黑,出大力流大汗,手里的票子一天比一天多,终于盖起了小洋楼,一下子出人头地,大翻身了。

接踵而来的事情连阿Q自己也没有想到:

先是赵白眼、赵司晨、小D、王胡这些人(赵太爷父子土改时被镇压了),都争先恐后地来拍马屁,“阿Q哥、阿Q哥”叫个不停。

后来,小尼姑从庵里跑出来(如今的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硬要嫁给阿Q,理由是阿Q掐过她一把,“男不露膝,女不露皮,男挨女皮,女嫁不移”,阿Q是“猫掉了爪子——巴不得”,春节就结了婚。

如今阿Q是志得意满:

钞票有了,洋房有了,女人有了。

阿Q摸着口袋里的钞票,心里想:

这钱该怎么花?

终于有一天,他想起那回在土谷祠赌博的往事:

那一回,本来阿Q赢了一大把,谁知后来有人打架,一下子全乱了,龟儿们拿着钱溜了。

想到这里,阿Q“啪”地一声又回到土谷祠去了,还是那几间房子,破破烂烂的,可走进去一看,我的天哪,里面人山人海,围了个水泄不通。

赌徒们一个个赌兴正浓,伸长脖子,瞪大了眼睛,声嘶力竭地喊着,脖子上青筋直暴。

玩什么的都有:

麻将、牌九、扑克……有的连阿Q这样老资格的也是头一次见。

“真是玩法越来越多了。

”如此热闹景象,犹如一块磁铁,一下子把阿Q吸了进去。

阿Q在人丛中找到了赵白眼、赵司晨、小D、王胡,朝他们走了过去。

“阿Q哥,阿Q哥,”四人一齐叫了起来。

“怎么,您也来玩了?

”赵白眼向阿Q鞠了一躬。

“啊,是啊!

”阿Q注视着赌桌上的一切。

“您老手气好,一定发大财。

”赵司晨向阿Q拱了拱手。

王胡说得更亲切:

“阿Q哥这一来,我们只怕要输得脱裤子了。

阿Q听了心花怒放,在赌桌旁正襟危坐,捋起袖子干了起来。

整整过了一天,阿Q也没回来,晚上小尼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

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正是阿Q。

只见他身上仅穿着一条三角裤衩,人冻得缩成了一团,直打哆嗦。

“你,你怎么这个样子回来呢?

是不是又去偷东西了?

”小尼姑想起了他那次到庵里偷萝卜。

“我没有呀,我……”阿Q“啪”地给了自己一耳光,跪下来:

“我去打麻将,全输了。

“啊?

”小尼姑一声惊叫后,身子凉了半截。

【赏析】 本文讽刺性很强,可当作《阿Q正传》的后续,因为它揭示的正是鲁迅先生所揭示的国民劣根性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通过阿Q这一形象来讽刺现在的人。

作者对阿Q性格本质把握较准。

阿Q梦想实现了,有了他在土谷祠梦中祈求的钞票、房子、女人,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大为改观;但物质文明却没有带来精神文明,他恶习并未彻底根除,在狭隘自私心理的驱动下,他一夜之间又输了个精光。

结果经过一个大大的圆圈,阿Q又回到了原地。

文中所表现的也正是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间悲剧的艺术概括。

二、写法迁移

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

如: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通过打自己嘴巴的一连串动作,以及心理的刻画,形象地表现了阿Q可笑的精神胜利,揭示了人物的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

【我来练笔】

请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段景物。

100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

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

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两项是(  )

A.他有一颗乐于助人的爱心;哪怕是素不相识的陌路人,只要身处危难之中,他都会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

B.对于那些以假充好、坑骗顾客的商家,人们一向是深恶痛绝,经商的关键是讲诚信,用真诚来赢得顾客的认可。

C.高中毕业后后,他没有找到工作,又不愿意去做出力流汗的累活,整天地在街上游逛,无所适从,过一天算一天。

D.一些年轻人仗着自己年轻气盛,在邻里纠纷中不听从村中一些老人的劝说,常常是出言无状,发泄私愤。

E.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人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

惟有邹七嫂不以为意,说那只不过是几口破衣箱。

答案 CE

解析 C项不合语境。

“无所适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也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改为“无所事事”。

E项“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用“不以为然”。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

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

“哙,亮起来了。

B.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

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

C.虽然阿Q近来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

D.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答案 D

解析 A项语序不当,“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应为“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

B项缺少主语,在“终于”前加“他”。

C项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近来”后面。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________”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A.儿子总是把我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B.我总是被儿子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C.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D.儿子总算把我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答案 C

解析 紧跟前面的“想”,主语应是“我”,“像样”是针对世界说的,而“像话”则针对某一事件。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革 命

鲁 迅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

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

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

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

同去同去!

’于是一同去。

……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

’谁听他!

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

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

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

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

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

……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荷荷!

”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

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

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

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

阿Q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

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狗从中冲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

“你又来什么事?

”伊大吃一惊的说。

“革命了……你知道?

……”阿Q说得很含糊。

“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

”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什么?

……”阿Q诧异了。

“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

“谁?

……”阿Q更其诧异了。

“那秀才和洋鬼子!

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

4.下列对文本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阿Q从幻想中醒来,“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

作者这样写目的是表明辛亥革命之后,广大的农村没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说明广大农民不了解、不理解革命。

B.阿Q“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有了主意”前的“似乎”一词,表明阿Q革命目的、对象、计划都很模糊,但饥饿的现实又促使他寻找所谓的革命对象,于是他“有意无意”走到静修庵。

C.长期被压迫的地位,使得阿Q即使在梦境中也仇视所有的人。

D.“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渲染气氛,烘托出阿Q对革命到来时的新鲜感和高兴心情。

答案 C

解析 阿Q不是仇视所有的人,如对邹七嫂、吴妈他就不仇视。

5.“第一个该死的小D和赵老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但也不要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阿Q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这一点?

答:

                                    

答案 他的革命对象是一切平时与他作对的人,包括小D、王胡,并且是按照个人恩怨而不是阶级仇恨来排序的。

这说明阿Q敌友不分,非常愚昧、落后、不觉悟。

解析 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6.分析阿Q对革命有怎样的认识?

答:

                                    

答案 阿Q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对革命党、革命对象、革命目的一无所知。

解析 从对阿Q在土谷祠睡觉时的心理描写可以总结出答案。

三、语言运用

7.请你仿照例句,结合小说《阿Q正传》,为鲁迅写一段话,表现其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

要求:

语言流畅,有一定的文采,不少于40字。

答:

                                    

答案 鲁迅:

一部《阿Q正传》,一曲灵魂的哀歌,一段混乱的岁月。

你反思人性,重塑国魂,你是世所公认的杰出的文化巨匠,思想的火炬手。

解析 先读懂示例的内容表述特点及句式的呈现形式,然后结合《阿Q正传》的意义及价值进行仿写。

8.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

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改动词语。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农村。

答:

                                    

答案 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农村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解析 注意落实题干中的“单句”和“不改变愿意”的要求。

“单句”是形式,“不改变愿意”是不能漏掉主要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