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1253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x

第五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前面关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等宏观经济问题的讨论,都是假定一般价格水平固定不变,因此没有说明产量(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本章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的论述则取消了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着重说明产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价格和产量水平的决定。

第一节价格调整和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函数

(一)总需求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

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社会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

推动总需求的力量除了价格水平、人们的收入、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外,还包括税收、政府购买或货币供给量政策变量。

(二)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是产量(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收入。

(三)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是指在各种价格水平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水平的轨迹。

因此可以从简单的收入—支出模型中推导出来,也可以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中得到。

二、价格调整与总需求

(一)消费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

1、消费函数

在推导IS—LM模型时,假定消费仅仅是收入水平的函数,事实上,消费还要受到实际货币余额的影响。

实际货币余额是指名义货币存量同价格水平的比值,即M/P,于是消费函数可以写为:

C=f(y,M/P)

2、消费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皮古效应)

在均衡的条件下,人们会根据当时的收入水平,制定一个相应的交易规模计划,并持有一个相应的实际货币余额,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化时,实际货币余额就会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就要受到影响。

若价格水平下降,人们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就增加,人们会变得相对富裕,于是人们的消费支出将增加。

同时价格水平下降,会使人们的名义收入减少,从而使人们进入更低的纳税档次,税负减轻,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使人们的消费支出增加。

这种效应称为消费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皮古效应)。

这种消费的增加不是由于收入增加引起的,因此类似于自发消费的增加,于是IS曲线将会向右上方移动,反之亦然。

这种思想是英国经济学家G.Haberler和A.C.Pigal在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的,因此可以把消费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称作哈伯勒—皮古效应,简称皮古效应。

(二)投资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利率效应或凯恩斯效应)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

M/P=L1(y)+L2(r)。

当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的实际货币余额增加,用于交易和预防的货币减少。

假定货币市场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则货币市场将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为了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就只有降低利率以增加货币的投机性需求。

市场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支出的增加,进而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增加。

在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这是凯恩斯的主张,因此也称作凯恩斯效应。

三、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一)根据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函数

1、IS曲线:

s(y)=i(r)

2、LM曲线:

M/P=L1(y)+L2(r)y=f(P)

该解式y=f(P)表示了不同价格水平(P)与不同的需求总量(y)的函数关系,即总需求函数。

若S=-1000+0.5y

i=2500-240r

1000/P=0.5y-260r

求解得:

y=(3640P+960)/P=3640+960/P(总需求函数)

(二)根据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1、如图所示,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时,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

2、当价格水平为P1时,此时LM(P1)曲线与IS曲线相交于E1(y1,r1),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y1,r1)。

3、若价格水平降为P2,LM曲线移动到LM(P2),与IS曲线相交于E2(y2,r2),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2(y2,p2)。

rLM(P1)

E1LM(P2)

r1

r2E2IS

Oy

P

P1D1

P2D2AD

Oy1y2y

(图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4、把D1、D2等一系列点连接起来便得到总需求曲线AD。

注意:

价格水平的变化,对IS曲线的位置没有影响,因为决定IS曲线的变量被假定为实际量,而不是随货币数量变动的名义量。

5、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价格水平的提高使货币需求增加,由于货币量保持不变,结果使利率提高,投资支出减少,从而导致产量或收入减少。

(三)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推导总需求曲线

1、当价格水平为P0时,均衡的总支出或收入为y0,于是就得到与价格水平P0相对应的y0,即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A。

AE450线

AAE0

AE1

B

0y

P

P1B

P0A

OADy(图从简单国民收入

y1y0决定模型导出总需求曲线)

2、当价格水平从P0上升到P1时,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价格上升将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下降,从而使总支出水平下降,总支出曲线从AE0下移到AE1,从而使均衡的收入从y0下降为y1,于是得到了总需求曲线的一点B。

3、将A、B这类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总需求曲线AD。

(四)总需求曲线和单个商品的需求曲线的区别

1、单个商品需求曲线的纵轴是单个商品的价格;总需求曲线的纵轴是价格总水平。

2、单个商品需求曲线的横轴是实物量;总需求曲线的横轴是实际总支出。

3、二者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不同的。

单个商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消费和投资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需求函数为AD=AD(A,M/P)或AD=AD(A,M,P),该式表示总需求是自发性支出A、名义货币供给量M以及价格水平P的函数。

当A,M既定时,总需求表现为价格水平的函数,即AD=AD(P)。

该需求函数在P-Y平面上即可表现为位置确定的总需求曲线。

同时也就表明:

当A或M改变时,总需求曲线的位置会随之改变。

(一)自发性支出变动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假设自发性支出中的政府购买支出G增加。

1、市场均衡曲线在P=P1时为LM1,P=P2时为LM2。

价格水平变动不影响产品市场均衡曲线IS0的位置。

由上述交点可知,当P=P2时,AD=y1;当P=P1时,AD=y3。

于是得到总需求曲线AD1。

2、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使IS0曲线右移至IS1,IS1曲线与LM1线的交点指示在P=P1情况下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使AD由y3增加至y4;IS1曲线与LM2的交点指示在P=P2情况下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使AD由y1增加至y2。

由此可知,在各个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均使总需求增加,即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AD1—AD2。

rIS1LM2

IS0LM1

 

0y1y2y3y4y

 

P2

P1

0y1y2y3y4y

(二)名义货币供给量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

假设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

1、P=P2时的LM1曲线与IS曲线的交点指示了当P=P2时,总需求为y1;P=P1时的LM3曲线与IS曲线的交点指示了当P=P1时,总需求为y3。

于是得到总需求曲线AD1。

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P=P2时使LM1曲线右移至LM2,LM2与IS的交点说明货币扩张在P=P2情况下使总需求由y1增至y2。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P=P1时使LM3曲线右移至LM4,LM4与IS的交点说明货币扩张在P=P1情况下使总需求由y3增至y4。

由此可知,货币扩张在各个可能的价格水平下均使总需求增加,从而总需求曲线右移,即AD1—AD2。

rISLM1LM2LM3LM4

 

0y1y2y3y4y

PAD2

P2

P1

AD1

0y1y2y3y4y

结论: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第二节劳动市场均衡和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一)总供给函数

1、总供给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

2、总供给函数

是表示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其几何图形表示为总供给曲线。

3、价格水平影响总产量的基本过程

(1)价格水平的变化影响实际工资。

若名义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与价格水平成反比。

(2)实际工资的变化又影响劳动市场的供求。

劳动供给与实际工资同方向变动,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反方向变动;劳动供求决定实际就业量。

因此若其它条件不变,实际工资就通过劳动市场影响就业量。

(3)就业量的变化影响总产量。

若其它条件不变,,总供给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反之亦然。

4、总供给分析的中心内容

是分析宏观生产函数,因为生产函数是描述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

而宏观生产函数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市场理论有关。

(二)宏观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

1、宏观生产函数

西方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是指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

生产函数有微观和宏观之分,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下的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行生产,则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y=f(N,Kˉ)

式中,y为总产出;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

该式表明,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就业量和资本存量。

在宏观生产函数的两个自变量中,资本存量K的规模和数量被认为是由经济社会以前各年的投资决定的。

同时资本存量通常是较大的,新投资流量在短期内对资本存量的影响非常有限。

因此,在宏观经济波动分析中,一般把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

若短期内经济社会现有的资本存量不变,则生产函数为:

y=f(N,K)

宏观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条件下,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出y取决于就业量N,即总产量是经济中就业量的函数,随总就业量的变化而变化。

2、宏观生产函数的性质

一是总产出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二是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

这样,宏观生产函数可以用图表示。

y

y0y=f(N)

0N0N

3、潜在就业量与潜在产量

(1)潜在就业量:

即充分就业量,是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避免的原因,容易理解,当就业量等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并不为零,这时的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

一般地,当就业量低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反之,当就业量高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

在宏观经济学中,潜在就业量通常被看做是一个外生变量,即它不取决于产量、消费、投资和价格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

但另一方面,一个社会的潜在就业量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人口的增长而稳定增长。

(2)潜在产量:

所谓潜在产量又称充分就业的产量。

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它可以用生产函数表示为:

yж=f(Nж,K)

潜在就业量不受价格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所以潜在产量也不受价格水平等经济变量的影响,也被视为一个外生变量。

当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达到了其潜在产量时,意味着该经济社会较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经济资源。

宏观生产函数建立了在一定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总产量和总就业量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总供给将主要由经济的总就业水平决定。

现在问,经济中的总就业水平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为此,有必要引入另一个市场,即劳动市场。

(三)劳动市场的均衡理论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关于总供给的理论是最有争议的领域之一。

而这种争议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在劳动市场理论方面。

由于这里只是想说明经济中的就业水平是如何决定的,故下面只对最简单的劳动市场—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加以说明。

劳动市场理论包括劳动需求、劳动供给和劳动市场供求均衡三方面内容。

1、劳动需求。

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

则:

Nd=Nd(W/P)

2、劳动供给:

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

则:

NS=NS(W/P)

3、劳动市场均衡: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劳动的供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劳动的就业水平,即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才能确定均衡的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

劳动市场均衡的条件是:

Nd(W/P)=NS(W/P)

W/P

(W/P)2NS=NS(W/P)

(W/P)0E

(W/P)1Nd=Nd(W/P)

ON1N0N2N

二、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是在经济制度、资源数量和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各种价格水平和经济中产生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之间的组合关系。

即产出是投入的函数。

(二)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

1、假设条件

(1)市场上的信息是充分的,信息的传递是迅速而及时的,各种资源的流动也不会花费时间和成本。

(2)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

劳动供求是由实际工资决定,决定实际工资的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都是非常灵活的,不论向上还是向下调整都是如此。

当劳动市场出现对劳动的超额需求时,货币工资从而实际工资水平就会上升;当劳动市场出现对劳动的过度供给时,货币工资从而实际工资水平就会下降。

而且这种调整过程是瞬间完成的。

2、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1)图a是用实际工资表示的劳动市场,图b是生产函数曲线,图c是450线,图d是价格—产出空间,用来反应总供给曲线。

(2)初始均衡状态:

价格水平为P0,实际工资水平为wo,均衡就业量为N0,总供给为y0。

(3)假定价格水平下降到P1,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水平就会上升。

于是,在劳动市场上就会出现失业,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现象。

根据假设,货币工资就会相应下降,(因为工人为了得到工资而互相竞争)直至失业消失。

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工资水平要下降到使实际工资水平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即货币工资要与价格水平等比例下降。

结果,劳动市场的均衡就业量保持不变,总供给也就保持不变。

因此,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WNS=NS(W/P)PAS

P0

W0P1

Nd=Nd(W/P)

ON0N0y0y

yy450

Y=f(N)

y0y0

ON0NOyoy

(4)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总供给理论关于劳动市场信息传递和劳动要素流动的充分性,关于货币工资水平和价格水平调整的一致性,只有在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才符合经济实际,因此现在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总供给曲线经常被认为是长期总供给曲线。

另外,当生产函数中假定保持不变的因素发生变化,或劳动供求函数发生变化时,由经济供给方面决定的均衡总供给水平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就会发生左右平移。

(5)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在长期中,实际产出主要由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数量所决定,因而产出独立于价格水平,即当价格水平变化时,在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调整发生之后,长期的产量水平并不发生变化,而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

3、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旨在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会使价格水平变动,并不能对产量发生影响。

PD2AS

P2D3

P1

P3D1

0yжy

(三)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

1、前提条件

(1)货币工资刚性。

是指由于劳动市场上工会等因素的作用,使得货币工资只能升不能降,从而呈现出一种向下的刚性的现象。

(2)工人具有“货币幻觉”。

即人们只看到货币的票面值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实际工资的下降,然而工人会对相同的结果,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即工人会抵抗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的价格水平的提高。

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wNSPAS

W/P2NdP1

W/P0E

P0E

W/P1P2

0N2N0N0y2y0y

yy450线

y=f(N)

y0

y2

0N2N0N0y2y0y

(1)假设货币工资不变,仍然为原有的W的数值,然而,价格水平却提高到P1。

因此,实际工资下降到W/P1。

此时,对劳动的需求量大于劳动的供给量,所以厂商会提高工资来争购更多的劳动,从而,货币工资上升。

根据假设条件,劳动者决不会阻挠货币工资上升,因此,货币工资会迅速上升到使实际工资在上涨的价格(P1)的情况下等于原有的均衡实际工资(W/P0)时为止。

此时,由于劳动的供求相等,所以货币工资不再上升,就业量为N。

这一过程不但适用于P1,也适用于任何大于P1的P。

这就是说:

在货币工资(W)变动的情况下,价格水平(P)的任何大于P0的变动都不会影响就业量,就业量总是为N0。

把N0的数值代入生产函数中,会得到相应的国民收入(y)的数值y0。

这也就是说,在货币工资(W)变动的情况下,价格水平(P)的任何大于P0的变动都不会影响国民收入(y)的数值,y的数值总是等于y0。

上述P与y之间的关系即为图中的垂直线段,该线段表示:

在货币工资(W)可上升的情况下,相对于任何大于PO的价格水平(如P1),国民收入的数值均为y0。

(2)假设货币工资的数值仍然为原有的W,而价格水平却下降到P0以下,譬如说下降到P2。

由于W不变和P的下降,所以实际工资上升到W/P2。

此时,要想维持原有的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W/P0),货币工资(W)势必要降低。

但是,根据假设条件,由于工人们的抵抗,货币工资(W)的下降具有“刚性”,即不能下降,所以实际工资不得不上升到(W/P2)。

当实际工资为(W/P2)时,劳动的供给大于对劳动的需求,此时,虽然存在着大量的劳动供给,但由于实际工资太高,企业只能雇用N2数量的劳动,N2代表就业量。

把N2代入生产函数中,可以得到相应的y2的数值。

由于N2小于N。

,所以y2也小于y0。

当P逐渐上升时,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条件下,实际工资不断下降。

这时,就业量也会和上述P2的情况一样沿着劳动的需求曲线(Nd)而增加,一直增加到N。

时为止,此时的价格等于P0。

如果价格水平还要上升,那么,实际工资会下降到均衡水平(W/P0)以下,劳动市场会进入总供给曲线为垂直线段的情况。

总之,当P逐渐上升时,就业量会随之而增加到N0的数值。

把这些不同数值的N分别代入生产函数,可以得到相应的许多y的数值。

由于N逐渐增加到N0,所以y也逐渐增加到y0。

P和y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用图中E点以下向左下方倾斜的线段表示出来。

(3)把图中的垂直线段和倾斜线段连接在一起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3、特殊形式

在得到上述的总供给曲线之后,西方学者往往还对该曲线加以进一步简化,把该曲线的向左下方倾斜的部分当做为一条水平线,即把水平线当做为向左下方倾斜部分的近似值,如图所示。

西方学者把图中的由垂直和水平线段组成的曲线称为反L形的总供给曲线。

它的意义是:

在到达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以前,经济社会大致能以不变的价格水平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到达y。

之后,不论价格水平被提高到何种程度,该社会的国民收入不会增长,而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

PAS

P0

0y0y

该曲线也被称为凯恩斯萧条模型的总供给曲线,因为,在严重的萧条状态时,由于存在着大量闲置不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所以当整个社会的生产量或国民收入增长时,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会大致保持不变。

因此,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一直到充分就业时为止。

第三节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以上分别论述了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作为凯恩斯主义重要代表的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在这里,同时使用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也就是说,他们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如图1所示。

一、萧条和高涨状态

从图中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PAD1潜在产量

P1EE1ASS

P

AD

0yyfy1y

图1萧条状态与高涨状态的说明

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右移到AD1时,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1的交点E1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1,价格水平为P1,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二、滞涨状态

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2表示。

P潜在产量

ADAS1s

ASs

P1E1

PE

0y1yfyy

在图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

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AS1s,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1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1,价格水平为P1,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上述的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都被认为是短期内存在的状态。

在短期内,例如在几个月或在一两年内,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不变,因而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在长期内。

一切价格都能自由地涨落,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因而总供给曲线成为垂线。

三、长期状态

图中的ASL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它和潜在产量线完全重合,当总需求曲线为AD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当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从AD向上移动到AD1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ASL的交点E1决定的产量为y1,价格水平为P1,由于y=y1=yf,所以在长期中总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了价格水平,而不会改变产量或收入。

PASL

P1E1

PEADAD1

0y=y1=yfy

由上述可见,主流学派认为总供给—总需求分析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相应地,在政策主张上,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虽然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仍然可以给社会带来损失。

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

第四节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

曲线移动的效应

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不仅可以从供求这两个方面来说明收入的决定,而且可以更充分地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关间题。

本节说明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先介绍在不同的供给假定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凯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