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小故事0.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1261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色经典小故事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红色经典小故事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红色经典小故事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红色经典小故事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红色经典小故事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红色经典小故事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红色经典小故事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红色经典小故事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红色经典小故事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色经典小故事0.docx

《红色经典小故事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色经典小故事0.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红色经典小故事0.docx

红色经典小故事0

红色经典小故事

篇一:

红色经典小故事

红色经典小故事

黄显声虎入笼中威不倒

1931年9月18日夜里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突然向沈阳北大营发动进攻。

此时,一位将军拍案而起,率部投入对日军的抵抗。

可是18年后,这位没有死在日军炮火下的将军,却在重庆歌乐山下倒在国民党特务的罪恶枪声中。

这位将军就是黄显声。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被无理扣押,黄显声对蒋介石假抗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l937年在武汉,他积极策划营救张学良将军;还主动与周恩来同志联系,将一批武器弹药秘密送往延安。

1938年2月2日,正准备去延安的黄显声不幸在武汉被捕。

在息烽监狱,黄显声将军极度忧愤“报国欲死无战场”!

他以“虎入笼中威不倒”而自励,在一封给儿子的信中他表明了这样的观点:

“我现在虽然坐牢,但没有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

1946年,黄显声将军被转囚到白公馆看守所。

在白公馆,黄显声被关在二楼二室,一个人住在里面,有一张写字桌,可以看报纸。

近10年的囚禁,使他已不习惯多讲话。

在白公馆看守所,黄显声将军有时可以在特务的看管下走出去转转,难友曾经劝他找机会跑掉,但是将军表示:

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军人,做事情要光明磊落!

白公馆大屠杀开始后,黄显声第一个被带了出去,在步云桥刑场,罪恶的子弹射向他的后背,鲜血浸透了他身下的那片土地。

黄显声将军在白公馆牢房的那张小桌上的台历,永远地停留在1949年11月27日这一天。

七颗豆子

宋绮云、徐林侠是小萝卜头的父母,“西安事变”后,他们三人都被关进了杀人魔窟“白公馆”。

小萝卜头自称是“老政治犯”,经常为难友们传书信,大家都称赞他是“聪明可爱的小交通员”。

这天中午,他从高墙院坝回到牢房,见爸爸妈妈都满面喜色地看着他。

他坐下一看,哇,桌子上除了牢饭以外,还有一个盘子,里面装着七颗豆子,加上盐煮熟后好大一颗一颗的。

一闻,好香好香呵!

小萝卜头哪里吃过,连见也是第一次。

爸爸笑着问他:

“小家伙,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我不知道。

”“今天是你的生日,七岁。

”“这几天,因为白公馆监狱的围墙垮了一个垛,特务偷懒,叫犯人去修,又怕男犯人逃跑,只准女犯人去干活,而且打一块石头就奖励一颗这个豆子。

你的妈妈为了给你办生日,就去打石头,打了七大块石头,换来了这七颗豆子,不信你去看你妈的手上现在都还有血泡呢?

?

”小萝卜头听得心酸,急忙把妈妈的手拉过来一看:

哇,血!

妈妈的手还在流血啊,“妈妈,妈妈,你不要去打石头,我不吃豆豆。

”妈妈心疼地亲着小萝卜头的脸,忍着泪水:

“儿呀,妈妈的乖孩子,你真是天下最苦的娃娃。

你生下来还不到八个月就和我与爸爸一道被无辜地抓进了铁牢,你从未过上一天好日子,妈妈对不起你啊!

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累死累活也心甘,只要你觉得好吃,爸爸妈妈就满足了?

?

”“爸爸,妈妈!

”小萝卜头哭得伤心极了,抱住爸爸妈妈:

“爸爸吃,妈妈吃,我们全家一起吃!

”最后,在小萝卜头的坚持之下,爸爸吃了两颗,妈妈吃了两颗,小萝卜头多吃了一颗,就这样,一家人七颗豆子就过了一个生日。

盛超群智斗特务头子

1948年3月的一天,国民党重庆行辕二处的审讯室里,侦防科课长陆坚如领着一帮五大三粗的打手,正在拷问一个叫盛超群的青年。

据报,盛超群是中共云阳县地下党的负责人。

当时,二处少将处长徐远举正为重庆地下党刊物《挺进报》一案忙得不可开交,忽听特务报告抓获共产党要犯盛超群,真是欣喜若狂。

可是,经过两天的酷刑,盛超群却什么也不承认,徐远举命令陆坚如加重刑罚。

到第三天,盛超群终于承认了自己是云阳县地下党负责人,还写出了一份“地下党组织”的名单。

一看名单,徐远举吃惊不小:

原来名单上的人物全是云阳县的头面人物:

警察局长周璞、督察长高倚明、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杨发乙和周世禄等l2人。

事不宜迟!

徐远举立即派保密局重庆站副站长吕世琨率特务,会同万县专署专员李鸿焘一起行动。

一到云阳就将云阳县政府机关团团包围,只准进不准出,按图索骥,将盛超群名单上的12人一网打尽,全部押往万县专署连夜审讯。

折腾了一个多月,徐远举才发现上了当,被抓来的都是反动党团分子及云阳县地主豪绅,是反动统治的支柱,不得不将他们全部释放。

国民党内有名的反共专家就这样被一个进步青年狠狠地耍弄了一回,徐远举为此也受到上司的训斥,并被同行暗中讥讽。

1949年11月l4日,盛超群与江竹筠、李青林等30位难友一起被枪杀于军统重庆集中营的电台岚垭,但他智斗大特务头子的英勇故事一直广为流传。

韦德福:

十指抠开地牢墙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馆藏档案保存的l950年重庆各界追悼被难烈士筹备委员会制的被难烈士登记表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韦德福:

刘湘时代在万县当宪兵,后来自学,极有进步,不知有没有组织关系。

学习力强,毅力大,在白公馆是最优秀人物。

脱逃,不果,l948年7月29日半夜被害,临死十分镇定,遗物全赠友。

”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的韦德福,16岁到重庆,在国民党军队里当勤务兵。

18岁通过宪兵的招募考试,参加了国民党宪兵部队,搞“邮检”工作。

在日常邮检中,韦德福阅读了大量的《新华日报》,接触到进步的思想、主张、理论,1947年1月,重庆市大中学校成立了“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韦德福积极参加争民主、争自由、争和平的游行示威抗暴活动。

2月中旬,韦德福作为军统违纪分子被秘密逮捕,关进白公馆监狱。

审讯中,韦德福斥骂特务是帝国主义的帮凶,义正词严地申明学生爱国无罪。

特务们万分恼怒,将其戴上脚镣、手铐投入地牢。

一次偶然的机会,韦德福发现地牢的墙是用石块垒成的,于是他顺着老鼠洞向外抠,抠得十指血肉模糊,终于抠松动了一块石头。

一个漆黑的夜晚,韦德福掀开了那块抠松动了的石头,双脚从洞口伸出,身体慢慢地往外移动,当身体大部分伸出洞口时,他双手一松,整个身体连同脚镣、手铐“咣当”一声摔在一块硬石上。

他试着站起来,双腿却都已折断。

韦德福用双手向前爬,鲜血染红了他身边的野草地。

特务查房时发现地牢有了一个大黑洞,大惊失色,口哨声、犬吠声响成一片。

几个小时之后,带着狼犬的搜捕队将韦德福拖回了监狱?

?

1948年7月29日夜里,韦德福在白公馆旁的松林坡被秘密杀害。

“小萝卜头”学文化

“小萝卜头”,真名叫宋振中。

由于长年的狱中生活,缺乏营养,他长得头大身小,牢房的叔叔阿姨们都叫他“小萝卜头”。

宋振中在监狱中一天一天长大了,他的爸爸宋绮云、妈妈徐林侠向狱方提出要求,希望能让宋振中出去读书,经过一番努力后,特务最终同意让宋振中每天上楼去,由被关在楼上的东北军将领黄显声将军教宋振中学习。

爸爸宋绮云把树枝磨尖了送给“小萝卜头”当笔,妈妈徐林侠把破布和棉花烧焦了放在小碗里,然后兑上水当墨水。

白公馆的叔叔、阿姨每天省出一张草纸,为“小萝卜头”做了几个练习本。

从此,每天早上,在白公馆看守所二楼的过道上,在特务的监视下,宋振中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活。

一天,振中看着黄显声将军手里拿着一支红蓝铅笔,就问:

“你的笔为什么不蘸棉花水就可以画出颜色来?

我的笔要蘸一下写一下,我们两个能不能换着用?

”黄将军笑着回答说:

“可以呀。

但是有一个条件:

你只要能用俄语同我说上一两句话,我就可以送给你。

”为了能得到红蓝铅笔,从此,“小萝卜头”更加认真努力地完成黄伯伯布置的作业,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他总是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诵俄语,每天早上早早地起来站在铁窗下呀呀地学说俄语。

当“小萝卜头”能够用简单的俄语与黄将军对话的时候,黄将军就把那支振中渴望已久的红蓝铅笔送给了他。

“小萝卜头”十分珍惜这支短短的红蓝铅笔,他只是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才用这支笔书写。

解放后,从松林坡特务警卫室的地下挖出“小萝卜头”的遗体时,人们发现他的小手还握着一支已经开始腐烂的小铅笔头。

篇二:

红色经典故事12则

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

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

"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

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

好在苦惯了。

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

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

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

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

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

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

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

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

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

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

大娘奇怪了:

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

这是怎么回事?

她问小儿子:

“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

“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

“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

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

“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

“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

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

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

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

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

“这回捉到了!

”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

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

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

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

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

“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

“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

生活有没有困难?

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

房子漏雨不漏雨?

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

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

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永远的丰碑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

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

后任某部六班班长。

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

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

“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

”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

“为了新中国,冲啊!

”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

”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

让我揭开这个谜吧!

王二小原名阎福华,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阎二小。

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

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

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

这时埋伏在轿顶山的报社武装梯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

住在两界蜂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

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振兴我中华。

篇三:

红色经典小故事演讲稿

红小丫------王新兰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班的

伟大的红军长征胜利75年了无数的长征故事一直感动着我们的心。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不能忘记长征,不能忘记千千万万红军流血牺牲——没有他们的奋斗与奉献能有我们的今天吗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一位长征路上红小丫的故事。

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参加红军后改名王新兰。

她是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因此我把她尊称为长征路上的红小丫。

她加入红军的时候才9岁,10岁开始到12岁跑着参加了长征因为她人小别人走一步她得跑两三步才能跟上队伍。

1935年3月30日晚上不满11岁的王新兰由宣传队的大哥哥们搀扶着在爆豆似的枪炮声中登上木船渡过了嘉陵江开始了万里长征。

王新兰跟着队伍一直往西走整天整夜地走没完没了地走。

往哪走那时她不知道只知道必须跟着队伍走千万不能掉队掉队就是死亡。

王新兰在宣传队他们带着乐器什么快板、笛子洋鼓边走边宣传鼓动。

山路崎岖难走十几个小战士用绳子把胳膊连到一起一个人倒下了其余的人就一起拉。

他们一边艰难的行走一边宣传鼓动。

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去抢救伤员抬担架。

王新兰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着轻伤员走。

王新兰不仅会打快板、唱歌还会讲笑话她走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

可是半个月以后就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她染上了重伤寒。

一天早晨身体越来越虚弱的王新兰拄着一根木棍摇摇晃晃地往前走咬着牙坚持着。

宣传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问她要不要歇一会儿她摇摇头。

走了10多里地以后她眼前一黑一头栽到了地上。

大家用树枝扎了一个担架抬着她走。

躺在担架上的滋味很不好受抬担架的同志也都骨瘦如柴走路艰难。

几天以后王新兰连饭也吃不下昏昏沉沉头发眉毛都脱落了牙关紧闭不省人事了。

炊事员老谢给她送饭来摸摸她的额头翻开眼皮看了看沉重地说“这娃儿恐怕不行了。

”彭道华大姐抱着一线希望把饭嚼烂掰开她的嘴一口一口喂她。

有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形建议给当地的老乡30元钱把她留下。

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知道以后亲自来到宣传队说“不能把她留下这孩子能唱会跳再艰难也要把她带上。

王新兰躺在担架上心如刀割一再要求把她留下。

同志们都说“那可不行等你好了还要看你跳舞听你唱歌呢”奇迹发生了。

同志们抬着王新兰走了个把月她开始能吃东西了脸色也好多了能坐起来了。

死神与王新兰擦身而过她的病好了。

部队来到了雪山脚下。

军长许世友亲自来到宣传队给大家讲了过雪山的注意事项。

临走时军长开玩笑地对王新兰说“你这么小山那么高爬得过去吗”王新兰满有信心的说“爬的过去”徐军长又说“山上冷得很啊可不要冻哭了一哭眼泪就成了冰棒棒在脸上扒不掉。

”王新兰说“哪个会哭啊”

这天夜里三点队长就把王新兰几个姑娘叫了起来说该上山了。

大部队五点钟出发宣传队早点上山去准备宣传还要搭个棚子。

每人发了一块布让把脚裹上每人还喝了一碗辣椒水。

队长说山上冷让大家把所有能穿能戴的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