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1318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x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规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三、德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法(榜样示范法);

3.锻炼法(指导实践法);

4.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德育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和校外课程;

3.社会实践活动;

4.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四、小学生安全

 

常见急症:

中暑、溺水、电击、烫伤和烧伤、骨折、中毒

 

心理障碍:

多动症、焦虑症、学习困难综合症、强迫症、厌学症

 

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辅导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2.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3. 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理性-情绪疗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团体辅导法

 

五、家庭、社会和社会的协调

 

家校联系的常用方式:

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03

班级管理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确定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额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

成员间的分歧、打架斗殴、顶撞、恶作剧

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冷处理原则

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断应对、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

教育性、自主性、组织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

班队活动的类型:

主题教育活动、班队例会、班队文艺活动、班队体育活动、班队科技活动、班队劳动、班队游戏活动、少先队活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

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游戏活动、课外阅读活动、主题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

 

(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

(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3)形式的多样性

(4)活动组织的自主性

(5)活动方法的实践性

(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教学设计(40分)

 

教学目标的内容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定教学重难点

1. 吃透新课标;

2. 全面了解学生;

3. 深入钻研教材。

 

教学设计过程

1. 课堂导入

(1)直接导入;

(2)直观导入;

(3)情境导入;

(4)提问导入;

(5)复习导入;

(6)悬念导入;

(7)故事导入;

(8)游戏导入。

 

2. 新课讲授

通过分析、解释、说明、论证、叙述、描绘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3. 巩固练习

选择或编制一些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有代表性的题目供学生练习

 

4. 课堂总结

封闭型总结(认知型总结):

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

开放型总结:

把所学知识向其他地方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使知识系统化。

 

综合课程 

1.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2.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3.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1. 实践性;

2. 开放性;

3. 自主性;

4. 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1. 研究性学习;

2. 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

3. 劳动与技术教育;

4. 信息技术教育。

2

教学实施(材分+单选)

教学的特点

1.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教学的基本任务

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首要任务)

2.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过程的要素

三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

 

1. 教师: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 学生:

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3. 教材:

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认识对象;

4. 教学策略:

把教师、学生与教材联系起来的中介和桥梁;

5. 学习环境:

教与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必须条件。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具体表现

1.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况性;

2. 认识方式的简洁性与高效性;

3. 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4. 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 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教育要求: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所必须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 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 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防止脱离知识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两种倾向,实现教学的教育性。

 

我国小学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2. 直观性原则;

3. 启发性原则;

4. 巩固性原则;

5.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6. 因材施教原则;

7.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 量力性原则。

 

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谈话法(问答法);

3. 讨论法;

4. 读书指导法;

5. 演示法;

6. 参观法;

7. 练习法;

8. 实验法。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1. 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在中国,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班级授课制基本特点:

1. 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

2. 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下,以“课”为组织单位;

3.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活动。

不足: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2. 课堂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1)现场教学;

(2)个别指导。

3. 课堂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4. 其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制;

(2)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3)贝尔-兰喀斯特制;

(4)特朗普制。

 

教学实施的环节

1. 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 上课(教学工作中心环节)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 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 课外指导

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课堂总结的意义

1. 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2. 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做好衔接过渡;

3.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探索创新。

 

课堂总结的方法

1. 归纳总结式

2. 启迪思维式

(1)设疑;

(2)伏笔;

(3)延伸。

3. 分析比较式

4. 比照式总结

5. 交流评价式

6. 活动激趣式

7. 渗透式小结

8. 悬念式总结

9. 前呼后应式总结

10. 延伸式小结

 

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1. 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

3.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4. 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1. 教师的领导风格;

2. 班级规模;

3. 班级性质;

4. 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气氛及其类型

1. 积极的课堂气氛:

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 消极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表现出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课堂纪律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教师不能有效控制课堂;

3. 对抗的课堂气氛:

是一种失控的课堂状态。

 

影响课堂气氛的基本因素

1. 教师的因素;

2. 学生的因素;

3. 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1. 正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

2. 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3. 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

4. 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课堂纪律类型

1. 教师促成的纪律;

2. 集体促成的纪律;

3. 任务促成的纪律;

4. 自我促成的纪律。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 做好课堂监控;

4.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1. 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原因(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手段、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2. 学生的身心因素(包括学生的生理障碍、心理缺失、倾向性);

3. 环境的因素(家庭、大众媒体、课堂环境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和处置

1. 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2.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 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4. 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 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6. 协调同伴关系;

7. 与家长合作。

 

学习动机的分类

1. 正确的、高尚的学习动机与错误的、低下的学习动机;

(核心是利他主义还是利己主义、自我中心)

2.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景动机作用效果明显,稳定性较差)

3.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4.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奥苏贝尔)

 

学习动机的功能

1. 激发功能:

唤起、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

2. 定向功能;

3. 维持功能。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1.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 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 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

 

强化理论

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结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等原因,按照性质归属到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形成因素:

1. 直接经验;

2. 替代性经验;

3. 言语说服;

4. 情绪的唤起。

 

功能:

1.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成就动机理论

德维克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就是成就行为的目的和原因,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代表人物德维克。

 

目标分类:

掌握目标(学习目标、任务目标)和成绩目标(能力目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由低到高逐级上升,最低层次为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有利于培养学习动机的因素

 

1. 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1)要避免学生出现高度的焦虑;

(2)要有合作化的教学取向;

(3)要满足学生的一些合理要求,这可为促进学生发展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创造条件;

(4)要善于调节学生的情绪。

 

2. 适当的任务难度水平;

3. 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学习任务。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问题小而精;

(2)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关;

(3)有适当的难度;

(4)要有启发性。

 

2. 设置合适的目标

3. 控制作业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 表达明确的期望

5. 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 合理运用外部奖惩

7. 有效运用表扬

8.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

1. 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

2. 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3. 正例与反例的辨别;

4. 运用变式;

5. 恰当地运用比较。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 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习迁移的分类

 

1. 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正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零迁移:

两种学习不发生影响。

 

2. 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

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

逆向迁移:

后面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

 

3. 水平迁移、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

也称横向迁移,处于同一抽象和概况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

又称纵向迁移,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 一般迁移、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态度和动机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特殊迁移: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5.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

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顺应性迁移:

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重组性迁移:

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迁移理论

1. 形式训练说;

2. 共同要素说;

3. 概括化理论;

4. 关系转换理论;

5.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6. 产生式理论。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 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2. 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3.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迁移意识;

4.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认知策略

1. 复述策略;

2. 精加工策略;

3. 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1. 计划策略;

2. 监控策略;

3.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1. 时间管理策略;

2. 外援资源管理策略;

3. 环境管理策略;

4. 心境(努力)管理策略。

3

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教学评价的功能

1. 诊断功能;

2. 反馈功能;

3. 导向功能;

4. 检验功能。

 

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功能

1. 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

2. 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

3. 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形成性评价功能

1. 改进学生的学习;

2. 为学生的学习定步;

3. 强化学生的学习;

4. 给教师提供反馈。

 

总结性评价功能

1. 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2. 确定学生在后续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

3. 预言学生在后续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

4. 为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二)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三)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

(四)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小学教学评价的步骤及方法

 

1. 建立评价目标

(1)与学业成就直接相关的评价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情意目标);

(2)与学业成就间接相关的评价目标(学生的智能、性格倾向、环境、身体)。

 

2. 搜集评价信息

(1)观察;

(2)检查作业;

(3)考试;

(4)家访;

(5)轶事记录法。

 

3. 报告评价结果

(1)学业成绩以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和特点;

(2)参加的课外活动以及个人兴趣及特长;

(3)学业成绩以外的品质与技能。

 

教学测验的标准

1. 效度;

2. 信度;

3. 难度;

4. 区分度。

 

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1. 反思教学理念;

2. 反思教学过程;

3. 反思教学得失;

4. 反思教学再设计。

 

教学反思的主要类型

1. 根据教学的基本流程,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2. 根据反思的主体,分为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

3. 根据反思对象,分为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4. 根据教学理论深浅程度,分为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

 

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1. 行动研究法;

2. 自我提问法;

3. 教学诊断法;

4. 比较法;

5. 阅读新知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