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1374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docx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2热力环流和风

热力环流和风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3年考情统计

题型示例

考点分析

命题趋势

 

3年7考,分值25分

2015四川,7、8,8分

2014山东,8,4分

2014天津,3,4分

2013课标Ⅰ,9,4分

2013北京,6,4分

2013山东能力,58,1分

热力环流和风是高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风向的判读。

考查的形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主要出现单科地理试卷中,试题难度较大,难度系数为0.55左右

根据对近5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该考点考查频率很高,主要通过最新的新闻背景、热点事件作为命题素材,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形成原理,综合性较强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1】(2015·四川文综,7—8,8分)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⑴~⑵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D.40°N附近大陆东岸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不易扩散至郊区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图形解读】

【答案】⑴D⑵A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城市冬季等温线在0°以下,说明位于温带地区。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是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大于0°C,A错。

40°N附近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大于0°C,B错。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受暖流影响,气温大于0°C,C错。

40°N附近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区,最冷月小于0°C,D对。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热岛效应强,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A对。

结合前面分析,城市纬度较低,降雪的可能性小,B错。

通过城市环流,大气污染物容易扩散至郊区,C错。

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中心区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不同区域气候类型特征差异,城市热岛效应,读图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成因是考查重点,学生应熟记。

通过读图,要判断出该地的气候要素中,气温小于0°C这一关键内容。

然后才能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征,判断正确选项。

城市热岛效应,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形式。

市中心气温高,气流上升。

郊区气温低,空气下沉。

气流上升处,容易降水或加快污染扩散的程度。

【考点透析】

一、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及成因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

其形成原理如下图所示:

热力环流的形成可归纳为:

近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大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直接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2.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⑴海陆风环流

 

形成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海风和陆风的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而定,一般海风开始于上午11时,到13~15时最强,此后逐渐减弱,到17~20时左右转为陆风。

⑵山谷风环流

 

形成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影响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风环流

 

形成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影响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及城市热力环流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典型例题2】(2014·天津文综,3,4分)读图,回答下题。

⑴在图中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A.台北B.上海C.首尔D.北京

【图形解读】

【答案】⑴D 

【解析】在等压面图中可以判断任意一点的风向,方法是:

首先,画出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并非一点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其次,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画出实线箭头,即该点的风向。

根据上述方法可得到四个城市在两幅不同日期等压线图中的风向:

台北市前后两天都大致吹东北风,上海市前后两天都大致吹东南风,首尔市前后两天都吹偏南风,北京市先吹东南风后吹东北风。

故选D。

【考点透析】大气的水平运动与等压线

1.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知识,主要掌握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受力状况和风的关系。

⑴影响风的三种力

作用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

大小随纬度而增加,赤道为零

不影响风速的大小

北半球使风右偏,南半球使风左偏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斜穿等压线

⑵三种不同受力情况对风向的影响比较

受力状况

风向

风压规律

图示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时

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

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致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时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右边为高压;左边为低压,南半球反之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时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右后方为高压,左前方为低压;南半球反之

 

2.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确定风所在的半球

(2)明确影响风向的主要因素

①同一平面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若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及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应该是斜穿等压线,且从高压吹向低压。

②近地面的风在运动过程中往往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高空的风一般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③风向与摩擦力的方向总相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总与风向、摩擦力的方向垂直;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

④高空和近地面没有明确规定的高度,但是一般以1500米为参考数值。

(3)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

第一步: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不一定是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

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近地面风向。

如图所示(北半球):

(4)在等压线图上比较风力

①同一等高线图上,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反正,风力小。

②不同图中,“相同比例尺”等压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反之,越小。

“不同比例尺图”等压线图中,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反之,越小。

[考点规律揭秘]

等压面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技巧

1.等压面的判读及其应用

⑴等压面的判读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其常用来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区域的气压差异。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等压面图的应用

①判断气压高低:

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

PB>PA>PC>PD。

②判断下垫面的性质和冷热:

a.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

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气温较高;上凸者为海洋(湖泊),气温较低。

冬季:

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气温较高;上凸者为陆地,气温低。

b.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c.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气温较高;上凸者为郊区,气温较低。

③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2.等压线的判读及其应用

等压线图表示在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状况的图,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一条等压线上的气压值相等。

⑴认识基本气压场

①低压:

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增大。

②高压:

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减小。

③低压槽:

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槽。

低压槽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槽线。

④高压脊:

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脊。

高压脊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脊线。

⑤鞍形气压场:

简称鞍,是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分布的中间区域。

⑵掌握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①根据气压状况判断近地面气温:

气压高的地方一般气温低,气压低的地方一般气温高。

②根据气压状况判断气流垂直运动:

一般情况下,气压高的地方气流下沉,气压低的地方气流上升。

③根据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天气:

低压区和低压槽上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高压区和高压脊上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④根据等压线分布状况判断风向:

风从高值线吹向低值线,顺着风向,气压值越来越小(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⑤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风力:

在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反之越小。

还应注意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数值差和不同地图的比例尺。

[示例](2013北京文综,6,4分)下面的图(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

百帕),读图,回答第⑴题。

⑴图(a)中

A.①比②风速大B.①比③云量少

C.②比③气压低D.②比④气温

【解析】读图(a)可知,②地比①地的等压线密集,②地的气压梯度力比①处大,②比①的风速大。

①位于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③地位于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阴雨天气较多。

读等压线数值,可知②比③气压高。

④位于冷锋前的暖气团,②位于冷锋后的冷气团,④比②的气温高。

【答案】⑴B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

[3年高考真题]

1.(2014·山东文综,8)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

2.(2013全国课标Ⅰ卷,9,4分)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偏东风B.偏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

(2013山东基本能力,58,1分)城市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

下图为某城市市区轮廓示意图,读图回答3题。

3.该城市夏季午后某时刻气温沿图中虚线所示方向的变化曲线可能为

 

[创新预测试题]

一、选择题

(2015·中山七校联考)影响降水的因素很多,大面积的的水域会对降水产生重要的影响。

根据所学回答1~2题。

1.谚语中有“雷雨不过江”的说法,其原因是

A.雷雨遇到江河会自然消失B.江水为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C.江水与陆地热力性质不同D.河流两岸的高地阻挡了雷雨

2.新安江水库是拦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湖区面积573平方公里。

水库建成后,气候有显著的变化,其表现最不可能的是

A.库区夏季不象过去那样热,冬季又不如过去冷

B.库区初霜推迟,终霜提前,无霜期延长

C.库区范围内,降水明显增加,水库中心增加最多

D.水库附近的雾日比过去增多

(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二诊断性考试)下图为对流层大气等温面垂直剖面图,甲乙两地位于近地面。

a、b、c、d、e为不同的温度值。

且a>b>c>d>e。

读图完成3~4题。

3.若图中等温面状况是由甲乙之间的热力环流导致的,则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大小比较,最可能的是

A.甲>乙>丙>丁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D.乙>甲>丙>丁

4.甲乙之间热量差异会引起热力环流,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大气运动形式。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2015·济南一模)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

据图完成5~6题。

5.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6.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2015·福州月考)如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着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A地温度高,气压低B.垂直方向气流:

A处上升,B处下沉

C.B地温度低,气压高D.水平方向气流:

由A流向B

8.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此时

A.为白天,吹海风B.为白天,吹陆风C.为夜晚,吹海风D.为夜晚,吹陆风

9.(2015·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垂直风速切变指数大,则大气垂直混合程度弱,空气对流不活跃。

读下图,叙述正确的是

                            西宁市5000米高度内垂直风速切变指数

A.清晨与傍晚切变指数的差异夏季比冬季小B.秋冬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最大

C.夏秋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傍晚比清晨大D.近地面空气污染冬季比夏季严重

(2015·四川内江三模)冻雨是大气中过冷却水滴降落过程中,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相遇发生冻结的一种降水。

图中曲线是等温面分布图,等值距为2℃。

读图回答问题10~11题。

10.图示时刻正发生冻雨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

11.与①地相比,③地

A.气温更高B.气压更低C.光照更强D.风力更弱

二、综合题

12.(2015·山东临沂上学期期中考试)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影响”小‍课题研究。

甲图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图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丙图是该城市海陆风的天数统计图。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    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

它也是一种    ,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图甲中代表陆地的序号是    ;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      

A.18时~次日7时B.4时~当日14时C.16时~次日8时D.6时~当日18时

(3)从图丙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    (季节)最少。

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13.(2015·大连一模)读世界某区域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

hPa)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最大气压差可能为________。

请分析这种巨大差异的形成原因。

 

⑵图中O地的风向为            。

⑶此日,O和P两地风力较大的是         ,并说明判断理由。

 

⑷此日,P和Q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请分析主要原因?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参考答案:

[3年高考真题]

1.B

【解析】从高空等压面倾斜情况看,甲地高空气压低乙地,故近地面气压高于乙地,近地面空气从甲流向乙,即从南向北;图示区域为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风向偏转为西南风。

2.B【解析】根据“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12日6—9时甲地仍然在低压系统L的东侧,根据图中气压的分布特征,所以此时的风向为偏南风(东南风)3.A

【解析】图中南北、东西虚线有相交点,对应的气温变化曲线也应有交叉点,故排除C和D选项;城市轮廓南北短东西长,对应的气温变化曲线也应有长短之分,水平距离较短的应为南北气温曲线。

[创新预测试题]

1.C2.C

【解析】第1题,雷雨是空气因温差大,造成空气强对流形成的。

而大面积的的水域在夏季因水的比热大,升温慢,导致其水面与高空温差较小,所以空气对流不显著,故而江水与陆地热力性质不同是“雷雨不过江”的主要原因。

C正确。

第4题,由于人工湖的出现,使得湖面在夏季整体温度较低,气压比周围地区气压高,库区出现下沉气流,所以不容易形成降水,使得水库中心降水量明显低于周边地区,C正确。

3.C4.A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及“a>b>c>d>e”可知,乙地气温高于甲地,所以乙地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于;甲地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可知,甲乙丙丁之间空气环流为:

甲→乙→丁→丙→甲,所以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大小比较为:

甲>乙>丁>丙,C正确。

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可知,由于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所以在近地面陆地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于,风由陆地吹向海洋,A正确。

5.D6.C

【解析】第5题,结合图示信息,①处为西风,为湖风,据此推断②处盛行下沉气流,④处为上升气流更易形成降水。

③处为风旗,风力为8级,①处两道风尾风力为4级。

第6题,城市地面硬化,增强了城市与湖面之间的热力差异,使湖陆风增强;围湖造陆相反。

湖陆风是城市湿度增加,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7.D8.A

9.D

【解析】清晨与傍晚切变指数的差异夏季比冬季大,A错误;秋冬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最小,B错误;夏秋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傍晚比清晨小,C错误;据图中信息冬季风速切变指数大,空气对流不活跃,所以近地面空气污染冬季比夏季严重,D正确。

10.B11.D

【解析】第10题,根据冬雨发生的条件,结合图中等温面可以看出只有②处在垂直方向上上暖下冷,在0℃以下,可能出现冻雨。

第11题。

结合等温面图知③地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在高压控制下,大气稳定,风力较小。

③处湿度大,云雨可能更多,能见度更低。

12.【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热力环流

(2)①D

(3)冬季冬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解析】第

(1)题,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陆受热差异。

(2)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其温度变化比陆地小,昼夜温差小,图中①为陆地,②为海洋。

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吹海风。

第(3)题,从图丙可以看出,一年中冬季海陆风出现次数最少,此时我国受强胜的冬季风影响,海陆温差小,不易形成海陆风。

第(4)题,海风对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大气污染物,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3.【答案】⑴50hPa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原来气压带分布的格局,1月(冬季)大陆上的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⑵偏西风(西风)

⑶P地等压线比O地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P地位于海洋,摩擦力小于O地。

⑷Q地Q地为高压中心,多晴朗天气。

而P地为低压,多阴雨天气,云层白天能削弱太阳辐射,晚上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使日温差变小;P地位于海洋,海洋的热容量较大,日温差较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