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德育的教学方案.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60158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学生德育的教学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培养学生德育的教学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培养学生德育的教学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德育的教学方案.docx

《培养学生德育的教学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生德育的教学方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培养学生德育的教学方案.docx

培养学生德育的教学方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阅读教学不但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还应激发学生情感,有机渗透德育,塑造美的心灵,使语文教学文道统一。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教育就是教书和育人,又教书又育人,要教书先育人。

先字明确的道出了育人在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教材所选的课例都是些文质兼美、蕴涵健康向上思想的好文章。

在教学中,挖掘其思想内涵,在教书中育人。

我用《生活是多么广阔》一课的教学流程来浅谈我的课堂德育渗透。

  一、扣住文眼粗谈生活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的开头犹如一部戏的序幕。

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关系到一节课的和谐与成功,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

为一堂课定下基调。

在课堂教学尹始,我板书课题后,扣住文眼中的生活,让学生谈各自的理解。

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

上图书馆看书。

穿新衣服,上饭店吃饭。

和伙伴上街玩。

  等。

生活一词的自我体验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也为后文正确理解生活铺下序幕。

  二、初读课文了解生活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

而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开始的,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育对象的实际写成教案来进行课堂教学。

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经验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

学生谈了各自理解的五彩斑斓的生活后,我就适时的设下悬念:

  《生活是多么广阔》这篇诗歌是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的大作。

作者理解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自然进入下步的教学流程。

学生在读文后就知道:

唱歌、演戏、修铁路、开飞机、写诗等从事各种不同的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工作都是生活,高山滑雪、大海驾航、北极探险、热带采集等不同地域的活动也是生活。

随着作者把广阔的生活具体化的描述,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广泛的大自然里的各种各样的学习劳动都是生活。

把对生活的自我局部认识拓展开。

  三、挖掘重点领悟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教材的重点进行深入探讨,以促进学生精读深思,通过独立的思考,互相交流,理解课文的精髓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这样的一个过程,恰恰又是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时机。

由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么一个途径进行德育渗透,那当然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这样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很好的启迪和教育。

本文的重点句去过极寻常的日子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

优美的诗句道出生活的实质,概括了全部生活。

学生在理解这些富含哲理的诗句时,对生活就有了新的认识。

自幼没有看见爸爸妈妈的熊丹丹认为,与捡垃圾为生的奶奶相依为命是生活的考验。

同学也重新认识她,一改以往的可怜鄙夷为羡慕,认为她比自己的生活多了苦难,就更多了色彩,更多了磨练。

她的人生因此比别人多了一道成功的基石。

自此,极寻常的日子被每个同学在自己的生活中细化领悟了。

生活不仅仅是幸福和愉悦,也是磨难和痛苦。

喜怒哀乐皆为生活,都该去把握,去珍惜,去笑对它。

  四、仿写文本凝练生活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都留有艺术空白,这就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教学中,我利用这一点,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运用第二节的格式设计仿写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去穿越时空和李白对话,去因特网查询资料,去大自然放飞心情,去广场载歌载舞,去篮球场来场友谊赛,去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洋洋洒洒,应有尽有,一切场面尽书纸上。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来促进语文与德育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语文学科辞章和义理的联系,授业与传道的结合,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能力,思想上也得到长进,品德受到熏陶。

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