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1801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本试题共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信息技术革命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一次飞跃,以往的体力劳动渐进式地改变了人类的肌肉、韧带、骨骼等生理机能,帮助创造出了美妙的艺术,那么,愈来愈脑力化了的信息革命劳动,也必将会促进人类创造出属于这一时代的崭新艺术。

信息技术的革命正在改变着人类的劳动方式、艺术创造的方式。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审美审视。

②数码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最显著特征是受众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性、参与性。

它根本性地颠覆了艺术审美基本原则和程序,使受众第一次真正地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批判地接受,把受众从艺术品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③互动较多的是在利用数码技术设备和作品的教学过程、游戏过程中,学会运用数码技术和艺术,可以使你的教学成效倍增,可以让你的游戏作品拥趸者众,增添受众的兴趣和技能。

所以,在数码时代,过程也许比结果更为重要,而且,有了这么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结果也一定是出彩的,二者并行不悖,相互提携促进。

④数码技术和数码艺术给受众提供了广泛参与的最大可能,也让艺术突破了作者和读者、台上和台下的樊篱,使艺术真正意义上走向受众,受众可以在缪斯女神面前充当一回创作者。

如某些剧作中的人物命运安排,情节的增删、着色等,受众都可以参与到创作中去,一部作品到最后可能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可能永远没有一个结尾,永远处在改编变化之中。

⑤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以一定的物质作为载体的,可是,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种艺术像被移易于数码磁片上后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轻捷。

它摆脱了传统物质媒介的桎梏,超越了现实的各种限制。

使艺术作品不再是象牙塔中的摆设,而真正地在艺术形式、艺术数量上有可能走向最广大的群众。

因而,我们迎来了艺术审美的普众化的时代,也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了美的意境和美的氛围。

我们的时代进入了一个“数码复制的时代”。

⑥如今,一幅画、一段音乐、一个动漫作品,都可以在数码技术的千手观音面前,变得像捏面艺人手里的面团一样,任意摆布。

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突破了传统观众只能被动观赏接受的形式,既可以让观众参与到作品的表现中来,也可以让观众参与到创作中来。

传统的作为最终成果的艺术作品也许在以后将会改变,也许不再存在一成不变的躺在历史中的艺术作品。

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创作者,也成为观众,也成为批评者。

可以说,这才是艺术的真正批评和解放,这才是艺术的真正回归。

(摘编自陈永泉《数字化时代和审美审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息技术的进步将彻底改变艺术的形式和人们审美的方式,数字化时代的审美审视研究迫在眉睫。

B.数码艺术强调受众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颠覆了艺术审美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让受众完全接受。

C.数码技术和艺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让游戏作品更受青睐。

D.数码艺术以数码磁片为载体,操作轻捷,使得艺术作品在艺术形式、数量上真正走向了最广大的民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信息技术革命的进步为立论前提,重点论述了数字化时代数码艺术的特点。

B.文章在数码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优劣比较中,强调数码艺术才是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

C.文章以人们在缪斯女神面前充当创作者为例,证明了数码时代,艺术可以真正走向受众。

D.第⑥段通过举例、比喻论证,将数码技术时代作品与观众间的关系表现得通俗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码艺术把受众从艺术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受众的积极参与使艺术突破了作者和读者间的限制。

B.受众可以在游戏中享受乐趣、参与剧本创作而改变人物命运等,可见数码艺术的参与互动具有直接及时性。

C.数字化时代,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突破了观众只能被动观赏接受的形式,人人都可随意摆布数码作品,体现了艺术审美的普众化。

D.在数字化时代,艺术的真正回归可能实现,在这个时代,艺术作品可能永远都在改变,人人都可能是创作者或批评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了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

在“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他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里“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的国殇。

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

导师张宗遂说:

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于敏对此功不可没。

曾有一位日本专家赞叹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了科研生涯。

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

“经研究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年仅35岁。

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开始攻关。

一百多个日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试验成功的一刻,于敏很平静,“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1984年冬天,于敏和同事在西北核试验基地进行实验。

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

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

最终,那次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人民网《于敏:

愿将一生献宏谋》)

材料二: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写下这首诗。

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麻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

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他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使认识有所前进。

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谈到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麻院士以“足球队”作比喻。

他说:

“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教练兼前锋。

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2019年1月22日)

材料三:

于敏曾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

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

他说:

“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因为保密,几十年来,于敏经常“失踪”很久,家事全靠夫人孙玉芹打理。

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客厅依旧悬挂着诸葛亮《诫子书》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他仍然保持着从小的两项爱好:

听京剧和看古典文学。

60年代,九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场试验取得成功,回到北京后,九院所有人都出去迎接,唯独不见副主任于敏——他正躲在宿舍读《红楼梦》。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敏在青少年时代历经国难,目睹了积贫积弱的国家遭受到的深重屈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日后投身科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B.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于敏没有流泪,睡得踏实;在西北核试验基地,吟通《出师表》却泪流满面,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

C.于敏在物理方面的才华从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时就初步显露了出来,在后来的氢弹研究道路上,他不仅获得了诸多大的奖项,还赢得了世界声誉。

D.三则材料虽然出自不同的新闻媒体,但从中都可见科学家于敏的形象,其中对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敏在73岁时所作的《抒怀》诗,将国家命运、时代风云、个人经历融为一体,高度概括了这位科学界泰斗沉默而又轰轰烈烈的一生。

B.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于敏带领他的团队用了三个多月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氢弹原理突破,上演了核武器研究界著名的“百日会战”。

C.在有关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的研究中,于敏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发挥到极致,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麻的高度评价。

D.除了挚爱的核武器研究事业外,于敏到老也不改自己对京剧和古典文学的喜爱,在曾经整个九院都去迎接试验成功的邓稼先归来时,却仍读着《红楼梦》。

6.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请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翠姨之死

萧红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

郊原上的草,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钻出地面,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

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下面的瓦时,找到了一片草芽了。

孩子们回到家里告诉妈妈,说:

“今天草芽出土了!

”妈妈惊喜地说:

“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

”春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春来了,带着呼唤,带着蛊惑……

翠姨和我的堂哥大概是恋爱了。

翠姨十八九岁,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

翠姨很喜欢我。

因为我在学堂里念书,而她没有,她想什么事我都比她明白。

到夜里,我住在外祖父家里,她就陪着我也住下。

每每睡下就谈,谈过了半夜。

翠姨会弹大正琴,就是前些年所流行在中国的一种日本琴。

她还会吹笛子。

我的堂哥钢琴弹得很好,吹箫吹得也好。

叔叔和哥哥他们都到哈尔滨那些大地方去读书,回到家里,大讲那里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故事。

翠姨听了很多的故事。

高二语文试题(第5页,共12页)高二语文试题(第6页,共12页)

过了不久,翠姨就订婚了。

她的未来的丈夫,我见过,人长得又矮又小,穿一身蓝布棉袍子,黑马褂,头上戴一顶赶大车的人所戴的四耳帽子。

她不知道那是她的什么人,她只当是哪里来了这样一位乡下的客人。

有一年的冬天,刚过了年,翠姨来到了我家。

伯父的儿子——我的堂哥,正在我家里。

他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很黑的眼睛,嘴也好看,头发也梳得好看,人很长,走路很爽快。

大概在我们所有的家族中,没有这么漂亮的人物。

翠姨一直在看堂哥。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

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

翠姨一听就得病了。

没几天,她的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办嫁妆去了。

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堂哥介绍来的他的同学。

他们住在哈尔滨的秦家岗上,风景绝佳。

那男学生们的宿舍里边,有暖气、洋床。

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

翠姨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请她吃大菜,请她看电影。

坐马车的时候,上车让她先上;下车的时候,人家扶她下来。

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她总算一生中最开心的时侯。

她觉得到底是读大学的人好,不野蛮,不会对女人不客气。

经这到哈尔滨去一买嫁妆,翠姨就不愿意出嫁了。

她说她要念书,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

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地闷闷不乐。

翠姨越来越瘦了,堂哥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了一番,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

堂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奇的忧都,还是一样和我们打牌下棋。

她的婆婆听说她病重,就急着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惜了吗?

翠姨听了,就只盼望赶快死,拼命糟蹋自己的身体。

母亲记起了翠姨,叫堂哥去看翠姨。

母亲拿了一些钱让堂哥给翠姨送去,说是送给她让地随便买点什么吃的。

男子是不好先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

堂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

“好了点吗?

他刚一伸出手去,翠姨就突然地拉住他的手,而且大声地哭起来了,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

堂哥没有准备,就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

堂哥看了看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地。

…………

堂哥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年轻的姑娘们,三两成双,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去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

她们热心地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地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的马车来。

1941.7

(选自萧红《小城三月》,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堂哥多才多艺,在哈尔滨那样的大地方读过书,受到过新式教育,但面对自己和翠姨之间的爱情,却不敢大胆表达,畏首畏尾,缺少应有的担当。

B.文中写翠姨未婚夫“人长得又矮又小……”,堂哥则“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通过外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之情。

C.小说以散文化的手法展开叙事,写了翠姨无声无息的人生悲剧,她悄无声息地“活”着,悄无声息地“爱”着,最后悄无声息地“死”去。

D.文章用语深刻,“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寄托着“我”对翠姨早逝的伤感;结尾写翠姨死后“年轻的姑娘们”欢快地准备春装,则表现了对她们的批判意识。

8.小说开头画线句子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什么特点?

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9.萧红的小说善于通过女性的悲剧命运来揭示人物自身、时代之殇,同时悲剧之中藴含着独特的价值。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高二语文试题(第7页,共12页)高二语文试题(第8页,共12页)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材料二: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赵王信秦之间。

秦之间言曰: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蔺相如曰: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

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

“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

”举兵击赵。

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

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

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

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

廉颇曰:

“客退矣!

”客曰:

“吁!

君何见之晚也?

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

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

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

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还报王曰: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

“我思用赵人。

”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位在廉颇之右右:

古代尊崇右,以右为尊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所以:

用来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

以……为先

D.降率悉被坑杀悉:

全部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B.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C.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D.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蔺相如听到廉颇表示不满的话以后,不愿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

B.蔺相如并不计较,廉颇负荆请罪,二人成为生死之交,这对于赵国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两个人的团结客观上有利于赵国朝政的稳定。

C.长平之战,赵王听信秦国间谍的话,弃用能征善战的廉颇而用了赵恬,这是赵国战败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

D.赵国由于为秦国所迫,就想重新任命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起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结果使臣发现廉颇已经不能再被任用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2)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

“我思用赵人。

(二)古代歌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东莱学士无竞①

陈子昂

宝剑千金要,平生未许人。

怀②君万里别,薪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③新。

[注]①无竞:

王无竞,东莱人,性格刚烈耿直,仕途坎坷。

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竞送行之时。

②怀:

想到,想念。

③白首:

亦作“白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剑是建功立业的象征,诗人把其送给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朋友的鼓励与期望。

B.诗歌借宝剑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送剑则表明诗人与他是志趣相投的知己。

C.诗歌结尾写友人遭遇的不公待遇虽已成事实,但是不可虚度年华,让头上徒添白发。

D.该诗属于赠別诗,赠物与赠言相辅相成,在对友人的勉励中,也直接表现出诗人的愤慨。

15.诗歌颈联为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其精妙之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直接点题,写送友人离去时道路全部被大雪覆盖的两句是“,”。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和他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3)杜牧《阿房宫赋》中采用对比手法,写秦的统治者夺取财富时一分一毫也不舍弃,使用时随意挥霍,残民自肥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日,据英国《自然》周刊报道,天文学家公布了加拿大一座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来自遥远星系的神秘信号细节。

很多自媒体用的标题把该事件和外星人扯在一起。

事实上,()。

人类可能真的是孤独了太久,迫切地想要在宇宙间寻找自己的同类,所以是不是就会寻找一些外星人存在的证据。

这些年与外星人有关的谣言可真是。

2010年11月,亚丁湾连续发生多次地震。

于是,有人传言亚丁湾存在一个“星门”,为了防止外星人从里出来侵略地球,各国派出舰队守在那里。

杨利伟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关于他的航天故事许多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进入太空的时候,还带了一把手抢。

因此,有谣言说,杨利伟带手枪是为了防止外星人的攻击。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这样一条谣言会在网上流传: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披露了一批密件,其中一份证实了外星人的存在。

其实,FBI只是把已解密的材料放到官方网站上,提供浏览下载。

大多是关于涉及反恐、罪案调查等,只有几篇提到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耸人听闻捕风捉影不胜枚举耳熟能详

B.骇人听闻捕风捉影擢发难数耳濡目染

C.耸人听闻空穴来风擢发难数耳熟能详

D.骇人听闻空穴来风不胜枚举耳濡目染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快速射电暴就是所谓的神秘信号,这与外星人毫无关系

B.所谓的神秘信号是快速射电暴,与外星人并无关系

C.神秘信号与外星人没有什么关系,它就是快速射电暴

D.这与外星人也没多少关系,快速射电暴就是神秘信号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涉及反恐、罪案调查等,只有几篇提到对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査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B.大多是关于反恐、罪案调査等内容,只有几篇提到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査,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C.大多涉及有关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只有几篇提到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D.大多是关于反恐、罪案调査等内容,只有几篇提到对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20.下列句子中,有五句存在表达不得体的情况,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①对于废旧电池如何处理的问题,参会者纷纷发表看法,最后我阐述了自己的高见,贏得一片掌声。

②王老师的大学室友给他送来一幅画,王老师说:

“恭敬不如从命,你的墨宝我就收藏了。

③为写这部学术专著,张教授付出了三年心血,希望您能抽出时间拜读,为该书写一篇序言。

④某报刊记者解释说:

“因为消息多数来自民间,难免有不实之处,还望各位海涵。

高二语文试题(第11页,共12页)高二语文试题(第12页,共12页)

⑤大学毕业后,在图书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