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1842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

十万个为什么优质教案

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会阅读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十万个为什么》中的科学奥秘,读懂《十万个为什么》中蕴含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人物特点,读懂《十万个为什么》中蕴含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借助名言,激发情感

为什么铁会生锈?

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

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快去读读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吧!

(板书:

十万个为什么)

二、你读过这本书吗

1.相互说一说,你最近读了什么科普作品?

把它介绍一下吧。

2.有谁读过关于科普作品,介绍给大家听一听。

3.教师谈话:

同学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成长,都经历过成长的苦恼和困惑。

在这过程中,有许多记叙科普书籍,可以为我们排忧解难,伴随我们成长。

今天,老师就像你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

4.老师最近正在读书,书名是《十万个为什么》,是苏联作家米.伊林。

《十万个为什么》收集了伊林最著名的短篇科普作品《房屋漫游记》《原子世界旅行记》和《在你周围的事物》等。

他在这本书里,带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屋内旅行,对自来水龙头、炉子、桌子、灶台、锅架、餐具柜、衣橱等,提出了许多看似简单,又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

我给大家出示其中的一个问题,大家自由读一读,看看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你们家里每天总有人生炉子,煮马铃薯。

也许你自己就很会生炉子或者煮马铃薯。

可是请你解释一下:

为什么炉子里的柴会噼啪作响?

为什么烟会走烟筒出去,而不向屋里冒?

煤油燃烧的时候,哪里来的烟?

为什么烘烤的马铃薯有一层硬皮,煮的却没有?

恐怕你不能解释明白吧。

或者问你:

水为什么能灭火?

我的一位熟人回答说:

“水能灭火,因为它又湿又冷。

”可是煤油也又湿又冷,你倒尝试用煤油来灭火吧!

不,你还是不试为好,一试就得报火警了。

你看,问题满简单,可是要回答它却不那么容易。

我再给你猜十二个关于最简单事物的谜,你愿意不愿意?

三、借助名著,积累经验

仔细阅读课本“你读过这本书吗”一部分文字。

1.讨论:

遇到不懂的科学术语,你怎么理解?

可以用学过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或者查找资料,实在不会的可以请教别人。

(板书:

理解科学术语的方法)

2.讨论:

读书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读完后还可以想一想,这本书讲得有道理吗?

关于这个问题,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吗?

(板书:

道理、研究成果)

3.讨论:

怎样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

经常性地阅读,自己的写作经验和写作技法就会越来越多,写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会提高。

(板书:

学习写作方法)

四、推荐名著,鼓励阅读

1.“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向我们推荐了那几部关于科普作品?

(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李四光《穿过地平线》、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贾兰坡的《爷爷的爷爷哪里来、房龙的《地球的故事》、比安基的《森林报》)

2.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主要写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

(这套书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

3.《十万个为什么》提出了哪些有趣的问题?

(乘热气球能环游世界吗?

时光能倒流吗?

为什么飞机不像鸟儿一样展翅飞行?

地球究竟是正在变冷还是变暖……)

4.希望同学们一定挤时间多读书,如果你爱上了读书,今生将受益无穷。

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初步交流读书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阅读更多课外书。

开课伊始,就营造出一种浓浓的语文味,感受书香氛围。

 

二、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

2.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

圆圆的豌豆躺在竹匾里,暖暖的太阳晒着,好舒服!

忽然,一粒豌豆动了动,同伴们被它碰醒了,嘀咕起来:

“别影响别人休息好不好!

“我就是要动,”会动的豌豆大叫起来,“你们会自己动吗?

哼!

大家奇怪地瞪大了眼睛。

“我_____要动,_____要跳舞。

”会动的豌豆左右摇摆起来,嘿,还是扭的摇摆舞呢。

大家更惊讶了。

“我_____要跳舞,我_____……”不等会动的豌豆说完话,一只黑壳虫从它肚子里钻出来,抖抖触须,飞走了。

会动的豌豆不再动,也不再说话了。

大家看看它肚皮上的圆眼儿,说:

“唉,多可怜呀!

(1)从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做为题目:

________。

(2)选择关联词,填在括号内。

既……也……    不仅……还……

一边……一边……   不但……而且……

我________要动,________要跳舞。

我________要跳舞,我________……

(3)照样子填词。

例:

一(粒)豌豆

一________太阳   一________竹匾   一________电视机

一________蓝天   一________星星   一________黑壳虫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大家奇怪地瞪大了眼睛”,是因为________。

(5)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大家更惊讶了”,是因为________。

(6)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会动的豌豆不再动了”,是因为________。

【答案】

(1)会动的豌豆

(2)不但

;而且

;不仅

;还

(3)个

;捆

;台

;片

;颗

;只

(4)豌豆影响了别人休息,不仅不认错道歉,还那样蛮横无理

(5)豌豆竟左右摇摆起来

(6)黑壳虫把豌豆蛀空了,虫子从圆眼里钻出来,飞走了

【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从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做为题目:

会动的豌豆

(2)分析句子的意思可知:

①分句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

故选“不但……而且……”;②分句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

故选“不仅……还……”。

(3)这道题是让填量词,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如:

一个太阳、一捆竹匾、一台电视机、一片蓝天、一颗星星、一只黑壳虫。

(4)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大家奇怪地瞪大了眼睛”,是因为豌豆影响了别人休息,不仅不认错道歉,还那样蛮横无理。

(5)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大家更惊讶了”,是因为豌豆竟左右摇摆起来。

(6)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会动的豌豆不再动了”,是因为黑壳虫把豌豆蛀空了,虫子从圆眼里钻出来,飞走了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3)掌握量词的用法,学生做题就容易了,平时要注意积累(4)、(5)、(6)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

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

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

“织,织,织,织呀!

织,织,织,织呀!

”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在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融洽——________    辛劳——________

(2)文段中描写了两个场景,请概括出来。

(3)文段中最后一段话是全文的________,其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

(1)和谐;辛苦

(2)①傍晚乡下人家吃饭的情景。

②月夜听眠曲。

(3)中心句;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融洽—感情或行动上一致;感情好,没有隔阂和抵触。

辛劳—辛苦劳作。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和谐、辛苦

(2)①傍晚乡下人家吃饭的情景。

②月夜听眠曲。

(3)中心句、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郦正元智取日寇手枪

1945年初,陵口中山桥桥旁的大寺里,盘踞着三十多个日寇。

郦正元打入寺内做勤杂工,利用这个身份,跟寺内的三个日寇小头目(混 浑)熟了。

5月的一天(旁 傍)晚,郦正元准备了三壶白酒,一包花生果,两碟炒黄豆,把三个日寇小头目约进自己的小木屋喝酒。

郦正元佯装不会喝酒,却一个劲地为他们斟酒。

大约喝了个把小时,三壶酒所剩无几,三个日寇已有了几分醉意,只顾猜拳喝酒,对郦正元毫无戒备。

此时,郦正元趁机帮他们把上衣和身上的手枪一齐脱下来,放到门板后面。

没多久,三个日寇像死猪一样睡着了。

郦正元看看时机已到,就立即站起身来,拎起三枝手枪和三条枪带,转身出门并把门带上。

出了小木屋门,郦正元把手枪与枪带分(fèn fēn)别藏(cáng zàng)在早已准备好的装有香灰和垃圾的两只小箩筐里,而后挑起两只小箩筐就向大寺大门走去。

大门旁站岗的两个日寇见是寺内的勤杂工,便没(察 查)问,郦正元就若无其事地走出了大门。

当天夜里,郦正元步行二十多里,把三枝手枪和三条枪带送到访仙一地下联络点,交给了抗日民主政府河南区区长张利群。

从此,郦正元也就离开了日寇据点,参加了抗日地方武装。

(选自《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

选编本上》,江苏人民出版社)

(1).选择恰当的字和读音。

(混 浑)熟________

(旁 傍)晚________

分(fèn fēn)别________

藏(cáng zàng)在________

(察 查)问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毫无戒备:

________

若无其事:

________

(3).从短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用“________”画出来。

(4).郦正元是怎么从日寇手中拿到武器的?

(5).你觉得郦正元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答案】

(1)混;傍;fēn;cáng;查

(2)一点也不防备,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3)没多久,三个日寇像死猪一样睡着了。

(4)郦正元利用勤杂工的身份和日寇混熟,然后灌醉他们,拿到了武器。

(5)郦正元是个聪明、机智、勇敢的人。

【解析】【分析】

(1)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

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

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

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

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评价人物品质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

(1)混;傍;fēn;cáng;查;

(2)一点也不防备,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3)没多久,三个日寇像死猪一样睡着了。

(4)郦正元利用勤杂工的身份和日寇混熟,然后灌醉他们,拿到了武器。

(5)郦正元是个聪明、机智、勇敢的人。

【点评】

(1)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品质。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1)填空。

山色________      山形________     溪流________

(2)本段中把野花比作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本段作者运用了(   )的写作方法。

A. 排比与拟人                                      

B. 排比与比喻

【答案】

(1)柔嫩;柔美;缓慢

(2)锦缎;霞光;彩

(3)B

【解析】【分析】

(1)仔细阅读语段,本题可以从“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

”这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2)先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比喻:

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本题可以根据“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句话解答。

(3)解答本题根据修辞手法和句式的特点解答。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2)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做题时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解答。

(3)本题主要考查的写作方法。

做题时仔细阅读语段,根据句子的特点进行解答。

6.

在拐角处等我

安宁

①那是我最敏感脆弱的年少时光,16岁,读高一。

②在同学的眼里,我是个成绩优异又大大咧咧的女孩,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但照样意气风发。

我也不像骄傲的张小凡,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谁都爱理不理。

男生们都说,“看张小凡的下巴,都快抬到天上去了!

学习好点,长得漂亮点,有什么了不起呢!

不过是个农村来的,哪比得上人家安安。

③没有人知道,其实我不愿意这样一次次地被人家拿来与张小凡作比较,尤其不愿意听到“农村”这两个字眼。

我的父母,若是农民也就罢了,但他们却是从农村来到这个城市的最底层,最卑微的居民。

母亲在一家医院做洗衣工,双手长年累月都是破裂红紫的;而父亲,则蹬着一辆三轮车,大街小巷地跑着拉散客。

偶尔,我站在教室的阳台上,会看到父亲迎着风,吃力地蹬着三轮车从校门口驶过。

④但我知道,父亲是不会违背约定,在校门口停留的。

父亲一直都为我这个女儿而感到骄做,所以每个周六下午,不管有多少挣钱的活计,他都不会去做,只为拉我这唯一的客人。

我借着校门口车太挤看不清他,还有我作为学生干部要给老师汇报工作为由,让父亲在离校门口约有一百米的拐角处等我。

⑤张小凡与我一样,会等到所有学生都走了,才离开教室。

她是个非常用功的女孩,所以周六放学后,也要留在学校看书。

而我,就在她均匀的呼吸里,一边“哗哗”翻着课本,一边祈祷她快些离开。

这样,就不会在拐角处,被她瞥见我隐藏在从容里边的尘灰。

⑥可是,张小凡却总是在把所有事情都做完后,才安静地离开。

照例是轻扬着下巴,眼神冷静淡定。

每每听着她的脚步声在寂静的楼道里渐行渐远,我的心,才会倏地沉下来,继而迅速地收拾好书包,冲出门去。

⑦每次父亲老远看到我,都会开心地按铃。

我迎着这清脆的铃声走过去,总会觉得愧疚,然后便恨张小凡。

若不是她,父亲也不会饥肠辘辘地等我那么久。

⑧又一个周六,我在张小凡走后,向学校外的百米拐角处飞奔。

无意中一歪头,在拐角的另一侧,竟看见张小凡正坐在一个人工改装的电动三轮车里,冲着车上一个农民工一样朴实的男人,说笑着什么。

男人在发动车的时候,看上去似乎很费力,最后是张小凡下车来帮忙后,车才突突地被发动起来。

⑨车走出去很远了,我才试探性地问父亲:

“刚才那个男人,你认识吗?

”父亲沉默了片刻,才轻声回道:

“只是说过几句话,他的左腿在工地上落下残疾,只好开电动三轮车出来拉活,他的女儿几次让他去校门口等,他都不肯,该是怕女儿的同学看见了,难为情吧。

⑩在父亲淡淡的讲述里,我突然有些难过。

我终于明白了张小凡沉默又倔强的眼神,明白了她周六的晚归,只是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

明白我和她之间,相差的不只是成绩。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

皲裂():

饥肠辘辘():

2.第⑤段的加点词语说明了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第②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说说其好处。

4.请结合原文,分析文中“我”的父亲的形象。

5.请说说文末句子“明白我与她之间,相差的不只是成绩”有什么含义。

1.jun皮肤暴露在寒冷中或风中而发生裂口或变粗糙。

lu形容十分饥饿。

2.“均匀”写出张小凡的内心十分从容平静。

而“哗哗”写出了“我”内心其实十分着急,并没能静下心来看书,“从容”“意气风发”都是我用来掩盖内心自卑和虚荣的遮羞布,这两个词体现了张小凡和我的不同。

3.插叙。

写张小凡的父亲也在学校外百米拐角处等女儿的原因,揭开事情的真相,使情节曲折有致,突出张小凡的优秀品质。

4.是一位吃苦耐劳,理解体贴女儿,并能包容女儿的伟大的父亲。

5.“我”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惜让父亲在拐角处等“我”好久,张小凡却多次主动提出让父亲去校门口接他,“我们”之间差的不只是成绩,是儿女对父亲的一份体贴和关爱,是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做人的坦荡胸怀。

手心里的文字

李桂芳

①这是一场教育学考试,是一场事关老师们切身利益的考试,国为只有拿到考试合格证,才有资格参加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评定.

②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女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左顾右盼一阵后,开始慌乱地看着我,又捋起袖子看了看表。

③看上去,她是要有所行动了!

④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怎么能自己考试作弊呢?

我最看不起这样的老师了。

⑤果然不出我所料,她东张西望一阵后,紧张的伸开了自己的左手。

⑥我几大步跨到了中年女人面前,威严地朝她伸出手,示意她把手心里的“字条”给我。

⑦女人慌乱而茫然地看着我,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像一只被猛兽突然捉住的小羊羔。

我心里闪过一丝同情,可片刻即逝——对待这样的老师,必须坚持正义。

⑧女人没给我“字条”,只是重新攥紧了手,无辜地看着我。

我突然讨厌起她的装模作样来,于是再次固执地伸出手,示意她快点“缴械”。

女人依旧一副与她无关的表情,没理睬我,又开始埋头答题。

⑨我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挑衅,终于怒火中烧。

女人见我真生气了,顺从地摊开了她的左手掌。

⑩我终于看清了那些文字。

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模糊了,是泪水—感动的泪水顺颊而下。

①那些文字是这样的:

给张哥买胃药,两盒;给苏成带英语磁带;10点30分,李乐开始手术,我必须赶到;12点给刘民的父亲打电话,汇报他的学习情况。

①我没能看下去,只硬咽着附在她耳边轻声说:

老师,对不起,您慢慢考,打扰了!

女人朝我笑笑,那笑里满是疲惫,却又满是温暖。

③10点20分,女人提前交卷了,因为10点30分,他的学生要手术了。

(《教师博览》2012年第13期)1.阅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文章第①段强调这场考试的重要性有什么作用?

3.小说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请在括号里写上合适的词语。

怀疑——同情——()——()——()

4.第①段画线句子中“疲惫”和“温暖”是否矛盾?

为什么?

5.请分析文中女教师和“我”各自的形象特点。

1.一位女教师参加考试时,因为看写在手心里的文字而被怀疑舞弊。

2.为下文写“我”怀疑女老师舞弊做铺垫,与女老师考试时心神不宁和提前交卷对比,反衬出老师的伟大而无私的爱心。

3.讨厌生气(发怒),感动

4.不矛盾,“疲惫”是由于女老师既要忙于教学和复习迎考,又要为学生们操心劳碌而显得疲惫不堪。

“温暖”是由于女老师富有爱心,待人随和,笑起来使人觉得温暖。

5.文中的女教师,是一位拥有无私爱心和崇高师德的好老师,“我”是一个公正严明却也善解人意的人。

 

7.

最后一趟生意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

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里进行着。

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情景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

不过不同的是,不是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

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

“该死的战争!

”他暗暗地咒骂。

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莎拉,孩子们,我受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他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能让他感到唯一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

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

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

“你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他笑了笑,用那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

“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

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

”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

”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错吧。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

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