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02084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pptx

专题二:

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能够让研究者探索因果关系的观察方法。

社会研究中的很多实验都是在一定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里进行的,不过,实验法也能够用来研究自然事件,能够研究社会中的事件的效应。

近几十年来,社会科学家也越来越认识到实验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

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在60年以前说过:

发展一门真正的社会学,看来是大势所趋。

因为要对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做出解释、预测和控制,只能通过实验,其他方法无法完全达到这些目的。

导言,主要内容,第一节实验法概述第二节实验设计第三节实地实验第四节实验法的优缺点,第一节实验法概述,实验法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炖菜时,我们加一点盐,尝一尝,再加一点,再尝一尝。

在调洗澡水温时,我们先打开喷头至某一温度,用手试试水温,再微调一下温度,再用手试试水温。

著名的实验:

比萨斜塔实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霍桑实验(为现代行为科学理论奠定基础)大家说一说在生活中的实验或者听说过的一些著名实验。

一、实验的目标及要素,实验:

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的基本目标:

决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实验要素:

自变量与因变量;前测(Pretest)与后测(posttest)实验组与控制组(对照组),第一节实验法概述,二、实验的逻辑(原理),建立假设:

x与y存在因果关系,比较,得出结论,第一节实验法概述,第一节实验法概述,三、实验法的条件,建立变量间因果假设是逻辑起点(增加工资劳动积极性提高);自变量能被孤立;自变量易操纵;实验可重复进行(提高结果确定性);具备两组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对象。

第一节实验法概述,四、实验法的分类,

(一)实验室实验与实地实验1.实验室实验电击实验2.实地实验又称自然实验、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条件下控制某些因素进行实验。

区别:

实地实验的主要特征是被研究的对象不与他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分离。

第一节实验法概述,四、实验法的分类,

(二)标准实验与准实验1.标准实验:

实验要素完备的实验2.准实验(半实验):

缺乏实验设计中的一个或多个条件或部分的实验。

如缺乏对照组的实验;没有前测的实验;实地实验也是一种准实验,我的教学实验,没有前测实验和对照组,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准实验。

第一节实验法概述,四、实验法的分类,(三)双盲实验double-blind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观察的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

如新药效果实验。

无论受试者或实验主持者都不知道谁属于实验组或控制组。

以医学实验为例,负责发送药物并记录患者治疗效果的研究者不知道哪些受试者在服用新药,哪些受试者在服用慰问剂。

反之,那些了解受试者分组的研究者则不参与实验的实施。

第二节实验设计,一、古典实验设计,双组前后测模式,最标准最理想的设计优点:

不仅可以确定x的影响,还可以排除外部因素的影响;缺点:

前测后受试者可能对x的引入产生敏感,会意识到实验的意图;,观看电影产生的影响为-22,第二节实验设计,二、索罗门三组实验设计,从控制组1可以看出,前测的影响为-10;实验刺激的影响(用E表示)为-25;交互作用的影响为-5(y2-y1-前测影响-E)。

第二节实验设计,三、索罗门的四组设计,外部影响为-2;实验刺激影响-23;前测影响为-8;交互作用的影响为-3.,第三节实地实验,在社会研究中更多是利用实地实验,而不是实验室实验。

实地实验不同于实验室实验,实验环境和实验变量都难于控制,其根本原因是实验者和实验对象都是有意识的人,因而实验结果很容易受到来自实验者和实验对象两方面的主观影响。

实验者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只注意那些与假设一致的现象,而忽视那些与假设不一致的现象,从而使观察结果偏离实际情况;实验者可能自觉不自觉地诱导或暗示实验对象,使实验对象迎合实验者期望,与假设一致的现象故会较多发生,从而使观察结果偏离实际情况;实验对象有可能因为知道自己是实验对象而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观察结果偏离实际情况;实验对象在知道了实验的目的和内容后,其心理和生理有可能发生某种微妙变化,从而使观察结果偏离实际情况,第三节实地实验,实地实验举例谢尔夫运用实地实验的方法对社会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群体间冲突问题进行了研究。

先提出假设:

第三节实地实验,实验组:

十二个相似背景的男孩控制组:

无步骤:

1.头六天制造两个凝聚力强的群体在夏令营的最初六天中,研究者有意将孩子们分为两组。

每一组都培养出很强的凝聚力,并且都意识不到另一组的存在。

每一组都有自己的设施,用于游泳、划船、开营火会等。

孩子们之间共同的、为达到整体的目标而彼此依赖的行为增加了,群体的凝聚力形成了。

第一阶段结束前,两个组都取了名字(“鹰”和“响尾蛇”),成员中形成了明确的等级、个人角色要求以及各种规范。

第三节实地实验,实验组:

十二个相似背景的男孩控制组:

无步骤:

2.第二个六天制造竞争接下来的六天,研究者通过各种比赛使两个组进行竞争性的接触(篮球赛、橄榄球赛、拔河比赛、寻宝比赛等)。

在这些活动中给每个组(而非个人)累计加分。

比赛本着友谊赛的精神开始,然而,随着比赛的进行,这种友好的情绪消失了。

两个组的成员开始称对手为“卑鄙小人”、“骗子”等。

冲突越来越多,诸如辱骂、扭打、袭击等事件日益增多。

通过对孩子们进行社会距离尺度测量和有关群体内行为及群体外行为的问卷调查,证实了两个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对抗性。

第三节实地实验,实验组:

十二个相似背景的男孩控制组:

无步骤:

3.第三个六天制造愉快接触第三个六天被设计为整合阶段。

研究者要检验第二个假设:

有敌意的群体的成员之间愉快的社会接触并不能减少他们之间的冲突。

他们安排两个群体一起参加愉快的社会活动:

看电影、放爆竹、在同一个大厅里吃晚饭等等。

这些活动不但没有减少冲突,相反给这两个群体提供了责骂和攻击对手的新机会。

例如,在饭厅里,他们互相扔纸和食物、骂人等等。

对这些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第二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被作为证实第二个假设的证据。

第三节实地实验,实验组:

十二个相似背景的男孩控制组:

无步骤:

4.再制造紧急情况,最后合作成功(合作之后双方变友好)研究者然后验证后两个假设。

他们设计了一些看上去很自然的紧急情况来考验孩子们。

其中之一发生在研究者切断了公共水源,又假称是被人破坏之后。

一个通过每个人的大量工作来修复水源的计划形成了。

当孩子们开始抱怨口渴时,他们发现他们自己已经在并肩工作了。

当公共水源修复成功,孩子们要求放一场电影时,又为研究者提供了一次类似机会。

研究者告诉孩子们营地无钱支付这部电影费。

于是孩子们走到一起,投票选择影片,共同支付费用,然后一起欣赏影片。

群体之间也开始寻找机会与对方融合,接纳并“款待”对方。

研究的结果表明,“交往产生友谊”的观点并不总是对的。

社会交往有时可能提供加剧冲突的机会。

另一方面,当群体为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时,便十分可能达到和谐。

第四节实验法的优缺点,能够确立因果关系花费较少易于重复控制力强(对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研究条件等具有控制的能力),缺乏“现实性”(实验室实验不能很好地代表现实情况,因而实地实验运用更多)样本缺陷(实验只能研究一个相当小的样本)实验人员的影响伦理及法律上的限制(比如,我们不可能为了进行有关人口密度和侵犯行为间的关系的实验,而让众多的实验对象长时间禁闭在拥挤的室内,也不可能让他们之间发生各种暴力侵犯行为。

),优点:

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