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2171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docx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大全

一、语序失当

语序不当,是指句子语序错乱,造成病句。

示例1 博物馆展出了几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应改为:

博物馆展出了刚出土的几年前的文物。

示例2 他做了两个丈夫喜欢的菜。

应改为:

他做了丈夫喜欢的两个菜。

示例3 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

“你要注意保护视力了啊!

应改为:

老师走过来亲切地对我说:

“你要注意保护视力了啊!

示例4 这里的情况,对于我们已经很熟悉。

应改为:

对于这里的情况,我们已经很熟悉。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示例:

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应改为:

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浮现在我的眼前,那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2.动宾搭配不当

示例:

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

应改为:

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

3.主宾搭配不当

示例:

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态度”与“提高”搭配不当,“态度”与“转变”搭配

4.修饰词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示例:

春天到了,山坡上姹紫嫣红的梨花开得灿烂极了。

“姹紫嫣红”不能修饰“梨花”。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示例:

只要增加收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只要”改为“只有”。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句子成分残缺

示例1:

通过特级教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缺少主语,多用了介词或介宾结构,是原来的主语变成了状语,应去掉“通过”或“对”

示例2:

我们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缺少谓语,句末加上“而努力”即可。

示例3:

市政府严肃处理了水泥厂擅自提价。

缺少宾语,句末补上“的做法”才通顺。

示例4:

细菌是有害的。

缺少必要的限制语,应在“细菌”前加上“有些”

2.句子成分赘余

示例1:

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

句子谓语重复,应该删去“打”

示例2:

为精简字数,我们不得不把这篇文章略加删改一些。

“一些”与前面的“略加”重复,可删掉一个。

示例3: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目前”和“当务之急”重复,删去“目前”。

四、句式杂糅

1.句式杂糅 

例:

你学习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你不努力。

原因后面引起的就是对于发生事情的具体解释,不需要再加是因为。

“原因.....是因为”的搭配就属于句式杂糅

2.语句杂糅 

例:

文艺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旅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作者是加拿大华裔,而不是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所谓表意不明,是指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够清楚、不明了,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

1. 指代不明

示例:

有人主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

句中的“这种主”到底是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 句子歧义

示例:

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解析:

究竟是妹妹很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呢,很是妈妈心里着急呢?

可以再“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以在“爸爸”前面加逗号。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示例:

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解析: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应改为:

很多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示例2:

窗外的暴风雨突然渐渐地停下来。

解析:

“突然”和“渐渐”矛盾。

示例3:

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天大约有2000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毁坏。

解析:

“大约”和“左右”自相矛盾,删去其中一个。

2.围不清

示例1:

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

解析: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项科学专家和其他人才”。

示例2:

震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灾区,不仅亲临现场指导救灾工作,还派人给灾区群众送来了各种各样的救援物资和食品。

解析:

“救援物资”就包括“食品”。

3. 主客颠倒

示例1: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解析:

主体是人,客体是物即作品,正确的逻辑顺序应该是人对物不陌生,所以例句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或“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中国青年来说是不陌生的”。

示例2:

人的健康对于睡眠,就像呼吸和心跳一样重要。

解析:

“人的健康对于睡眠”改为“睡眠对于人的健康”。

4. 双重否定

示例:

司机师傅要控制车速 ,以防止追尾事故不要再次发生。

解析:

“防止”的应该是“再次发生”,所以应该去掉“不要”。

5. 两面对一面

示例:

是否努力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解析:

这里是前后不照应,前面是双方面,后面是单方面,应该在“取得”前面加上“能否”或去掉“是否”。

病句修改技巧小结

一、病句修改方法

(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

(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

(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

(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

二、病句辨析技巧

 从病句类型入手辨析病句,这是病句专题复习的惯用方法。

然而,有些小技巧也不容忽视,它们在病句辨析时,也常常收到了好的效果。

下面试举几例略作说明。

1、看到介词不放过

介词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成分残缺、表意不明或不当。

例如:

①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此例滥用介词“经过”,致使整个句子残缺主语。

②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银行。

此例中“和”可作介词,也可作连词,它们分别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

③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任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此例中介词短语“在……中”应改为“从……中”。

 2、看到动词不放过

读到一个句子,就应有意识地想想,这个句子中的动词能不能带宾语,能带什么样的宾语,动词和主语、宾语或修饰语能否搭配。

例如:

①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使用外,还向、等地输送。

此例中动词“输送”和主语“发电量”就不搭配。

②这样做会拖延培养人才的质量。

此例中的动词“拖延”和宾语“质量”在意思上不能搭配,可改为“拖延时间”或“影响质量”。

③说到这儿,她又向我们哭泣起自己的往事来。

此例中的“哭泣”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可改为“哭诉”。

3、 看到否定词不放过

否定不当是否定句中常见的毛病,审读否定词时一定要注意含有否定意味的一类词语,如:

禁止、切忌、杜绝、避免、缺乏等。

例如:

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此例前面已用了“缺乏”这一表否定意义的词语,后面“不足”和“不当”即为多余否定。

②近几年,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资料。

此例中“无时无刻不”表示双重否定,而“无时无刻不忘”即为误用了否定词。

4、看到两面词不放过

一个句子如果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成败”“好坏”“优劣”之类的两面词,就应分析该句是否存在两面与一面不搭配的毛病。

例如:

①要保证安全生产,机器质量的好坏,是重要条件。

②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上述两例病因相同,都是两面与一面不搭配。

5、看到关联词语不放过

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搭配不当、位置不当、层次颠倒或强加关联词等毛病。

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不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此例中“无论”后面不能接并列短语,只能带由选择性的连词“还是”或“或”组成的短语。

②不但他喜欢京剧脸谱,而且喜欢京剧的各种服饰。

此例两分句主语相同,第一分句的关联词“不但”应放在主语之后。

③未来世界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更是顶尖人才的竞争。

此例递进层次颠倒,应将“科学技术”和“顶尖人才”调换位置。

6、看到并列短语不放过

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在搭配方面很容易出现毛病。

例如:

①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此例中的并列谓语“注视和倾听”和宾语“报告”只能部分搭配。

②人类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进展。

此例的并列宾语“发现和进展”中只有“进展”能和谓语“取得”搭配。

 

③引进新技术后,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此例的并列主语“质量和数量”中,只有“质量”一词能和动词“提高”搭配。

7、看到有表数量、围或程度的词不放过

句中表数量围或程度的词常易与其他词语相矛盾。

例如:

①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

句中的“都”是指前面提到的各项,但前面的“平均”只能有一个数,故“都”与“平均”矛盾。

句末的“90分以上”是约数,也与“平均”矛盾。

②有报道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8%以下,比去年下降了1倍。

“减少”“下降”“贬值”都不能超过一倍,减少1倍就意味着把原数减完了。

8、语感审读法

辨析病句,可以借助语感。

一般说,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出语病的地方。

①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是不太熟悉的。

此例读起来很别扭,就是因为主语和宾语位置颠倒了。

②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

借助语感来审读,就发现此例误将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了,可将“无比的”调至“热情”之前。

9、主干分析法

对句子作语法分析,可先提取句子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若主干无毛病,再检查它的附加成分,看修饰语和中心语有无毛病。

例如:

①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此句主干为“生产不能自给”,很容易看出主语“生产”和谓语“自给”不能搭配。

②博物馆展出了宋朝时期新出土的古船。

此例主干为“博物馆展出古船”没有任何毛病,再看修饰语,“宋朝时期”和“新出土”均为“古船”的定语,检查一下,就发现定语语序不当,应为“新出土的宋朝时期的古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的33个“套路”!

不要错过!

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

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

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

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

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做阅读题的流程

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判断文章体裁

答:

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

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3.概括文章容?

(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

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

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

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7.为文章拟标题

技巧: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

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示例:

1)《背影》充当线索,主要事件,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2)《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3)《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

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4)《长在岩石上的小花》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了主旨,暗喻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5)《六个馒头》

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 

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6)如果把课文题目《小巷深处》改为《我的母亲》或《母亲赞》之类,你认为效果好吗?

为什么?

“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

这里珍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这里也是真挚感情的寄托。

其他题目则显得平淡直露。

7)地下没有鳌鱼这个题目好不好?

简要评析一下言之成理即可。

(说明文)

好。

既是对古人认识地震的一种否定,又能引出现代科学的解答,生动,吸引人。

不好。

不直接,不能一目了然,不如《地震的原因及危害》来得实在。

8)《火车6年不到站》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6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①原标题好,因为对弟弟的照顾并未完结,强调这种责任的持久性,突出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深情和高度的责任感。

②改后的题好,突出了哥哥6年如一日付出的艰辛,强调“不容易”,难能可贵。

9)《城市农夫》,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我的打工仔舅舅”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理由:

文章写了舅舅以及像舅舅一样的农民在城市这块“庄稼地”上的生活,用“城市农夫”这个题目就把城市和农民联系在一起了。

这个标题比“我的打工仔舅舅”更贴动。

好。

理由:

这样一改显得更有亲切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舅舅的怜悯、理解和同情。

10)《青春的门槛》用“青春的门槛”比喻人生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以此为题目点明题旨,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

技巧:

①先看题目本义:

词语含义概括容(点明写作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②再思考深层含义:

主旨:

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

人物:

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态度;是作者感情触发点)

结构:

线索、悬念;

表现手法:

象征。

③最后分析其效果:

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A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①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

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②说明文: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

抒情更直接、强烈,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一般来说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用具体如下:

(1)象征手法:

……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容等。

(8)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①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

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②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

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③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④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

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⑤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⑥开门见山。

⑦倒叙开头

(9)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①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又称卒章显志)

②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③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④照应开头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某种情感或观点。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增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议论文中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表达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结合语境分析结合容分析语意的变化(主旨、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从修辞、语气、句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句式:

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不能换,“××”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换成“××”,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换。

15.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三是言简意丰。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一般说出三条。

①容上:

首段和尾段:

字面义和象征义。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容补充说明。

②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

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在文章结尾:

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

③表达效果上:

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④从写作手法上:

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

17.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问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叙、融情于议、借物抒情、借梦抒情等。

②记叙文结尾的议论:

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

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和突出中心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19.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移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20.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

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1.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①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作用是:

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作用是:

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的布局、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22.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3.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

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4.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

增强表达效果。

25.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6.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容

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7.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