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2810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x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x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张家界市慈利一中周莉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品读细节,揣摩语言,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并学习优秀记者的崇高的社会使命感。

教学重点

1.品读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归纳总结本文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明确本则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一、导入

同学们,去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岁月如流,但人们的记忆永远无法磨灭,二战期间,法西斯犯下的罪行可以说罄竹难书。

在南京,日本法西斯对我同胞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致使30多万无辜的生命逝去!

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是令人发指!

请同学们看和老师一起看一组图片:

(投影展示8张图片,同时教师配乐讲述。

这里是奥斯维辛,有人这样描述它: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二、了解奥斯维辛

(从文本入手,筛选信息。

1、关于奥斯维辛,在课文中有相关的背景介绍,在哪里?

(师生共同明确在第4、5段相关介绍)

2、请同学们迅速浏览第4、5段,根据投影上的提示,筛选相关信息。

奥斯维辛在_____的南方,它是二战时纳粹建造的________,这里有毒气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死在这里的人高达________,人们称之为____________。

(请一位同学填写)

三、比较鉴赏

奥斯维辛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罪恶的地方,二战结束后,关于它的报道铺天盖地,其中有一篇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它就是美国记者罗塔森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最终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

老师这里有一篇和课文内容相同的新闻稿,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和课文进行一下比较,看看两篇新闻在哪些有不同,探寻一下课文获奖的原因。

投影展示:

走进奥斯维辛

(波兰布热金卡电)8月31日,又一批参观团来到了世界著名旅游中心--布热金卡,他们参观了奥斯维辛纪念馆。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

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纳粹在这里进行了惨无人道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各种试验,共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参观团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长廊纪念墙、绞刑室等多处遗迹。

毒气室和焚尸炉的玻璃窗内有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

纳粹在毒气室进行了大规模屠杀,焚尸炉每天要焚烧6000具尸体。

女牢房中陈列着一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这么小的盒子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长廊两边的纪念墙上,有数以千计的已经死去的囚徒的照片。

看到这些,参观者们无法忍受。

走出奥斯维辛纪念馆,大家看到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预设以下鉴赏方向:

(一)标题

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二)导语

1-3自然段是本篇导语。

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

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主体

7-15自然段是这篇新闻的主干。

这些段落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

这里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

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但读者可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四)结语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温故知新。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五)细节

恰当的细节描写对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极为重要。

本文细节刻画细致传神。

1、有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的描画。

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

再如“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其后作者用追问--“当时,她在想什么呢?

现在……又在想什么呢?

”--来“放大”“加深”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

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

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

2、还有对参观者表情反应细节的摹写。

如用“张大了嘴巴”表现参观者的惊惧莫名,用“浑身发抖”表现参观者的怒不可遏,用“跪了下来”表达参观者的诚挚祈祷等等,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六)语言

1、用词简练准确,意味隽永;造句明快流畅,情感浓郁。

如全文写参观者的话就一句,两个字--“够了”--这一句临近文章结尾,点到为止,却余音袅袅。

它包孕着丰富的感情:

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望;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这是用词上的简而味永。

2、还有很多语句精警有力,发人深省。

(1)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一句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

(2)又如“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一句造语新巧,本应说参观者观看长廊两边墙上的照片,但作者却说照片上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视点的倒置更加逼真地创设了真实的现场感,有助于引导读者与历史对话。

3、还有用反讽的语句表达对噩梦般历史的冷峻审视。

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最可怕”“居然”“还有”这些修饰语越是极化人们的“难以置信”(“噩梦”的消释),就越反衬出那段黑暗、恐怖历史的罪恶。

又如“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冷嘲热讽中寄托着人们对法西斯行径的惊恐与痛恶,对重获自由、光明的惊喜与兴奋,还有一份对人们可能遗忘历史的忧思。

预设提问与小结:

1、常言道,看书先看皮,读报先读题。

大家比较一下两则新闻的标题,各有什么特点?

哪个更好?

(两个标题,一个直接明了,一个充满悬念,不得不说后者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其实无论哪种文学作品,一个好的标题都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先声夺人,提升作品。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一定不要忽略标题的拟定。

2、两则新闻的主体部分都叙述了参观过程,内容有什么异同?

(或:

老师的新闻稿的主体部分的内容课文中有没有?

课文中的什么内容它没有?

(学生共同明确课文还写了参观者们的感受)

追问:

找到并划记那些描写参观者们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他们当时的感受,思考这些描写的作用。

(罗森塔尔紧紧抓住参观者的感受来写,通过描写他们在参观时表现出来的恐惧和愤怒控诉了纳粹的滔天罪行。

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从选材上看,课文比这篇新闻稿多了一个视角,而这个视角是独特的。

我想这一点对同学们的写作也应该有所启发吧,我们常强调选材要新,视角要独特,这样才能让读者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3、同学们看这篇新闻稿,从表达上看,它和一般的新闻报道一样,符合“零度写作”原则,都是客观叙述,没有过多的文学色彩,没有注入过多的情感,。

但本文不同,有几处很具文采的细节描写,请你找出来,并品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提示:

我们在品读语言时,一般可以从用词、手法、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分析其表达效果。

(罗森塔尔的在这些细节描写中有控诉,有忧思,有赞美,这些情感的表达正是这篇新闻作品的特殊之处,它打破了一般新闻“零度写作”的原则,注入了作者的深沉的情感。

好的作品,常常就是一些细节打动我们,我想学了这篇课文,那“怒放的雏菊花”,那“姑娘的微笑”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写作时一定不能少了细节描写。

四、拓展与作业

读完这篇新闻,从内容看,确实没有报道什么新鲜的东西,一样的遗迹,一样的感受。

那作者为什么又要写下这样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呢?

文中有一句话,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答案,请你找出来。

(学生共同明确: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1、什么是记者的使命感?

罗森塔尔的使命感体现在哪里?

(学生回答:

他控诉罪行,反思人性,警示人们铭记历史,远离战争;他祭奠亡灵,赞美生命,呼唤人们敬畏生命,珍惜和平。

2、小结:

投影展示普利策的名言: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

罗森塔尔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也正是这篇新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3、拓展:

这种使命感其实就是一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总能让人产生由衷的敬意,让历史铭记。

在你的记忆中,有这样的人吗?

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4、作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只是我们承担责任、完成使命的方式各不相同。

我们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呢?

我们应该怎么做?

请你课后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拿笔写下你的感悟。

五、总结

1、齐读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通过比较阅读,从标题的拟定、选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各方面品读鉴赏了这篇独特的新闻作品。

老师希望这些阅读方法对大家今后的阅读能够有所帮助。

通过鉴赏,我们看到这篇新闻无论是其艺术价值,还是其社会价值都无愧于普利策奖,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普利策奖的颁奖词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反省。

它的发表充分体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

2、板书

独特的视角感受

控诉

普利策奖深沉的情感忧思

赞美

强烈的使命感铭记历史

珍惜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