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3027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60分)

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髙于血浆中的

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4.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6.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I代表整个大圆II包含Ⅳ。

下列各项不符合关系的是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Ⅱ核糖核酸Ⅲ脱氧核糖核酸Ⅳ信使RNA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髙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8.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

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A.红细胞吸水增加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9.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10.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12.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13.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14.右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15.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16.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II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II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7.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18.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

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19.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B.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C.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D.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20.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1.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B.胰岛素的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

C.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髙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22.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

A.大量饮水B.血容量减少C.食用过咸的菜肴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

23.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24.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5.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_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吸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26.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效应B细胞增殖

27.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28.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29.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30.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31.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32.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

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

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痊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33.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

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34.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35.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

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

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36.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髙免疫力

37.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38.科学教温特做了如下实验:

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

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

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该实验证明了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39.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分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苏氨酸合成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抑制茎段细胞伸长

40.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

假定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示)中,正确的是

4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42.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43.近年来研究表明,赤霉素能促进某些植物体内DEL蛋白的降解,DEL阻止SPL蛋白发挥作用,SPL直接激活SOC编码基因的转录,而SOC蛋白的存在是植物开花的先决条件。

据此,可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赤霉素有利于开花B.赤霉素有利于SPL蛋白发挥作用

C.DEL是开花的激活因子D.DEL间接抑制SOC编码基因的转录

44.下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与施用10-4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45.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髙

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46.水平放置的植物,一段时间后茎背地弯曲生长,如果茎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较为准确的是

 

A.在OA段范围内B.在BC段范围内C.在BD段范围内D.在BA段范围内

47.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

A.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48.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49.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50.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右图曲线①,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

A.IB.IIC.IIID.Ⅳ

51.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2.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53.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A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釆用样方法调查

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

5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

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

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5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56.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是

A.小于92只B.大于92只C.小于161只D.大于161只

57.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58.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成年鲤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封闭种群的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原因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

59.在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60.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因素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髙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

1.(10分)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

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当兴奋到达c(名称)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2)伤害性剌激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3)伤害性剌激产生的信号传到会形成痛觉。

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直接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

2.(10分)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需要机体的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下图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及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寒冷剌激时,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皮肤血管,减少散热。

在完成该反射的过程中,神经中枢是,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是。

若兴奋产生前某离子在神经元膜内和膜外的浓度分别是15mmol/L、145mmol/L,则该离子最可能是。

(2)下丘脑和垂体病变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或反馈)调节。

(3)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机体产生某种抗体A,导致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多。

其原因主要是该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与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使甲状腺机能增强,但甲状腺激素增多不会通过调节影响抗体A的分泌。

(4)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进行治疗,该物质可以通过抑制细胞X分泌及细胞Y的和过程,减少抗体A的产生。

3.(5分)图中甲图是一盆栽植株,乙图表示该植株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

请据图回答:

(1)乙图中点的浓度可表示甲图②处的生长素浓度,欲使②萌发成侧枝,可釆用的方法是。

(2)将该植物置于左侧光照下,一段时间后,乙图中的点的浓度可表示甲图④处的生长素浓度。

⑶当生长素浓度在10_8〜10_6mol•L—1区间时,对根生长的作用是。

(4)已知除草剂能使杂草的茎死亡,从而导致杂草死亡,请问用除草剂除草时生长素浓度应处于乙图的状态下。

4.(5分)棉蚜虫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图:

调查日期(月—日)

6—10

6—15

6—20

6—25

6—30

7—5

7—10

7—15

7—20

棉蚜数量(只/株)

0.42

4.79

41.58

261.73

1181.94

1976.96

2175.63

2171.46

2173.23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法。

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型,在(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增大、不变、减小)。

 

生物答案

1-5DDDBD6-10BADCD11-15BCCCB16-20ACACD21-25AACDC26-30DCBDC31-35ACBCD36-40BBBBB41-45CACCD46-50CDABD51-55BCDCD56-60CDDBB

1.

(1)传入神经突触外负内正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神经-体液调节

(3)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

(1)收缩下丘脑(神经)递质Na+

(2)分级

(3)促甲状腺(负)反馈

(4)淋巴因子增殖分化

3.

(1)F摘掉顶芽(或:

摘掉①)

(2)C

(3)抑制(4)大于G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或:

大于G)

4.

(1)寄生

(2)样方S6—30(3)增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