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定义.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0327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仓库定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仓库定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仓库定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仓库定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仓库定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仓库定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仓库定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仓库定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仓库定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仓库定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仓库定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仓库定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仓库定义.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仓库定义.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仓库定义.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仓库定义.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仓库定义.doc

《仓库定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仓库定义.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仓库定义.doc

仓库定义:

1、商品流通中的仓库:

以库房、货场及其他设施、装置为劳动手段,对商品、货物、物资进行收进、整理、储存、保管和分发等工作的场所。

2、工业中的仓库:

储存各种生产需用的原材料、零部件、设备、机具和半成品、产品的场所。

10.1  仓库的规划与设计

仓库组成:

(1)物料储存区

(2)验收分发作业区

(3)管理室及生活间

(4)辅助设施

10.1.1  仓库面积指标

1、仓库面积:

(1)有效面积:

货架、料垛实际占用面积。

(2)辅助面积:

验收、分类、分发作业场地、通道、办公室及生活间等需要的面积

2、计算方法:

(1)荷重计算法

(2)堆垛计算法

(一)荷重计算法

根据仓库有效面积上的单位面积承重能力来确定仓库面积的方法。

S=QT/T0qα

S—仓库总面积(m2)

Q—全年物料入库量(t)

T—物料平均贮备期(天)

q—有效面积上的平均货重(t/m2)  

α—仓库面积利用系数

T0—一年中的工作天数

(二)堆垛计算法

根据物料的外形尺寸或包装尺寸分别堆放在地面上、托盘上或货架上得到的实际占地面积,把各种物料实际占地面积加起来除以面积利用系数即得仓库总面积。

面积利用系数:

(1)货架0.25~0.3

(2)堆存0.45~0.6

(3)托盘堆存0.4~0.5

(4)混合贮存0.35~0.4

10.1.2  仓库总面积布置  

(一)仓库总面积布置原则

1.位于服务中心,或靠近主要服务部门

2.靠近铁路、公路或码头,设站台

3.组建大仓库,利用装卸设备和节约用地

4.满足防火及环保卫生要求

(二)仓库常用设备的选择

1.普通起重机

2.普通叉车

3.巷道堆垛叉车

4.桥式堆垛起重机

5.巷道式堆垛起重机

(三)仓库通道宽度

1.宽度设计需考虑的因素:

(1)托盘尺寸

(2)货物单元尺寸

(3)搬运车辆型号及转弯半径的大小

(4)货物堆存方式

(5)车辆通行方式

(三)仓库通道宽度

2.宽度确定的依据

(1)物料的周转量

(2)物料的外形尺寸

(3)库内通行的运输设备

最小宽度公式:

B=2b+C

B—最小通道宽度(m)

C—安全间隙,0.9m

b—运输设备宽度(m)

(三)仓库通道宽度

3.通道宽度的经验数据

(1)手推车搬运为2~2.5m

(2)小型叉车搬运为2.4~3m

(3)汽车的单行通道为3.6~4.2m

4.过道宽度根据物料宽度和操作方便确定

(1)人工存取货架间宽度为0.9~1m

(2)货堆间过道宽度为1m左右

10.1.3  仓库建筑结构

(一)仓库常用建筑结构(表10-3)

(二)仓库跨距、柱距、层高(表10-4)

(三)仓库高度的确定

仓库高度:

由地面至屋架下弦间的距离

1.用叉车时:

叉车提升高度加1.5~2m

2.用吊车时:

H=h1+h2+h3+h4+h5+h6

10.1.3  仓库建筑结构

(四)仓库地面(表10-5)

(五)仓库站台参数

1.站台货位数量由卡车数量和停靠时间决定

N=TR×t

  2.站台高度(表10-6)

  3.其他参数(表10-7)

10.1.4  单层仓库规划特点

(一)单层仓库货品储存特点

1.货架储存:

用于品种多数量少小件物品

2.堆垛储存:

大批量、不怕压的包装货物

3.平托盘堆叠储存:

规则货物

4.柱式托盘堆叠储存:

怕压货物

(二)仓库平面布置基本原则

1.最大占地面积

2.安全出口数目不少于2个

3.隔墙需隔到顶

4.大门向外开,用平开门和侧推拉门

5.窗台高度2m以上

6.仓库两侧设站台

7.地面平坦、不起尘、坚固

8.采暖温度8~12°C

9.照明50~100lx

10.干燥通风,设消火栓

(三)仓库平面布置基本方法

1.重大件、周转量大货物靠近出入口

2.易着火货物靠外面

3.充分利用面积和空间

4.有吊车的仓库,汽车通道横向布置

5.内部主要通道用双行道

6.出入口处留收发作业面积

7.货架布置分横列式和纵列式

8.管理室、生活间与库房隔开,靠近入口

10.1.5  多层仓库平面布置特点

1.最大占地面积、层数等的确定

2.设疏散楼梯

3.高度超过24m时,按高层楼房处理

4.物料分布上轻下重,周转快的在低层

5.单跨或多跨,地下室净高不小于2.2m

6.楼板荷重在2t/m2左右

10.2  自动化仓库的规划设计

10.2.1  自动化仓库概述

(一)自动化仓库的发展概况

自动化仓库(高架仓库):

指采用几层至几十层高的货架贮存货物,并且用专门的仓储作业设备进行货物出库或入库作业

1.美国:

20世纪50年代,用桥式堆垛机

          1963年用计算机控制

2.日本:

20世纪60年代,建自动化仓库

3.中国:

1963年,桥式堆垛机

          20世纪70年代,自动化仓库

          1977年计算机控制          

(二)自动化仓库的基本组成

1.建筑物:

一般或专用建筑物

2.货架:

中心部分

3.理货区:

整理货场或倒货区域

4.管理区:

出入库及库存管理区域

5.堆垛机械:

叉车、堆垛机

6.配套机械:

搬运、理货及装卸的机械

(三)自动化仓库的分类

1.按建筑形式分:

整体式,高度12m以上

                  分离式,12m以下

2.按高度分:

高层,12m以上

              中层,5~12m

              低层,5m以下

(三)自动化仓库的分类

3.按货架形式分:

单元货格式,最常用

                  贯通式

                  旋转式

                  移动式

单元货格式的术语

(1)货格:

货架内存储货物的单元空间

(2)货位:

货格内存放一个单元货物的位置

(3)排:

宽度方向(B向)上货位数的单位

(4)列:

长度方向(L向)上货位数的单位

(5)层:

高度方向(H向)上货位数的单位

(三)自动化仓库的分类

4.按作业方式分

(1)单元式:

以货物单元为单位

(2)拣选式:

从货物单元中拣选一部分

      拣选方式“人到货前拣选”

                “货到人处拣选”

(四)自动化仓库的优点

1增加高度,充分利用面积与空间

2便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3提高管理水平

4有效防止货物丢失,减少货损

5适应黑暗、有毒、低温等场合

“静态仓库”→“动态仓库”

10.2.2  自动化仓库规划步骤内容

规划设计的阶段

1.概念设计:

总体设计的准备阶段

2.基本设计:

总体设计阶段

3.详细设计

(一)规划准备阶段

1.确认必要性

2.确定规模和自动化水平

3.确定仓库类型、库容量

4.了解现场条件

5.了解其他方面的条件

(二)规划设计阶段

1.确定仓库的结构形式和作业方式

(1)建筑物的特征

(2)货架的结构和特征

(3)理货区的面积和功能

(4)堆垛机械的类型

(5)配套设备的类型

(二)规划设计阶段

2.确定货物单元的形式、尺寸和重量

货物单元:

指进行出入库作业和储存的集装单元,由集装单元化器具和货物组成

确定内容:

集装单元化器具的类型

            货物单元的外形尺寸和重量

集装化器具:

托盘、集装箱

货物:

进行ABC分析

(二)规划设计阶段

3.确定堆垛机械和配套设备的主参数

堆垛机械:

有轨巷道堆垛机

            无轨堆垛机(高架叉车)

            桥式堆垛机

            普通叉车

主参数:

外形尺寸、工作速度、起重量、工作级别等

(二)规划设计阶段

4.确定仓库总体尺寸

关键是确定货架的长宽高总体尺寸

根据库容量和设备参数确定

5.确定仓库的总体布置

包括:

物流模式、高架区的布局方式、入出库输送系统的方式

6.选定控制方式

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

(二)规划设计阶段

7.选择管理方式:

人工台账管理

                  计算机管理

8.提出土建、公用设施的要求

(1)货架精度

(2)地面需承受的载荷及基础均匀沉降

(3)采暖、采光、通风、给排水、电力、照明、防火、防污染等

9.投资概算

10.进度计划

10.2.3  单元式自动化仓库的设计

(一)货格尺寸的设计

牛腿式货架:

每个货格放一个单元货

横梁式货架:

每货格可放两个以上货物

间隙尺寸的选取原则

1.侧面间隙

2.垂直间隙

3.宽度方向间隙

(二)仓库总体尺寸的确定

长度L=货格长度×列数

宽度B=(货格宽度×2+巷道宽度)×排数/2

高度H=H0+ΣHi

        H0为底层高度

        Hi(i=1,2,﹍,n)为各层高度,共n层

巷道宽度=堆垛机最大外形宽度

            +(150~200mm)

(二)仓库总体尺寸的确定

确定货架尺寸的两种方法

1.静态法:

根据最大规划量确定货架尺寸

由以下4个中的3个来确定货架尺寸

(1)仓库长度(或货架列数)

(2)仓库宽度(或巷道数)

(3)仓库高度(或货架层数)

(4)仓库容量(即总货位数)

(二)仓库总体尺寸的确定

2.动态法确定货架尺寸

根据出入库频率和堆垛机的速度参数来确定货架的总体尺寸。

以每个巷道配一台堆垛机为例

已知库容量Q,出入库频率P0,货架最大高度H(或层数NH),货格尺寸和堆垛机速度参数

  (V运、V起、V叉)。

确定货架的最佳布置和尺寸

由于库容量和货架高度H(或层数NH)已定,求满足出入库频率要求的最少的巷道数。

(二)仓库总体尺寸的确定

用试算法,步骤:

(1)假定巷道数NB=1,则货架列数NL=Q/(2NB×NH)

(2)根据层数NH和列数NL及速度参数,计算每台堆垛机的平均作业周期tm。

(3)计算出入库能力P=NB×3600/tm

(4)比较P和P0,若P

(1)~(4)的计算,直到P≥P0为止,这时的巷道数为最佳。

(三)平均作业周期的计算

1.自动化仓库的作业方式

(1)单一作业方式:

单入库

                      单出库

(2)复合作业方式:

效率高

(三)平均作业周期的计算

2.平均单一作业周期的计算

单一作业周期:

完成一次单入库或单出库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完成单一作业的时间:

ts=2top+2tf+ta

top—从出库台O到货位P的运行时间(S)

且top=max(tl,th),tl为从O点到P点的水平运行时间,th为从O点到P点的垂直运行时间

tf—叉取或存放作业时间(S)

且tf=2tload+tlift,tload为货叉完全伸出或缩回的时间,tlift为货叉微升或微降的时间,即在货格内升起或放卸货物的时间

ta—堆垛机作业的附加时间(S)

(三)平均作业周期的计算

平均作业周期:

即各个货位作业周期的平均值。

当作业概率相同时

tms=2ΣΣtjk/mn+2tf+ta

tms—平均单一作业周期(S)

j—层数,j=1~m

k—列数,k=1~n

tjk—第j层第k列所对应的货位到出入库台的运行时间(S)

tf、ta—同前

(三)平均作业周期的计算

当库容量很大时,采用简易法计算tms

当出入库台在货架的一侧P0点,以P0为原点,在货架内取P1和P2两个点,P1和P2的坐标为

P1X=L/5,  P1Y=2H/3

P2X=2L/3,P2Y=H/5

其中L为货架全长,H为货架全高

(三)平均作业周期的计算

计算从P0到P1、P2两点的作业周期,将二者的平均值作为平均作业周期,公式为

tms=[t(P1)+t(P2)]/2

或      tms=tP1+tP2+2tf+ta

t(P1)—完成P1货位的作业周期(S)

t(P2)—完成P2货位的作业周期(S)

tP1—P0到P1点的运行时间(S)

tP2—P0到P2点的运行时间(S)

(四)复合作业周期的计算

按P0→P1→P2→P0的总时间计算,公式为

tmd=tP1+tP2+tP1P2+4tf+2ta

tP1P2—从P1到P2点的运行时间(S)

tmd—平均复合作业周期(S)

tP1、tP2、tf、ta—同前

当各货位不均匀使用或有优先使用权时,用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平均作业周期。

(五)自动化库出入库能力的计算

自动化库的出入库能力:

用仓库每小时平均入库或出库的货物单元数来表示。

堆垛机的出入库能力:

指每台堆垛机每小时平均入库或出库的货物单元数。

公式为

单一作业:

Pl=3600/tms

Pl—每小时出库或入库货物单元数

tms—平均单一作业周期(S)

复合作业:

Pl=2(3600/tmd)

Pl—每小时出库或入库单元数

tmd—平均复合作业周期(S)

巷道数为n个时,仓库的出入库能力:

P=nPl

例10—1

巷道数n=4,堆垛机运行速度VX=100m/min,升降速度为VY=20m/min,货叉存取货时间tf=25S,附加时间ta=5S,货架总长L=80m,高H=15m,存取概率相同。

计算单作业、复合作业时的出入库能力(即每小时出入库托盘数)

(1)计算单作业时的平均作业周期tms

用经验算法,取P1和P2点,且使

P1X=L/5=80/5=16m,P1Y=2H/3=2×15/3=10m

P2X=2L/3=2×80/3=54m,P2Y=H/5=15/5=3m

例10—1

则  tms=tP1+tP2+2tf+ta

由于  tP1=max[P1X/VX,P1Y/VY]

          =max[16/100,10/20]=max[0.16,0.5]

          =0.5min=30(S)

        tP2=max[P2X/VX,P2Y/VY]

          =max[54/100,3/20]=max[0.54,0.15]

          =0.54min=32(S)

故  tms=30+32+2×25+5=117(S)

出入库能力P=4Pl=4×3600/117=4×30.77

              =123盘/小时

例10—1

(2)采用复合作业方式时,复合作业周期

tmd=tP1+tP2+tP1P2+4tf+2ta

由于tP1P2=max[(P2X-P1X)/VX,(P1Y-P2Y)/VY]

=max[(53.3-16)/100,(10-3)/20]

=max[37.3/100,7/20]=max[0.373,0.35]

=0.373min=22.4(S)

故  tmd=30+32+22.4+4×25+2×5=194.4(S)

出入库能力  P2=4Pl=4×(3600/tmd)×2

  =8×(3600/194.4)=8×18.5=148盘/小时

(六)堆垛机的布置方式

主要设备是有轨巷道式堆垛机(堆垛机)

两种布置方式:

1.每个巷道配一台堆垛机,最常见。

2.两个以上巷道配一台堆垛机,用U型轨道或转轨车实现堆垛机的换巷道作业。

10.2.4  仓库的总体布置

(一)物流模式

1.同端出入式:

包括

(1)同层同端出入式

(2)多层同端出入式

2.贯通式

3.旁流式

(二)高架区的布置

堆垛机布置方式

1.直线式

2.U型轨道式

3.转轨车式

(三)出入库输送系统

1.叉车——出入库台方式

2.连续输送机方式

3.AGV方式

4.穿梭车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