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3585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docx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学案设计的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是第一单元的内容

第四课时————第七课时是第二单元的“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八课时————第十课时是第三单元的内容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阶段

内容与教师要求

学生活动

成果展示

测评

教学

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分)

2、主题画。

(1)小组合作交流(16分)

 

(2)成果展示。

(10分)

 

3、例1。

(4分)

4、测评。

(5分)

 

5、课堂总结。

(3分)

1、以谈话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画上。

2、问:

我们看看图中小朋友在玩什么?

3、提出问题。

4、小组合作交流。

(1)小组内以两人为单位,各自提出问题,对方给予判断。

(2)组内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5、选派组内代表展示该组成果。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1、生回答:

知道游乐场嘛?

喜欢玩什么?

2、生观察画面,自由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3、生自由发言。

4、生合作交流。

(1)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判断。

(2)记录人记录下组内成员所提出的正确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5、生汇报。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1、现在有多少人在丢沙包?

5+6=11(人)

2、现在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方法一:

12+7=19(人)

方法二:

3×4+7=19(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现在有多少人在看戏?

方法一:

22-6+13=29(人)

方法二:

22+13=35(人)

35-6=29(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年级三个班共有98人,一班有31人,二班有35人。

(提出并解决问题。

1、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明确条件,从而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环节中处理不好。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阶段

内容与教师要求

学生活动

成果展示

测评

教学

反思

1、创设情境,激

发兴趣。

(2分)

2、自主探究。

(18分)

(1)小组交流讨论。

(5分)

 

(2)成果展示。

(3分)

 

(3)小括号的作用。

(6分)

(4)例2(5分)

 

3、测学。

(7分)

 

4、应用实践。

(9分)

 

5、课堂总结。

(3分)

1、把面包房情景图故事

化并引出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

(1)计算方法。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

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你能把两个小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

 

5、记住小括号的作用和有小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6、自主解决问题,全班交流订正。

1、生记住故事中的数学信息,并做好记录。

2、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

 

4、尝试列综合算式。

 

5、练习一第2、3题和第5题。

 

方法一:

54-8-22=24(个)

方法二:

8+22=30(个

54-30=24(个)

54—(8+22)

(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1、把两个算式写成

一个算式。

(1)7+24=31

50-31=()

(2)13+25=38

77-38=()

2、计算。

33-(17+5)=

80-(54+16)=

 

1、在解决问题交流方法环节中,没有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没有打开学生的思路。

 

2、应该多培养学生从另一种角度去审视别人的做法,在多次交流中体验“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3和第9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阶段

内容与教师要求

学生活动

成果展示

测评

教学

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分)

2、自主探究。

(13分)

(1)小组交流讨论。

(5分)

 

(2)成果展示。

(3分)

(3)小组合作。

(5分)

3、例3(3分)

 

4、测学。

(7分)

 

5、应用实践。

(8分)

6、课堂总结。

(2分)

7、课堂作业。

(5分)

1、把“做一做”情境化引出数学问题。

2、适当启发引导:

“蜜蜂有多少只?

(1)怎样计算?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出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尝试用综合算式解决其余的数学问题,并在班上交流进行订正。

 

4、弄清题意,独立列式解答。

 

1、生仔细观察图,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

(1)交流讨论。

(2)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5题。

 

方法一:

4+4+3=11(只)

方法二:

4×2+3=11(只)

 

 

1、计算。

4×5+7=

6×3+10=

4+2×9=

15+7×8=

2、小花、小华和我都有5元,小明有7元。

我们一共有多少元钱?

1、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没有很好的给予引导和指导,所以学生完成的效果不是很好。

2、让学生自主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

第四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第14页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若干颗糖、若干根小棒

 

 

教学阶段

内容与教师要求

学生活动

成果展示

测评

教学

反思

1、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2分)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1分)

(1)平均分。

(7分)

 

(2)动手操作。

(8分)

 

(3)测学。

(6分)

3、应用拓展。

(7分)

 

4、课堂总结。

(3分)

5、课堂作业。

(7分)

1、以礼物的方式把糖分给每个小组。

2、分给每组的糖数量不等,再分给组内的每位学生,要求把糖分完。

3、小组汇报情况。

4、观察问题。

(1)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并说出发现了什么?

(2)汇报情况。

5、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6、平均分的概念。

7、怎样才能把刚才不平均分的小组平均分?

8、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9、汇报分法。

 

10、练习三第二题。

(1)理清题意。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

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交流汇报。

11、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1、各小组动手操作。

 

2、生观察。

 

3、生自由发言。

 

4、生自由发言。

5、生交流、汇报。

6、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7、生读题。

8、生答题。

(第二种)

说说为什么?

 

9、练习三第1、3题。

 

板书(略)

 

1、有些组分得不一样,有些组分得同样多。

 

2、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可以一个一个的分;可以两个两个的分;还可以三个三个的分。

 

1、分一分:

把9根小棒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2、完成第14页“做一做”。

 

1、通过分糖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的发现平均分。

 

2、能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从多方面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3、尽管本课堂的活动不少,但是紧紧地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学习的。

第五课时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

若干根小棒

 

 

教学阶段

内容与教师要求

学生活动

成果展示

测评

教学

反思

1、创设情境。

(3分)

2、自主探究。

(20分)

(1)小组合作探求新知。

(7分)

 

(2)汇报成果。

(5分)

 

(3)测学。

(5分)

(4)成果展示。

(3分)

3、应用实践。

(6分)

 

4、课堂总结。

(3分)

5、课堂作业。

(8分)

1、有关春游的谈话。

2、出示春游租船的情境图(例3)。

3、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图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

他们是怎样解决的,请各小组总结出来,并作好记录。

 

4、独自完成,再组内交流解决办法。

 

5、“做一做”。

(1)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2)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3)你能帮小熊分一分吗?

(4)用小棒代替筷子分一分,并说出方法。

(小组成员共同体验,最好每人都能分一分。

 

1、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2、作记录。

 

3、解决问题,说一说。

 

4、生思考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5、动手分一分。

6、说出是怎样分的。

 

7、练习三第4、5题。

 

1、结果。

(1)已知:

每条船限乘4人。

(2)问题:

24人要租几条船?

(3)解决办法:

每4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

 

2、每6个放一盘,36里有6个6,就要装6盘。

 

 

苹果装盘,每盘装6个,36个苹果要装几盘?

 

1、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学生观察、发现、思索、交流,让学生在经历看、想、说的体验中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从而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六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若干根小棒

 

 

教学阶段

内容与教师要求

学生活动

成果展示

测评

教学

反思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5分)

 

2、探索新知,合作交流。

(20分)

 

(1)认识除号。

(5分)

 

(2)除法算式。

(11分)

 

(3)例4(4分)

3、应用实践。

(12分)

 

4、课堂总结。

(3分)

1、提出问题:

有12根小棒平均放成4堆,每堆放几根?

(尝试多种分法)

2、回答结果。

3、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解决了一个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直接用一种方法计算呢?

4、有12根小棒平均放成4堆,每堆放3根,每堆放得同样多,这是平均分吗?

像这种情况可以用除法计算。

5、以前我们学过“+、-、×”这节课学习新的数学符号——除号“÷”。

 

6、小组讨论交流写除法算式。

7、写法:

12÷4=3,读作:

12除以4等于3。

8、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堆,每堆几根?

(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9、“做一做”。

(1)小棒代替饼干,动手分一分。

(2)交流汇报并小结。

 

1、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2、生上台演示,并说一说。

3、生(除法)。

 

4、生练习写除号“÷”(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对齐)。

5、尝试写除法算式。

6、生读并自由的写算式,读算式。

7、生列算式。

 

8、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9、练习四第1、2、3题。

 

 

1、可以一支一支的分;还可以两支两支的分或三支三支的分。

不管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堆3根。

 

2、12÷4=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12÷2=6(读作:

12除以2等于6)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从而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2、把要学习的除法知识的教学置于生动具体的情景之中,把死板的知识生动化。

 

第七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5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及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等

 

 

教学阶段

内容与教师要求

学生活动

成果展示

测评

教学

反思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5分)

2、探索新知,合作交流。

(23分)

(1)讨论交流。

(7分)

 

(2)自主探究: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8分)

 

(3)小组交流。

(8分)

 

3、应用实践。

(9分)

 

4、课堂总结。

(3分)

1、以谈话导入,出示例5情景图。

2、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看熊妈妈怎样分竹笋的?

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3)列出算式。

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为什么这个问题要用除法算式计算呢?

5、你能给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取个名字吗?

6、自学教材第19页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7、说说各数表示什么?

8、看看例4、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呢?

9、“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动手操作。

(3)交流汇报。

10、练习四第6题。

 

 

1、解决问题。

 

2、生自由发言。

3、生发言。

4、小组交流讨论,取名称。

5、生看书。

6、生发言。

7、生思考、比较、讨论,得出结论。

 

8、生独自完成作业,然后组内交流。

 

9、说平均分的要求,再动手圈一圈,写算式,并照图说出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它们的名称。

 

 

1、20÷4=5

 

2、20÷4=5

↓↓↓

被除数除数商

3、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1、利用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2、让学生自主的探索新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第八课时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难点:

理解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能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教学准备:

三角板、若干张纸

 

 

教学阶段

内容与教师要求

学生活动

成果展示

测评

教学

反思

1、复习旧知。

(5分)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3分)

 

3、测学。

(8分)

4、动手操作。

(10分)

 

5、总结深化。

(4分)

1、出示(角)。

2、回忆角的知识。

3、画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4、出示(直角)∟。

5、比较两角的大小。

6、比较和的大小,并说出与直角的关系。

7、新知教学(教材38页)。

(1)锐角、钝角。

(2)锐角、钝角两者与直角的关系。

(3)以锐角和钝角的一条边为直角边画直角。

(4)在直角上画出锐角和钝角。

8、练习画锐角和钝角。

9、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

 

10、小组合作。

(1)折一折:

折出一个直角,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2)拼一拼:

用小组内的三角板拼出大小不等的锐角和钝角。

(3)画一画:

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11、课堂总结。

(1)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

(2)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是锐角,什么程度是钝角,什么程度是直角?

1、生答角。

2、生答(角的组成)。

3、生画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4、生答直角及有关知识。

5、生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6、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生相互检查,纠正。

 

7、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动手操作。

 

8、汇报成果。

(边)

(顶点)

(边)

 

锐角钝角

比直角小比直角大

 

 

 

 

1、比直角小的是();钝角比直角();锐角比直角();比直角大的是()。

2、画出两个角,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标出它们的名称。

3、练习九第2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后,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并已建立了正确的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学生对角的认识,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够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

 

 

第九课时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

3、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4、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学准备:

 

 

教学阶段

内容与教师要求

学生活动

成果展示

测评

教学

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分)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0分)

 

3、应用实践。

(14分)

 

4、课堂总结。

(4分)

1、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

2、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观察并说出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

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习用品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4、列举生活中关于平移和旋转的例子。

 

5、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6、在格子里平移图形。

(1)教格子里平移图形的方法。

(2)学生练习。

 

1、看课本第37页彩图。

 

2、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3、生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进行交流。

 

4、教材第41页“做一做”,完成后说一说,比一比。

5、教材第43页第3题。

6、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7、生练习平移图形。

 

1、平移:

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平移。

2、旋转:

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旋转。

 

3、生做运动。

(略)

 

 

教学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一环节中,没能深入的思考怎样学生才能很好的掌握画法。

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很多孩子学习这个内容有难度。

要画平移图形,也是先找到对应的点和线,画出点或线后,再画出整个图形。

虽然学生在集体练习时都能较好的回答出平移的方法,正确数出方格数,但是通过测试,我发现平移仍然是难点。

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

如果课堂上能够提一些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说说准备画的想法,或者教师画一步学生跟一步。

也许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画法。

 

第十课时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学准备:

若干张纸、一把剪刀

 

 

教学阶段

内容与教师要求

学生活动

成果展示

测评

教学

反思

1、直接揭示课题。

(1分)

2、探索新知。

(17分)

 

3、拓展延伸。

(18分)

 

4、课堂总结。

(4分)

1、这节课学习剪纸。

 

2、把一张纸对折,在折痕处画半个小人,学生猜一猜沿着画线剪下的图形,打开后是什么?

3、说一说,怎样才能剪出两个连续小人?

小组讨论。

4、集体汇报。

5、动手试一试。

6、评一评,找出合适的方法,学生在试着剪一次。

7、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人?

四次?

五次呢?

8、剪围成一圈小纸人的活动。

(1)怎样才能剪出围成一圈的小纸人?

我们在剪时应注意什么?

(2)通过这次剪纸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8、自主创意作品。

9、作品展示,并给予肯定。

 

1、生想、猜、答。

 

2、生讨论,并试着折一折。

 

3、生试着剪出作品。

4、生快速的剪一次。

5、生动手操作。

6、生汇报。

 

7、生汇报。

 

8、小组讨论交流,设计作品。

 

 

方法一:

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二:

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三:

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四:

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略)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