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3924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为气温的变化。

具体知识点有气温的观测、气温的描述、气温的变化、气温曲线图的绘制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气温的时间变化,感受身边的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写意图

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主要讲了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个方面内容。

本节教材与下一节“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一起,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作为理解第四节“世界气候”有关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上承天气,下启气候。

本节内容离不开读图→识图→画图,充分体现了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更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

对地图的正确使用是重要的地理技能。

读图、用图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但掌握读图、用图方法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所以,本节更应该注重读图方法的学习,培养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本节教学重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既: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地理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角度出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法选择】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气温并不陌生,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乐于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初一学生对气温大多只具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通过读图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关键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提高读图能力。

(二)教学指导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

1.读图分析法:

充分利用学生小学期间已经具备的绘制气温曲线图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初步形成基本的读图规范,提高读图、用图能力

2.合作探究学习:

让学生在地理课上,小范围的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观测实践——课堂延伸:

观测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和一年不同季节气温,并做好记录,感知气温的世间变化。

【教学准备】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铅笔、直尺﹑三角板

3.教学课件设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展示方法

预设时间

 

新课导入

 

 导:

同学们,欢迎大家跟我一起走进今天的地理课堂,一起来探讨气温的变化这一问题。

提到气温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谁能大胆的起来说一下你对气温的一些切实的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投入本节学习的热情

 

 

 

学生自由交流

 

 

 

 

 

2分钟

气温的观测与描述

出示自学任务:

1.气温的含义

2.通常气温的表示单位

3.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一般有哪几个指标?

4.读58页阅读材料:

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来测量的?

气温观测有哪些规范要求?

人工观测一般一天记录几次,分别在什么时间?

一、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三、学读温度计

本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交流展示。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6分钟

温度计的阅读及平均气温的计算

1.出示一天当中不同时间的温度计测量情况

2.讲授温度计的阅读方法

1.读温度计所表示的数值

2.思考:

如何利用四个时刻的气温来计算日平均气温?

3.举一反三:

据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来讨论怎样来求算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4.实战演练:

据某地各月平均气温,计算该地的年平均气温

从温度计的阅读,到日平均气温的计算,使知识点连贯起来。

通过学生对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计算的推断,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最后加以练习,使对知识点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教师讲解、小组讨论相结合

7分钟

气温的日变化

1.播放幻灯片,提出问题:

凭你的生活经验,你能说出一天中何时气温最高?

 

2.启发释疑:

烧暖气取暖,当暖气片达到最高温后,过一段时间室温才能达到最高

 

3.由图引出气温日较差

 

1.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猜测

2.对照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分析印证

质疑:

为什么不是正午12时气温最高

3.根据同样的道理,来思考:

一天当中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什么时候?

4.据图计算气温日较差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对气温变化的感受,使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质疑、释疑的过程让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气温的年变化

出示南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某地气温年变化图

小组据图讨论分析:

1.南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在哪个月份,并得出总结

2.南北半球的气温曲线有什么差异;陆地和海洋气温有何差异

3.练习提升:

北半球大陆某地气温年变化图的分析

据读出本地的最高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并计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1.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读图分析的形式进行,可以加深对气温变化的理解,同时对规律性的读图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

2.练习提升部分,一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二是与活动题中气温曲线图的阅读相结合,使知识体系化

通过读图、析图,小组讨论,学练结合的方式呈现

9

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1.承转:

大家气温曲线图读的认真、到位,翻过来,给出各月平均气温,大家能会出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吗?

(给出表格、出示绘制步骤)

 

2.对学生所绘曲线进行点评,点明注意事项

(定点须准确

连线过中心

曲线要平滑

两边莫出头

科学又美观)

1.据所给表格和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进行绘图

2.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所绘曲线

 

3.学生对自己所绘曲线进行修改

学生动手绘制可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让学生在地理课上合作、交流,将同学所绘曲线图进行对比,通过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绘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对照步骤提示自己绘图,然后交流展示,总结绘图要领

9

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主发言:

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

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的形式,锻炼学生自主表达能力的同时,了解学生本节课的接受情况情况

自主发言

2

课堂效果检测

教师巡查

学生做练习

通过当堂测试,检测课堂效果

当堂测试

3

上下课时关联

播放《种太阳》音频

欣赏童谣,并思考:

1.为什么“一个挂在挂在冬天,一个挂在晚上挂在晚上”(气温存在着时间差异)

为什么“一个送给送给南极,一个送给送给北冰洋”(气温存在着空间差异)

1.通过对童谣的思考,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本首童谣既能体现出气温的时间差异,又能体现出空间的差异,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让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

音频的方式展现

1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课堂延伸

观测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和一年不同季节的气温,并做好记录,感知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气温的变化

学情分析

对初一孩子来说,地理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所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

学困点是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

本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感性认识能力很强,对于文字和数字很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应用感性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观看有关图片,从图片中找出答案,从而让这些活泼伶俐的初中生轻松地学好本节知识。

作为初一学生对气温并不陌生,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乐于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另外,他们对气温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比如:

冷的时候他们已经知道要多穿衣服,对春夏秋冬的冷暖程度有了大概的感性认识,知道冬天冷,夏天热等等。

但缺乏理性认识,不知道气温的具体数值。

本节课通过读图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关键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提高读图能力。

就读图能力而言,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强,领悟力高,通过课堂讲解与练习,基本能够掌握读图技巧;但对于部分后进生讲,还需课后的强化练习及小组互助才能达到同等效果。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气温的变化

学情分析

对初一孩子来说,地理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所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

学困点是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

本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感性认识能力很强,对于文字和数字很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应用感性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观看有关图片,从图片中找出答案,从而让这些活泼伶俐的初中生轻松地学好本节知识。

作为初一学生对气温并不陌生,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乐于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另外,他们对气温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比如:

冷的时候他们已经知道要多穿衣服,对春夏秋冬的冷暖程度有了大概的感性认识,知道冬天冷,夏天热等等。

但缺乏理性认识,不知道气温的具体数值。

本节课通过读图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关键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提高读图能力。

就读图能力而言,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强,领悟力高,通过课堂讲解与练习,基本能够掌握读图技巧;但对于部分后进生讲,还需课后的强化练习及小组互助才能达到同等效果。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

教学反思

郭家店中学

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主要讲了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个方面内容。

本节教材与下一节“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一起,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作为理解第四节“世界气候”有关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上承天气,下启气候。

以新闻中出现的有关天气字眼导入,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投入本节学习的热情;

“气温的观测与描述”,这一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交流展示。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从温度计的阅读,到日平均气温的计算,使知识点连贯起来。

通过学生对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计算的推断,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气温的日变化”部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对气温变化的感受,使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质疑、释疑的过程让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根据曲线图总结出某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环节是本课的难点,因而用几幅气温变化图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读图、分析的形式进行,并结合多媒体的优势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和结论,培养他们根据图文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根据相关资料数据绘制气温曲线”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闪光点,针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题目,非常生疏,所以设计了以下环节:

先让学生通过教材上的文字熟悉绘制图的过程——学生动笔绘制——让学生纠错(学生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绘制图)——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教学生绘制图——教师强调绘图注意点——学生修改。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基本都掌握了绘制气温变化图的方法。

最后通过对《种太阳》——这首既能体现出气温的时间差异,又能体现出空间的差异的童谣——的思考,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的同时,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

总之,在这一节课根据人学习知识的先后顺序,采用读图→识图→画图的方法循序渐进让学理解掌握,并对学生画图进行了现场修改点评。

注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指导。

每一部分内容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气温的变化

教材内容的研究

(一)教材编写意图

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主要讲了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个方面内容。

本节教材与下一节“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一起,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作为理解第四节“世界气候”有关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上承天气,下启气候,地位很重要。

本节内容离不开读图→识图→画图,充分体现了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更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

对地图的正确使用是重要的地理技能。

读图、用图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但掌握读图、用图方法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所以,本节更应该注重读图方法的学习,培养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本节教学重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既: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地理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角度出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本节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气温是指大气的冷暖程度,气温的高低常用温度计来测量,人们常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据此,完成1~5题。

1.百叶箱的放置高度(   )

A.离地面1米     B.离地面2米  

C.离地面0.5米   D.离地面1.5米

2.在测量气温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以每天中午的气温作为日均温   B.随时测量随时记录

C.视线与温度计的水银面保持平行 D.早晚各测一次气温

3.某一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为6℃、16℃、14℃、4℃,该日的平均气温为(   )

A.16℃      B.14℃       C.10℃       D.12℃

4.一天中,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日落前后    C.正午前后    D.14时前后

5.下列描述气温的说法,直接通过观测得来的是(   )

A.日平均气温  B.月平均气温  C.年平均气温 D.一日内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6.澳大利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月均温最高值出现的月份是(   )

A.7月      B.1月        C.2月        D.8月

二、综合题

1.据图回答问题:

(1).读出本地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

(2).请你读出本地的最高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并计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2.下面是露天放置的两个杯子,杯子A里放的是沙子,杯子B里放的是水。

认真观察早上、中午、傍晚沙子和水的温度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上图,完成下表。

 

早上(℃)

中午(℃)

傍晚(℃)

沙子

 

 

 

 

 

 

(2)这个实验分别反映的沙子和水的气温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3)试用上面实验结果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

评测练习

二、选择题

气温是指大气的冷暖程度,气温的高低常用温度计来测量,人们常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据此,完成1~5题。

1.百叶箱的放置高度(   )

A.离地面1米     B.离地面2米  

C.离地面0.5米   D.离地面1.5米

2.在测量气温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以每天中午的气温作为日均温   B.随时测量随时记录

C.视线与温度计的水银面保持平行 D.早晚各测一次气温

3.某一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为6℃、16℃、14℃、4℃,该日的平均气温为(   )

A.16℃      B.14℃       C.10℃       D.12℃

4.一天中,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日落前后    C.正午前后    D.14时前后

5.下列描述气温的说法,直接通过观测得来的是(   )

A.日平均气温  B.月平均气温  C.年平均气温 D.一日内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6.澳大利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月均温最高值出现的月份是(   )

A.7月      B.1月        C.2月        D.8月

二、综合题

1.据图回答问题:

(3).读出本地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

(4).请你读出本地的最高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并计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2.下面是露天放置的两个杯子,杯子A里放的是沙子,杯子B里放的是水。

认真观察早上、中午、傍晚沙子和水的温度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上图,完成下表。

 

早上(℃)

中午(℃)

傍晚(℃)

沙子

 

 

 

 

 

 

(4)这个实验分别反映的沙子和水的气温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5)试用上面实验结果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