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3996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测试题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

中新社福州2013年3月26日电 据福建省民政厅26日透露,受23日至24日的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影响,南平、三明、宁德3市19个县(区、市)13、6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和其他需紧急生活救助1、2万人;5、8万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农作物受灾面积10、9千公顷,其中绝收1、9千公顷.截至25日9时统计,福建直接经济损失达3、1亿元人民币。

据此完成1~3题。

1.材料中的灾害(  )。

A.属人为灾害

B。

致灾因子是纯自然作用

C.致灾因子是由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

D.是战争造成的

2。

材料中的灾害主要造成的影响是(  )。

A.人员伤亡B。

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毁灭D.环境受到污染

3。

下列不属于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是(  )。

A。

自然作用

B。

人类活动

C.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叠加

D.人类和人类社会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基本构成要素。

第1、2题,由材料内容可知,本次灾害是由雨雹造成的,因此其致灾因子为纯自然作用,在这次灾害中,主要造成的影响是财产损失。

第3题,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可以是纯自然作用,也可以是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人为灾害是以人为因素为主导,人类和人类社会是灾害的受灾体.

答案 1、B 2、B 3、D

4.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

的是(  )。

A.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

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D.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解析 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危害程度成正比,但防抗灾能力与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成反比.

答案 C

5。

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与泥石流发生概率关系的是(  )。

解析 坡度大,风化程度强、土体含水量大,泥石流的发生频率高。

植被覆盖率高,不易发生泥石流;而植被覆盖率低,坡面缺少植被的保护,易形成泥石流。

答案 A

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资料。

X地位于美国西部,Y地位于印度中部。

据此回答6~8题.

地点

人口密度(人/每平方千米)

与震中的距离(千米)

地震发生时间(当地时间)

震级

死亡人数

X

200

5、8

上午10∶25

7、4

8

Y

500

2、5

凌晨4∶00

7、1

1820

6、从表中材料看,下列哪一项不能明确判断出来(  )。

A。

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

X地地震产生能量大于Y地

C。

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

两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强烈冲击

7。

造成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可能原因,从以上材料中看出的是(  )。

A.Y地地质脆弱B。

Y地人口密度大

C.Y地离震中近D.Y地地震发生在夜间

8.与地震有密切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是(  )。

A。

洪涝、海啸B。

滑坡、泥石流

C。

台风、火灾D。

泥石流、寒潮

解析 考查地震要素,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及自然灾害之间的链发现象.洪涝为水文灾害,台风、寒潮为气象灾害。

答案 6、A 7、D 8、B

读某地理现象移动路径和盛行期频数等值线图,回答9~11题.

9.该地理现象是(  )。

A.地震B。

台风(或飓风)

C.赤潮D.梅雨

10.下列省区中,受该地理现象影响最大的是(  )。

A。

豫B。

C。

藏D.沪

11.下列地区中,该灾害出现频率最小的地区是(  )。

A.东南亚B。

中美洲

C。

孟加拉湾D。

几内亚湾

解析 该地理现象形成于热带和副热带洋面,向西北方向的陆地移动,应为台风.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是离台风源地较近的海南岛。

根据台(飓)风的移动路径,主要影响大陆东岸,非洲的几内亚湾位于大陆西岸,出现频率较小。

答案 9、B 10、B 11、D

中国气象报2011年2月19日报道受东移冷空气影响,2月18日,甘肃省敦煌、高台、兰州等地出现明显扬沙天气,金塔县出现沙尘暴天气,最低能见度约为900米。

这是甘肃今春出现的首场沙尘暴。

据此回答12~14题。

12.与本次沙尘暴形成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①暴雨 ②干旱 ③工业化 ④荒漠化

A。

①③B。

②④

C.①②D。

③④

13.此次沙尘暴形成因素造成的最突出的影响是(  ).

A.加重贫困和粮食不安全

B。

人员伤亡

C。

社会秩序混乱

D.心理伤害,精神痛苦

14.我国西北沙尘暴的致灾因子是(  )。

A.纯自然作用

B.纯人为作用

C。

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

D。

自然作用诱发,但发展过程受人类控制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荒漠化现象广布,但放牧和开垦诱发荒漠化加剧。

从整体上看,干旱的荒漠化地区为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可在短时间内使荒漠化的土地面积明显扩大。

荒漠化使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降低,进而加重贫困和粮食短缺问题。

答案 12、B 13、A 14、C

新华社北京2010年8月24日电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24日说,我国松材线虫病疫区已扩大至江苏、浙江、安徽等12个省份的113个县(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癌症”,传播蔓延迅速,防治难,是松树的一种危险性和毁灭性病害,是国内外要求控制和消灭的一种检疫性病害)。

据此回答15~16题。

15.下列关于松材线虫病害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传染容易B。

致死速度快

C。

蔓延迅速D.危害树叶

16.下列属于常见森林虫害的是(  )。

①松材线虫 ②松毛虫 ③杨树蛀干害虫 ④泡桐大袋蛾 ⑤蝗虫

A。

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D。

①③④⑤

解析 第15题,由题干材料可知,松材线虫病具有传染容易、致死速度快、蔓延迅速的特点.第16题,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属森林虫害,而蝗虫属于农作物虫害.

答案 15、D 16、A

下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

读图,回答17~19题。

17.图中a、b、c三地区气压P相比较(  )。

A。

Pa>Pb>PcB.Pa<Pb<Pc

C。

Pb>Pc>PaD.Pb>Pa>Pc

18.当图中所示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时,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

A。

沙尘暴B.干旱

C.泥石流D。

寒潮

19.图示时间,寒潮易发生的原因有(  ).

①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冰雪覆盖,气温低、气压高

②冷气团势力强,易从高纬向低纬流动

③北半球南北温差较小

④北半球较低纬度暖气团势力强

A.①②③④B。

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

解析 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判断:

Pa>Pb>Pc;图示中,北半球出现强大冷高压,应为冬半年,而泥石流的出现需要强降水为动力,一般出现在夏季。

冬季冷气团势力强盛,南北温差大,易出现寒潮灾害。

答案 17、A 18、C 19、D

20.若此图示是以甲为中心的等震线图,则(  ).

A.同一等震线上震中距相同

B。

破坏程度表现为甲〉乙>丙>丁

C。

各点数量关系为丁>丙>乙〉甲

D。

甲点为震源

解析 由题目中的条件“是以甲为中心的等震线”可知,甲处为震中位置,烈度最大,等震线的数值自甲处从西向东递减,破坏程度及数量关系都是甲〉乙>丙>丁。

答案 B

二、综合题

21.读下面两图,回答有关问题。

(1)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________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________海域上空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方。

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________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台风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________月最为频繁。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涝渍两种类型。

涝渍多发生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两种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分别是________圈和________圈.

(4)受洪涝灾害与热带气旋影响的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共性是________,从灾害发生的时间上看,这两种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性。

从灾害发生的空间上看,这两种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性。

(5)灾情大小通常从哪些方面进行衡量?

图中两种灾害的灾情往往特别严重,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 台风和洪涝是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两种自然灾害,其中台风多形成于热带和副热带的洋面,洪涝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其多分布于降水较多的近海地区,两者的灾情大小往往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等作为衡量标准。

答案 

(1)副热带 西北太平洋 12 7~11

(2)洪水 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

(3)大气 水

(4)多分布于沿海地区 群发 群聚

(5)衡量标准: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等.原因:

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财产富集,工农业发达。

22。

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材料二 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材料三 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屋拆除。

材料四

时间

震级度(km)

震源深

首都距震中距离(km)

伤亡情况

海地

2010年1月12日

7、3级

10

16

伤亡约55万

智利

2010年2月27日

8、8级

60

320

伤亡近千人

(1)读图判断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火山地震带,填写下表。

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数码

(2)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这些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

(1)题,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分布于太平洋的边缘,图中①②③④⑤都位于此带上;而⑥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2)题,依据③、⑤分别位于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可判断③位于太平洋与亚欧板块交界处,⑤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注意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属于印度洋板块,则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材料中显示一系列地震的发生及其危害,结合地震灾害的突发性特点,可分析回答自然灾害的特点。

第(3)题,地震损失大小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建筑物抗震性能密切相关,材料三、四显示智利地震震源深度大,首都距震中更远,且房屋抗震性能优于海地,所以智利地震带来的损失较小。

答案 

(1)

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数码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①②③④⑤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印度洋 亚欧 美洲 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

(3)智利首都震中距远于海地;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

23。

新华网达卡2009年9月6日电 据孟加拉国私营通讯社孟联社6日报道说,

流经拉杰沙希县的帕德玛河(在印度境内为恒河)上游水位上涨,使该地区洪水泛滥,目前已有19人死于洪水导致的蛇咬、翻船及各类疾病。

下图为孟加拉国简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地理位置看,该国属于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加拉国多洪涝的原因是什么?

(4)从气候、地形因素归纳洪涝多发区的分布。

解析 本题层层递进考查了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和分布。

由图中河流分布、流向及经纬度分布可知该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及气候状况。

洪涝的形成既与自然环境状况有关,也有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结合孟加拉国洪涝多发的自然原因归纳洪涝多发区的分布规律.

答案 

(1)以平原为主(大部分为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势低洼,北高南低

(2)热带季风 全年气温高,降水量大;分雨季和旱季

(3)自然原因:

①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人为原因:

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4)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以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为主的湿润地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多洪涝。

24。

下图是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从地形条件看,泥石流多发地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

请你指出泥石流多发地所处的高原或山脉的名称,并说明山地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2)从降雨条件看,泥石流多发生在降雨变率大(多暴雨)的地区,其原因是什么?

(3)图中A地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山脉分布区,但为什么这里是泥石流多发地?

(4)图中B地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多暴雨地区,却是泥石流多发地,分析其原因。

(5)在泥石流多发地,要避免和减轻泥石流危害,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

①陡峭的沟谷;②大量松散的堆积物;③充足的水源.在山区和高原地区,地表起伏大,因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多,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松散物质,一旦遇有暴雨或大量冰雪融水,就易形成泥石流。

答案 

(1)欧洲中南部有阿尔卑斯山,欧亚两洲分界处有乌拉尔山,亚洲中部有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天山、阿尔泰山、横断山等,北美西部有落基山、南美西部有安第斯山等。

原因是:

①山地坡度陡,泥石易被雨水冲走.②山地风化作用强,产生的碎屑物质多等.

(2)小雨时,地表泥石不能被雨水带走,泥石逐渐积累。

一遇暴雨,积累的泥石便随水而下,形成泥石流.

(3)①这里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地表碎屑物质多;②在干旱地区,往往降雨变率大;③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缺乏。

(4)①B地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②B地气候寒冷,冻融风化作用强,易产生较多的松散物质;③冬季多冰雪,夏季冰雪融化易产生较大的水流。

(5)①植树造林;②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

25。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中的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两大地区。

材料二 2011年到2012年初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

长期高温少雨,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

材料三 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

(1)说出A图的中东部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并描述该地形区的地表特征.

(2)读材料二,分析导致该地区2011~2012年发生严重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

(3)读B图和材料三,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

解析 第

(1)题,地形的名称及特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描述.第

(2)题,该地区2011~2012年发生严重旱情的原因有气象气候因素、地形、植被、农业种植结构等.第(3)题,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要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 

(1)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多山间小盆地。

(2)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保水性差;该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对水源的依赖性大;该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差;植被覆盖率低,空气干燥;气温较常年偏高。

(3)该流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淮河流域支流多,水系发达;干流流程短,入海河道短;流域汇水面积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