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挖钻机试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4221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旋挖钻机试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旋挖钻机试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旋挖钻机试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旋挖钻机试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旋挖钻机试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旋挖钻机试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旋挖钻机试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旋挖钻机试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旋挖钻机试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旋挖钻机试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旋挖钻机试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旋挖钻机试验.docx

《旋挖钻机试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旋挖钻机试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旋挖钻机试验.docx

旋挖钻机试验

旋挖钻机试验方法与检验规则

1范围

本试验方法规定了旋挖钻机试验方法与检验规则。

2空载试验

2.1启动内燃机(电动机),观察内燃机(电动机)的运行机各仪表的指示值,并调整液压系统的压力到正常值。

2.2模拟作业情况,使动力头、回转机构和工作装置的各个油缸反复运行。

液压系统和内燃机(电动机)运行应正常,各控制阀的工作应可靠,回转驱动齿轮与回转支承齿圈的啮合应正常。

2.3分别用千斤顶支起两边的行走机构,使悬空的行走机构运行,观察行走马达、行走减速机以及四轮一带的运行应正常,各控制阀应工作可靠。

2.4照明灯、报警灯机及信号装置应正常工作。

2.5驾驶室内的各操作手柄应准确可靠。

3性能试验方法

3.1试验准备及条件

a)产品使用说明书;

b)产品技术条件;

C)其它有关技术文件。

,无污泥、油污、碰伤,显示仪、警告标牌等应字迹清楚。

3.1.3应按使用说明书中的要求,选择旋挖钻机能够匹配的最大钻具(头)进行试验。

,试验样机应根据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保养,不得任意调整或更换主要零部件。

保证试验样机不下陷。

试验场地的坡度不得大于2°。

,并应远离高压线,其最小面积应大于试验样机起架状态所需场地,并应满足试验样机回转的需要。

,跑道长度不得小于50m;宽度应大于试验样机最大外形,其纵向坡度不大于1°,横向坡度不大于1.5°。

,以样机为中心,在25m半径范围内不应有大的反射物,环境噪声较小。

,试验时的风速不得超过5m/s,气温在0℃~35℃之间。

7690的规定执行。

3.2试验仪器、器具

3.2.1所用仪器、仪表、量具必须经法定计量部门进行核准、检定,且在有效期内。

3.2.2所用仪器、仪表、量具的精度,必须满足有关仪器精度的标准要求。

3.3主要几何参数和质量的测定

样机测量工况如下:

a)测量运输状态主要几何参数时,样机处于运输状态,履带处于全缩位置,转台回转角度为0°,桅杆折叠收回;

b)测量工作状态主要几何参数时,样机处于最大工作半径状态,应配备最大钻孔直径的钻头或钻具,履带应调至最大外扩位置,桅杆垂直地面。

直尺、钢卷尺、线坠、测量架、水平仪、测角仪等。

a)测量旋挖钻机的高度:

可用专用测量架进行测量,或在桅杆组装后准备起架前,用长度量具在地面上进行测量;

b)测量桅杆的倾斜角度:

将转台校平后,调整桅杆至最大倾斜角度(前、后、左、右方向),用测角仪分别测出角度,并记录钻桅角度显示器的显示值。

每个倾斜角度重复测量三次,测得作业可倾角。

按公式

(1)计算显示器的显示精度:

θ=

……………………………

(1)

式中:

θ—显示精度;

θ1—实测值;

θ2—显示值。

c)测量工作半径的范围:

在与地面垂直的方向找出旋挖钻机的回转中心点,然后使桅杆垂直地面,

分别调整变幅机构至最大和最小、限幅开关起作用时的两种位置,测量钻杆中心至回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即为旋挖钻机的最大、最小工作半径;

d)测量尾部回转半径:

在与地面垂直的方向找出旋挖钻机的回转中心点,在旋挖钻机尾部测出距回转中心的最远点的水平距离,即为尾部回转半径;

e)其余尺寸除用钢卷尺直接测量外,水平尺寸可用线坠将尺寸投影到地面上测量。

表A1。

样机测量工况如下:

a)测量运输状态质量时,应加注规定量的燃油、液压油、润滑油、冷却液和水等。

b)测量工作状态质量时,应加注规定量的燃油、液压油、润滑油、冷却液和水等,配备最大钻孔直径的钻头或钻具,再加上一名驾驶员的质量(75kg)。

a)用负荷传感器或地磅直接测出钻孔机的运输状态质量及最大工作状态质量。

测量时应分别符合,发动机熄火(电动机关闭),制动器制动,平台回转角度为0°;

b)允许采用解体方法,用地磅、吊磅、杠杆秤等分别称出试验样机各部分质量及所加注的燃油、润滑油、液压油、冷却水的质量,将其质量相加,得出旋挖钻机的相应质量;

c)重心位置的测量:

按照JB/T3873的规定测出运输状态和最大工作状态的重心位置。

也可用测试加计算的方法求出重心位置。

表A1。

3.4接地比压的测量

a)测试场地应符合

b)试验样机分别处于最大工作质量状态及运输状态,转台回转角度为0°,桅杆倾斜角度为0°。

可根据3.3.2测量的最大工作质量及运输状态质量值及实测的履带板宽和接地长度,按公式

(2)、(3)计算:

p1=G1/2bs………………………………………

(2)

p2=G2/2bs………………………………………(3)

式中:

p1——最大工作质量状态下的平均接地比压计算值,单位为千帕(kPa);

p2——运输状态下的平均接地比压计算值,单位为千帕(kPa);

G1——旋挖钻机最大工作状态质量,单位为公斤(kg);

G2——旋挖钻机运输状态质量,单位为公斤(kg);

b——实测履带板宽,单位为厘米(cm);

s——实测履带接地长,单位为厘米(cm)。

表A2。

3.5最大爬坡能力试验

试验样机呈运输状态,转台回转角度0°。

a)具有防滑措施的水泥坡道,根据试验样机分别选择坡度为40%、30%或20%,坡长不小于20m,坡度一致;

b)允许用表面平整、坚实、具有防滑措施、坡度均匀的其它坡道代替,或测试牵引力代替。

钢卷尺、秒表、标杆等。

a)发动机启动后,预热行驶15min,停于接近坡底的平路上,并将钻孔机重心移于上坡方向;

b)变速器挂最低档起步后,油门全开;

c)记录试验样机通过20m坡道的时间。

3.5.5将测试结果记入表A3。

3.6最小转向半径及最小转向通过半径测试

a)试验样机处于运输状态;

b)试验场地符合,测试时应能使履带压痕清晰地显现出来。

钢直尺、钢卷尺、秒表、线坠等。

a)最小转向半径:

旋挖钻机以最低速度在试验场上转弯行走,转向机构保持转向极限位置不变,当样机的履带压痕在试验场地上形成一圆形封闭轨迹后停车。

测量履带最外侧压痕的轨迹直径,取其半径,即为该机的最小转向半径。

前进、后退的左转、右转各测三次;

b)找出机身外侧的最远点,将该点投影到地面,量出该投影点到最小转向半径的法向水平距离,该距离加最小转向半径即为该机的最小转向通过半径。

表A4。

3.7行驶速度试验

试验样机呈运输状态。

测试场地符合

五轮仪、秒表、钢卷尺、标杆、风速仪等。

a)发动机油门开到最大;

b)划定20m测试区,两端各设辅助路段,其长度应能保证试验样机进入测试区前达到速度稳定;

c)试验样机在辅助路段上起步行驶,待速度稳定后进入测试区,用五轮仪(或其它仪器)测定试验样机前进、后退的行走速度,往、返各测二次,取平均值。

表A5。

3.8回转速度测试

a)试验样机处于工作状态,钻桅中心呈最大工作半径位置,转台回转角度0°;

b)测验场地符合的规定。

秒表、划线工具、风速仪、角度仪等。

发动机油门开到最大,操纵转台向左、右方向回转,当转台回转速度出现匀速时测量转台回转的角度(圈数),记录相应的回转时间,计算出转台回转速度。

左转、右转各测三次,取平均值。

3.9主、副卷扬升、降速度测试

a)试验样机处于工作状态,转台回转角度为任意位置;

b)桅杆中心呈最大工作半径位置,倾斜角度为0°。

非接触式转速表,直尺。

a)发动机油门开到最大;

b)在卷扬机空载状态下,分别操纵主、副卷扬控制手柄使主、副卷扬以最高速度升降运转,分别测量主、副卷扬的转速;

c)测量卷筒上最外层钢丝绳的缠绕直径;

d)根据测量的卷筒转速和钢丝绳缠绕直径计算出主、副卷扬的升降速度,主、副卷扬升降各测三次,取平均值。

3.10主、副卷扬提升能力的测试

a)试验样机处于工作状态,卸掉钻斗;

b)桅杆中心呈最小工作半径位置,倾斜角度0°;

c)转台回转角度0°;

d)钻杆下部连接主、副卷扬最大拉力所对应的配重块。

钢卷尺、秒表、配重块等。

a)准备好配重块,其质量分别为:

主卷扬最大单绳拉力减去钻杆自重;主卷扬最大单绳拉力乘以125%,再减去钻杆自重;

b)将主卷扬用钢丝绳换成试验专用绳,以仅缠绕卷筒第一层确定其长度;

c)将试验样机的钻杆下端与放置于地面的配重块连接好;

d)起动主卷扬机,匀速拉起配重块,使其离地约100mm后停留5min;

e)分别测量配重块的位移量及履带抬起量;

f)主卷扬最大单绳拉力、主卷扬最大单绳拉力乘以125%工况分别重复三次,取其平均值。

3.10.4副卷扬最大单绳拉力试验方法如下:

试验方法同主卷扬相同,但配重块的质量分别为:

副卷扬最大单绳拉力;副卷扬最大单绳拉力乘以125%。

3.11动力头额定输出扭矩的测试

a)试验样机处于工作状态;

b)桅杆中心呈最小工作半径位置,倾斜角度0°;

c)转台回转角度0°。

压力表、转速计或流量计等。

起动发动机,操纵控制动力头工作手柄使动力头处于工作状态,观察驾驶室内的动力头压力表、流量计和转速计,记录下此时压力表、流量计和转速计的显示值,然后根据公式(5)计算出动力头的输出扭矩;

T=

…………………………………………………(5)

式中:

T——动力头的输出扭矩,kN.m;

p——压力表的实测压力Pa;

nO——钻杆的实测转速,rpm;

Q——流量计的实测流量m3/min;

,可用加压油缸加压),测试3~5次,将试验结果绘到压力-流量-转速-扭矩诺模图,将额定扭矩时所需的各参数一并绘入图中,当所测的各参数曲线通过额定参数曲线时,即认为达到设计要求,记入表A9。

3.12加压油缸加压力、提升力的测试

a)试验样机处于工作状态,将钻杆与动力头脱开;

b)桅杆中心呈最小工作半径位置,倾斜角度0°;

c)转台回转角度0°。

钢卷尺、压力表、流量表等。

将压力表接至加压油缸的进、出油口,使液压系统处于额定状态,测量加压油缸的压力,然后根据公式(5)、(6)得出额定加压力、提升力;

F1=π4D2·p1……………………………(5)

F2=π4(D2-d2)·p2………………………(6)

式中:

F1——加压缸的加压力;

F2——加压缸的提升力;

D——加压缸的缸径;

p1——无杆腔压力;

p2——有杆腔压力;

d——活塞杆直径。

3.13操纵装置操作力测定

试验样机处于工作状态。

拉力计、角度仪、踏板测力计、钢直尺等。

a)操纵手柄操作力的测定:

用拉力计钩住被测手柄,使拉测方向与手柄垂直,将手柄从起始位置均匀地拉向终点位置,读取力的最大值,各测三次,取平均值。

b)踏板力的测定:

将测力计固定在踏板上,测量试验样机以低速行走时所需的踏板力。

测三次,取平均值。

3.14噪声测试

a)机外噪声的测点位置(声级计放置位置)为距基准表面水平距离7m,离地面高1.5m处,见图1;

a)司机耳边噪声测点如图2所示。

右测点

7m

样机外形包络线

前测点7m

7m后测点

7m

左测点

图1机外噪声测点位置

图2司机耳边噪声测点

钻具离地面0.5m,以最高转速空载模拟钻孔作业。

5079.2-1996中第6章和第7章的规定执行。

3.15回转制动性能试验

a)试验样机处于工作状态,空载;

b)试验场地坡度应≤2°。

秒表、角度仪、钢卷尺、风速仪、划线工具等。

发动机油门开到最大,操纵转台左转和右转,当转台达到匀速转动后进行制动,记录从制动开始到转台停止时所用的时间及转过的角度,重复做三次。

回转时钻具应固定好。

3.16行车制动性能试验

a)试验样机处于工作状态,空载;

b)试验场地符合

光电测速设备、秒表、五轮仪、钢卷尺、标杆、划线工具、风向风速仪等。

旋挖钻机以最高速度行驶,测定制操纵开始到完全停车之间的制动距离和时间。

3.17停车制动性能试验

试验样机处于运输状态,转台回转角度为0°。

秒表、卷尺等。

旋挖钻机在与其等级对应的坚实坡道上(参照表1)制动停车,记录停车5、10、15min旋挖钻机的下滑距离。

3.18履带式旋挖钻机行走直线性的试验

a)试验样机处于运输状态,转台回转角度为0°。

b)试验场地符合

卷尺、标杆等。

在试验跑道上,量取50m试验区间,并划出两端线和跑道中心线,使旋挖钻机在端线外停好,旋挖钻机中心线与跑到中心线重合。

然后在不调整操纵手柄的情况下往返通过试验区间。

以初始履带轨迹切线延长线为基准,测量50m距离内履带跑偏量e(图3)。

图3

3.19液压系统液压油温及密封性测试

试验样机处于工作状态。

温度计、计时器、测速仪。

a)在试验样机周围距地面1.5m,无阳光直射、通风处,用温度计测量环境温度;

b)在发动机额定转速下工作2h后停机,用温度计测量液压油箱中油液温度,并计算温升。

测量时间不允许超过停机后7min;

c)在发动机额定转速下工作1h后停机,检查并测量各密封处的渗油处数及10min内漏油滴数。

表A16、表A17。

3.20成孔垂直度测量

试验样机处于工作状态。

超声波测量仪、直尺、钢卷尺等。

在试验场地或施工工地试钻一孔,孔深不低于30m。

用超声波测量仪测取所成孔的垂直度。

表A18。

4检验规则

应符合旋挖钻机技术条件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