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气机构》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4236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气机构》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配气机构》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配气机构》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配气机构》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配气机构》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配气机构》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配气机构》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配气机构》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气机构》教学设计.docx

《配气机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气机构》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气机构》教学设计.docx

配气机构》教学设计

配气机构》教学设计

  《

  一、

  教学内容

  1、课  题:

第三章配气机构2、课  型:

新课

  3、使用教材:

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周若柔主编全国技工学校汽车专业教材《汽车构造》4、授课教师:

徐丹5、教学重点:

  配气机构主要零部件的功用和结构特点;配气相位和气门间隙的作用;气门间隙的检查与调整;6、教学难点:

配气相位分析;

  气门间隙的两次调整法;7、教学课时:

2次课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二年级学生,该班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很强,上课比较认真,在前面的实操训练中,每个同学都能认真操作,基本都能达到每个项目的实训要求。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知道配气机构的功用和型式;

  b)知道配气机构主要零部件的结构特点;c)能说出配气相位的概念;

  d)知道气门间隙的作用和技术标准;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安全文明操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会气门间隙的检查与两次调整法;知道使用塞尺检查气门间隙的技巧;

  知道确定发动机第一缸活塞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的方法;能正确判别多缸发动机点火顺序。

  四  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块化教学

  五、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复习旧课

  复习: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导入新课

  从发动机工作原理中的进、排气门开启和关闭现象引入配气机构的概念。

  -1-

  第三章配气机构

  第一部分:

理论讲解

  1、配气机构概述配气机构的功用

  气门间隙过小时,虽然噪音小,但运转中会因气门受热膨胀而使气门关闭不严引起漏气,使气门和气门座口过热而烧蚀。

尤其是柴油机,如果气门间隙太小,还会导致汽缸压缩压力不足,从而降低了发动机功率,严重时起动困难(柴油机是靠压缩点火)。

同时,气门间隙过小还会导致可燃混合气燃烧不完全,从而使尾气排放中的HC含量明显增高。

  气门间隙过大、气门晚开早闭,不但工作噪音大,而且会造成进气不足和排气不净,出现活塞下行时,混合气仍在继续燃烧现象,使发动机(尤其排气岐管处)过热,降低发动机功率,增加了燃料消耗。

配气机构的结构型式

  图1

  2、配气机构的主要零部件气门组:

包括气门、气门弹簧、气门导管、气门座、锁片等。

气门传动组:

包括凸轮轴、挺柱、推杆、揺臂等。

  图2  图3

  3、配气相位进气门的配气相位

  -2-

  排气门的配气相位气门叠开

  4、气门间隙气门间隙的概念与作用

  提问:

气门间隙过大或过小对发动机有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

  气门间隙的技术标准

  常见车型的气门间隙值  mm

  车型富康DC7140型轿车捷达轿车北京2023S型越野汽车跃进NJ1061型载货汽车东风EQ1092型载货汽车解放CA1046型载货汽车进气门热机~~冷机~~~~热机~~排气门冷机~~~~

  气门间隙的检查方法

  A、提问:

如何确定发动机第一缸活塞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位置?

  教师总结

  B、气门间隙的检查步骤、技巧;气门间隙的两种调整法

  一是逐缸调整法,即根据汽缸点火次序,确定某缸活塞在压缩上止点位置后,可对此缸进、排气门间隙进行调整;调妥之后摇转曲轴,按此法逐步调整其它各缸气门间隙。

  二是采用两次调整法,即摇转曲轴使第一缸活塞处于压缩上止点,飞轮记号与检查孔刻线对正(如EQ6100型发动机),这时可调1、2、4、5、和8、9气门(指发动机气门前向后排列顺序);然后摇转曲轴一圈,使六缸活塞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再调3、6、7、10“加两只”(即11、12)气门,这实际上是记忆法调整。

调整时一边拧调整螺钉,一边用厚薄规插入气门杆端与摇臂之间来回拉动,感到有轻微阻力为宜,然后重新检查一遍,直到合适为止。

  A、提问:

如何判别多缸发动机的点火顺序?

  教师分析总结

  B、如何判断哪些气门为可调气门?

C、用两次调整法调整气门间隙;第二部分:

实训操作(90min)1、操作前应准备的工具、设备

  工具:

适用扳手、手摇把、塞尺、一字起。

设备:

CA6102型发动机4台。

2、实训要求

  按正确的操作规程检查气门间隙。

  在规定时间内,正确调整CA6102型发动机气门间隙,使其符合技术标准。

  -3-

  安全文明操作。

3、注意事项:

  根据汽车生产厂家对气门间隙调整的具体要求和规定进行。

  调整时应注意温度影响:

气门摇臂、气门杆的温度会对气门间隙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热机时气门间隙调整应比冷机时要求的间隙值小,有些汽车要求在冷机时调整,有的汽车在热、冷态时均可调整,但其间隙值各不相同。

  各缸气门间隙应调整一致,以免在工作中发动机运转不平衡。

  气门间隙调整时,所调的气门应完全在关闭状态,这时调整的间隙值才是准确的。

  调整前注意检查摇臂头工作面。

发动机工作中,摇臂头弧形工作面不断地与气门杆端部撞击、滑磨,尤其在润滑不良的情况下,会引起磨损,磨出凹坑,严重时气门杆端部卡入凹坑而折断摇臂,因此应根据磨损情况予以修复或更换新件,以免影响其调整的准确性。

4、分组实操

  全班共40人,分为4组,每组设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各组分批进行实操,并做好实操记录,填写实验数据报告单;

  正副组长职责:

负责领取和归还实操工具,并负责本组的考勤和纪律维护,协调好本组成员间的实操顺序。

5、学生讨论分析

  各组总结自己在实操中出现的错误,分析原因并向老师汇报。

6、教师总结

  教师作最后的点评,对各组刚才的实操表现进行评价,并总结各组在实操中的错误操作。

7、自练习

  针对老师刚才的分析讲解,各组自练习。

  课堂小结(8min)

  1、简要概括和总结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2、总结气门间隙的检查与调整实训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业(2min)

  思考题:

1、进、排气门为什么早开迟闭?

  2、为什么要留气门间隙?

气门间隙过大、过小有什么问题?

  -4-

  二、教学流程图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理论讲解配气机构概述采用挂图教学配气机构主要零部件采用实物教学配气相位采用挂图教学气门间隙气门间隙的概念与作用气门间隙的检查气门间隙的调整提问/学生回答提问/学生回答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教师分析总结教师现场演示教师现场演示

  -5-

  实训操作分组实操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学生自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结束  记录实验数据  -6-

  《

  一、

  教学内容

  1、课  题:

第三章配气机构2、课  型:

新课

  3、使用教材:

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周若柔主编全国技工学校汽车专业教材《汽车构造》4、授课教师:

徐丹5、教学重点:

  配气机构主要零部件的功用和结构特点;配气相位和气门间隙的作用;气门间隙的检查与调整;6、教学难点:

配气相位分析;

  气门间隙的两次调整法;7、教学课时:

2次课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二年级学生,该班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很强,上课比较认真,在前面的实操训练中,每个同学都能认真操作,基本都能达到每个项目的实训要求。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知道配气机构的功用和型式;

  b)知道配气机构主要零部件的结构特点;c)能说出配气相位的概念;

  d)知道气门间隙的作用和技术标准;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安全文明操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会气门间隙的检查与两次调整法;知道使用塞尺检查气门间隙的技巧;

  知道确定发动机第一缸活塞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的方法;能正确判别多缸发动机点火顺序。

  四  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块化教学

  五、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复习旧课

  复习: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导入新课

  从发动机工作原理中的进、排气门开启和关闭现象引入配气机构的概念。

  -1-

  第三章配气机构

  第一部分:

理论讲解

  1、配气机构概述配气机构的功用

  气门间隙过小时,虽然噪音小,但运转中会因气门受热膨胀而使气门关闭不严引起漏气,使气门和气门座口过热而烧蚀。

尤其是柴油机,如果气门间隙太小,还会导致汽缸压缩压力不足,从而降低了发动机功率,严重时起动困难(柴油机是靠压缩点火)。

同时,气门间隙过小还会导致可燃混合气燃烧不完全,从而使尾气排放中的HC含量明显增高。

  气门间隙过大、气门晚开早闭,不但工作噪音大,而且会造成进气不足和排气不净,出现活塞下行时,混合气仍在继续燃烧现象,使发动机(尤其排气岐管处)过热,降低发动机功率,增加了燃料消耗。

配气机构的结构型式

  图1

  2、配气机构的主要零部件气门组:

包括气门、气门弹簧、气门导管、气门座、锁片等。

气门传动组:

包括凸轮轴、挺柱、推杆、揺臂等。

  图2  图3

  3、配气相位进气门的配气相位

  -2-

  排气门的配气相位气门叠开

  4、气门间隙气门间隙的概念与作用

  提问:

气门间隙过大或过小对发动机有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

  气门间隙的技术标准

  常见车型的气门间隙值  mm

  车型富康DC7140型轿车捷达轿车北京2023S型越野汽车跃进NJ1061型载货汽车东风EQ1092型载货汽车解放CA1046型载货汽车进气门热机~~冷机~~~~热机~~排气门冷机~~~~

  气门间隙的检查方法

  A、提问:

如何确定发动机第一缸活塞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位置?

  教师总结

  B、气门间隙的检查步骤、技巧;气门间隙的两种调整法

  一是逐缸调整法,即根据汽缸点火次序,确定某缸活塞在压缩上止点位置后,可对此缸进、排气门间隙进行调整;调妥之后摇转曲轴,按此法逐步调整其它各缸气门间隙。

  二是采用两次调整法,即摇转曲轴使第一缸活塞处于压缩上止点,飞轮记号与检查孔刻线对正(如EQ6100型发动机),这时可调1、2、4、5、和8、9气门(指发动机气门前向后排列顺序);然后摇转曲轴一圈,使六缸活塞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再调3、6、7、10“加两只”(即11、12)气门,这实际上是记忆法调整。

调整时一边拧调整螺钉,一边用厚薄规插入气门杆端与摇臂之间来回拉动,感到有轻微阻力为宜,然后重新检查一遍,直到合适为止。

  A、提问:

如何判别多缸发动机的点火顺序?

  教师分析总结

  B、如何判断哪些气门为可调气门?

C、用两次调整法调整气门间隙;第二部分:

实训操作(90min)1、操作前应准备的工具、设备

  工具:

适用扳手、手摇把、塞尺、一字起。

设备:

CA6102型发动机4台。

2、实训要求

  按正确的操作规程检查气门间隙。

  在规定时间内,正确调整CA6102型发动机气门间隙,使其符合技术标准。

  -3-

  安全文明操作。

3、注意事项:

  根据汽车生产厂家对气门间隙调整的具体要求和规定进行。

  调整时应注意温度影响:

气门摇臂、气门杆的温度会对气门间隙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热机时气门间隙调整应比冷机时要求的间隙值小,有些汽车要求在冷机时调整,有的汽车在热、冷态时均可调整,但其间隙值各不相同。

  各缸气门间隙应调整一致,以免在工作中发动机运转不平衡。

  气门间隙调整时,所调的气门应完全在关闭状态,这时调整的间隙值才是准确的。

  调整前注意检查摇臂头工作面。

发动机工作中,摇臂头弧形工作面不断地与气门杆端部撞击、滑磨,尤其在润滑不良的情况下,会引起磨损,磨出凹坑,严重时气门杆端部卡入凹坑而折断摇臂,因此应根据磨损情况予以修复或更换新件,以免影响其调整的准确性。

4、分组实操

  全班共40人,分为4组,每组设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各组分批进行实操,并做好实操记录,填写实验数据报告单;

  正副组长职责:

负责领取和归还实操工具,并负责本组的考勤和纪律维护,协调好本组成员间的实操顺序。

5、学生讨论分析

  各组总结自己在实操中出现的错误,分析原因并向老师汇报。

6、教师总结

  教师作最后的点评,对各组刚才的实操表现进行评价,并总结各组在实操中的错误操作。

7、自练习

  针对老师刚才的分析讲解,各组自练习。

  课堂小结(8min)

  1、简要概括和总结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2、总结气门间隙的检查与调整实训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业(2min)

  思考题:

1、进、排气门为什么早开迟闭?

  2、为什么要留气门间隙?

气门间隙过大、过小有什么问题?

  -4-

  二、教学流程图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理论讲解配气机构概述采用挂图教学配气机构主要零部件采用实物教学配气相位采用挂图教学气门间隙气门间隙的概念与作用气门间隙的检查气门间隙的调整提问/学生回答提问/学生回答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教师分析总结教师现场演示教师现场演示

  -5-

  实训操作分组实操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学生自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结束  记录实验数据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