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4317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3.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docx

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记忆网络图解

细胞生活环境

核心考点背记

人体液及构成

1.细胞外液

是指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体内细胞所处液体环境。

这里“外”是相对于“细胞内”而含,相对于整个生物体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生物体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

2.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三种构成比较

成分

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存在部位

血管内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内

来源

(1)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

(2)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毛细淋巴管吸取

某些组织液

生活于其

中细胞

各种血细胞

绝大多数体细胞

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化学成分

相似点:

都含水、无机盐、蛋白质等

不同点:

血浆中蛋白质含里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置很少

注意:

(1)内环境概念只合用于多细胞生物,由于单细胞生物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互换,无内环境。

(2)人消化道、膀胱腔、泪腺等构造均有孔道与外界相通,因而消化液、尿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也不属于体液范畴。

(3)血液和血浆关系:

血浆:

是细胞外液中成分

血细胞:

涉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不属于体液范畴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

1.渗入压

概念

是溶液自身一种特性,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吸引力

与溶质微粒

关系

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决定细胞外液渗入压大小,溶质微粒数

目越多,渗入压越大,反之,越小

影响因素

(1)血浆渗入压大小重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关于

(2)细胞外液渗入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3)细胞内液渗入压重要与K+关于

大小

在37℃时,人血浆渗入压约为770kPa,相称于细胞内液渗入压

2.酸碱度

(1)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2)缓冲物质:

血液中具有许多对对酸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一种强碱盐构成,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3)调节:

通过缓冲物质调节作用,可使血浆维持在7.35〜7.45之间,变化很小,从而保证了内环境稳定状态。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温度普通维持在37℃左右。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媒介

(1)营养物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

(2)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综合提高】

1.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不同

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血浆

2.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因素

组织间隙中积聚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起因素分析如下:

(1)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含量过少,血浆渗入压减少,血浆中大量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而进入组织间隙引起组织水肿。

(2)过敏反映:

当过敏原引起过敏反映而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加强,从而使血浆蛋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引起组织液渗入压升高,也会促使水分过多地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

(3)淋巴循环受阻:

当淋巴管阻塞(如丝虫寄生)或淋巴循环受阻时,将导致组织液不能顺利形成淋巴而积聚于组织间隙,最后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4)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人体患某些疾病时(如肾小球肾炎、肝炎等)会引起血浆蛋白流失到组织间隙或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进人原尿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入压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5)代谢废物积累,使细胞外液渗入压升高,进而导致组织液增多。

1.2内环境稳态重要性

核心考点背记

内环境动态变化

1.实例分析——-人体温及其变化

体温:

是指人体内部温度。

变化:

健康人体温是相对恒定,始终接近37℃。

年龄影响体温:

随着年龄增长,体温逐渐减少。

性别影响体温:

女性普通比男性体温高。

同一种人体温在一日内变化普通不超过1℃。

2.稳态内容

pH:

7.35-7.45

(1)理化性质温度:

37℃

渗入压:

770kPa(37℃时)

(2)化学成分(水、无机盐、血糖等)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但含量相对稳定。

3.稳态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对稳态调节机制结识

1.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神经调节:

重要调节方式,由神经系统参加,反射是神经调节基本方式。

体液调节:

体液中化学物质(激素、CO2、H+等)对机体调节,重要是激素调节,重要由内分泌系统参加。

免疫调节:

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者共同抵抗外来异物和病原微生物入侵,重要由免疫系统参加。

2.参加调节稳态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能及时感知内环境变化,并作出反映加以调节,维持内环境稳定。

内环境稳态重要意义

(1)渗入压是维持组织细胞构造与功能重要因素。

(2)适当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基本条件。

(3)正常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应机体所需能量重要保障。

(4)内环境中过多代谢产物,如尿素、CO2等会使机体中毒。

(5)内环境稳态失调时,机体就会受到严重危害,影响正常生命活动进行。

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实例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引起疾病症状

尿毒症

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

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

组织水肿

组织液渗入压升高,组织液水分增长

营养不良、淋巴回流受阻、肾炎等

糖尿病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

高源反映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感冒发热

体温过高,影响酶活性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严重腹泻

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实验与探究】

实验:

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

(1)实验原理:

各种生物均具备其特定pH范畴——这是保障酶活性前提,生物组织中pH之因此维持稳定,与其具有缓冲物质(如人血浆中含HCO3-、HPO42-等)关于。

(2)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办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不同变化,定性阐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

(3)实验环节

试管编号

实验过程

1

2

3

4

5

6

实验材料

自来水

(25mL)

自来水

(25mL)

缓冲溶液

(25mL)

缓冲溶液

(25mL)

兔血浆

(25mL)

人血浆

(25mL)

材料Ph

7.0

7.0

7.0

7.0

7.4

7.4

加0.1mol/L

盐酸

加0.1mol/L

NaOH

加入30滴酸或碱后Ph

明显减少

明显升高

7.0

7.0

7.4

7.4

阐明

加酸或加碱时,毎加一滴,轻轻摇动试管。

每加0.5滴测一次pH,直到加入30滴为止

注意:

①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地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②盐酸和氢氧化钠均有腐蚀性,要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③沖洗烧杯一定要充分,否则将影响实验成果。

④至少选两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

⑤绘制pH变化曲线时可用不同颜色笔或实虚线标明。

(4)绘出各试管pH变化曲线

(5)结论

生物材料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阐明生物材料内具有缓冲物质,可以维持pH相对稳定。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记忆网络图解

通过神经系统调节

1.反射弧构成及各某些功能。

兴奋传导

反射弧构造

功能

构造破坏对功能影响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感受器

将外界刺激信息

转变为神经兴奋

既无感觉

也无效应

传入神经

将兴奋由感受器

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

也无效应

神经中枢

对传入兴奋进

行分析和综合

既无感觉

也无效应

传出神经

将兴奋由神经中

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

无效应

效应器

对内外刺激产生

相应活动

只有感觉

无效应

注意:

(1)只有保证反射弧构造完整性,才干保证反射正常发生,任何一种环节中断,反射即不发生。

(2)据图判断反射弧各某些构造时,可以依照神经节所在位置分析。

神经节所在神经元为传入神经,与传入神经相连分别是感受器和神经中枢。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比较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是反射两种类型,条件反射是高档神经活动方式,重要区别见下表。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过程

先天具备

后天形成

刺激

非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信号刺激)

神经联系

永久性(固定)

暂时性(可变)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如下中枢

大脑皮层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本上建立,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2.1.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电传导

(1)神经冲动产生:

―是以动作电位即电信号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在受刺激时能浮现动作电位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只有组织产生了动作电位,咱们才干说组织产生了兴奋。

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都可产生兴奋。

(2)准导形式:

局部电流。

(3)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

神经元细胞内外各种离子浓度不等,膜内K+浓度髙,膜外Na+浓度高。

静息时由于细胞膜上广通道开放,使其有一种向膜外被动扩散趋势,而膜内负离子则不能透出细胞膜,于是形成细胞膜“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Na+通道开放,使内流超过了K+外流,于是形成细胞膜“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恢复:

动作电位产生后,通过Na+-K+泵,细胞排钠保钾,再恢复到静息电位。

2.1.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1)突触处兴奋传递图解

(2)递质释放过程为“胞吐”作用,并非跨膜运送(不属于积极运送),递质释放与突触小体内高尔基体、线粒体密切有关,且与突触前膜“流动性”关于。

(3)递质释放后,可专一性地被突触膜上特异受体辨认并与之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化学信号重新转化为电信号)。

2.1.4神经系统分级调节

 

神经中枢

重要功能

大脑皮层

调节机体活动最高档中枢,尚有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反射、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高档功能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维持生命必要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控制生物节律等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低档中枢

2.1.5大脑皮层高档功能

1.大脑皮层重要功能区别布图

损伤区

功能障碍症

障碍症特性

W区

失写症

可听懂别人发言和看懂文字,也会说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

书写、绘图能力

V区

失读症

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含义,变得不能阅读

H区

听觉性

失语症

能发言、书写,也能看權文字,但听不懂别人谈话

S区

运动性

失语症

可看懂文字,也能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却不能发言

【规律办法】

1.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传导方向判断与分析

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传导也是单向,只能由传入神经传人,传出神经传出。

详细判断办法如下:

(1)依照与否具备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

(2)依照脊髓灰质构造判断,与前角(粗大)相连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小)相连为传入神经。

(3)依照脊髓灰质内突触构造判断,兴奋在突触中传递是单向,突触构造简图:

,兴奋传递方向:

→。

2.兴奋传导特点设计验证

(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办法设计:

电刺激图①处,观测八变化,同步测量②处电位有无变化。

成果分析:

若人有反映,且②处电位变化,阐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若A有反映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阐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单向。

(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办法设计:

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电位变化。

成果分析:

若两次实验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阐明冲动在神经元间传递是双向;若只有一处电位变化,则阐明冲动在神经元间传递是单向。

3.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步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传导速度不大于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通过激素调节

核心考点背记

2.2.1激素调节发现

1.囿于定论沃泰默

实验:

把稀盐酸注入狗上段小肠肠腔,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对照一:

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目是排除胰液分泌是由于小肠上皮细胞吸取了胃酸进入血液,再通过血液运送到胰腺,直接刺激胰腺而引起这种也许性。

对照二:

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仍能增进胰液分泌。

设立目是想证明胰液分泌因素是由于胰腺接受了由神经传来由小肠内胃酸刺激而产生兴奋作用。

实验结论:

胃酸刺激肠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2.另辟蹊径斯她林和贝利斯

斯她林和贝利斯所提出实验假设:

胰液分泌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在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也许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该实验对照:

沃泰默所做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

3.激素调节概念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2.2人体重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

1.动物激素种类及作用

激素名称

来源

重要功能

甲状腺

激素

甲状腺

增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糸统兴奋性,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

解,增进幼小动物个体发育

肾上腺素

垂体

增进生长,重要是增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膜岛素

胰岛

(B细胞)

增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

萄糖,减少血糖浓度

胰高血

糖素

胰岛

(A细胞)

加速肝糖原分解,增进非耱物质转化为葡萄耱,使血耱浓度

升高

促甲状

腺激素

垂体

维持甲状腺正常生长发育,增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

腺激素

促性腺

激素

垂体

维持性腺正常生长发育,增进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

雄性激素

重要是睾丸

分别增进雌雄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生成,激发和

维持各自第二性征;雌性激素还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

性周期

雌性激素

重要是卵巢

2.常用激素分泌异常疾病

类别

激素

分泌异常疾病

分泌过多

分泌过少

甲状腺

激素

甲状腺机能亢进(食量大增、消瘦、

心率快、血压高、易激动)

(1)成年人:

大脖子病〔结缔组织水肿、精神萎靡、反映悽等)

(2)幼年:

呆小症

胰岛素

低血糖

糖尿病

生长激素

(1)成年:

肢端肥大症

(2)幼年:

巨人症

幼年:

侏儒症〔身材矮小,智力正常〕

性激素

——

第二性征不明显或消退,性周期不正常

2.2.3血糖平衡调节

1.血糖含义

血浆中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

0.8-1.2g/L)。

2.血糖来源和去路(如下图所示)

3.血糖平衡调节

4.血糖平衡异常

血糖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健康有重大意义。

血糖平衡失调,可导致人体浮现各种疾病症状。

(1)当血糖浓度低于0.5〜0.6g/L时,浮现低血糖初期症状(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心慌等)。

(2)当血糖浓度低于0.45g/L时,浮现低血糖晚期症状(除初期症状外还浮现惊厥及昏迷等)。

(3)当空腹血糖浓度高于1.3g/L时,浮现高血糖症状。

(4)当血糖浓度高于1.6-1.8g/L机时,浮现糖尿现象。

5.糖尿病发病机理及危害

(1)I型糖尿病发病因素:

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胰岛素绝对缺少是I型糖尿病发病因素。

(2)II型糖尿病发病因素:

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减少(也许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关于),而血液中胰岛素减少并不明显。

(3)症状:

“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2.2.4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

(1)实例:

甲状腺激索分泌分级调节及反馈调节(如下图所示)。

(2)反馈调节:

在一种系统中,系统自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

(3)意义:

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备重要意义。

注意:

1.下丘脑通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实现对甲状腺激素分泌间接调节

2.甲状腺激素分泌反馈调节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激素调节特点

特点

规律办法:

激素功能常用实验验证办法

激素

办法

实验探究

甲状腺激素

饲喂法

具有甲状腺激素饲料喂荞蝌蚪,蝌蚪迅速发育成小青蛙

摘除法

手术摘除小狗甲状腺,小狗发育停止;摘除成年狗甲状腺,狗浮现

行动呆笨、精神萎靡、代谢中耗氧量明显减少、产热量减少等现象

性激素

注射法

对切除垂体、生长停滞小狗每天注射适置生长激素,小狗可逐渐恢复生长

割除法

公鸡和母鸡生殖腺阉割后,会逐渐丧失各自第二性征

移植法

把公鸡睾丸移植到阉割过母鸡体内,该母鸡就会逐渐地长出公鸡

型鸡冠和长尾羽,并且具备公鸡那种好斗特性

胰岛素

注射法

给饥饿18-24h后小白鼠注射一定剂置胰岛素溶液不久白鼠

浮现惊厥低血糖症状,皮下注入50%葡萄糖溶液急救,可以恢复

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

核心考点背记

2.3.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比较

1.体液调节

调节因子:

激素、CO2、H+等,重要是激素调节。

传送方式:

通过体液传送,重要指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区别与联系

神经调节

体液(激素)调节

传递物质

神经冲动(生物电)和神经递质

激素等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普通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组织器官

作用对象

效应器

特定细胞(靶细胞)受体-糖蛋白

构造基本

反射弧

重要是内分泌腺

联系

(1)都能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神经调节控制体液调节,但体液调节又能影响神经调节

(2)它们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2.3.2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概念

人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平均温度。

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但测量不以便,因而大多采用腋下和口腔测量办法。

2正常数值

37.2℃左右(口腔)、36.8℃左右(腋窝)37.5℃左右(直肠)。

3.人体体温恒定因素

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成果。

4.体温维持机制:

神经——体液调节

5.体温相对恒定意义

保证了酶活性,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细胞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必要条件。

2.3.3水盐调节

1.神经调节途径

下丘脑渗入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2.体液调节途径

下丘脑渗入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使其重吸取水→尿量减少。

【综合提高】

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重要作用:

(1)体温、血糖、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2)渗入压感受器。

(3)内分泌活动调节枢纽,直接或间接控制某些内分泌腺分泌活动。

(4)分泌功能:

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前者靶器官为垂体,后者靶器官为肾小管和集合管。

 

2.4免疫调节

核心考点背记

2.4.1免疫系统构成及功能

注意:

胃液、唾液中杀菌物质与外界相通,应属第一道防线,而体液中杀菌物质应属第二道防线。

2.4.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源头

B细胞

T细胞

免疫活

性物质

特异性抗体

增强免疫细胞活力各类淋巴因子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抗原

被抗原侵入宿主细胞

(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特

异性结合

(1)效应丁细胞使驶细胞裂解死亡

(2)效应I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增进

免疫作用

作用过程

联系

两者互相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详细体现:

(1)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制止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而散布;再通过细胞免疫予以彻底消灭

(2)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2.4.3免疫细胞来源和功能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解决、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辨认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辨认抗原,分化为效应细胞、记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辨认抗原,分化成相应效应细胞

注意:

(1)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具备特异性辨认抗原(靶细胞)功能,吞噬细胞虽能辨认抗原,但不具备特异性,而浆细胞则不能辨认抗原。

(2)免疫细胞中,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等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

2.4.4免疫失调

1.免疫失调引起疾病

过敏反映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免疫机体再次接受相似物

质刺激时所发生组织损伤或

功能紊乱

自身免疫反映对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局限性

或般而引起雜,可

分为两类:

先天性免疫缺

醜、获疫缺陷病

发病

机理

相似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

吸附在细胞表面相应抗体结

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而引起

抗原构造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构造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

局限性(遗传缺陷)或遭病

毒等袭击破坏而致

举例

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映、皮肤

过敏反映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艾

滋病

2.艾滋病发病机理

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这种病毒能特异性侵入T细胞,并在T细胞内繁殖,导致T细胞大量死亡,最后使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2.4.5免疫学应用

1.免疫防止和免疫治疗

免疫防止:

患病前防止,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抵抗能力,增强了人免疫力。

通过防止接种,人们可以积极地防止各种传染病,但不能防止所有传染病。

免疫治疗:

患病后治疗。

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节人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目。

2.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成败重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者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与否一致或相近。

【综合提高】

1.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

(1)记忆细胞特点:

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抗原。

某些抗原诱发产生记忆细胞可终身记忆该抗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备终身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疼、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身具备抵抗力。

(2)二次免疫反映:

相似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不久地作出反映,即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