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4618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

漯河高中2016~2017学年(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shi)于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B.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

C.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D.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

2.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收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复制。

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

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3.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

“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

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帝,亦降为小宗……宗法制,辨先祖宗庙昭穆宗亲疏之法也。

”材料强调的是()

A.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B.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

C.宗法制在商代已经存在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

4.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5.周朝规定同姓不通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形成血缘纽带,与异性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

其根本目的是()

A.维护统治稳定B.监督周王权利

C.巩固宗法制度D.扩大统治疆域

6.《晚清七十年》载:

“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中央集权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

7.王夫之说:

“郡县之制,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矣。

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这是因为,郡县制()

A.是对西周分封制的补充和完善B.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C.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和农民起义D.起到了巩固国家统一的积极作用

8.“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据此推论,这些官员()

A.是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各级官员B.可以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C.分管着国家和皇室的各种事务D.可拥有所辖区域的行政管理权

9.“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材料中的“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10.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

“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B.实行察举制

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郡国并行制

11.《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中,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

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这样做的目的是()

A.把王国的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B.巩固宗法制度

C.进一步扩大统治疆域D.加强中央集权

12.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13.《新唐书•百官志》载: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

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政事堂变迁反映出()

A.唐朝三省权利牵制功能削弱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封建社会皇权运行陷入困局

14.《宋史.职官志》载:

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订”,同时其还有一个职责: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

”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A.兼有垂直监察权和一定的地方行政权B.拥有司法权和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

C.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15.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

“淳化中,赵韩王出镇,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这表明宋太宗()

A.废除相权强化君权B.将相权一分为三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D.意图解散中书省

16.《元史·地理志》中记载: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可见元朝设行中书省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拓展本国疆域D.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17.据记载,东汉桓(huan)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

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转拜平原相。

这说明桓帝()

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

C.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

18.《周书》曾论选官之标准: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若有材艺而以奸伪为本者,将由其官而为乱也。

”这体现了当时选拔官员强调()

A.能力至上B.多才多艺

C.德行优先D.德才兼顾

19.下列四段材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资料一:

“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资料二:

“为摧毁门阀,拔擢新人,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资料三:

“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资料四:

“题目囿(you)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A.一二三四B.一三二四C.三一二四D.二四三一

20.唐长儒指出:

“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举孝廉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行时被举为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

”材料表明科举制()

A.使君主专制得到加强B.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C.加强了思想的统一D.促进了政治的发展

21.史书记载,太祖“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味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据此,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宋朝时已有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B.明太祖时六部分掌行政权

C.明成祖时内阁开始参与机务决策D.明仁宗时大学士拥有票拟权

22.在明代票拟是阁臣的专职。

“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六部必须按照内阁票

拟的谕旨办事。

这表明()

A.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B.殿阁大学士的地位日益提高

C.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首辅D.六部变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23.《明史》载: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神宗初政,起衰振隳(duo),不可谓非干济才。

而威柄之

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这表明明朝时()

A.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君权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

C.君主与内阁达成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首辅掌握实权

24.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宫西侧,严禁外人进入。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必须退出。

这体现该机构什么特点()

A.机构简单B.处事机密C.位高权重D.职能法定

25.汉唐时期,上朝时皇帝要向宰相“赐座”“奉茶”,所谓“坐而论道”;但宋太祖时为了尊崇君主,取消了宰相的这种礼遇,自此以后,反倒成为一种制度。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宰相地位的下降B.礼仪制度的变迁

C.官员更加尊敬皇帝D.皇权不断地加强

26.在清朝

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27.著名思想家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写道:

“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以后第一件重大的改革就是拔除立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保障小块农地的水源。

”下列哪项政策也是该执政官所为()

A.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B.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

C.设立了五百人议事会D.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

28.雅典公民大会曾依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执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

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直接民主存在弊端B.少数贵族独享民主

C.废除债务奴隶制度D.公民缺乏参政热情

29.

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最高民主阶段”时期,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B.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最高民主阶段”到来

C.在雅典“最高民主阶段”期间,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居民开放

D.在“最高民主阶段”,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30.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

公元前3世纪晚期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二者的共同

之处是()

A.建立了官僚政治B.打击了贵族政治

C.不利于中央集权D.改变了社会性质

31.《左传·昭公七年》: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臣龟。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具有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32.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认为:

“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下列对文中“势”的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最合理的政治制度B.分封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C.分封制有利于保持“天下共主”的局面

D.分封制的实行具有有利的政治条件

3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

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4.至和二年

(1055年)知谏院范镇言: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

司取财不已。

中书视民之闲.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而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

”范镇揭示了()

A.秦朝宰相制度的弊端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权的优点

C.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D.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好处

35.南开大

学教授李治安认为:

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李治安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3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

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37.中国古代加强皂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阁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上述方式的是()

A.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B.内朝内阁军机处

C.内朝中书门下内阁D.尚书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38.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为()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9.雅典民主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它所创立的很多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表格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40.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

中国的周王号令四方时,古希腊城邦中的贵族们却依然像氏族时代那样商议公共事务,还常常召开国民大会对贵族们制定的政策和各种方案进行表决:

摩尔根主要强调古希腊城邦民主()

A.受到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B.落后于中国周代的分封制

C.是两方文明重要源头之一D.有原始社会民主观念遗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41.(18分)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

……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

……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官员调任他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

令长。

——摘编自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三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四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4分)

(2)材料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4分)

(3)据材料三,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具体措施有哪些?

(4分)

(4)材料四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2分)依据以上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汉至元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4分)

 

42(12分)宰相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重要制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

趋势维何?

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

法则维何?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二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权和官僚制度的关系更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当官僚制度的机器发展得不符合“君尊臣卑”的要求时,君主便要对这部机器作一次基本的调整。

由于相权是处在这部机器运转的枢纽地位,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调整便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

——余英时《“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材料三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任怀国《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则材料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论点相似的材料并阐明其论点。

(6分)

4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伯利克里说: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

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三个特点。

(10分)

2016~2017学年(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BDBA6—10CDDBD11—15DAAAC16—20DCCCB21—25ABABD26—30BBAAB

31—35ABCCA36—40DBDCD

二、非选择题

41.

(1)主要内容:

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郡级官员分工明确:

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进行分级考核。

(4分)

(2)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巩固了皇权。

(4分)

(3)特点:

分化事权

措施:

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职责不同:

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单:

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

发展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6分)

42.

(1)演变:

秦代三公九卿制中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庶务;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渐转到尚书台;魏晋至隋唐,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相权弱化;北宋设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6分)

(2)相似:

材料一与材料三相似。

论点:

认为相权不断弱化。

(3分)材料二与材料三相似。

论点:

认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

(3分)

43.

(1)特点:

①城邦的权力属于全体公民;②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④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的公民,无论贫富均可担任公职。

(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