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视角诠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4821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视角诠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视角诠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视角诠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视角诠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视角诠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基于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视角诠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基于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视角诠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视角诠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docx

《基于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视角诠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视角诠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视角诠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docx

基于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视角诠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基于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视角诠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均GDP迅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该现象在分税制改革之后表现得更加明显。

本研究利用MI值分析各省份空间关联度,建立FEM、REM、SLM与SEM模型,利用2004-2011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财政分权、土地财政、工业化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城镇化有利于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并提出要改革财税与土地制度,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增加对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土地财政财政分权财税制度

  引言与文献综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借鉴苏联模式,以牺牲农业、农民与农村为代价发展重工业,通过制定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缓慢,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与相对值较低。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以优越的地理位置率先得到发展,土地制度由农村合作社形式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制,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民收入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土改红利渐渐消失,并且由于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二元经济、政治与文化结构,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财政支出带有明显性城市化倾向,改革红利主要被城市居民与利益团体获取,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与相对值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国特有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政府出于公共利益可以征用土地)与财税制度(土地出让金基本划拨给地方所有),诱使地方政府通过实行土地财政敛财,由于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土地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带有明显性城市化倾向,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国内解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主要有两个视角:

一是从历史、制度和政策层面入手分析,认为我国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实行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等干预政策,倾向支持城市地区发展,从而增加了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个视角则从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层面解释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认为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和生育率过高是农村居民收入较低的根源。

也有学者从城乡公共品供给差异角度分析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远落后于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从而造成人力资本积累、生产效率等落后于城市地区。

财政分权提高了地方政府支持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激励,土地财政则提供了地方政府支持城市发展的资金基础。

陈工和洪礼阳(2012)、陈安平(2009)、范晓莉(2012)、陆铭和陈钊(2004)、KanburR(2005)、JinH(2005)认为分财政分权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政自主权,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城市化倾向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未来要加大对农业、农村与农民投入,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邵挺(2010)、王猛等(2013)、欧阳文旭(2011)、Wang(2013)指出土地增值收益主要归地方政府、城市居民与房地产商所有,农民分享土地收益较低,现有的征地补偿模式与标准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民通过进城务工,从事非农生产活动,从而提升自身收入水平。

但是,在我国经济的梯度发展模式下,地区间产业布局、经济发展、劳动力流动以及收入分配会产生空间联系,因此,需要从空间视角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关联性,以免造成估计结果有偏。

本文主要贡献是考虑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关联性,并且基于财政分权和土地财政双重视角解释我国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并且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

  现状描述和分析

  

(一)城乡收入差距情况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发展迅速,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以及政府支持城市发展的经济干预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表现尤为明显,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服务差距越来越大。

1994年财政分权之后,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财政自主权,通过土地财政敛财不断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城市化倾向于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本研究选取2013年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数据处理后得到如图1所示的结果。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13年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与相对值均较高,其中上海、北京、浙江与广东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超其余省份,其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位居全国前列,其值均超过2.1万元,其次是福建、江苏、山东等地,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差异性较低,黑龙江2004-2013年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均位居全国末尾水平,该值在2004年与2013年分别为446.6元与996.3元,远低于其余省份;贵州、云南、甘肃、陕西等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相对值在2013年超过3.5,位居全国前列水平,其次是安徽、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区,天津与黑龙江地区2013年该值为2.0左右,位居全国末尾水平。

  

(二)空间关联度分析

  空间经济学指出各地区经济由于地理位置关联存在空间相关性,全局MoranI统计量:

,其中,wij为空间权重矩阵中第(i,j)个元素,,i指的是各省份;,Zi为Yi的标准化转换:

,w*ij为标准化之后的空间权重的元素:

MI值在(-1,1)之间,大于(小于)0表示各地区为空间正(负)相关性,数值越大,相关性越强,等于0表示各地区不存在空间相关性。

MI近似服从均值为E(I)和方差为V(I)的正态分布,其中,。

文中空间权重用各省份省会城市之间距离衡量,即wij=dmin/dij,对角线(i=j)元素为零,利用Matlab软件计算2000-2013年各省份城乡收入差距MI及Z值,得到如表1所示的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0-2012年全局MI值均为正,各省份之间存在正的空间关联性,其值呈现先缩小、后扩大、最后再缩小的趋势,局部MI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沿海地区其值较高,贵州、云南、陕西等西部地区MI值位居全国末尾水平,总体而言,经济越发达地区MI值越高。

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正的省际关联性存在,在回归模型中必须考虑空间溢出效应。

  数据来源与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

  微观经济学指出由于公共物品与服务的外部性因素导致市场失灵,为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需要政府干预市场,通过税收等获取财政收入,再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实现社会再分配。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财政自主权,由于中国特有的土地制度,诱使地方政府以地敛财,户籍制度将社会分为城乡二元经济、政治与文化结构,城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带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改革红利主要被城市利益集团与居民获取,并且地方政府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通过低价征地、高价卖地形式获取土地出让金收入,土地财政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与服务建设,惠及农民方面较少,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水平。

本研究主要从财政分权、土地财政、人均GDP、工业化与城市化角度进行分析(见表2)。

  

(二)平稳性检验

  通过ADF单位根检验(见表3)发现,除了lnX6与lnX5存在单位根之外,其余均属于平稳序列。

  (三)实证检验

  本研究利用Eviews7.0软件分析各个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程度,静态面板分析包括固定与随机效应模型,空间面板选取SLM与SEM模型,将数据代入模型得到如表4所示的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财政支出分权、土地财政、人均GDP、工业化与服务业产值占比对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影响在FEM、REM、SLM、SEM模型中为正,城镇化率系数为负,并且各系数是高度显著的。

回归系数在各个模型中符号和显著性的一致性说明本文的估计结果和结论是稳健的,说明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确实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符合我们的理论预期,这也可以是自1994年以来我国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的原因所在。

SLM模型和SEM模型的R2高于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R2,说明考虑了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效应的空间模型解释能力优于非空间模型,此外空间滞后项的系数是显著为正的,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确实存在,选择空间效应模型更为合理。

但是非空间计量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的结果都是一致的,说明财政分权和土地财政的视角可以很好地解释分税制改革后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从而支持文献中传统非空间模型的研究结论是正确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财政实行统收统支制,为激励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财政制度转变为“包干制”,地方财政收入水平较高,中央为降低本级财政赤字与加强对地方政府控制,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上收财权、下放事权,地方政府拥有更多财政自主权以及财政收入压力,地方政府相对于中央更关注自身利益与发展,工业与服务业带来的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农业,地方财政支出带有明显性城市化倾向,城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服务差距越来越大,地方政府继续以牺牲农业、农民与农村代价发展工业化,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不断拉大;改革开放之后,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工业化与城市化率先得到发展,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不断上升,1994年分税制改革导致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导致财政收不抵支现象,为降低本级财政缺口,地方政府积极需求预算外收入,中国特有的户籍与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政府出于公共利益可以征用土地),导致地方政府成为土地征用与出让唯一垄断者,中央为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将土地出让金收入划拨给地方政府,加剧地方土地财政水平,并且中国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偏低,土地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城市化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其收益主要被城市居民获取,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现阶段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性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地,城市化大幅度扩张侵蚀了农业耕地面积,不利于未来中国粮食安全与工业化发展。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使得不断增加对城市的“圈地运动”,获得的土地财政收入又用于继续扶持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忽视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从而持续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此外,从空间滞后项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各省份之间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说明一个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拉大周边省份的收入差距。

  结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通过制定户籍制度限制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出现城乡二元经济、政治与文化结构,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与自然资源,以粗放型模式发展本国经济,成为“世界工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因素,工业化与城市化率先得到发展,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城际、城乡、乡村之间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农业与农村生产率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土改红利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下降,并且改革深化给城市居民收入带来较大幅度的提升,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与相对值呈现扩大的趋势。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性、财产性、经营性与转移性收入,其中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占比较低,城市居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性收入,当工业化、服务业与人均GDP水平较高时,城市居民从经济发展中获取的收入较多,而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是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因素,政府财政支出带用明显性城市化倾向,农业从经济发展中获取的收益水平较低,并且农民进城务工受到户籍制度限制,在城市从事底层生产活动,其工资、福利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差距较大,导致经济发展利益主要被城市居民获取,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口、土地、经济与社会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东部地区由于工业化水平较高,城镇化发展速度远超中西部地区,当城市化水平较高时,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相对下降,在土地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水平将得到提升,农民一方面可以从农业生产者获取更高的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进城务工获取非农收入,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水平。

  本研究从财政学视角分析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出发,继续以牺牲农业、农民与农村为代价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财政支出带用明显性城市化倾向,地方财政支出分权与土地财政收入占比越高,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越大;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主要来源于工资性与经营性收入,工业化与服务业水平提高对促进工资性收入提高有着显著的影响,当城镇化水平较高时,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减少,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为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水平,本研究的主要政策建议有:

首先,改革财税制度,提高直接税占比,提高房产税税率,使其成为地方政府主体税收,从而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降低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其次,改革土地制度,鼓励农地入市交易与农地流转,并加大对农地保护的立法,并提高农地征用补偿标准,明确保护农民获得合理的土地收益的权利;然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政策,支持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促进农村、农民的造福水平;最后,改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城市化倾向,改革官员考核机制,将人们总体福利水平、幸福感等引入,并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养老保险方面,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工,洪礼阳.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政研究,2012(8)

  2.邵挺.二元土地市场、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体系结构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

  3.王猛,李勇刚,王有鑫.土地财政、房价波动与城乡消费差距―基于面板数据联立方程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3(5)

  4.陈安平.财政分权、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8)

  5.范晓莉.城市化、财政分权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相互作用的计量分析[J].现代财经,2012(3)

  6.欧阳文旭.广东土地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

  7.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化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8.WangX,WeaverN.SurplusLaborandUrbanizationinChina[J].EurasianEconomicReview,2013,3

(1)

  9.KanburR,ZhangX.FiftyyearsofregionalinequalityinChina:

ajourneythroughcentralplanning,reform,and-openness[J].Review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5(9)

  10.JinH,QianY,WeingastBR.Regionaldecentralizationandfiscalincentives:

Federalism,Chinesestyle[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005,8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