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6215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docx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

知识产权是指由人类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产生的专有权利。

种业领域知识产权的范围主要包括植物新品种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着作权、地理标志等,其中植物新品种权和农业生物技术专利是中国种业知识产权的主要保护形式。

(本文中的种业知识产权仅以植物新品种权和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为研究目标)

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作用日益强化,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围绕知识产权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

面对新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机遇,跨国种业巨头纷纷以知识产权为“武器”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掠夺。

反观国内,中国种业发展面临四大安全问题:

品种安全、质量安全、数量安全和行业安全。

前三个安全实质上是创新的问题,与知识产权紧密相关。

行业安全折射的是国际竞争问题。

这种竞争,从表象上看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的竞争。

在激烈的种业国际竞争中,跨国种业巨头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千方百计以知识产权、基因专利、技术壁垒等手段,对中国种业实行压制,并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竭力保持和扩大与中国种业的知识鸿沟,以维护其科技先发地位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面对跨国种业巨头咄咄逼人之势,全面提高中国种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能力已成为中国种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1.中国种业知识产权发展现状与国际竞争力分析

世界种子贸易状况与中国种业竞争态势

如图1所示,1970-1985年世界种子贸易额增长缓慢,仅从8亿美元增长到亿美元,1985年以后开始放量增长,2008年达到72亿美元,增加近60亿美元,年均增长%以上,远高于1970-1985年的年均增长率%。

其中2004-2008年的4年间,世界种子贸易额增长27亿美元,占近40年的总增长额的%。

由于种子具有商品和物化技术的双重属性,种子贸易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有形商品贸易,还具有知识贸易的重要特征。

随着农业国际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种子贸易数量还会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图11970-2008年世界种子贸易量的增长

资料来源:

国际种子联盟(ISF)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潜力巨大的种子市场,同时也是重要的种质资源、种子选育和种子生产国。

据国际种子联盟(ISF)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种子的市场销售额为365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内种子市场规模最大,为85亿美元,占全球种子市场份额的23%;其次是中国为40亿美元,约占11%(详见表1)。

表1部分国家或地区国内种子市场规模()

序位

国家或地区

国内市场规模(亿美元)

全球占比(%)

序位

国家或地区

国内市场规模(亿美元)

全球占比(%)

1

美国

85

11

俄罗斯

5

2

中国

40

12

西班牙

3

法国

13

澳大利亚

4

4

巴西

20

14

韩国

4

5

印度

15

15

英国

4

6

日本

15

16

墨西哥

7

德国

15

17

波兰

8

意大利

10

18

土耳其

9

阿根廷

19

台湾

3

10

加拿大

20

南非

3

资料来源:

国际种子联盟(ISF)

从表2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争夺世界种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少数发达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

种子出口额居前4位的分别是美国、荷兰、法国和德国,出口总额达亿美元,占全球种子贸易总额的%。

中国的种子出口额为11300万美元,占全球种子贸易总额的%,进口额为13600万美元,约占2%,这意味着在国际种子贸易中中国处于种子净进口状态。

中国虽然拥有世界上第二大的种子市场,但在世界种子市场竞争中,得到的国外市场份额少,而失去的国内市场份额多,显然处于市场竞争的劣势地位。

表22008年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种子进出口额(百万美元)

出口

进口

序位

国家

出口额

占全球比例(%)

序位

国家

进口额

占全球比例(%)

1

美国

1176

1

美国

772

2

荷兰

1072

2

法国

482

3

法国

1015

3

墨西哥

432

4

德国

493

4

荷兰

401

5

加拿大

378

5

意大利

394

6

丹麦

355

6

德国

382

7

智利

281

7

西班牙

332

8

匈牙利

254

8

加拿大

267

9

意大利

253

9

乌克兰

245

10

墨西哥

181

10

俄罗斯

239

11

比利时

154

11

比利时

200

12

阿根廷

120

12

英国

196

13

奥地利

116

13

日本

152

14

中国

113

14

波兰

141

15

日本

104

15

中国

136

16

英国

80

16

匈牙利

111

17

西班牙

79

17

奥地利

100

18

澳大利亚

79

18

希腊

87

19

以色列

73

19

罗马尼亚

83

20

巴西

55

20

土耳其

82

资料来源:

根据国际种子联盟(ISF)数据整理

由于规模大、资金雄厚,跨国公司拥有的各种知识产权,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其他类型企业难以企及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其控制和垄断市场的有力武器。

如表3所示,品种权拥有量居前六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荷兰、韩国、澳大利亚、法国,其中美国、荷兰、法国的种子出口额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位,并且仅此三个国家的种子出口额就占据了世界种子出口市场的半壁江山。

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就是垄断性,即知识产权所有人在一定地域和时间内享有知识产权的垄断权利。

因此,在种业国际竞争中,谁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谁就取得了市场的主动权和发展的优先权。

2000年中国颁布实施《种子法》,国内种子市场对外资渐次开放,蓄势已久的跨国种业巨头如孟山都、杜邦先锋、德国拜耳、先正达、利马格兰、比久等迅速在中国注册公司。

目前,在中国注册的外资(含合资)种子企业已超过70家,主要从事玉米、棉花、蔬菜和花卉业务。

这些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科技,雄厚的资本,丰富的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大举进军中国种子市场。

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国外公司已控制了中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涉及到所有蔬菜作物。

国内主要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特别是出口型蔬菜生产基地,国内优势蔬菜品种面临全线失守、全军覆没的困境。

而先锋公司的玉米新品种先玉335,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击败了“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多年的众多国产品种,甚至出现“一种难求”、农民提前半年排队订购现象,2009年已经占据东北玉米种子40%的市场份额。

表32008年部分国家品种权拥有量与出口额排名对比表

品种权

拥有量

序位

国家

品种权

出口额排名

拥有量(件)

占全球比例(%)

1

美国

17,193

1

2

日本

7,150

15

3

荷兰

4,247

2

4

韩国

2,214

*

5

澳大利亚

2,184

18

6

法国

2,134

3

7

德国

2,125

4

8

南非

2,077

*

9

中国

1,898

14

10

加拿大

1,858

5

11

乌克兰

1,811

*

12

波兰

1,446

*

13

意大利

1,424

9

14

阿根廷

1,376

12

15

英国

1,361

16

注:

1、*表示种子出口额排名非世界前二十名。

资料来源:

根据国际种子联盟(ISF)和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数据整理

中国种业知识产权申请、授权情况

1.2.1植物新品种权

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7月,农业部受理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4个其他国家的品种权申请7144件,授权3251件(见表4)。

自2004年开始,中国植物品种权的年申请量一直保持在国际植物新品种联盟(UPOV)成员国第四位,有效品种权量居UPOV成员国前十名。

通过图2可以看到,国内农业科研院所在植物新品种申请和授权方面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其品种权申请量占国内申请总量的%,授权量占国内授权总量的%,充分体现出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而中国种子企业品种权的申请和授权均超过30%,这说明中国种子企业创造、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在提高,但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差距仍然很大。

表41999-2010年中国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授权情况()

序位

国家

申请

授权

序位

国家

申请

授权

数量(件)

比例(%)

数量

(件)

比例(%)

数量(件)

比例(%)

数量(件)

比例(%)

1

中国

6679

3192

9

意大利

8

0

0

2

荷兰

178

36

10

法国

7

0

0

3

美国

124

4

11

新西兰

7

1

4

韩国

48

3

12

以色列

6

0

0

5

日本

40

15

13

澳大利亚

4

0

0

6

德国

17

0

0

14

南非

1

0

0

7

西班牙

13

0

0

15

英国

1

0

0

8

比利时

11

0

0

合计

7144

3251

资料来源:

根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数据整理

单位:

图2品种权申请单位构成图

资料来源:

根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数据整理

1.2.2农业专利

截止到2009年12月,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中国进行的农业专利申请量为7885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8654件,占总申请量的49%,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为40203件,申请总量的51%,外观设计专利为0。

在中国申请农业专利的国家主要有日本、德国、美国、瑞士;其中,日本的授权量占比高达%,德国%(见表5)。

这些国家的大型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在中国不断地进行农业专利的申请,授权量也在飞速增加。

如图3,在这前二十位申请专利的单位中,几乎包括了全球所有的跨国生物技术公司,比如德国的拜耳,美国的杜邦,瑞士的先正达,这些跨国公司在努力开拓中国的农业市场,并谋求垄断中国的农业生物技术和种业技术。

表5中国涉农专利申请授权情况

资料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图3排名前20位的专利申请单位的申请授权量

注:

各单位下括号内的数字为该单位的排名;辛根塔是先正达,诺瓦提斯是诺华

资料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1.2.3海外布局情况

与发达国家积极在海外申请品种权保护相比,中国品种权保护申请还基本上还局限在国内。

近年来,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中国在海外的品种权保护申请量开始有所增加。

2006年中国在国外的品种权申请量为19件,截止2006年获得他国授权的仅6件;2008年中国在国外的申请量为109件,增长了近6倍,并仅此一年就获得他国授权9件。

这说明中国育种者逐渐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开始积极谋划种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

中国种业知识产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3.1企业创新能力弱,自主创新源动力不足

受历史及体制的局限,种子企业大多自身科研力量薄弱,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先天不足。

以水稻和玉米为代表,企业科研大都围绕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几个核心不育系、自交系反复配组,品种多但突破性品种少,根本不能缓解行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之“急”。

长此以往,必将危及中国种业乃至农业的稳定与安全。

当前中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效果尚未充分体现,种子企业自主创新的源动力不足。

与世界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对企业育种创新的促进作用还有极大的差距。

跨国企业每年投入科研育种经费是其销售额的10%左右,而我国种子企业不足1%。

企业理应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显然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推进企业育种创新方面还存在问题。

如图1所示,在品种权申请中,农业科研单位申请量占比60%,在中国育种领域占主导地位,甚至部分企业申请的品种也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科研院所。

以水稻为例,2009年中国8000多家种子企业中申请水稻新品种保护的还不到200家,而且申请总量仅有463件,在水稻申请主体中仅占24%。

图1中国品种权申请主体水稻申请量比较

资料来源:

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

1.3.2品种遗传基础狭窄,新育成品种多为低水平重复的派生品种

目前国内农作物育种长期停留在对亲本改造的装饰性育种方式上,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原因就是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水平不高,新育成品种多为低水平重复的派生品种。

以水稻为例,根据分子标记测定,中国水稻主产区籼稻品种间的最大遗传相似性达到%,亲缘关系很近,遗传背景非常狭窄,育种工作多是对现有品种的修饰。

一些重大的病虫害(如纹枯病)高抗种质及优质专用种质缺乏,种质资源(如农家种、野生种)的发掘利用研究和新种质(基因)的创制等基础性研究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育种创新大突破最主要瓶颈。

1.3.3科研成果产业开发效率低

中国农业科研院所众多,随着近年来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科研经费比较充足。

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并未根本扭转,其评价方式和追求目标也与农业生产应用不尽一致,科研成果多体现为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难以走出实验室。

直接以种质创新、原创性品种创新的成果太少。

中国种子企业小而全、多而弱,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行业资源内耗严重,产业开发效率低下。

据农业部统计,目前中国有种子生产资质的种子企业8700多家,10万多经营代销户,种子年产销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不到100个,在5000万元以上的只有50个,在1亿元以上的只有20个。

这种现象与当前国际种子行业整合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已成为中国种业一大隐忧。

2.运用知识产权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的机理

从宏观角度分析

2.1.1知识产权成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知识产权由于其产权和知识两方面的属性,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具备了经济、社会资源的特征和功能[1]。

詹森和麦克林(1979)首先论证了产权和生产函数的关系。

生产函数依赖产权就像依赖技术进步一样,产权制度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由于知识产权的产权属性,产权的所有者利用这一武器保护自己、限制竞争对手,在限定的时间里进行独占性生产或者销售,获得丰厚的利润。

生产力的发展使知识成为核心生产要素。

1983年,美国教授保罗.罗墨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把知识增长看作经济增长的关键。

1992年,彼得.申汉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知识的生产函数:

Y=KαLβRγZδ其中,R表示知识存量。

这一函数明确强调了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作用,也使得知识产权的地位更加重要。

2.1.2知识产权是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

技术借助法律权利保障可以转化成具有独占性的知识产权,技术借助技术权利保障可以转化为具有“路径依赖”性的技术标准。

知识产权和标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控制市场、资源甚至媒体,从而维护国家经济、科技优势及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有效“杀手锏”。

据不完全统计,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大约占全球同类专利总量的90%左右;在战略性科技前沿领域和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领域中所拥有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也占有绝对优势。

比如,美国拥有世界范围内生物技术领域专利的59%,药物领域专利的51%,人类基因领域专利的40%,稳操着未来发展的主动权[2]。

2.1.3知识产权成为圈占生物资源的主要手段

当开发利用某项生物遗传资源的技术手段或成果转化成知识产权后,权利人便可从事实上掌控这些资源,因此,知识产权也是圈占生物资源的有力武器。

据专家预计,在今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大约10万个基因,将成为制药、化学和农业等生物技术公司的独有知识产权。

到那时,不具有基因专利权的国家、企业、个人要开发相关的基因产业,不仅需要付出购买专利的巨大代价,而且在生物世纪的激烈竞争中,也必然受制于人[2]。

.从微观角度分析

2.2.1种子企业需要知识产权的激励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产权创新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资金和智力的创造性劳动,巨额科研投入和智力劳动需要获得合理的回报,创新的积极性才能受到保护,创新的动力才能可持续。

以植物新品种为例,据农业部的调查统计,中国每个品种的投入达到60多万元。

通常要培育出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栽培条件下,其产量、品质、抗病虫等方面都符合生产需要的新品种大约要5-11年,甚至更长时间。

通过申请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种子企业或育种者就可享有品种权的独占权,据此在市场上取得垄断地位和垄断利益。

2.2.2种子企业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来巩固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企业要想持续发展,拥有持久的竞争力,必须拥有垄断性的资源,自然资源是可以替代和跨国流动的,难以具有垄断性,而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企业的独占排他权,是企业的垄断性资源。

种子企业可以在法律的保护下,通过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营,不断提高其市场份额,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使其自身发展拥有更雄厚的资本支撑,从而易于在品种选育、种子生产以及销售等方面,冲破国家或地域界限,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安排种子生产,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使企业长期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2.2.3种子企业需要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营来促进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根本是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技术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的支撑。

只有在制度的引导和规范下,科技创新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只有在卓越的管理实践中,科技创新才能获得有效的成果;只有通过不断的市场创新,科技创新的成果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的过程也是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的过程。

这种协同作用不断促进企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3]。

总之,当今的种业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

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知识产权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形成持久的竞争力,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3.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略

种子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既关乎民族种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家种子产业安全,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必须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同步发展,才能切实提升中国种子产业国际竞争力。

政府推进种子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宏观战略

3.1.1加快国内种业资源整合,快速提升国内种子企业国际竞争力

中国种子企业绝大多数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延续过来的,条块分割,地方保护盛行。

种子企业数量多、杂、乱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有效根治,在一定范围里甚至有恶化的迹象。

种子行业只有进行一次全方位整合和重组,才能培育出具备与国际种业巨头抗衡的企业。

需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种子行业准入门槛,引导现有企业整合优势资源等方式,促进资本集聚优化,逐步提高种子行业集中度;通过培植大型种业集团,来实现种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长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本土行业巨头。

这样才能够与外资企业相抗衡,改变本土企业在应对外资竞争中的被动地位。

3.1.2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制

针对中国种子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对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种子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主要停留在短期或单项技术合作上,容易被人事变动等因素所干扰,无法形成长期、紧密、可持续的纽带关系。

建议国家和地方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和引导措施,推进地方农业科研院校与种子企业开展实质性、有产权关系的产学研结合,培植和壮大种业科技创新与市场开拓能力,实现科研与市场的直接对接,引导中国种业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全面发展。

3.1.3协调公共投资和企业科研育种的关系

国家应完善种业科研投资机制,在公共经费投入方向上,对于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继续突出科研院所的主体地位;而对于应用研究和竞争性研究,则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将科研院所兴办的种子公司逐步剥离出去,从体制上将“科研机构办公司”扭转为“种子公司办科研”,理顺农业科研投入管理体系。

同时,重构创新成果管理和评价的理念,市场价值、技术等因素所占比重应当增加。

3.1.4支持和鼓励国内育种者申请国外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海外部署,是实现种子市场海外扩张的重要保障。

为了将技术优势延伸到国外,在激烈的国际种子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加速品种权走出国门,到他国申请品种权和农业技术专利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重要海外战略。

目前国内种子企业战略性利用知识产权的能力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超前部署、战略性占领世界种子市场的能力和意识都非常薄弱。

因此,政府应采取财政支持和信息咨询等综合措施,扶持中国育种者申请国外品种权,为中国种业走出国门做好准备[4]。

3.1.5正确认识跨国种业巨头进入的利弊,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

技术溢出理论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可以通过示范、传播和竞争等途径对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从而引起当地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

资本流动往往搭载着技术、知识、管理、观念、人才、品牌、市场等要素,吸收外资和集成全球优势要素是“一揽子”过程[5]。

实践经验表明,外资进入中国种业市场,除去资本逐利本性的目标以外,同样也在服务和推进中国种业及农业发展。

同汽车产业一样,外资进入给中国种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加速了种业市场化进程、加速了种业法制化进程、加速了传统种业向现代化种业的转变。

并且跨国种业在农作物育种方向上发挥了的特殊“领航”作用,这也是中国种业自身难以望其项背的。

我们应正确认识跨国种业巨头进入的利弊,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尽快缩小与他国公司的差距。

3.1.6加强国外种质资源引进工作

中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

建议通过对外农业交流与合作项目,搜集中国急需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种质资源交换,改变当前中国育种创新原地踏步的现状,提高作物育种的效果和效率。

中国种子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微观策略

3.2.1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种子企业要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首先要营造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崇尚科学的氛围和工作环境;其次,要进一步加大科研育种创新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科研育种原始创新、品种选育与物理学、化学、生态学、农艺栽培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广泛结合形成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再次,要制定有效的知识产权激励措施,激励员工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员工创造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3.2.2提高创新成果产业化可能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