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4857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整理制作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诊断自测题

卷面书写: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笔好字闯天下。

亲爱的同学们,此题不需专门作答,只要做到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就可得分,相信你一定会珍惜这次机会!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箍桶(gū) 熹微(xī) 起哄(hòng)  苋菜(jiàn)

B.招徕(lái)囿于(yǒu) 荸荠(bí)  醅酒(pēi)

C.打怵(chù) 蘸满(zhàn) 门楣(méi) 斟酒(zhēn)

D.挑剔(tī) 奶酪(lào) 腌制(yān)  譬喻(bì)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既物起兴 优游自在 顾名思意 天衣无缝

B.光耀门楣招睐顾客随机应变和辙押韵

C.油嘴滑舌一马当先看风使舵人情练达

D.引经据典 囊莹映雪 肃然起敬龙吟凤哕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在这些有口皆碑的铁的事实面前,犯罪嫌疑人沮丧地低下头。

B.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不能甘于人后,要一马当先。

C.辩论会上,他能抓住要点,随机应变,击败对手。

D.在这次科学盛会上,科学家都能滔滔不绝油嘴滑舌的表明自己的见解。

4.选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的一项()

A.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B.筷子头一扎下去,吱!

红油就冒出来了。

C.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

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

D.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正在总结经验。

B.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C.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D.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6.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我喜欢旅行,喜欢在别人的思想里旅行。

我想与陶渊明一起重访桃花源,想与范仲淹携手登临岳阳楼,

(1);我想追随鲁迅先生去欣赏那蓬勃奋飞的北国的雪,

(2),想跟随琦君女士去品尝那地道纯正的家乡的春酒……

7.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节日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在诗歌的璀璨星空里闪耀着传统节日的光辉,请你积累一下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的诗词。

(1)春节:

(2)中秋:

(3)重阳:

(4)清明:

(5)七夕:

  

8.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或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云南的歌会》选自,原文标题是,

作者,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品有。

(2)《端午的鸭蛋》作者,江苏人,作家。

(3)俱怀逸兴壮思飞,。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中的“东风”有两层含义,各指什么?

 

 

  

10.这首诗采用了以小风大的手法,你能具体说出这种以小见大手法在诗的运用吗?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1)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

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

那也不见得。

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

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

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

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2)咸菜是青菜腌的。

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

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

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

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

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

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3)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

(4)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

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

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

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5)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

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6)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

这东西有一种苦味。

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

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7)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8)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

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

“这个好!

‘格’比土豆高。

”我承认他这话。

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

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9)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

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

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

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

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10)北方人不识茨菇。

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

“这是什么?

”——“茨菇。

”——“茨菇是什么?

”这可不好回答。

(11)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12)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13)我想念家乡的雪。

(注:

茨菇:

又称薯菇,本草植物,无公害的绿色保健食品.口感细腻.绵实,略显甘甜。

11.仔细阅读文章的

(2)(3)(4)段,作者交待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2.本文多处写到咸菜茨菇汤,同时借助咸菜茨菇汤写出了“我”对茨菇情感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是    、       、       、      。

13.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4.我们学过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结合本文具体语句说说你对汪曾祺语言特点的体会。

 

15.文章开始说“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后来又说“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矛盾吗?

为什么?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不大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般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摆鼓的种种情形。

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到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6.文中说:

“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

有什么感受?

 

17.文中运用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写出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外貌和动作的?

请把这些词语写下来,体会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

 

18.你能说出除了赛龙船,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你喜欢哪些习俗?

为什么?

你知道端午节赛龙船的习俗是从何而来的?

 

19.结合“每只船可坐12个……的种种情形”一段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描述划龙船的生动场面。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京味儿”三品

听台湾人说过,也听香港人和广州人说过,他们喜欢“京味儿”。

“特别是你们北京的女孩子,说话可真好听呀:

‘您好,您从哪儿来?

’……”他们会给我学起北京话来,那样子真诚极了,只是凡需要“儿”化的地方都化得不对,譬如说“吃饭”,他们竞全说成“吃饭儿”。

这不仅只是把那个“儿”随便乱放,轻重音不对,一律硬邦邦地把那个“儿”念了出来。

在他们的印象里,北京话里的那个“儿”字,一定是最要紧的,是北京话的全部美丽所在。

他们不知道,光学会了“儿”,离北京话的精髓还差很远,特别是您再把那“儿”说得跟“儿子”的“儿”一样理直气壮,您就更是南辕北辙了。

北京话里,比“儿”更有趣的地方可有的是。

譬如夸饰。

说这老头儿硬朗,他得说:

“这老头儿,硬硬朗朗儿的!

”一个双声叠韵,那夸饰的味道就出来了。

也有的夸饰用加衬字的办法:

“瞧这天儿,灰不拉叽的!

”“灰”,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不拉叽”是什么意思,匪夷所思,不过,不加上,就不是北京人,不加上,他怎么说怎么觉得意犹未尽。

咂摸出了这个味儿,您对“京味儿”的了解才算是入了品。

您要是再往深了咂摸咂摸呢,比这更棒的夸饰,更形象的夸饰当然比比皆是,不过,北京人就得把动词搬上来了。

说花香:

“嗬,这花,香喷喷儿的!

”这还是双声叠韵。

说:

“嗬,这花,打鼻子香!

”香气已非“扑鼻”可比,简直成了金猴奋起的“千钧棒”了。

说粪臭“臭气烘烘的”同样最是常见,可北京人好像“语不惊人死不休”。

似的,说:

“臭得挂鼻子,到这会儿还臭呢!

”臭气要是不让他用语言给安上钩子,挂到了鼻子底下,不足以言其臭。

能“挂”的,当然也不仅只是臭气。

“病了?

脸上可挂灰了啊!

”——您瞧,颜色也能“挂”。

“好嘛,唱得跟马老板似的,真挂味儿!

”——这更绝啦,唱腔的“味儿”是什么,你能摸得着吗?

可人家觉得,唱戏的佳境,就是能把那“味儿”,给“挂”住,这比说“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如何?

我不是北京人,可我爱琢磨北京人,当然也爱学北京话。

我想,品到了这个份儿上,虽然已然不错,可好象只能说是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频道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

京味儿的最高境界,是北京人的思维方式。

譬如,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什么?

“……是得涨点儿价,老让政府贴钱给咱们,咱不落忍不是?

可话又说回来,太邪行了也不行,受不了啊。

唉,话又说回来了,怎么着也得挨这一刀,改革吗,不动真的,行吗?

……”

北京人爱把事情颠来倒去地想,替人家找辙,替自己宽心。

“话又说回来了”就是找辙的证明。

“……动真的,没事,有受不了的没有?

都能受,我怕什么啊!

等别人都嗷嗷了,我们家还有一张‘全国山河一片红’,卖了,且吃一阵子呢……”

北京人就这么从容不迫。

您可以不时地听出这从容不迫。

你当然还可以听出其他的,譬如幽默、自嘲、优越等等。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的“三品”之论——或许你还能提出你的“四品”、“五品”的境界?

——也不管你对京味儿“品”到了哪一个层次,有一点我相信是所有爱北京的人们共同的享受,那就是,“京味儿”是需要“品”的,“京味儿”是值得“品”的。

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

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保留一点“品”的味蕾,不至于使人生变得索然无味。

20.题目《“京味儿”三品》中“品”的含义是什么?

 

21.“京味儿”三品,作者品出了京味儿的哪三个层次?

 

22.“京味儿”化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文中找出体现“京味儿”的语言。

(试举三个例子)

 

23.如何理解“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这句话的含义?

三、写作表达

25.家乡端午的鸭蛋、家乡新年的春酒,甚至只是家乡大街小巷商贩们的吆喝声,都可以让人如此难忘。

在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一些关于家乡的人、事、风俗或习惯吧?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