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5152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

《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

人教版九年级联考语文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的新装》这篇小说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皇帝及大臣自欺欺人的丑行,讽刺了他们的虚伪和愚蠢。

B.郑振铎的《猫》一文围绕着“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

C.《纪念白求恩》一文以叙述为主,兼议论和抒情,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的逝世而写的纪念性文章。

D.《狼》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明代文学家。

二、字词书写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萌,夏长,秋萧瑟,冬枯瘠,如环无端,无声轮转。

校园的春色,即将在这个季节展现它无穷的魅力。

山杏与山桃几乎是最早开放的花树。

远观,山杏和山桃无异;细看,山杏花萼反转,虬枝缠绕,棵棵相连。

山桃花粉中透红,枝干直硬,红光油亮。

校档案馆门口的山杏花争妍斗艳。

教学楼旁边的那片桃花更是开得繁盛、热烈、恣意,鲜艳得①直(chuō)戳人眼。

翌日,我迎着朝阳走进美丽的校园。

草坪上那迸溅的水花早已惊醒了沉睡的雾霭。

宿舍区的白玉兰争相开放,远远望去,好似白衣仙女婀娜妍媚,好不让人心生嫉妒。

再走近细看,朵朵玉兰俏立枝头,有的刚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露出黄色的②花(ruǐ)。

有的花苞丰腴,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道路两旁的各式③花(huì)万紫千红,一派欣欣向荣。

片片花香吸引来无数的蜜蜂与蝴蝶。

蜜蜂采花,分泌蜜汁,生存繁衍;蝴蝶飞舞,流连花间,美不胜收。

整个校园仿佛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

这时随着一声上课铃响,刹那间,教学楼内恢复了以往的安静。

但是教学楼外却传来阵阵聒噪声:

鸟儿啄击树干的笃笃声,野鸭在湖边的嬉戏声,灰鹊在枝头的鸣叫声……整个世界充满了一种亲切而自然的和谐。

置身于校园春景中,我闭上双眼,摒弃杂念,闻一闻这春天的味道,感受这春天的美好。

我敞开④胸(jīn),张开双臂去拥抱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1)下列文中加点字读音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枯瘠(jí)         翌(lì)日           聒(guō)噪

嫉(jì)妒         虬(qiú)枝          丰腴(yú)

迸(bèng)溅       刹(chà)那          分泌(mì)

档(dǎng)案       摒(bìng)弃         笃(dǔ)笃声

(2)按照文中注音,填写汉字,要求书写正确、字迹工整。

①直(chuō)(_________)人眼 ②花(ruǐ)(_________) ③花(huì)(_________) ④胸(jīn)(_________)

(3)文中划线字笔顺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

A.“萧”字的最后一笔是竖      “瑟”字的最后一笔是撇

B.“萧”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瑟”字的最后一笔是撇

C.“萧”字的最后一笔是竖      “瑟”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D.“萧”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瑟”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天使儿

凌鼎年

①上天真是不公,娄城大画家商未央的儿子葵葵竟是个低能儿。

葵葵16岁,智力最多是小学三年级水平,出门一看到大红大绿的色彩就亢奋,发出让人害怕的怪叫声。

②一次,商未央参加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到皖南山区写生,为期半个月。

临走前,他再三叮嘱妻子,别让葵葵到外面乱跑,免得出什么意外。

妻子说,放心,这孩子智商是低了些,可从不闯祸。

妻子要上班,无法时时陪葵葵,商未央买来不少玩的、吃的,一古脑儿交给葵葵。

③商未央走后第三天,妻子来电,说葵葵用颜料在墙上画得一塌糊涂。

只要葵葵不吵着到外面去,就让他涂吧,最多浪费点颜料罢了,他无奈地说。

④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了。

家里的白墙涂满了颜料,七彩斑斓,色泽耀眼。

猛一看,他有一种震撼的感觉,那是一种气势,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扑面而来、逶迤远去的气势。

那色块的突兀,那色彩的流动,让人匪夷所思,耳目一新。

细看画面,似乎画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画,完全没有具象。

商未央作为一个专业画家,他立时有了一种莫名的激动,这难道是葵葵画的?

⑤他走进葵葵的房间时,葵葵已倒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画笔,衣服上斑斑点点,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快乐。

“我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家里被涂成这样,我真的很抱歉。

”妻子歉意地说。

“不不,你没错,还得谢谢你呢。

你没看出这些画很有灵气、很有个性吗?

”商未央的兴奋溢于言表。

⑥商未央把这些画仔细研究了一天,最后定名为《无题》,拍了照,寄给报社。

记者大感兴趣,据此写了题为《天使儿的处女作》的报道。

报道的发表,使娄城的市民都知道了这个“天使儿”就是大画家商未央家的低能儿。

⑦也许是那《无题》的照片太小,看不出名堂,娄城老百姓议论的很少是画的本身,更多的是商未央怎么会生出这么个弱智儿子。

有人说:

老天就是公平,商未央名声赫赫,才气逼人,可偏生了个傻儿子,这叫平衡,世上的好事哪能全让他占了。

⑧这一报道,引起了电视台的兴趣,电视台来了两位记者,原来他们只想拍一两分钟的新闻片,可一见满屋满墙的画,就激动起来了,立刻改变了主意,拍起了专题片,还专门采访了葵葵。

葵葵说话颠三倒四,让记者摸不着头脑,但他一拿起画笔,那投入状、兴奋状,很入镜。

也是巧,不久就是国际助残日,电视台精心制作的《天使儿的杰作》专题片,不但在娄城电视台播放了,还作为宣传片送到了省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商未央比自己取得了成功还激动,为此,专门给报社写了篇《发现、鼓励、培养》的文章。

⑨在一片叫好声、惊叹声中,也夹杂着些许不和谐的声音。

诸如这商未央也不知作了什么孽,生了个傻儿子,如今又用傻儿子来作秀、炒作,真不要脸……

⑩妻子忍不住说:

“你为什么不解释呢?

葵葵不是我们的亲生儿子,孩子的父母在车祸中丧生了,你不嫌葵葵是低能儿,收养了他……”

⑪商未央止住妻子的话头:

“由他们说吧,葵葵就是我们的儿子,我们的天使儿……”

3.请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了。

4.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商未央的形象特点。

5.下面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介绍葵葵的情况,在行文上制造悬念,为下文写他有突出的绘画天赋,画出令人震撼的作品做铺垫。

B.第⑨段写“在一片叫好声、惊叹声中,也夹杂着些许不和谐的声音”,真实地刻画了人们的复杂心态,反映出人性中有美善也有丑恶。

C.本文通过低能儿葵葵的绘画天赋被发现和宣传报道,在娄城引起轰动的故事,呼呼人们要善于发现、培养低能儿的特殊才能。

D.作者在文末才揭示葵葵不是商未央的亲生儿子,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平淡的情节陡然掀起波澜,更能打动读者。

6.“天使儿”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现代文阅读。

水浒传(节选)

①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掀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

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

武松自言自说道:

“那得甚么大虫!

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②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

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大虫又饿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作冷汗出了。

③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批,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④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

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那只大虫急着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⑤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⑥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概又打了一回。

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寻思道:

“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

”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

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7.武松的绰号是_________。

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山寨的大头领是___________。

8.“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是如何把武松打虎的过程写得波澜起伏的?

9.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10.武松打死老虎之后,为什么拖不动老虎?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问文章,完成小题

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

盛玉雷

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

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

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

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

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

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

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

并不尽然。

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

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

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

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

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

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

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

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

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

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

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

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

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应。

(选自《人民日报》2019-04-03)

11.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12.仔细阅读第2段,简要分析第2段的论证思路

A.

13.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语言保持活力?

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A.

14.文中画横线处是网友的说法,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读了本文以后你有什么启发?

请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

A.(150字以内)

四、句子默写

15.名句积累与运用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___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4)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5)《论语》一书言近旨远,可谓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之魂,自汉以来一直是学童的必读之书。

《论语•子罕》中孔子面对东流逝水,慨叹时光匆匆、往者不可复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中诗人借助典故暗喻自己虽知兵,而生不逢时,借史实以吐胸中不平之气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性认识,反映了作者豪迈、达观的襟怀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代士子心中总有一份忠君报国的赤子之情,李贺曾描绘过大唐将士“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英雄豪情;辛弃疾也在《破阵子》中抒发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

五、诗歌鉴赏

赠范晔

(南北朝)陆凯

折梅逢驿使

(1),

寄与陇头

(2)人。

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

(注)

(1)驿使:

送信的邮差。

(2)陇头:

指陇山,在今甘肃、陕西交界的地方,借指边塞。

16.同样是写给好友的诗篇,诗短情重: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__________”成为诗人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荒凉的所在;而本诗一个“

(2)________”字,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却是有心:

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

17.这首小诗有传世的艺术魅力,历代诗人都有类似的吟咏,刘克庄“轻烟小雪孤行路,折滕梅花寄一枝”袭取了陆凯的意境,高启“无限春愁在一枝”套用了陆凯的以物寄托感情,后来连唱曲的词牌也取了《一枝春》的曲名。

请你说说“一枝春”这个表述有什么妙处?

六、作文

18.孟子曰: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孔子云: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意思是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先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先腾达,方能博施济众。

请“咱不闯红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演讲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二、字词书写

1、

三、现代文阅读

1、

2、

3、

四、句子默写

1、

五、诗歌鉴赏

1、

六、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