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5251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x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

1拿到试卷:

熟悉试卷

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建议拿到卷子以后看看考卷一共几页,有多少道题,了解试卷结构,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

2答题顺序:

从卷首依次开始

一般来讲,全卷大致是先易后难的排列。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从卷首开始依次做题,先易后难,最后攻坚。

但也不是坚决地“依次”做题,虽然考卷大致是先易后难,但试卷前部特别是中间出现难题也是常见的,执着程度适当,才能绕过难题,先做好有保证的题,才能尽量多得分。

3答题策略

答题策略一共有三点:

1.先易后难、先熟后生。

先做简单的、熟悉的题,再做综合题、难题。

2.先小后大。

先做容易拿分的小题,再做耗时又复杂的大题。

3.先局部后整体。

把疑难问题划分成一系列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解决,每解决一步就能得到一步的分数。

4学会分段得分

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准确、书写规范、语言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

不会做的题目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

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

如果题目有多个问题,也可以跳步作答,先回答自己会的问题。

5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水平

考试时,因为时间和个别题目的难度,多数学生很难做完、做对全部题目,所以在答卷中要立足中下题目。

中下题目通常占全卷的80%以上,是试题的主要构成,学生能拿下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有了胜利在握的心理,对攻克高档题会更放得开。

6确保运算正确,立足一次性成功

在答卷时,要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稳扎稳打,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性成功。

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

试题做完后要认真做好解后检查,看是否有空题,答卷是否准确,格式是否规范。

7要学会“挤”分

考试试题大多分步给分,所以理科要把主要方程式和计算结果写在显要位置,文科尽量把要点写清晰,作文尤其要注意开头和结尾。

考试时,每一道题都认真思考,能做几步就做几步,对于考生来说就是能做几分是几分,这是考试中最好的策略。

8检查后的涂改方式要讲究

发现错误后要划掉重新写,忌原地用涂黑的方式改,这会使阅卷老师看不清。

如果对现有的题解不满意想重新写,要先写出正确的,再划去错误的。

有的同学先把原来写的题解涂抹了,写新题解的时间又不够,本来可能得的分数被自己涂掉了。

考试期间遇到这些事,莫慌乱!

不管是大型考试还是平时的检测,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突发情况。

遇到这些意外情况应该怎么办?

为防患于未然,老师家长们应该在考前给孩子讲清楚应急措施,告诉孩子遇事不慌乱,沉重冷静,必要时可以向监考老师寻求帮助。

2018-2019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

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A.会使用火B.种植水稻C.烧制彩陶D.铸造司母戊鼎

2.“民以食为天”,从食野果充饥到水稻和粟的种植是远古人类生活史上史无前例的飞跃。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远古居民分别是()

A.元谋人  北京人B.元谋人  半坡人

C.河姆渡人 半坡人D.河姆渡人 北京人

3.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4.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

下面是保留了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①B.①②③C.③②①D.③①②

5.右图是人们祭祀轩辕黄帝的情景。

人们祭祀黄帝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下选项中能够反映黄帝的贡献的是()

①建造宫室 ②造船 ③制衣 ④造指南车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①②③D.①

6.“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出民主精神的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私有制D.等级制

7.小明针对“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制作了一张知识卡片,如下

①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最早种植

③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④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的形式,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请你判断一下,他的整理中哪项是错误的()

A.①B.②C.③D.④

8.“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这是著名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当年写下的诗句。

该诗句中的“安阳”附近过去曾经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9.西周时期形成金字塔似的森严等级:

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属于统治阶级,压迫着广大平民和奴隶。

这种等级制度的形成是因为()

A.禅让制B.世袭制C.郡县制D.分封制

10.通过甲骨文,我们能“看清楚”的内容有()

A.夏朝的政治、军事情况B.商朝国王的活动以及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C.西周的分封制D.春秋争霸,战国争雄

11.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重的国之重器,鼎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

虽然已经过去3000多年,依然彰显着王家之气。

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

A.父系氏族后期B.夏商时期C.商周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

12.《史记》记载: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

13.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

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14.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奴隶制瓦解 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③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④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

C.推行县制D.重农抑商

16.(2018·山东聊城)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称颂的人物()

A.治理了黄河水患B.编著了《道德经》

C.修建了都江堰D.开凿了大运河

17.(2018·湖南衡阳)“孔子是万世师表。

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三人行必有吾师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D.以“德”化人

18.战国时期,有一学派认为:

“明主像天,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

明主有权威、权力以加强其命令的力量。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19.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

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韩非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

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

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20.尽管战国时期动荡不安,但它在经济上的富足,文化上的昌盛,都足以使这个时代在5000年历史的群峰中拔地而起。

它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是()

A.礼仪教化B.甲骨文的出现C.百家争鸣D.私学的出现

二、非选择题。

(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2分)

(1)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这种简单的生产工具,再加上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当时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2分)

 

(2)图二所示“钻孔石斧”主要反映了我国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他们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他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3分)

 

(3)图三是“铁制农具”。

那么铁制工具何时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有什么重要影响?

(4分)

 

(4)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铁制工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分)

 

22.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4分)

(1)图一的“诸侯”是通过什么制度产生的?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3分)

 

(2)图二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基本情况,这一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谁?

(2分)

 

(3)图三中与“周天子”并立的七个诸侯国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到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哪个?

(3分)

 

(4)从图一到图三,诸侯对天子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6分)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

“一、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二、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三、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四、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五、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

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2分)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

理由是什么?

(5分)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材料三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材料一所示的三位思想家分别属于哪家学派?

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的是哪一派?

(4分)

 

(2)概括材料二中韩非的思想主张。

他属于哪派思想?

战国时期,采用该派思想进行改革并取得重大效果的是哪一次变法改革?

(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

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A)

A.会使用火B.种植水稻C.烧制彩陶D.铸造司母戊鼎

2.“民以食为天”,从食野果充饥到水稻和粟的种植是远古人类生活史上史无前例的飞跃。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远古居民分别是(C)

A.元谋人  北京人B.元谋人  半坡人

C.河姆渡人 半坡人D.河姆渡人 北京人

3.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文化特征的是(D)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4.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

下面是保留了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

A.②③①B.①②③C.③②①D.③①②

5.右图是人们祭祀轩辕黄帝的情景。

人们祭祀黄帝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下选项中能够反映黄帝的贡献的是(A)

①建造宫室 ②造船 ③制衣 ④造指南车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①②③D.①

6.“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出民主精神的是(A)

A.禅让制B.世袭制C.私有制D.等级制

7.小明针对“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制作了一张知识卡片,如下

①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最早种植

③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④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的形式,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请你判断一下,他的整理中哪项是错误的(B)

A.①B.②C.③D.④

8.“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这是著名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当年写下的诗句。

该诗句中的“安阳”附近过去曾经是哪个朝代的都城(B)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9.西周时期形成金字塔似的森严等级:

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属于统治阶级,压迫着广大平民和奴隶。

这种等级制度的形成是因为(D)

A.禅让制B.世袭制C.郡县制D.分封制

10.通过甲骨文,我们能“看清楚”的内容有(B)

A.夏朝的政治、军事情况B.商朝国王的活动以及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C.西周的分封制D.春秋争霸,战国争雄

11.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重的国之重器,鼎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

虽然已经过去3000多年,依然彰显着王家之气。

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C)

A.父系氏族后期B.夏商时期C.商周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

12.《史记》记载: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B)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

13.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

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D)

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14.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B)

①促进奴隶制瓦解 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③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④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B)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

C.推行县制D.重农抑商

16.(2018·山东聊城)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称颂的人物(C)

A.治理了黄河水患B.编著了《道德经》

C.修建了都江堰D.开凿了大运河

17.(2018·湖南衡阳)“孔子是万世师表。

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C)

A.三人行必有吾师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D.以“德”化人

18.战国时期,有一学派认为:

“明主像天,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

明主有权威、权力以加强其命令的力量。

”这一学派是(C)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19.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

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A)

A.韩非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

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

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20.尽管战国时期动荡不安,但它在经济上的富足,文化上的昌盛,都足以使这个时代在5000年历史的群峰中拔地而起。

它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是(C)

A.礼仪教化B.甲骨文的出现C.百家争鸣D.私学的出现

二、非选择题。

(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2分)

(1)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这种简单的生产工具,再加上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当时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2分)

过着群居生活。

(2)图二所示“钻孔石斧”主要反映了我国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他们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他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3分)

黄河流域。

粟。

(3)图三是“铁制农具”。

那么铁制工具何时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有什么重要影响?

(4分)

春秋后期。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铁制工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分)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社会生力产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得到改进,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

22.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4分)

(1)图一的“诸侯”是通过什么制度产生的?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3分)

分封制。

保证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图二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基本情况,这一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谁?

(2分)

齐桓公。

(3)图三中与“周天子”并立的七个诸侯国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到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哪个?

(3分)

战国七雄。

秦国。

 

(4)从图一到图三,诸侯对天子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6分)

图一,西周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图二,从春秋时期开始,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图三,到战国时期,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完全崩溃,强大的诸侯国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言之有理即可)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

“一、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二、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三、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四、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五、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

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2分)

秦国。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

理由是什么?

(5分)

对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这一措施最为不满。

因为这条措施规定旧贵族不能再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3分)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材料三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材料一所示的三位思想家分别属于哪家学派?

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的是哪一派?

(4分)

A:

儒家;B:

道家;C:

墨家。

道家学派。

(2)概括材料二中韩非的思想主张。

他属于哪派思想?

战国时期,采用该派思想进行改革并取得重大效果的是哪一次变法改革?

(5分)

主张:

君主治国要依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

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法家。

商鞅变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5分)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