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5650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

马克思辨析判断题

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

理由: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

有些现象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2、错理由:

因为亲眼所见的事物是属于感性认识,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

只有通过科学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3、错理由:

伴随计算机网络建立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

计算机网络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1、错误。

(2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分)

2、错误。

(2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但是,任何真理总是客观的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3分)

3、错误。

(2分)该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观点,其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分)

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心外无物。

1、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都是客观的。

2、正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

“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1、错理由:

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2错理由:

偶然性则事物联系中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科学研究正是通过偶然现象研究其中的必然规律。

3、错文化是人与人之间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以及调控和运转的功能。

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2.事物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3.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4.社会上层建筑就是社会政治结构。

1、正确。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物质的存在形态。

2、错误。

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

3、正确。

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4、错误。

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政治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人是机器。

2有用就是真理。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回事。

1错误。

(2)这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人是有着复杂联系的生命有机体。

(3分)

2错误。

(2分)这是实用主义者的真理观,是主观真理论。

真理是客观的。

(3分)

3错误。

(2分)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3分)

4错误。

(2分)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也叫思想的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式中与经济基础关系较密切的那一部分,包括除了逻辑学、语言学、思维科学之外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

(3分)

1.零碎的、偶然的现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2.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

3.“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l、错误。

(2分)现象与本质是相互联系的:

一是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二是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三是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4分)

2、错误。

(2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但是真理总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一元论。

(4分)

3、正确。

(2)社会文化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有时会落后于经济结构,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有时会预见经济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4分)

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误。

(2分)理由:

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

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素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

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面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

科学探索的任务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上也就是取消了科学。

(4分)

2.错误。

(2分)理由:

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4分)

3.错误。

(2分)理由: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4分)

1、人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3、大多数人承认的一定是真理。

1、判断:

命题正确。

(2分)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1分)

(2)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的形式还是理性的形式都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所以,人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命题是正确的。

(2分)

2、判断:

命题错误。

(2分)理由:

(1)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

(1分)

(2)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根本原因,因此,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与前途。

(3)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原因,因此,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所以,该命题是片面的。

(1分)

3、判断:

命题错误。

(2分)理由: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分)

(2)真理具有客观性。

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1分)(3)“大多数人承认的一定是真理”这一命题属于主观真理论,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所以,该命题是错误的。

(1分)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假象是主观的,与本质无关。

3.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分)

(1)实践是人与动物的本能的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

(1分)

(2)实践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1分)(3)实践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人的社会主义关系形成的基础,所以人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由实践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

(1分)

2、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2分)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

(1分)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它与人们的感知过程中产生的错觉不同。

错觉是主观的,假象是客观的。

(1分)本质与现象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1分)

3、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2分)

人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现实生活的孤立的个体,更不是仅仅具有自然生命的个体。

(1分)自然界只能赋予人以肉体存在,却不能赋予人的不同地位和价值,只有社会生活才决定人的现实本质。

(1分)因此,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在于它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1分)

1.未有竹椅之前,先有竹椅的一般。

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错误。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错误。

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偶然性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3、错误。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不可能产生。

4、错误。

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将能完全代替人脑。

2.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3.偶然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

1.错误。

(2分)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

(1分)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

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

(1分)(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1分)

2.正确。

(2分)

(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1分)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

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发展。

其二,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其中的积极因素,辩证的否定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

(1分)(3)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1分)

3.正确。

(2分)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

(1分)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它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必然性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2分)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规律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因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体事件经常重复出现。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正确。

(2分)理由: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称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

(2分)

(2)具体表现在:

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2分)

2.错误。

(2分)

(1)规律作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具有重复性特点。

但是,规律的重复性不是指具体事件的重复,而是指事物只要具备相同的条件,规律就会在同类事物中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即重复贯穿于同类事物中的必然性内容。

(2分)

(2)规律是可重复的,而具体事件是不能重复的,在客观世界中,找不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事物、事件。

规律的重复性正是在表面上不重复的事件中体现出来的。

3.错误。

(2分)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2分)

(2)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分)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规律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因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体事件经常重复出现。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正确。

(2分)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称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

(2分)

(2)具体表现在:

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2.错误。

(2分)

(1)规律作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具有重复性特点。

但是,规律的重复性不是指具体事件的重复,而是指事物只要具备相同的条件,规律就会在同类事物中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即重复贯穿于同类事物中的必然性内容。

(2分)

  

(2)规律是可重复的,而具体事件是不能重复的,在客观世界中,找不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事物、事件。

规律的重复性正是在表面上不重复的事件中体现出来的。

(2分)

3.错误。

(2分)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2分)

(2)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分)

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简述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3.简述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含义。

1.答案要点: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1分)

(2)表现:

(4分)

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2.答案要点:

(1)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1分)

(2)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这是二者区别的确定性。

(1分)

(3)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1分)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同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是二者区别的不确定性。

(1分)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引起原因的进一步变化,这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

(1分)

3.答案要点:

(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有两层含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无限发展的实践能够检验人们的一切认识的真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

(2.5分)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也有两层含义:

实践总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有局限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实践检验的真理也只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2.5分)

1.简述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怎样理解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要?

4.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作用是什么?

1、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

它回击了唯心主义与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捏卫了唯物义哲学路线;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中心线索,根本的认识方法,以及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岐。

3、第一,认识世界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绝大数成员的总和。

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辩证关系

5、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分)

)意义:

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1分)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1分)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分)

2.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分)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1分)③意识活动具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1分)④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1分)

3.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环节:

④辩证否定是既克服义保留,其实质就是扬弃。

(3分)意义:

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对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要吸收精华,除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分)

4.区别: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3分)联系:

一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

另一方面,政体为国体服务,对国体具有反作用,可以巩固或削弱国体。

(2分)

5.①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1分)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1分)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1分)

④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1分)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分)

1.什么是现象与本质?

如何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具体表现。

3.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

4.简述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及二者的关系。

1、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辩证关系:

(1)对立性:

相互区别,相互对立。

①现象是个别、片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

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

⑧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用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统一性:

相互联系。

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现象从属于本质,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2、指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简单的、消极的、被动的并且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

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2)、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而是复杂的、能动的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3、真理的绝对性指: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都包含有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所认识的真理是有限度的、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1)从广度看:

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从深度看:

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

辩证关系:

(1)从真理的两重性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

(2)从真理的发展看,真理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

4、社会价值是指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自我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对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需要的尊重和满足,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评价人的价值,应从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和个人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两个方面,并以后者为主作为标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3.简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简述人的本质的含义。

1、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意识活动性则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表现在;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作用。

3、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同一性规定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4、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怎样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3.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4.什么是国体与政体?

二者的关系如何?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它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扞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

第二,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了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2、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3、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联合什么阶级、压迫什么阶级。

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统治阶级采取什么形式组织自己的政府,实行自己的专政,管理自己的国家,属于政体问题。

国体和政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