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6014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docx

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

2021年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建立中央集权制

②实行分封制

③确立礼制

④首创王位世袭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2.哲人说:

“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有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部分人”是

A.妇女B.外邦人C.公民D.奴隶

3.“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

”此评价针对的是

A.《十二铜表法》

B.《汗穆拉比法典》

C.《美国1787年宪法》

D.《拿破仑法典》

4.对以下“汉初布衣将相之局”对比表解读正确的是

姓名

官爵

出身

姓名

官爵

出身

萧何

相国

县吏

周勃

太尉

吹鼓手

曹参

相国

县吏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陈平

丞相

游士

灌婴

太尉

布贩

①该历史局面发端于战国时期

②是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体现

③对汉初的政治决策影响重大

④是汉初人才匮乏的无奈之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5.“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范仲淹改革

6.“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

”这段材料可能出自

A.《新唐书》

B.《资治通鉴》

C.《元史》

D.《明史》

7.15—17世纪的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程

8.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下列各项对该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①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②结束唐末五代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③削弱宰相职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④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不过200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

英人这一特权始自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黄埔条约》

10.《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

……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嘱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清政府积极寻求海外贸易

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1.某书在撰写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运动以《“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

这一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光荣革命

B.独立战争

C.南北战争

D.启蒙运动

12.“把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

该观点见于

A.《社会契约论》

B.《论法的精神》

C.《理想国》

D.《纯粹理性批判》

13.《英国告别重商主义的启示》一文中写道:

“1610—1640年,英国的外贸额增长了十倍。

……国家财富增长很快,英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上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C.殖民贸易和殖民扩张

D.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4.“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

这一观点突出了《人权宣言》

A.超越了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的精神

B.克服了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的局限性

C.成为18世纪后期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性文件

D.对民主自由思想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5.《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

“两个学说都发生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

16.《美国宪法评注》中说:

“他们使它成为有限政府。

他们界定了它的权威。

他们将它限制在行使特定的权力,将所有其他保留给各州或者人民。

”这表明美国宪法确认了()

A.中央集权原则B.民主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D.联邦制原则

17.法兰西和北美独立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各项可以作为论据的是

A.《1787年宪法》起草时借鉴了法国的《人权宣言》

B.卢梭三权分立思想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以体现

C.北美殖民地和法国有着密切的经济与政治的联系

D.启蒙思想的传播激发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18.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19.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文化大革命

20.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

“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

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时间

1842—1895年

(甲午战争前后)

1895—1912年

(辛亥革命前)

1912—1919年

(五四运动前夕)

产业工人

约10万人

约60万人

约200万人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B.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D.五四运动的影响

22.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万有引力论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23.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B.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群众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24.下列关于下图b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该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广泛利用

②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

③电话电报等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飞机等交通工具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

25.时政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

下图标题为《贪食小犬死不足惜》,根据漫画中信息,判断该漫画创作于哪一历史事件前后

A.九•一八事变

B.甲午战争

C.五四运动

D.七七事交

26.美国记者谈到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

”他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共两党正式组建联合政府B.蒋介石获释并重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7.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28.2021年9月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反对,与所谓的土地所有者签订“钓鱼岛购岛”合同。

实际上,早在二战时期国际公约中,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就有明确规定。

该公约是

A.《雅尔塔协定》

B.《德黑兰协定》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29.2010年10月25日,某网民为纪念一场战争爆发60周年作诗:

“无端烽火起东陬,屏障何堪遭践踩。

领袖欣然谋善策,铁军抖擞博激流。

昂昂气扫三千地,赳赳威俘百万蝼。

”下列有关这场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战争反映了雅尔塔体系下两大阵营的对峙

B.战争结果大大提高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

C.战争为中国赢得近代以来首次反侵略胜利

D.战争的胜利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30.“这是……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中日邦交正常化B.《朝鲜停战协定》

C.中美关系正常化D.中国重返联合国

31.苏格拉底曾这样形容雅典的民主制: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这句话反映了苏格拉底

A.对雅典民主制缺陷的反省

B.对雅典民主抽签选举方式的批判

C.对抽签雇人管理国家事务方式的认可

D.对大众掌握政治权力缺乏监督制约的反思

32.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的观点是

A.批判殖民掠夺的罪恶黑暗

B.揭示资本主义诞生的残酷性

C.点明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

D.彰显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33.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

“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A.清廷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英国产品不合国人消费习惯

C.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D.鸦片的输入削弱国人购买力

34.下表是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结合当时的情势,从中可以获取的最本质历史信息是

A.列强政治经济不平衡状况加剧

B.日殖民地面积与其实力不一致

C.德美两国国工业产量超过英法

D.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35.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逊在《罗斯福传记》中写道:

“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

”对以上评述理解最恰切的是

A.罗斯福改变了资本主义长久以来自由放任政策

B.罗斯福使美国率先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本质变化

D.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材料分析题

36.古代社会转型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汉书艺文志序》

问题:

(1)材料反映了什么时代的现象?

“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37.世界大商港

材料一:

泉州历代户数人口统计

 

时代

名称

户口

西晋

晋安郡

近4000户

唐天宝年间

泉州

23000余户

唐元和年间

泉州

35000余户,238000余人

北宋元丰年间

泉州

200000余户,1000000余人

南宋淳祐年间

泉州

250000余户,1300000余人

——《中华文明传真》

材料二:

材料三:

半个多世纪来,泉州出土了二百多方13、14世纪伊斯兰教徒的墓碑和石墓盖,上刻阿拉伯文、波斯文和突厥文,有浓厚异国情调的印度教寺庙石刻三百多方。

——《中华文明传真》

问题:

(1)材料一中,泉州历代户数、人口数据有何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宋较唐朝数据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对于研究泉州历史有何重要意义?

38.欧洲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早期所形成的是以欧洲体系为骨架的世界体系,还不具有充分的世界性,以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20世纪上半叶是该体系的解构过程,而恰恰在这一解构性运动中,世界历史的整体性进一步增强了,到20世纪末基本完成了地域性世界向整体世界历史的转变。

问题:

(1)为什么说16-19世纪的早期所形成的是以欧洲体系为骨架的世界体系,还不具有充分的世界性?

(2)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战争与革命对解构欧洲为主的世界体系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20世纪末基本促成地域性世界向整体世界转变的因素有哪些?

39.中国的“世界观”

材料一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

“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

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

……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

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材料四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

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

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3)指出材料三中先进中国人“世界观”的新转变。

(4)根据材料四,列举新中国“世界观”发展第三阶段,中国政府为践行“和谐世界”理念所作的努力。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进中国人“世界观”转变的认识。

三、论述题

40.“黑暗时代”的光亮

有人认为中世纪曾是“黑暗时代”,但在15世纪的某一时期,黑暗终于消失了,欧洲苏醒了,涤除了污垢,又开始了思考和创造,在中世纪漫长的间歇之后,重新踏上前进的征途。

事实上,公元1300年的欧洲已大大不同于公元600年的欧洲了,约在1500年左右,中世纪时代临近结束时,欧洲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问题:

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世纪临近结束时,欧洲这种“决定性优势”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建立中央集权制,夏朝禹传位启首创王位世袭制,①④不是周代维新的内容,C项符合题意;实行分封制和确立礼制,是周的制度,②③说法是史实,与其组合的AB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2.C

【详解】

依据材料“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信息可知,这考查的是古代希腊的民主。

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城邦中只有男性公民才能享有民主,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因此C选项正确。

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A

【详解】

依据材料中“书面上给予他们安全感”、“反对贵族法官滥用职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它虽然维护了贵族特权,但也将法律用文字固定了下来,使贵族不能随意曲解法律,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汗穆拉比法典》制定的目的是迅速消除境内法律的不统一和地方上各自为政的混乱现象,同时缓和自由民内部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适应私有关系的发展。

与平民和贵族的斗争无关,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美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历史上也没有封建专制传统,没有贵族;D选项错误,《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第一部民法典,并非是维护贵族的利益。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变法各国普遍推行军功爵制,这一制度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可以通过征战立功,或因政治上的才能而成为将相,为“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是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体现,故①②项正确。

汉初人才济济,很多平民百姓因军事或政治才能出将入相,制定了许多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对汉初的政治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故③项正确,④项错误。

因此①②③项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

其他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B

【详解】

根据材料“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是中原文化,排除。

6.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

这一现象出现在明朝,故D项正确;A记载唐朝以前历史;B记载宋以前历史;C记载元以前历史,均不符合题意。

7.C

【详解】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是从全球史观角度评价对外殖民扩张的影响的,故C项正确;A、B、D项是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的影响,但不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故排除ABD项。

8.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基本完成,转移到江浙地区,①项符合题意;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割据局面,采取了分散相权,收地方兵权和财权,实行文官政治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③项不符合题意;宋代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④项符合题意。

因此①②④项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

其他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A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英人的这一特权是领事裁判权。

结合所学可知,领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和《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是列强在近代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的开始,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天津条约》签订于18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1844年的《黄埔条约》不是列强在近代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的开始。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许多国家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符合题意,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未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也没有放松闭关锁国政策,B、C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这次不流血的革命,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

荷兰执政威廉担任英国国王,是“进口”的国王,因此A选项正确。

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都发生在美国,美国历史上没有专制的传统,没有国王,B、C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不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A

【详解】

材料强调在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

结合所学可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倡导人民主权,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专制政权,符合题意,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主要论述了三权分立的学说;C选项错误,柏拉图的《理想国》主要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并未提出材料观点;D选项错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未提出材料中观点。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C

【分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1610-1640年,英国的外贸额增长了十倍。

……国家财富增长很快”可知当时英国殖民贸易和殖民扩张带来巨额财富,故C项正确。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在1640年之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故A项排除。

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在18世纪,故B项排除。

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期,故D项排除。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影响

【名师点睛】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对外进行了规模日益扩大、手段日益残暴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中占有殖民地最多的殖民帝国。

英国经济力量和海上力量强大起来,开始同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争夺殖民地,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

英国先后打败了自己的海上竞争对手,把它们从印度、西印度群岛和北美赶出去,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殖民统治。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D

【详解】

根据材料“《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推动了思想的解放,D选项符合题意;《权力法案》确立的是议会主权,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美国的《独立宣言》阐述的政治哲学主要是自由和民主内容,列举若干具体的不平等事例,以证明乔治三世破坏了美国的自由,最后宣布美国的独立,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C选项是《人权宣言》的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

15.C

【详解】

生存斗争是达尔文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阶级斗争是马克思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故19世纪中期正确,故选C。

ABD排除。

16.D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的联邦制,材料中的“有限政府”和“将所有其他保留给各州或者人民”,说明美国各州拥有一定的权力即该宪法确立的是联邦制原则,故D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17.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对美国的独立战争给予了思想上的指导,启蒙思想的传播激发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错误,《人权宣言》颁布于1789年,晚于《1787年宪法》,并未被《1787年宪法》借鉴;B选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中体现的三权分立原则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不是卢梭的主张;C选项错误,与北美殖民地有着密切的经济与政治联系的是英国,不是法国。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C

【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