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8531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区崧淀中学【最新】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铝的元素符号是

A.ClB.AlC.HgD.He

2.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块融化B.黄瓜榨汁C.菜刀生锈D.玻璃破碎

3.“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由硝酸钾、硫磺、木炭组成,它属于

A.纯净物B.化合物C.混合物D.氧化物

4.氯化钴(CoCl2)试纸常用来检验水是否存在,其中钴(Co)元素的化合价是()

A.+2B.+1C.-2D.-1

5.高钙奶粉中的“钙”是指()

A.单质B.元素C.分子D.原子

6.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研究的领域涉及到:

①组成;②结构;③性质;④变化;⑤制备;⑥应用,其中正确的是

A.③④B.①⑤C.②⑤⑥D.全部

7.实验室制氧气时,取用二氧化锰的仪器是

A.镊子B.药匙C.滴管D.燃烧匙

8.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B.C3H8C.H2OD.Ca(OH)2

9.下列物质的名称与化学式书写均正确的是

A.氯化钙CaClB.一氧化碳CoC.氧化硅SiO2D.碳酸钙CaCO3

10.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B.

振荡试管C.

放回滴瓶D.

检查气密性

11.含有游离态氧元素的物质是

A.H2OB.O2C.CO2D.H2O2

12.以下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雾

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1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比原子大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分子间有间隙,原子间无间隙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14.以下化学符号既能表示某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OB.H2C.CuD.CO2

15.能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微粒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B.二氧化碳

C.碳原子和氧原子D.碳元素和氧元素

16.“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28gCO2有2mol原子B.1molO3比1molO2多1个氧原子

C.H2O的摩尔质量是18gD.1个硫原子的质量是32g

17.根据反应3NO2+H2O→2HNO3+X,推断X的化学式为()

A.N2B.NOC.N2O3D.N2O5

18.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B.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C.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D.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②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③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④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

⑤水结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⑥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A.①③⑥B.②③⑥C.①④D.④⑤⑥

20.将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数据如下: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g

3

2

9

4

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g

5

2

未知数

6

A.该反应中甲和丙两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1:

1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D.丙一定是化合物

二、填空题

21.用化学符号填空:

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

②会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是___________。

③性质很稳定,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或飞艇的气体是_______。

④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______反应。

22.酒精是一种常用的燃料,酒精的化学式为C2H6O。

①酒精由_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精确到0.1%)。

②酒精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92g酒精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mol,0.5mol酒精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约为________个。

23.下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①元素以化合态存在的反应物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③该反应中未完全反应的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__。

三、流程题

24.某同学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粗盐中含有泥沙、氯化钠、氯化镁等物质。

①氯化镁是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该描述是告知氯化镁的________(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写出氯化镁的化学式________。

②用天平称取2g粗盐,用量筒量取10mL水。

量筒的局部示意图如下,量取水时应沿______视线(选填“a”或“b”)进行读数。

③按下图流程进行实验。

操作1、2、3都用到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_;操作2的名称为________。

若要计算经验的产率,还需进行的一步操作是________。

对上述实验过程,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

A粗盐和精盐都是混合物

B粗盐变成精盐属于化学变化

C溶解粗盐时,加入的水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蒸发的时间

D为得到全部晶体,应把水分全部蒸干后,才停止加热

四、实验题

25.请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装置如下图。

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

将集气瓶中装有空气部分的容积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

点燃燃烧匙内的稍过量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

待红磷熄灭后,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请回答:

(1)根据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你认为该实验目的是_____。

(2)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该实验中红磷需要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

(3)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

五、综合应用题

26.以下是一些制取氧气的实验,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某探究小组在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

(仪器认识)

写出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反应原理)

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

(制取装置)

①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若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________装置(填序号),收集满的现象是________。

②实验室还可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

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可以从E~G中选取_______(填序号)组装成新的气体发生装置。

③若用D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选填“a”或“b”)端通入。

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

在相同条件下,同学们按下表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

(其他影响实验的因素均相同)

编号

过氧化氢溶液质量/g

催化剂质量/g

待测数据

实验1

50.0

MnO20.2

实验2

50.0

CuOX

I表中X的数值应为________。

II表中的待测数据指________。

A氧气的质量B单位时间内产生氧气的质量

C氧气的体积D单位时间内产生氧气的体积

(数据分析)

实验小组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反应过程中混合物的质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完全反应后最终收集到4.8g氧气。

①计算原混合物中含氯酸钾的物质的量________。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②图中P点处试管内的固体物质有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Cl是氯元素的元素符号,选项错误;

B.Al是铝元素的元素符号,选项正确;

C.Hg是汞元素的元素符号,选项错误;

D.He是氦元素的元素符号,选项错误。

故选B。

2.C

【解析】

A、冰块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黄瓜榨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菜刀生锈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D、玻璃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3.C

【解析】

“黑火药”由硝酸钾、硫磺、木炭等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

4.A

【解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本题.

解: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化钴中钴(Co)元素的化合价为:

x+(-1)×2=0,则x=+2,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计算化合物中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5.B

【详解】

“高钙奶粉”中的“钙”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B.

6.D

【详解】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也涉及物质的用途、制备等方面的内容,所以①②③④⑤⑥全正确,

故选D。

7.B

【分析】

二氧化锰是黑色的固体粉末。

【详解】

A、镊子常取用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是黑色的固体粉末,取用二氧化锰的仪器是药匙,符合题意;

C、取用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不符合题意;

D、少量固体燃烧在燃烧匙内进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C

【详解】

A、O2属于单质,不是氧化物,故错误;

B、C6H12中不含氧元素,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C、H2O是一种含有H和O两种元素且有氧元素的物质,则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D、Ca(OH)2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故选C。

【点睛】

所谓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根据氧化物的概念,不难看出氧化物的组成特点是含有两种元素,并且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如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铜等).所谓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根据氧化物的概念,不难看出氧化物的组成特点是含有两种元素,并且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如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铜等).

9.D

【详解】

A、钙元素通常显+1价,氯元素通常显-1价,故氯化钙的化学式为:

CaCl2,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不符合题意;

C、SiO2的名称是二氧化硅,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钙中钙元素显+2价,碳酸根离子显-2价,故碳酸钙的化学式为CaCO3,符合题意。

故选D。

10.A

【详解】

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与桌面成45°角,用外焰加热,故A正确;

B、振荡试管时要左右晃动,不可上下晃动,故B错误;

C、滴瓶内的专用滴管不需清洗,故C错误;

D、检查图示装置的气密性时,用夹子夹住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漏斗中的液面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故D错误.

故选A

11.B

【详解】

A、水中的氧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属于氧元素的化合态,错误;

B、氧气中的氧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属于氧元素的游离态,正确;

C、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属于氧元素的化合态,错误;

D、过氧化氢中的氧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属于氧元素的化合态,错误。

故选:

B。

12.C

【详解】

A、物质名称不是化学反应现象的描述,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正确;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错误;

故选C。

13.B

【详解】

A、笼统地说分子和原子是不能比较大小的,有的分子就比有的原子小,比如氢分子小于铁原子的质量,故错误;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分,原子不能再分,故正确;

C、分子间有间隙,原子间也有间隙,所以C是错误的;

D、构成物质的粒子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故错误;

故选B。

【点睛】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其在化学变化中的可分性,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14.C

【详解】

A、O能表示氧元素,也能表示一个氧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A不符合题意;

B、H2能表示氢气这种物质,但不能表示氢元素,也不能表示一个氢原子,B不符合题意;

C、Cu能表示铜元素,也能表示一个铜原子,还能表示铜这种物质,C符合题意;

D、CO2能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但不能表示某种元素,也不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A

【详解】

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能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

故选A。

16.A

【详解】

A、28gCO的物质的量为28g÷28g/mol=2mol,1个一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故28gCO含有1mol×2=2mol原子,故选项正确;

B、1个臭氧分子比1个氧分子多1个氧原子,则1molO3比1molO2多1mol(而不是1个)氧原子,故选项错误;

C、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数值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故水的摩尔质量是18g/mol,故选项错误;

D、硫原子的质量很小,1个硫原子的质量不是32g,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7.B

【解析】

试题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释: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根据反应可知反应前有3个N原子,7个O原子,2个H原子,所以反应后2HNO3中有2个H原子,2个N原子,6个O原子,所以不难推出X中应含有1个N原子和1个O原子,故选B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释的应用

18.C

【解析】

A、在化学方程式中,等号前的化学式表示的物质是反应物,所以正确.

B、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之比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所以正确.

C、在化学方程式中,反映不出厂价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所以错误.

D、在化学方程式中,等号上下标的是反应的条件,所以正确.

故选C.

19.C

【详解】

①物质由什么粒子构成,它的化学性质就由谁保持,故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正确;②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错误;③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是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将氮气蒸发,属物理变化,错误;④化合反应的的特点是多变一,故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⑤水结冰属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中,错误;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错误。

故选C。

20.D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3+2+9+4=5+2+未知数+6,未知数=5,反应后,甲的质量增加了2g,属于生成物,丁的质量增加了2g,属于生成物;丙物质的质量减少了4g,属于反应物,乙物质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

【详解】

A、该反应中,甲和丙两物质变化的质量为2g∶4g=1∶2,A错误;

B、乙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则可能没有参加化学反应,也可能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B错误;

C、丙是反应物,甲、丁是生成物,该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C错误;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丙是反应物,丙一定是化合物,D正确。

故选D。

21.CaCO2He

化合

【详解】

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

②会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

CO2;

③氦气的密度比较小,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或飞艇,故填:

He;

④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22.三52.2%46g/mol26.02⨯1023

【详解】

①酒精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②酒精的摩尔质量为:

12×2+6+16=46g/mol;

92g酒精的物质的量为:

0.5mol酒精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约为:

0.5mol×2×6.02×1023=6.02×1023个。

23.CO

氧气

【分析】

【详解】

①元素以化合态存在的反应物是CO;

②由图可知,该反应是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由图可知,该反应中未完全反应的物质的名称是氧气。

24.物理性质MgCl2b玻璃棒过滤称精盐的质量AC

【详解】

①氯化镁是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上述性质不要经过化学变化来表现,这属于氯化镁的物理性质。

氯化镁的化学式:

MgCl2。

②量筒的正确读数方法是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量取水时应沿视线b进行读数。

③操作1是溶解,操作2是过滤,操作3是蒸发,操作1、2、3中都使用到的仪器是玻璃棒,上述流程中,操作2能将固液分开,名称是过滤;若要计算精盐的产率还需要精盐的质量,还需补充的操作是称精盐的质量。

对上述实验过程,A.粗盐提纯后所得的精盐,还含有可溶性的杂质,故粗盐和精盐都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

B.粗盐变成精盐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溶解粗盐时,加入的水不宜过多,过多不会影响精盐的产率,只是加热的时间过长;加入的水不宜过少,过少会影响精盐的产率,故C正确。

D.在蒸发时,当出现较多固体时即可停止加热,故D错误。

故选AC。

25.验证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确保氧气完全反应烧杯中水倒流进入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处

【分析】

本题考查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详解】

(1)根据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该实验目的是验证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是

;该实验中红磷需要稍过量,目的是确保氧气完全反应,确保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3)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水倒流进入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处;

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集气瓶没气压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倒流进入集气瓶,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26.长颈漏斗集气瓶

AC集气瓶口有较大气泡冒出EGb0.2D解:

设原混合物中含氯酸钾的物质的量为x

x=0.1mol

答:

原混合物中含氯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1mol。

KClO3、KCl、MnO2

【分析】

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验满等知识,并对催化剂的种类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展开探究,还考查了依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详解】

[仪器认识]

①是长颈漏斗,通过长颈漏斗可以向反应容器中注入液体药品;②是集气瓶,常用来收集气体;

[反应原理]

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取装置]

①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物及催化剂的状态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若收集较纯净的氧气不能用排空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选用装置C,收集满的现象是集气瓶口有较大气泡冒出;

②实验室还可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

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可以用E、G组装成新的气体发生装置;因为G中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流速,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③若用D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应从b端通入;

I本题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除催化剂的种类不同,其他变量都要保证相同,故两种催化剂的质量要相等,表中X的数值应为0.2。

II表中的待测数据指单位时间内产生氧气的体积,通过单位时间内产生氧气的体积,可以判断催化剂的种类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气体的质量不易测定,故一般不会测定单位时间内产生氧气的质量,故选D;

[数据分析]

设原混合物中含氯酸钾的物质的量为x

x=0.1mol

答:

原混合物中含氯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1mol。

图中P点处,氯酸钾部分分解,故试管内的固体物质有KClO3、KCl、Mn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