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6353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docx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

本文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运用中西医对比的研究方法,提出营卫才是中医阴阳哲学和人体科学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基础”,论证了中医选择营卫作为理论建构基础的合理性,认为中西医对营卫认识的不同是由于研究方法论的差异导致的,总结探讨了中医研究营卫的过程中简化复杂性、把握确定性的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路线,指出这种研究方法的实质是在系统分析、系统辨识的基础上建构理论模型,而营卫模型是用系统方法建构医学理论的卓越尝试和成功范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营卫模型对发热、睡眠和疼痛等等许多人体生命现象的解释是符合事实的,然而这些解释和现行的西医理论却明显不同,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的根基,成为独立于西医“科学”以外另一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

营卫学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医学

Abstract:

ThispaperistalkedaboutYing-WeitheoryinTCMwithcomplexsciencevisualangle.BythecomparisonresearchbetweenTCMandtheWesternmedicine,wereckonthatYing-Weiisthe“scientificfoundation”whichlinksYin-Yangtheoryandhumanbodyscience,andtalkaboutthesimilaritybetweenNeuro-Endocrine-ImmunenetworkandtheconceptofYing–Wei.WealsodiscussabouttherationalitywhyTCMselectYing-Weiasitsbasicelement,indicatethatthedifferencesonnutritionandimmunologybetweenTCMandtheWestenmediencearecausedbytheirdistinctmethodology,summarizetheuniquemethodsandvisualanglewhichwereusedinTCMstudytopredigestcomplexityorgraspeconfirmability.ThesemethodsusedinTCMaretofoundatheorymodelonbaseofsystemicobservationandanalysis,andYing-Weitheoryisagreatattemptandsuccessfulexamplebythesemethods.

Keywords:

Ying-Wei;Neuro-Endocrine-Immune

营卫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内容散见于《黄帝内经》之《五十营》、《营气》、《营卫生会》、《卫气失常》以及《卫气行》诸篇,长期以来发展缓慢,现在已经接近于湮没的边缘,然而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营卫学说实在是中医理论的“蒙尘之宝”,可以作为理解和发展中医理论的突破口,下面就结合自己对营卫的理解,从中西医对比的角度,谈谈如何来正确认识和评价营卫学说的问题。

一、营卫是阴阳哲学和中医科学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基础”

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人认为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可是阴阳从其本义上说不过是一种古代的哲学,不止中医里有,兵家、道家甚至算命、炼丹的书里也有,把一门各个学科都有的理论作为中医建构的基础,这很难让人信服,况且医学本质上是一门科学,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实实在在的学问,中医基础理论能如此有效的指导临床,历经几千年实践的检验,怎么可能以一种哲学为核心,建立在哲学的玄想之上?

其中肯定包含着一些中医对人体疾病和健康变化的客观认识,这才是中医理论赖以存在的科学基础,可是阴阳具体的科学基础是什么?

其中又包含着什么可贵的客观规律?

这却是一直没弄明白的大问题。

有些人曾寄希望于中医哲学和科学的“剥离”[1],希望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弄清楚中医“阴阳”的实质,花了很大的力气,也没有成功,中医的哲学和科学、精华和糟粕混杂在一块,成了一个剥不开、理不清的结。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复杂,实际上,在《内经》里却有着很明确的解释,《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曾对人之阴阳从功能上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并进一步指出: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反复强调阳气主要指的就是卫气。

从营卫来说,营属阴,卫属阳,营卫与阴阳一个言其功能,一个言其属性,两者在经文的许多地方可以互换而不影响意思的表达,这样通过功能的界定,哲学的阴阳就和具有实体意义的营卫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阴阳的自然科学基础不是别的,就是营卫,只是由于人们对营卫的某种误解,这一点被长期忽视了。

例如在《素问·离合真邪论》中提到“荣卫之倾移”,其它又有《灵枢·终始》“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灵枢·刺节真邪》“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素问·调经论》“气血以并,阴阳相倾”的话,前后的“倾移”相对照,就能理解此处的“阴阳”不过都是“营卫”的别名而已。

属性是飘浮的,功能却有着严格的物质基础,营卫终于把我们从中医理论是来源于哲学玄想的错误认识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到中医理论赖以生存的科学基础——不在于阴阳,不在于五行,而是在于对人体营养和防御过程的系统把握上。

这就类似于还原论是西医研究所依据的哲学方法论,而还原研究的对象——细胞学说是西医的科学基础,是西医的核心学说,我们不能说还原是西医理论的核心,同样我们也不能说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充其量不过是中医哲学的核心,而营卫才是阴阳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中医科学的核心,类似于细胞学说在西医理论中的位置。

只有从营卫入手,中医才能找到自己发展的切切实实的基础,摆脱玄想,重新回到科学的认识轨道上,这就是营卫模型研究的意义。

二.中医选择营卫作为理论建构基础的的合理性

为什么中医会选择营卫,而不是像西医那样选择细胞?

当然古人不可能认识到细胞,那就换个说法,例如脏腑、经络什么的,为什么不是这些呢?

其实这是方法论选择的必然结果,古人所采用的是和现代西医还原论完全不同的——整体、动态、辩证、联系的视角,当古人用阴阳五行这些动态、联系的观点看人体的时候,必然不会像还原论那样执着于脏腑、经络这些可见的形、器,而会追寻更具动态变化的、甚至于不可见的那一部分,与“形”相对的是“神”,与“器”相对的就是“气”,在对气的分类中,又创造性的从功能的角度分为“营气”、“卫气”、“宗气”三类,重点对营卫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营卫学说阐述的内容就是李致重教授所强调的“形而上”的那一部分,也就是陆广莘教授所谓的“生生之气”,是中医不同于西医的最大特色和精华所在,所以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

选择营卫作为研究的中心,也是符合现代系统论的原理的,系统论的联系性原理认为:

决定系统整体性质变化的关键不在于其组成的物质,而更在于其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或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的变化对系统状态的改变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而也是最重要的,而营卫恰巧充当了生命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角色,这就是营卫较之脏腑、经络的优势。

当然,古人并没有系统论的提法,这要归功于当时中国的先进哲学——阴阳五行学说的高度发展和《内经》作者创造性地应用。

如果说从动态、联系的系统观点看人体,从现代的观点看,应该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者共同承担了机体各部分之间以及机体和外界相互联系的角色,然而从现在《内经》留存的资料看,中医的理论确实主要是建立在营卫学说的基础上,对神经的记载很少,神经的中枢——大脑也被《内经》作者打入了奇恒之腑的冷宫,地位甚至比不上排尿的膀胱,为什么中医会只选择了营卫而丢掉了神经?

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古人对神经认识上的不足么?

古人对神经曾经认识到什么水平,现在已经很难确切回答,但从系统论的角度讲,神经相对于内分泌、免疫来说,神经是快反应的,内分泌、免疫的调节反应速度则要慢得多,现代的协同学指出,在诸变量中间,整体系统状态的变化并不取决于变化得快的因素,而更取决于变化得慢的因素,也就是说,变化得慢的因素对系统的状态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就是协同学的伺服原理,这个变化得慢的量称为序参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要考察系统整体状态变化的原因,内分泌、免疫当然就比神经具有优势了。

从另一方面说,医学考察的主要是健康和疾病过程,作为同属调控系统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三者,免疫的变化无疑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着更加密切和直接的关系,这也是免疫较之于神经的优势,因此,从临床出发,建立一种营卫为基础的体液医学无疑是当时最能有效的解释临床现象和指导临床发展的选择,这种建立在营卫气血基础上的体液医学理论体系即使没有神经的参与,也已经可以圆满的解释各种临床现象,而且在体液医学的框架中,如何把神经和营卫(体液)统一起来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古人的条件下,让他们把这些也研究清楚那就太过于苛求他们了,因此,为了满足理论自身的自恰性,《黄帝内经》在建构体液医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对神经进行了冷处理,这也是很可能的。

《素问·五脏别论》云:

“黄帝问曰:

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府。

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由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在《内经》的同时期,也曾经存在过以脑为藏的医学流派,他们的理论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事实是:

他们被淘汰了!

那么,为什么强调营卫而不提气血呢?

这是因为,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中,气血和营卫也是相通的,《难经》就曾明确指出:

“血为荣,气为卫”,两者在很多地方可以互换而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只不过气血是从形质方面说的,而营卫是从功能方面说的,相对来说,气血的概念模糊,内涵外延不容易确定,营卫则要明确得多了,这就是强调营卫而不提气血的原因。

从阴阳到营卫,从哲学方法到医学科学的跨越,这一步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它搭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平台,使得中医能够克服当时有限的科学发展水平,从而建立起系统有效的医学理论体系,相对来说,现代的系统生物学虽然拥有海量的知识,有着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的帮助,可是依然困难重重,没能和临床有效结合,主要原因就是没找到这样一个平台——一个能够使系统论和医学知识相结合的有效平台,可是古人却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成就。

最尖端的却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研究平台,对系统医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甚至直接关系到系统医学研究的成败,《内经》营卫的选择,可以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三、如何看待中西医学对营卫认识的不同

讲到营养和防御,从西医观点上说,“营”——营养代谢,我们常常会想到的是糖、蛋白质、脂肪等三大物质的吸收、转化和排泄,想到复杂的分子式、三羧酸循环,想到生物化学和生理学;“卫”——人体的防卫,我们常常想到的是各种免疫分子、免疫细胞,想到白细胞的吞噬、皮肤粘膜的屏障等等,然而打开《内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关于营卫的另一番景象,营卫的循行、节律,营卫的倾移、离合,营卫的盛衰、虚实,一切都是变动不拘的,的确,如果没有很深入地思考,很难让人把这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和西医为我们所描述的精细而呆板的画面联系到一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异?

怎么来看待这种差别?

虽然中医的营卫学说在遭受多年的冷落之后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可是认识问题并没有理清,目前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解,有人认为营卫学说是几千年前的东西,已经过时了,比不上现代医学的“科学”——“不能指望用《易经》来编写计算机程序”;也有一些中医的“完美主义”者,认为《内经》中的营卫学说已经是“理论的巅峰”,只需要用参禅悟道的方式去追随理解就行了,那些“拖拉机手指责飞机设计不合理的看法,是因为思维差距导致的”,两种看法截然对立,如何正确地看待中医的营卫学说,这是一个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这两种看法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是片面的,主要是没有认识到《内经》的理论和现代西医学是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种理论范式,《内经》所依据的是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朴素系统论,而西医是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的,不同的方法论视角下会对所研究的对象做出不同的回答,反映在营卫的研究里也是如此,西医研究这些主要是以物理、化学的方法,从器官、细胞、分子的层次来研究的,带着很明显的还原论色彩,那就是力图把复杂的生命过程简化为物理、化学改变,把各种生命现象的原因归结到低层次的细胞、基因、分子身上,反映到理论上就是生理、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等,还原论使我们能够深入认识到事物活动的内部细节,可是却带来了整体过程的割裂,而中医则是以整体、动态的系统思路来认识的,从方法论方面说,系统比还原具有优势,可是从具体科学的发展水平上讲,西医却是得天独厚,把还原医学发展到了它的极致,中医理论却总是停留在《内经》的水平上裹足不前,甚至在西式科学的幻象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这方面,中医是大大的落后了,这也是事实,所以说既不能说《内经》是“理论的巅峰”,也不能简单的以西医的标准说营卫学说已经过时了,中医对营卫研究的方法和西医是不一样的,所以两者的结论也很不相同,两者有着很紧密地联系,却无法相互替代,也无法简单的说谁先进谁落后,只有发展现代的系统医学才能最终解开这个结。

四、略谈《内经》研究营卫的方法——如何在不确定中把握确定

当我们试图把西医还原的知识转换为整体、动态的系统思路来认识,希望在此基础上建构系统医学的理论体系时,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从西医细胞医学的重重迷障中走出来,把认识的重点放在细胞和细胞之间的联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上,这一步并不困难,然而我们考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时,碰到的却是现代西医学遗留给我们的千千万万个点状的碎片,碎片和碎片之间是不连续的,我们要把它们粘合起来复原成一个整体,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处理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问题,是的,复杂生命过程的各种现象充满了不确定,如何从复杂中把握简单,从不确定中发现确定性,这是系统医学很大的一个难题。

几年前,我曾在国内某知名网站提出了一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主要是在血液、淋巴中存在的,而血液、淋巴是在不停的流动的,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

在不停流动的体液中存在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输布有什么规律呢?

”,这个问题曾引起了版主的兴趣,组织了专门的讨论,从回帖来看,大家共同的反应是这个问题太“大”,有些人希望改成免疫的某一种细胞或者某一个细胞,有人甚至比作“中国人要上哪儿去”的问题,似乎要确切的知道每一个中国人的动向才能回答“中国人要上哪儿去”这个问题,而每一个中国人的动向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中的,因而这是个没解的问题。

是的,这个问题在还原论中是没解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本就源于系统的思路,令人惊讶的是,古代的营卫学说不但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还回答了这个问题,并在这个问题的回答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怎么来克服系统运动的不确定呢?

这是一个很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

“免疫细胞、免疫分子”这些都是现代医学的东西,《内经》又怎么可能认识到呢?

”是的,古人显然不可能有“免疫细胞、免疫分子”这些现代的“科学”概念,可是防御和营养代谢的现象却是早就存在的,它既可以在细胞和分子层次表现出来,也会在整体的层面上表现出来,这就像古人没有“H2O”的水分子认识并不妨碍古人对水进行恰当的描述和观察一样,这并不是不考虑古人所处的历史条件,或者说超出了古人的认知水平。

《内经》也并没有超越它的时代说出“免疫细胞”这样的所谓“科学名词”来,而是起了个符合它那时代特色的名称,叫做“卫气”,在《内经》中这个问题的正确说法应该是关于卫气的循行问题。

为什么会研究卫气的循行?

从现代系统论的角度看,从循行的角度来研究营卫是非常高妙的,因为循行是个和时间、空间都有很密切联系的概念,单纯分了营卫,但还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引入循行的视角,就把营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扩展了开来,空间上又可分为上下左右、内外表里,通过时间和空间轴的扩展,就象一点展开成了一幅画,画与画接续成了电影,这样就在不打开整体的情况下,在过程中来把握营卫的一些整体特性,这也是一种分析,叫做系统分析,中医理论中这样的系统分析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寒热阴阳表里虚实”的八纲走的也是系统分析的路子,系统分析的好处就是不破坏整体,和西医割裂整体研究部分的还原分析不同,是一种整体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结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内经》上关于营卫“升降出入”循行的认识。

现代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也强调把生命“视为信息的载体,一切特性都可以从信息的流动中得到实现”、“生命系统是一个信息流的过程,系统生物学就是要研究并揭示这种信息的运行规律”,也提到了“运行”和“流动”的问题,而古人恰恰是在相互作用和关系中把握住了营卫,并且从营卫循行的角度探讨了营养和防御信息流动的规律,营卫倾移则研究了营卫矛盾运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系统信息势能的转换问题,以此作为系统状态变化的深层次原因,这些都是深合现代系统论的要旨的,生命信息运行的规律在现代系统生物学还不过是研究的远景目标,然而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营卫学说里却已经是成功建构的事实,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这也让我们重新反思和审视中医赖以存在的科学基础。

当然仅仅从过程来把握确定性是不够的,因为营卫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不可见的,现在我们营养防御的知识已经大大丰富了,依然觉得很不够用,在古人来说,这种知识就更少了,可是古人却别开蹊径,找到了另一条可行的路

  子,那就是从临床大量可见的现象出发,从具体的现象中把握确定性,因为在具体的一个或一组现象中,营卫的变化却是相对可以确定的,从现象中推理营卫的状态,再以营卫的理论来理解和解释临床的现象,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过程,现象学的方法也是《内经》营卫研究的很重要的一种方法,经云: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内经》在大量的临床现象中,甄选出“色和脉”这两种与营卫密切相关的现象进行了专门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断学。

在系统论中,这种对系统表现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叫做系统辨识,是系统研究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此外,《内经》还注意从相互作用中考察确定性、如《灵枢·经脉》云:

“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这是通过强调酒与卫气的相互作用提出饮酒这一因素对卫气运行的影响,《灵枢·五乱》:

“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强调气候对营卫运行的影响,此外还有各种邪气、情绪、饮食、针刺、甚至月廓的盈虚等等,《内经》都有论述,这样把相互作用逐一分开考察,在考察时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相互作用中卫气的反应还是有规律可寻的。

此外《内经》还综合运用了类比、比较、演绎、归纳等等方法,这些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路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我们只有通过和《内经》相类似的方法来研究,才能真正理解《内经》的理论,我们又要引入和《内经》不同的方法研究,我们才能突破《内经》的理论,而能把上述两方面有机结合的,只有系统论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内经》的理论常常不是现实的简单摹写,而是在大量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炼的产物,也就如毛主席所说:

“经过了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改造制作功夫,才造成中医理论和概念的系统,营卫循行也是这样,这在系统论中涉及到信息的选择和萃取——关键是如何克服信息冗余的问题,抓住重点,忽略次要的信息,经云: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中间科学抽象和概括的方法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当然在主观加工提炼、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在现实材料还不完备的情况下,会不会出偏差,也是很可怀疑的,研究营卫要强调有历史主义的视角,不要过高估计古人的水平,如《灵枢·五十营》“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

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

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

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

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是不是存在这样刻板的循行规律,就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循行的细节虽然值得商榷和存疑,但是让我大感兴趣的却是这种以循行和节律等的变化来研究人体营养和防卫调节的方式,以及中医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堪称宏伟的理论大厦,真的,假如不接触营卫学说,真的想不到营卫竟也可以这样研究,医学的理论大厦竟也可以这样构建,嗬,原来所谓“气滞”、“气逆”中的“气”指的就是营卫,是由于营卫的循行被干扰才产生的,是啊,以前学中医基础理论时不就学过气包括“营气”、“卫气”、“宗气”这几种么,可是当我们讲或者用“气滞”时为什么就早已忘了是哪种气了呢?

当我们孜孜以求“阴阳气血”的“实质”、提出了不下数十种假说时,为什么却偏偏就会忘了《内经》原文中自己的阐释——营卫呢?

当我们说中医治疗不重抗菌而重在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时,为什么却想不起中医自己对“抗病力”系统研究的学说——营卫学说呢?

当然,营卫的价值绝不仅仅这些,营卫除了承担系统方法和医学实践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基础”以及营卫研究中系统方法的成功应用外,更重要的是,在营卫这套模板中,包含了许多和西医理论截然不同的认识,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理论的根基,成为独立于西医“科学”以外另一亮丽的风景线,中医和西医的差别也绝不只是系统和还原那么简单,还有的,是深藏在营卫学说之中的更为隐秘的一些东西。

五、包含在营卫学说中的一些独特的观点

营卫构成了中医理论的核心,中医对很多生命现象的解释都是建立在营卫学说基础上的,如果和西医的解释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很多不同,然而令我们惊异的却是,反复对比的结果——虽然没有很严格的证明,却有着各方面的越来越多的证据——往往是中医抓住了更为根本性的东西,下面就举几个代表性的例子,请大家鉴别

关于发热

关于发热的解释,西医是以体温调定点上移学说解释的,把发热的原因归结到神经系统体温调定点的改变,可是这种理论只能解释临床上一部分发热,而对诸如五心烦热、潮热等各种各样的发热现象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也不大,而中医对发热则是以卫气的紊乱来解释的,哪一种更对?

仔细考察现代发热理论,体温调定点的改变并不是病毒、细菌等各种感染或非感染因素直接刺激神经的作用,而是通过改变白细胞介素-1、前列腺素等各种体液免疫因子达到的。

也就是说,在发热的机制中常常是免疫先调节神经而不是神经先调节免疫,免疫因素在发热的产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医退热的药物也主要是作用于免疫和炎症因子,而不是作用于神经,这反映了西医理论和实际的某种脱节,而且从临床上看,中医对各种类型的发热治疗效果也要比西医好,理论契合性强,解释更合理,这不由得不让人怀疑,到底是西医神经的解释根本呢还是中医营卫的解释更根本?

关于疼痛

关于疼痛,中医的解释也是以营卫学说为基础的,自古以来就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说法,在《内经》原文中更有着明确的表述,可是这些《内经》以营卫解释的内容西医却总是把它划归到神经里面去,认为是痛觉神经的事,然而纵观疼痛的认识史,从特异痛觉神经末梢学说到型式学说再到最新的闸门控制学说,疼痛的认识似乎随着研究的深入却在离神经的距离越来越远,从某种意义上说,疼痛的最终形成当然和神经乃至大脑有密切的关系,然而疼痛闸门的开启又怎么用神经的功能解释呢?

即使是经过Melzack和Wall修改发展的闸门控制学说,也仍然有许多临床和实验事实得不到明确的解释,最终的结果却是不得不承认:

疼痛的深层次作用机制依然是个没有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