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811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8859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811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811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811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811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811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811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811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811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811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811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811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811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811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1811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⑥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

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⑦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同一回事。

只有艰辛劳动过的奉献过的人,才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16.第二段作者说“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这种“难耐的冷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4分)

17.结合全文,针对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

”为什么故乡能“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

18.如何理解“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这句话的含义?

19.为了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试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16.、

(1)语言的隔阂,文化的迥异,无法与人交流,使“我”如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

(2)“我”感觉像置身于无底深渊的边缘,寂寞,虚空,没有回应。

(4分)

17.①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人朋友,也有他的过去。

②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③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

血、泪和汗水。

18.①对故乡可以失望得滴血,但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因为故乡已经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②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拥有故乡,只有劳动与奉献才会使故乡繁荣富强,血沃之地将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

19.作者主要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家乡与法国作比较,来表现自己的思乡之情。

(2分)

分析:

家乡是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的,而法国是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的。

尽管如此,但故乡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而在法国,我却觉得冷清、虚空、孤寂。

严肃书籍

残雪

我是伴着书籍长大的。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脑子里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即,有些书籍是“严肃书籍”,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得懂的,要等我“长大了”才能接触。

爸爸书架上的那几排书就是“严肃”的,里头有西方哲学,马列主义,最显眼的是那套蓝色布面精装的《资本论》,还有几套大部头的中国古典文学史。

我多年里头司空见惯的事就是,他每天都在读这些书,大部分都是一遍又一遍地读。

在台灯下,这些书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味道,说不出那是什么味道,总之引人遐想。

那时候,我喜欢趁家人不在之际将那些书一本一本地摊到桌子上面细细打量。

我用鼻子凑近了去嗅,用手反复地摩挲。

那些书的装订全都朴素而精致,书里头则布满了父亲的的笔迹,也许,用“仰慕”、“欣喜”这些词都远远不能概括我那种朦胧的、神往的少年心理。

那时我自己也开始读书了,大都是一些通俗书,我是不会将它们归到父亲的书那一类去的。

我如饥似渴,什么书的短期刺激性最强就读什么,读完后那些书就不见了,没有收藏的冲动,也没有条件收藏,大部分书是借来的。

那个时候谁买得起书啊。

父亲的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始终对我有种无言的诱惑,它们的存在让我下意识里感到,某些书籍里头有一个无比深邃的世界。

如果一个人想进入那种地方去弄清某些事,他就得花费掉一生的时间。

那灯下长年累月的夜读,那镜片后面冥思的眼神,当然不是为了装门面,当然也同我读那些通俗书产生的激动是迥异的。

那么,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

那个时候,没人说得出,父亲也说不出,他只是说:

“将来,我的这些书你都要读。

”那么,将来我也会像他一样长年累月面前放着同一本书,既看又不看,沉浸在冥想之中吗?

我不知道。

那一天终究到来了,那是我同文学正式结缘的时候。

我手头也有了几本“严肃书”,并且它们的数目还在慢慢地增长着。

在后来的探索的日子里,我越来越感到,某些书籍是会变魔术的。

在密密麻麻的文字的下面,有一个莫测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称作语言的世界,也可以称作文学、艺术、哲学或人性的世界。

最奇怪的就是对于阅读者来说,这是一个互动的世界,只有你通过冥想的发力真正感觉到了她时,她才会延展,并显出自己的丰富层次。

而如果你的阅读是懒惰的阅读,那么,哪怕你是一个有天分的人,那个奇妙的世界对于你来说也始终处在“偶尔露峥嵘”的阶段。

你进去不了,只能为之叹息。

一名现代读者不但要反复读,反复冥想,甚至还要动笔,在写的当中去拓展被你感到的那个世界。

这是最辛苦,也是最有收获的阅读。

一名高级的具有现代精神的读者其实也是一名侦察,他能够在书籍的树林里根据某些蛛丝马迹发现下面的巨大宝藏。

那些严肃书籍向他发出信息,他自己体内浓缩的精神接受了信息,并立刻产生新的信息。

这种混合的信息引领着他进入精神的隧道,就在那个地方开始了伟大的揭示。

那是既迷惘又清醒的过程,是人与神一次次晤面的瞬间。

那些严肃的书籍都具有这类属性。

我们作为读者,如果想要获得现代阅读的快感,就得从体内压榨出精神,就得去进行那种艰辛的冒险。

你已经有了伴随在身旁的严肃书籍吗?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说明了你是一个真正有精神追求的人。

(2008年4月20日“残雪的博客”)

16.如何理解“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得懂的,要等我‘长大了’才能接触”这个句子的含义?

17.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只要你的身旁有了严肃书籍的“伴随”,“那就说明了你是一个真正有精神追求的人”?

18.本文的题目是“严肃书籍”,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父亲,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9.本文写作特色较鲜明,请至少指出其中一种并加以分析说明。

16.因为“在密密麻麻的文字的下面,有一个莫测的世界”,也是“一个互动的世界”,“只有通过冥想的发力”才能真正感觉到“她”,这是“最辛苦”的阅读,所以说“不是一下子可以看懂的”。

(意思对即可)

17.因为严肃书籍可以使你与“神一次次晤面”,可以向你发出信息,让“体内浓缩的精神接受了信息,并立刻产生新的信息”,而这种“混合的信息”将引领你“进入精神的隧道”,开始“伟大的揭示”。

18.是父亲书架上的严肃书籍引发“我”遐想,是父亲对严肃书籍的阅读让我对严肃书籍产生“神往”心理,也正是父亲的严肃书籍“诱惑”着“甲我”同文学正式结缘;

写父亲,不仅具有铺垫、映衬作用,也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答出作用2分,分析2分。

意思对即可)

19.①先叙后议(卒章见志)。

本文先以记叙的方式,叙述了“我”如何“伴着书籍长大”的成长经历,然后运用议论的方式,表达了“我”对严肃书籍的阅读感受;

最后卒章见志,阐明了人的精神追求需要严肃书籍的观点。

②线索分明。

全文以“我”对“严肃书籍”的认识为主线,既叙述了“我”“伴着书籍长大”的成长经历,又充分表达了“我”对严肃书籍的阅读感受、以及阐明了人的精神追求需要严肃书籍的观点。

停靠点

李汉荣

在这个加速旋转的世界上,人们很难找到完整的、纯真的、恒定的东西,来安妥自己的心。

商业不停地制造和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在诱惑小女生和小男生们慷慨地向时尚投去大量的眼球、激情和金钱后,时尚制造者们很快又设计出另一些时尚,诱导新一轮消费狂潮。

时尚的海滩上,堆积着许多狂热的眼球和激情的泡沫。

浪潮漫过来又漫过去,被洗刷的海滩空空荡荡,而在高处,资本正端坐在豪华别墅的沙发上,清点潮水送来的巨额利润。

这个商业的星球不会有什么奇迹和神话。

所谓奇迹,不过是一个穷人和一个不太穷的人一夜暴富的故事。

所谓神话,不过是在财富的赌场上如何成功地进行巧取豪夺。

房地产商说又为我们开发了一个天堂,等到你贷款去购买了了一个天堂的套间,住进去,才发现你每天的日出已被推迟了一个小时,因为,太阳,被前面更高的楼房、更高的天堂挡住了。

又据说盛产羊毛的草原是一个天堂,你长途跋涉去那天堂看了一眼,你看见了那些瘦骨嶙峋的羊,那些在沙漠边缘嚼着草根瑟瑟发抖的羊,为人类制造温暖的它们,是如此的寒冷和无助。

它们光秃秃的身体,我们暖融融的冬天……

似乎已没有恒定的事物让我们动荡的内心获得安妥。

走在路上,看见一棵古老的树慈祥而大气地站立着,浓阴匝地,巨冠蔽日,我好像看到了从千里之外走过来的祖先,一位忠厚的有着无限阅历和深情的祖父,于是我停下来,坐在树下,安静地靠在树身上,像靠在祖父的身上,倾听它深长绵软的呼吸,我那漂泊无依的心,我那悬空的心,终于踏实地停靠在一个厚实的胸膛,那胸膛并不只是我自己小小的胸膛,而是一个更宽广更深厚的胸膛——天空、土地、历史、记忆,由一棵古树汇合成一个完整辽阔的胸膛,我迷乱无定的心,在这个巨大胸膛里均匀地跳动。

过了几天,或者过了几月,我又去拜访那棵古树,已再找不到它的身影,据说它遭雷击而死,又据说被害虫蛀死,又据说被开发商伐掉——总之,它已经消失了,它见证过的千年岁月也随之消失。

在它的废墟上,将崛起一座商业的天堂,一座高尚住宅楼正拔地而起。

古树死了。

祖父死了。

祖先死了。

那条清澈温柔的小溪,明天就有可能被烈日蒸发。

那只擦过我肩膀飞过去的可爱燕子,后天黄昏还可能被我发现,但我看见的只是它躺在污水滩上的遗体。

远山的那峰积雪,它一次次将我无处投靠无处逗留的目光遥遥地接住。

我惶惑躁乱的心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停靠的秘密地点,那安静的白色似乎降低了这个发着高烧的世界的温度,心,在适度的寒冷里变得安静而宽阔,不急于奔赴什么,就停在它自身的空白里,这一刻,心,虽然无所事事,却回到了那本然、透明的状态,古人说的“本心”,大约就是这个时刻的那颗心吧。

但是,过不了一两年,甚至过不了半年,就在今年夏天,那峰积雪,那峰积攒了千年,明亮了千年,被无数双眼睛眺望了千年的积雪,将永远地融化、消失,那座山将显露出石头的狰狞而荒凉的面目。

目光失去了这秘密停靠的地点,它变得更加游移而惶惑,有时,就找一本古书,在那些清澈、亘古、凛冽的句子里,让眼睛和心,获得片刻镇静和抚慰。

在越来越热的世界上,我的心越来越躁,越来越慌,也越来越荒。

生存的地址不断地变成遗址,记忆的圣地不断地变成废墟。

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真不知道那么多的人,无数的人,在这不断毁损、灭绝的世界上,在这不断废弃、破碎的生存里,是怎样为自己的心找到一个停靠点?

那么我呢?

我的停靠点又是什么?

(选自2008年1月《散文》)

16、从全文看,题目中“停靠点”的含义是什么?

17、统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说“人们很难找到完整的、纯真的、可靠的、恒定的东西,来安妥自己的心?

”请分条作答。

(4分)

18、作者在第⑨自然段中着力描写自己停靠在那棵古树上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19、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大量负面的社会现象,有人说这样写使文章基调太过灰暗,是不可取的。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16、指的是能够寄托人类精神并能提升精神境界的事物。

(2分)可以是给人类带来崇高精神慰藉的和谐自然,(1分)可以是给人类高尚文明提供依托的社会文明。

(1分)

17、

(1)产业化大潮带来的形形色色的思想使人们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从而导致精神迷失(2分);

(2)经济的高速发展破坏了和谐的自然和崇高的人类文明(2分)

18、

(1)从正面表明了停靠点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找到心灵停靠点的渴望;

(2分)

(2)和古树、雪峰等理想停靠点的消失带来的困惑形成对比,深化了主题。

19、示例一:

同意。

作者一味地列举社会负面现象,让人看不到社会发展中的亮点(3分),容易导致人们对社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难以激发出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3分)

示例二:

不同意。

作者之所以列举了大量负面的社会现象,就是为了充分暴露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警示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3分)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3分)。

(言之成理即可)

故乡的芦花

李笙清

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

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

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

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

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

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

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

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

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

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

间或有水鸟扑愣愣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

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

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

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

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

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

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

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

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

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

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

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

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关的工艺品,竞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

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

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

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16.作者突出描写了水乡女子哪些动人的生活场景?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7.从标题看,文章应着重写故乡的芦苇,实际上,文章更多地回忆了故乡的人和事。

作者是如何将芦苇与人事巧妙地联系起来的?

18.文章结尾说故乡的芦花“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19.这篇散文富有诗意美、人情美,请结合五、六两段,就其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作简要的赏析。

16.生活场景:

织网,采菱,摘莲,编织。

(答对一点给1分)

17.①以芦苇作人物活动的背景;

②以芦苇的生长过程为叙述的线索;

③以芦苇刻画(映衬、象征)水乡女子。

(答对一点给2分)

18.对故乡自然纯朴、宁静淡泊生活的怀念;

对母亲及水乡女子勤劳品格的赞美;

对水乡人们之间那种纯朴、自由、恣意的感情的欣赏;

也有对芦苇减少流露出的淡淡忧虑。

19.表现手法主要是衬托,以芦花衬托女子的美丽,以男子的粗犷、笨拙衬托女子的柔美、灵巧。

另外,还用到借物抒情等手法。

(“表现手法”表述准确给2分,“赏析”到位给2分)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

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

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

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

《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

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

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

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

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

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

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

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

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

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

我也如是。

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

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

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

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

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有删节)

16.文章的题目是“寂寞书院冷”,请结合全文概括“冷”字在文章中有哪几层含义?

17.作者写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什么?

18.结合语境,谈谈画线句子在文章中的寓意。

19.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16.一是书院的冷清,二是历史文化.高尚精神受到冷落,三是作者感到心寒。

17.用嵩山和少林寺游人如织的热闹,反衬嵩山书院的寂寞,表达对历史文化.高尚精神遭到冷落的激愤,对功利世俗的抨击。

(4分,反衬手法及作用各占1分,深层用意2分)

18.古柏就是书院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的象征,永远生机勃勃,虽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厚重而有底蕴。

(大体意思对即可。

难点在对“见证”和“伴侣”的理解上,应结合上文考虑。

答出“象征手法”得2分,答出象征意义得2分)

19.要继承书院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2分)不向世俗的物质主义低头,(2分)坚守清雅.怡然.旷达的高尚精神品格。

(2分)(大体意思对即可。

这是对全文旨要的总括,最后两节也是作者思想的真实流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