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6407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x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一、2004年产业发展回顾

2004年,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注重“五个统筹”的宏观发展思路的导向下,贵阳市抓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为突破口,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成效显著。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4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7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3.24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8.62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6∶50.4∶42调整为7.2∶52.6∶40.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0%,35.8%。

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保持并巩固了绝对领先的地位和状态,仍然是支撑贵阳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这种结构变化趋势是符合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和客观市情的,应是一种合理的发展势态。

从三次产业具体情况看:

第一产业增长迅速,质量提高。

一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保障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指导下,贵阳市结合市情特点,立足于“城郊型、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定位,围绕“农民增收”的基本目标,抢抓西部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4%,增长率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从农业结构构成看,农、林、牧、渔、服比重由上年的63.9∶1.3∶31.4∶1.3∶2.2调整为63∶0.9∶34.2∶1.3∶0.5,附加值较高的种养殖业发展加快,比重增加。

总体来说,农业结构层次得到提升,发展更趋合理;伴随着农业“优质、高效”的结构化调整进程,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实现增收。

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扩张势猛。

在中央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贵阳市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卷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轮胎等橡胶制品、现代中药等行业发展加快,增势强劲。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4.88亿元,增长17.6%,产品产销率达96.1%。

从轻重工业构成看,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其增加值比重占41.4%;重工业增长相对稍慢,但其基础好、基数大,增加值比重仍占到58.6%(轻工业实现增加值68.21亿元,增长19.56%;重工业实现增加值96.67亿元,增长16.1%)。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仅基数大,而且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增长快于其他经济类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实现增加值111.56亿元,增长21%;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81.69亿元,增长1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0.38亿元,增长15%)。

从所有制结构看,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增长加快,远远高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其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58.30亿元,增长23.70%;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16.77亿元增长19.95%;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48.11亿元,增长12.16%)。

另外,高技术工业增长加快,规模呈逐步扩大之势,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7.5%(高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2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3%)。

总体来说,工业经济中的一些基础性或主导性行业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趋好,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有所增强,进一步发挥了推动贵阳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第三产业持续增长,发展稳定。

一年来,贵阳市第三产业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实现增加值17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长速度较上年略有提升,对GDP的贡献也由上年的4.7%上升到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9%。

从第三产业的内部行业看,除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大的波动外,其他行业均保持了平稳的增长。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9.25亿元,同比增长12.5%;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3.82亿元,同比增长12.2%;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0.16亿元,同比增长15%,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5.76亿元,同比增长11%,增长速度比上年低了近10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9.63亿元,同比增长11.9%。

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几大类价格指数,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6.9%,成为继食品类价格上涨后又一带动贵阳市物价总体上升的重要因素。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分别下降105%、2.8%、3.1%。

总体来说,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新型服务业得到发展,传统服务业得到巩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整体水平实现提升,逐步满足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业的需要。

二、2005年产业发展展望

2005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在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等宏观政策环境下,尤其是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做表率、走前列”、“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指示精神的鼓舞下,贵阳市迎来中央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又一次机遇,在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卫生等社会事业、循环经济建设等方面将会有一个大的进展,贵阳市产业发展前景会更加趋好。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三次产业保持稳健增长,其中二产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预计三次产业比重与“十五”计划“6.2∶52.3∶41.5”的目标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为三产比重增长缓慢不能达到目标要求。

今后一段时期的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更趋弱化,二产比重继续上升,三产比重保持稳定,“二三一”结构形态将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期。

(一)第一产业

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的农村经济工作精神,以《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实施意见》[筑党发(2005)12号]为具体指导,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抢抓机遇,创新思路,制定强有力的工作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全市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的全面完成。

预计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达到34.69亿元,力争增长8%,达到35.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8%,达到3110元;预计主要产品产量:

粮食总产量55万吨,与2004年基本持平;商品蔬菜上市量36万吨,比上年增长3%;油菜籽产量6万吨,比上年增长2%;肉类总产量16万吨,比上年增长5.54%;禽蛋产量1.4万吨,比上年增长4.47%;牛奶产量2.5万吨,比上年增长1.1%;水产品产量1万吨,比上年增长6.6%;水果产量6万吨,比上年增长3.62%。

乡镇企业增加值11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工业增加值5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实交税金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出口产品交货值7.56亿元,比上年增长8%;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30万人,比上年增长4%。

围绕以上工作目标,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以“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为主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二是以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按照“产品调优、规模调大”的思路,围绕城郊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特点,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

四是抓好农村人力资源适用技术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实现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五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

六是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管理体系。

七是加快农村扶贫进程,切实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

(二)第二产业

全市工业发展将着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将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加大技改资金投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14%,力争15%。

技术改造投资确保达到13%的增幅,完成69亿元投资,力争增长17%,完成71亿元投资。

发展重点:

一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按照“支柱产业做大,高新技术做强,传统产业做精,劣势企业淘汰”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铝工业、磷化工、卷烟工业、特色食品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现代中药业、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开阳磷矿、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清镇市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重点鼓励发展磷化工的高浓度磷复合肥、磷精细化工及磷化工综合利用深加工产品;氧化铝、电解铝及铝的深加工产品;中药现代化及生物制药的新药开发和GMP改造;特色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品等。

积极推进贵阳卷烟厂异地改造,抓好南方汇通微硬盘及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等项目达产增效,开工建设中铝贵州分公司氧化铝扩产改造、振华集团片式开关生产线等重大项目。

抓紧实施威门药业、新材料矿业公司等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二是有重点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结合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的实施,构筑贵阳市微硬盘、苗药研发工程中心,建设微硬盘、新型元器件、海信家电、新材料基地。

抓好微硬盘1英寸、1.8英寸系列产品、永青示波器厂ERP系统、矿山机械厂JYL200G全液压高速挖掘机等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项目投产达产,以核心技术带动下游生产,形成产业链。

抓好圣济堂“国家二类新药格列美脲”、北极熊“天然薄荷有效成份超声波水溶解技术生产薄荷水”等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

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抓紧实施“1050工程”,推动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资重组和国企改革步伐。

继续按照筑党发〔2003〕35号文精神,以产权制度为突破口,实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和国有资本良性运营的改革重组“三年目标”。

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多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裕人员,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四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措施》和《贵阳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办法》文件精神,引导好、服务好非公有制经济,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协调配合使用好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建立科学有效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标体系,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进一步支持西洋肥业、益佰制药、老干妈等一批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优。

力争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7%,总量达21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42%。

(三)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将围绕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个目标,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三产内部结构,进一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好生产生活两方面的服务。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旅游业、社区服务业、贸易业、房地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继续发挥第三产业作为我市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发展重点:

一是抓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

着重抓好五里冲水果批发市场、三桥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贵阳市老年康复公寓、贵阳市保姆家政等重点技能培训项目、贵阳市农资新型营销网络、贵阳市谷丰粮油批发市场、有色金属物流市场一期工程建设、金阳商贸走廊等的建设,做好项目监管,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二是扩大产业吸纳就业能力。

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所及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推进金保二期工程投入实际运行,做好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所联网运行工作,强化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强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探索实践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的机制等。

三是逐步构建绿色消费体系。

加快“三绿工程”建设,强化“菜篮子”商品安全管理等。

四是加快旅游业发展。

积极支持各类旅行社规范、健康、快速发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五是激活传统服务业。

充分挖掘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潜力。

六是发展新型服务业。

发展社区服务和公共服务业,积极扩大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8.9%,第二产业增长29.0%,第三产业增长36.6%。

在此次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复苏过程中,石油和化工行业作为重要的基础行业也受益颇多,但由于整体需求低迷、产能过剩,石化行业自身投资增速明显放缓。

对外贸易持续大幅下降,贸易顺差略有减少。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9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5%。

其中,出口5215亿美元,下降21.8%;进口4246亿美元,下降25.4%。

贸易顺差969亿美元,同比减少21亿美元。

出口形势持续恶化将影响石化行业的整体回暖。

虽然我国经济正在企稳回升,但国内外有效需求不足、出口下降和产能过剩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能否真正企稳、并进入上升通道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全球和我国普遍产能过剩、产品价格存在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我国短期内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大于通胀压力。

在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带动下,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经济有望继续恢复性增长。

但对于目前经济运行出现的回升态势还不能过于乐观,我国经济真正走出低谷、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还有待于世界经济转暖和国内制约经济增长的深层次矛盾缓解。

对于石化行业而言,由于产能过剩,今后一两年内如何保证较小的亏损度和适当的利润率将是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图32006年-2009年我国GDP累计增长率

注:

①累计同比增长率按不变价格计算。

②2008年季度数据已调整为最终核实数。

③2006年一季度开始,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将“农林牧渔服务业”从第三产业调整到第一产业。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1.2政策环境

今年二季度,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石化行业低迷时期部分子行业的结构性矛盾也进一步显现,国家适时出台石化产业振兴规划细则、落后产能淘汰规划、出口退税、反倾销等政策措施加快化工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调整振兴,保护国内市场,助力石化企业应对危机,渡过难关。

此外,发改委发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并在国际油价变动之际根据新机制适时调整成品油价格,有利于成品油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

1.2.1加快石化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调整和振兴

1.2.1.1我国将加快淘汰石化行业落后产能

5月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划目标,明确了未来三年我国钢铁、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和石化等五大产业的产能淘汰指标。

其中,石化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领域是炼油、化肥、农药、电石、甲醇等。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对炼油业将采取区域等量替代方式,到2011年,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

对化肥行业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淘汰技术落后、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产能。

对农药行业依据行政法规,淘汰一批高毒高风险农药品种。

加快淘汰电石、甲醇等产品的落后产能。

严格控制甲醇、烧碱、纯碱等产能过剩产品项目建设。

近年来,我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石化行业的落后炼油能力已经淘汰1000多万吨。

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我国工业生产出现大幅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

目前多数工业行业都比较低迷,淘汰过程中的阻力较小,此时淘汰落后产能是个相对较好的机会。

对于炼油业来说,发改委要求淘汰和引导转型的装置绝大多数集中于广东和山东等地区的地方炼厂。

一直以来,国内民营地方炼化企业、炼厂承担着国有炼化企业的有效补充的角色,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差,产业链条短,整体实力较弱,在政策支持上处于弱势地位。

按此次发改委发布的炼油装置产能淘汰规划,到2011年,规模不达标、环境污染严重的炼油企业必将遭到淘汰。

化肥、农药、电石、甲醇、烧碱、纯碱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也比较突出,落后产能淘汰规划的出台将加速这些行业的调整进程,行业内规模小、技术落后、环保要求不达标的企业都将面临淘汰。

1.2.1.2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全文颁布

5月18日,《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简称《规划》)在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这是继2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这一规划后,国家正式公布规划的完整内容。

《规划》共分石化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四大板块,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1年。

《规划》提出到2011年,我国原油加工量达到40500万吨,成品油、乙烯的产量分别达到24750万吨、1550万吨,化肥产量达到6250万吨(折纯),钾肥产量达到400万吨(折纯),高浓度化肥比重提高到80%;成品油“南油北运”的状况得到改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建成3-4个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煤化工盲目发展的势头得到遏制。

同时,《规划》提出要完善化肥储备机制,落实油品储备,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等政策措施,并明确了淘汰落后产能,开展煤化工示范,支持企业重组等重大任务。

此次最终发布的细则与2月19日公布的六条框架性意见相比变化不大,对石化行业短期影响有限。

由于石化产业的景气度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因此目前来看,我国石化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下游需求低迷,只有落实扩大内需的政策,推动整个宏观经济真正好转,下游行业回暖,才能拉动石化产品的消费,使石化行业走出困境。

从中长期来看,《规划》不仅针对石化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提出了相应措施,而且对未来三年石化行业的发展重点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强调加快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有利于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规划》既与石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相配套,同时又为“十二五”产业规划作了良好铺垫,对我国石化产业发展是重大利好。

1.2.1.3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进出口贸易环境

(1)解禁18种加工贸易禁止类石化产品

6月3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2009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对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进行了调整,剔除了18种石化产品,包括液化天然气、液化丙烷、直接灌注香烟打火机等用液化丁烷、其他液化丁烷、其他直接灌注打火机等用液化燃料、其他液化石油气及烃类气、气态天然气、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水溶液,液体烧碱、砷化锌、砷化镓、二氟一氯甲烷、1-氯-2,2-环氧丙烷(表氯醇)(进口甘油出口环氧氯丙烷除外)、1-氯-2,3-环氧丙烷(表氯醇)、合成靛蓝(还原靛蓝)、锌钡白、安装玻璃用油灰等,此外,漆工用填料中仅允许环氧树脂出口。

金融危机影响仍在继续,世界化工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短期内国内市场需求大幅扩大的可能性不大,我国化工行业的出口压力仍然很大。

此次调整,旨在继续严格禁止高排放、高能耗化工产品加工贸易的同时,将确实不属高排放和高能耗的化工产品从禁止类目录中剔除,这对进一步增强化工企业信心、保持外贸稳定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2)调整出口退税率和出口关税促进出口

再次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

6月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再次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涉及我国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总计2600多个10位税号的商品。

其中,涉化产品有甲醇、农药、塑料和橡胶制品等。

此次涉化商品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分为三个档次:

三氯杀螨醇和杀螨醇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碳酸盐及过碳酸盐、无环烃全卤化衍生物(指仅含氟和氯的)、甲醇、克百威、松香盐及树脂酸盐、松香或树脂酸衍生物的盐(松香加合物的盐除外)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按17%征税的八氯二丙醚、二氯异丙醚和其他无环醚及其卤化等衍生物提高到15%。

此外,部分塑料及其制品的出口退税率均提高到13%。

另有部分橡胶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从去年11月至今年6月,我国出口已经连续8个月下滑,形势异常严峻,我国已经多次通过提高商品出口退税率来刺激出口。

不过,从目前情况看,提高化工出口退税率虽然能够刺激化工产品的国外需求,但由于发达国家市场持续低迷,因此短期内该政策对外需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基本仍限于对市场信心的短暂提振,但长期来看对化工行业发展有利。

 

化肥出口关税调整短期对化肥行业整体影响较小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6月19日宣布,自2009年7月1日起,取消部分化肥及化肥原料的特别出口关税,主要包括黄磷、磷矿石、合成氨、磷酸、氯化铵、重过磷酸钙、二元复合肥等,共计27项产品。

同时,对黄磷继续征收20%的出口关税,对其他磷、磷矿石继续征收10%-35%的出口暂定关税,对合成氨、磷酸、氯化铵、重过磷酸钙、二元复合肥等化肥产品(包括工业用化肥)统一征收10%的出口暂定关税;调整尿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3项化肥产品征收出口关税的淡、旺季时段,将尿素的淡季出口税率适用时间延长一个月,磷酸一铵、二铵的淡季出口税率适用时间延长一个半月。

由于目前国际化肥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国内企业出口意愿不强,因此降低出口关税短期并不能促进化肥出口迅速回升。

同样,在延长淡季出口的情况下,这一政策对化肥的出口拉动作用也并不明显,因此从短期来看,除非国际市场低迷真正改善,否则我国化肥出口形势仍将十分严峻。

长期来看,本次出口关税调整的目的既是为了扩大出口,也希望能让整个行业由上半年的平淡转换到景气状态。

这既可以在旺季保证国内需求得到满足,又可以在淡季促进企业出口,改善经营状况,将对化肥行业构成长期利好。

虽然关税政策的调整能够阶段性地改善化肥企业盈利,但是行业能否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还需看落后产能的淘汰、行业竞争格局的优化等更深层次因素的改善。

从对具体化肥品种的影响来看,此次政策对于主要的氮肥品种尿素的出口关税基本没有变动,而延长一个月淡季时间,短期来看对氮肥出口影响不大。

我国约70%钾肥由国外进口,钾肥定价权掌握在国外垄断企业中,此次关税调整不会对钾肥出口有实质性影响。

重过磷酸出口关税取消淡旺季区别,统一降低至10%,关税降低后,我国磷矿资源优势将得以体现,磷肥出口形势好转的可能性较大。

同时复合肥也是本次关税调整力度和广度较大的化肥品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