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6437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docx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1、定义:

广义:

指研究教育实践找那个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

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学科性质:

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1、**研究对象:

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2、学科体系:

(4内容、5要素、3过程)

①四大基本内容:

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②五种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③三个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我国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

①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学科体系

②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1、创建: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

①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乌申斯--《教育人类学》——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卡普捷列夫出版世界第一本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科书

②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

弗洛伊德,杜威实用主义“做中学”,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廖世承编制的《教育心理学》

③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布鲁纳--课程改革论,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列昂节夫的学习活动理论,梅钦斯卡娅的联想—反射理论

④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主要表现:

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p38

3、发展趋势:

①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②关注影响教育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

③关注实际教学策略与元认知的研究

④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1、创建:

①教育心理学的结构性分化(作为一个分支正式独立)

②学前教育学科的结构性整合(学前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结合起来)

2、发展历程:

①学前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卢梭《爱弥尔—论教育》(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费斯泰洛奇创造了直观教学法。

②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实践研究:

欧文“幼儿学校”(被誉为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萌芽);福禄培尔—创立了第一所现代幼儿园,形成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蒙台梭利—幼儿之家

③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社会建构论

3、发展趋势:

研究内容的多元化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研究程序的规范化研究内容的本土化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

1、学科性质:

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偏重应用性学科

2、学科体系:

三部分:

幼儿学习心理、幼儿教学心理、幼儿教师心理

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

1、基本任务:

理论建构:

建设具有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体系

实践指导:

服务于学前教育改革,服务于教师自我教育

2、作用:

测量与描述、预测和控制、理解和说明p46

第二节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得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2、分类:

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正式观察与非正式观察p47

3、常用的观察方法:

时间抽样观察、事件抽样观察p48

二、实验法

1、研究者根据假设,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2、分类:

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p49

三、调查法

1、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2、分类:

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原因调查、追踪调查p51

3、常用的调查方法:

问卷法、访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情境法

四、测量法

1、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以此揭示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分类:

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p52

第二章幼儿教师心理

第一节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概述

一、幼儿教师能力结构

1、教师能力含义:

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

2、教师能力层次:

宏观:

观察和了解儿童、组织能力、向儿童进行教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艺术表达能力、教育评价能力、自学能力

微观:

各领域教育能力(如健康领域)

3、教师能力种类:

观察与领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组织管理、教育科研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1、教师人格含义:

指教师个人稳定、持久的整体素质,是教师个人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核心是教师的德行品质、专业精神。

2、教师人格特点:

同理心强,富于爱心有恒责任,细心周到

外向乐群,和蔼可亲情绪稳定,自制力强

想象力强,敢于创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三、幼儿教师角色

1、角色定位:

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变

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研究者转变

权威的统治者向平等的合作者

2、职业角色:

执行者、治疗者,辅助者、解放者

3、角色结构:

①教师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②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

③教师是幼儿的榜样④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第二节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

一、情绪劳动的界定

情绪劳动:

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以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

二、教师的情绪劳动

①教学是以人际互动为基础

②在教学中教师的情绪是负载着特定功能的

③教师的情绪活动处于控制之中

三、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特点

①幼儿组织氛围②幼儿教师职业承诺

③幼儿教师的人际互动和人际行为④幼儿教师的薪金待遇

四、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

1、踢猫效应:

指人的不满情绪和坏心情,一般会沿着由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由金字塔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2、情绪管理:

在客观认识自我情绪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建立科学的情绪宣泄和控制机制,自觉克服和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

五、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症

1、职业压力:

①保教工作负担过

②幼儿园安全责任巨大

③工作上面临不断磨难的困扰

职业压力症状及成因p69

职业压力的疏解p69-p70

第三节师幼互动与幼儿教师心理

一、师幼互动

1、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活动。

(广义:

包括幼儿园所有情境中发生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狭义:

特指发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2、互动类型:

①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与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

②言语型师幼互动与非言语师幼互动

3、互动行为的因素:

①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气质倾向与行为特征,早期人际关系经历)

②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教育观念、教育水平、反省能力、)

③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④师幼互动行为的内部特征

4、应激:

指人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

5、应激三个阶段:

①警觉阶段:

引起机体的警觉反应和低水平的抵御,随后调动机体的防御机制进一步的抵抗

②抵抗阶段:

通过改变适应的程度进行抵抗

③衰竭阶段:

由于持续的适应性反应无效而造成衰竭,并产生生理与心理是的崩溃

6、幼儿教师应激的成因:

①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良

②幼儿教师的角色冲突

③社会人际关系压力

对策:

①悦纳自己,善待自己②友善待人,乐观对事

③自我放松,自我疏导④尽力保持以问题为中心

二、有效互动型教师的心理特征

①教师对幼儿宽容尊重②教师的情绪安全

③教师的职业态度④教师的教学风格⑤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培养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界定

教师专业成长:

又称教师专业发展,通常指所有旨在形成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品质的活动。

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①根据弗勒:

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儿童阶段

②根据本尼尔:

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新手、精熟阶段、专家阶段

三、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

1、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区别(详情见p76)

①活动计划的差异②活动过程的差异③课后评价的差异

2、如何缩小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异(p77)

①训练新手②对教学经验的反思③外部支持

3、专家型幼儿教师的成长

①具备一定的教育监控能力②加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4、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应对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有效性

5、提高自我效能感

①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

②替代性经验,通过观察学习或想象那些和自己能力接近的教师教学,也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

③他人言语劝说和评价,特别是鼓励

④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第三章学习的概述

第一节学习的概念

一、学习的含义

1、一般含义:

①广义:

有机体(人和动物)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心理变化。

②狭义:

主要指人的学习

2、学习的四个特点:

①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

②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的习得性活动

③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

④不能把个体一切变化都归之为学习

3、人类的学习:

①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②是通过语言交际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③是有目的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4、学生的学习:

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③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做准备的

5、儿童的学习:

指儿童在教育环境找那个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动。

6、儿童学习的特殊性:

①不断自我改变,自我更新的发展过程

②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

③是后天习得,不是生理成熟,衰老等因素导致的

④具有稳定性

7、儿童学习的特点:

①是在学习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的

②儿童的学习具有间接性

③必须依赖教师的指导帮助

④儿童的学习是高效的

⑤学习的内容是全面的

⑥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三、学习的分类

1、雷兹兰的进化水平分类:

反应性学习、联结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象征性学习

2、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雷伯)

内隐学习:

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

是有意识的、做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要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第二节学习理论

一、学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学习理论的产生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是主要研究动物的学习过程,以动物实验为基础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二是学习实验均是为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实验;三是都解释了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尚不能恰当地说明学生间接经验的学习。

2、学习理论的发展: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二、行为学习理论(刺激与反应S—R)

1、把环境看作刺激,把伴随而来的有机体的行为看作反应。

华生在1913年发表了《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2、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1988年)p91

学习三大定律: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3、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1902)p92

学习律:

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4、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论p92-p93

5、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论(R-S)p93-p94

①应答性条件作用学习:

指个体行为中本来就具有某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现经过刺激刺激替代的方式,从而建立起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②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

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与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三、认知学习理论

1、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苛勒)p96

2、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1)知识学习分类

①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②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③机械学习:

指获得任意的、人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④有意义学习:

指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⑤根据学习的学习内容及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把有意义学习分为: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

简称组织者,指先于新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种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都高于新学习材料的引导性材料,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知识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桥梁。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根据学习活动的发展程度分为: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

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

原理学习、问题学习

(2)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分为: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态度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皮亚杰)

1、对学习的理解: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新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2、对学习者的理解:

学习者任何时候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

3、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的假设或解释,并不是问题的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

第三节学习的过程

一、中国古代的学习过程观

两条主线:

一是围绕智力因素展开的,包括学、思、习、行在内的生理条件对“知行统一”过程发生的作用。

二是围绕非智力因素展开的,包括情、意、为主的心理条件对“知行统一”过程发生的影响作用

二、信息加工的学习过程观

1、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式p101-p102

学习由加工、预期、执行控制三个系统协调活动的过程

2、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型p102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观

1、基本观点:

①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输入信息的解释

②人们生成所知觉事物的意义是,总是与以前的经验相结合。

3、学习生成过程:

生成、动机、注意、先前经验

第四节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界定

1、含义:

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特征:

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迈克卡)p105

①认知策略:

复述、精细加工、组织

②元认知策略:

计划、监控、调节

③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学业求助

三、儿童学习的常用策略

1、儿童学习策略的发展(三个阶段)

①儿童不能自发地产生策略,即使别人教给他们某种策略,他们也不能有效地使用

②可以在他人的指导下学会某种策略,从而提高认知活动的反应水平

③可以自发地产生并有效地使用策略

2、常用的策略:

复述、组织、表象加工

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婴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1、婴儿学习:

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2、婴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①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

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减少的一种现象

去习惯化:

指在习惯化形成以后,由于一种新的刺激的出现,个体的注意力立刻转向新刺激,对新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

②操作条件反射:

在教育者影响下婴儿形成的条件反射学习的方式,以奖励某种行为作为重点

3、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①学习图式:

简单图式、混合图式、社会性图式

②因果关系

③使用工具:

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将养育者作为工具、将物体作为工具

④理解空间

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1、幼儿学习:

指幼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2、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①换位(邱纳—两个刺激条件的换位实验)

②辨别换位学习(肯特勒—辨别换位学习测验)

③概念学习(奥斯勒,菲维尔)

④解决问题的学习(维尔—问题解决测验)

⑤偶发学习

3、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1)观察模仿学习(主要学习方式)

(2)语言理解学习

(3)操作尝试学习(重要的学习方式)

①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②幼儿的操作学习还可以弥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

③幼儿的学习很多体现在运动方面,而操作学习是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最为重要的方式

④操作学习会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

4、操作学习可以分为:

手把手操作、尝试错误的操作

模仿示范的操作、反复练习的操作

第二节、幼儿学习的途径与类型

一、幼儿学习的途径

两个途径:

一是指向周围环境的及物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二是借助人际互动完成学习(在关系中学习)

1、活动中的学习:

①活动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②游戏是幼儿进行学习和发展社会性、情绪及认知能力的基本活动

2、关系中的学习:

①同伴游戏中的学习②交往学习

③合作学习④冲突中学习

三、幼儿学习的类型

1、按学习内容分为:

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2、按学习方法分为:

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第二节幼儿学习的特点

1、特点:

活动性与游戏性直观性与操作性

指导性与模仿性情绪性与依存性

2、幼儿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原因

①学习主动性需要成人保护②学习积极性依赖兴趣激发

3、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表现:

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4好)

第三节、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学习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1、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①学习需要以个体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

②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2、学习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

②通过学习获得各种经验,并运用各种经验去调节人的行为,从而不断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影响学前儿童学习的内部因素

1、脑的发育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①脑的神经系统发育

②关键期(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个体做好最充分准备来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发展时期。

2、认知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①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3、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①自我中心性②只能片面的看事物

③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④无逻辑的转化推理

⑤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⑥能做出延迟模仿

⑦能进行象征游戏

4、认知发展与儿童学习的关系(发展为主,学习为辅)p132

5、动机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p134

①学习动机:

是发动,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

分类: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辅助性动机与主导性动机

②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强弱会影响学习的成效

三、影响学前儿童学习的外部因素

1、学习情境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①学习情境:

指主要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高效学习的方式

②学习情境与学前儿童学习的关系p135-p136

2、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①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鲍德温为家庭教养方式划分两个维度:

情感温暖—敌意和依恋—干涉

学者白燕:

启发诱导型、溺爱骄纵型、放任自流型、专制型

刘金华:

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

3、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①学习品质:

指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

②首先,倡导启发诱导性的教养方式。

其次,父母转变自己对孩子的教养类型,尽量减少溺爱骄纵型教养方式,既要爱孩子,又要适当对孩子放手。

最后,遏止放任自流型和专制权威型,这种方式比较极端,教养方式不足取。

第五章幼儿知识学习与教育

第一节知识及其学习概述

一、知识概述

1、知识:

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知识的类型

(1)安德森依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分为:

①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②程序性知识(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么进行推理、决策或解决某类问题等)

(2)波兰尼依据知识与言语的关系,分为:

①显性知识(用“书面文学、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通常是用言语等人为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的,又称为“言明的知识”)

②隐性知识(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

3、知识的表征:

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现形式和组织结构

4、表征方式:

概念、命题、表象、图式、产生式p147-p149

二、知识学习概念

1、知识学习:

(广义)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

(狭义)间接经验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知识掌握过程

2、知识学习的类型:

符合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3、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的生成和理解、知识的整合与深化、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①知识的同化:

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对新信息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

②知识的顺应:

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

第二节知识理解与幼儿教育指导

一、知识理解概述

1、知识理解:

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

它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中心环节。

二、幼儿的知识理解及教育指导

1、知识的情境性与情境性教学(布朗、柯林斯、杜吉德提出“情境性学习”)

2、材料的直观性与直观教学

①实物直观②模像直观③言语直观

第三节知识整合与幼儿园教育指导

一、知识整合概述

1、知识整合:

即知识的系统化。

实质是将互相关联的知识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

2、知识整合的过程:

也就是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即把零散知识转化为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的过程p155

二、幼儿的知识整合及其教育指导

1、幼儿知识整合的可能性与重要性

①知识整合有利于幼儿知识结构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知识整合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认识潜力

③知识整合有利于培养幼儿用深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

2、知识系统化教学(一日生活经验的合理整合)

知识系统化教学:

是在儿童先前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发现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概括出本质规律,且以该本质规律为中心环节,将其它零散的知识按层次连接为体系的过程。

①学习活动中的知识整合

②生活活动中的知识整合

③游戏活动中的知识整合

第四节知识迁移与幼儿教育指导

一、知识迁移概述

1、知识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知识迁移的因素

(1)来自学习者的因素

①学习者的学习心向

②学习者已有知识的丰富程度与概括水平

③学习者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分析概括水平、元认知水平、定式的作用(促进与阻碍)

(2)来自学习对象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目标的相似性

二、知识迁移的实现:

为迁移而教

①教给幼儿基本的原理、概念,鼓励幼儿概括活动经验

②使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找到学习情境和真实生活问题中的共同要素

第五节幼儿概念学习与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