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6754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docx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精编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

(农业畜牧行业)第九讲推进农业现代化(讲稿袁制)

第九讲: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2010.11.7.

教学目的

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进壹步掌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更加明确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党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政策。

教学难点:

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

教学内容:

壹、“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二、“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

壹、“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壹)重大任务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壹项重大任务。

(二)三农地位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什么是“三农”问题?

即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也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困难;农业产业结构落后、效率低下、发展缓慢;农村组织机构臃肿、税费负担沉重、市场体系滞后、人口大量过剩。

其中,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村问题是保障;农业问题是基础;“三农”问题的核心:

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民的收入又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当前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日益增多的我国人口和日益减少的可耕地的矛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散运营和规模化的大生产的矛盾;

农业人才的流失和集体致富带头人的培养的矛盾;

粗放的生产方式和农业现代化生产的矛盾;

传统的的农产品生产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及深加工的矛盾;

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和农业快速发展的矛盾;

农业人才的流失和集体致富带头人的培养的矛盾;

农民文化水平低和农业高科技推广的矛盾;

农产品市场体系水平低和加快商品流通的矛盾等。

“三农”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三)指导方针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胡锦涛“俩个趋向”的讲话:

“综观壹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

(四)重点工作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1.国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3.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4.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5.改善农村金融服务;6.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7.加大家电下乡实施力度;8.支持农民建房;9.增加产粮大县奖励;10.建设高标准农田;11.扶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12.完善动物防疫补贴政策;13.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14.支持优势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15.支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16.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17.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18.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19.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1.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22.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23.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24.土地流转政策;25.村级公益事业壹事壹议财政奖补政策;26.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7.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28.完善党领导的村民自治;29.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五)实现目标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二、“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

(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确立粮食的战略地位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民谚有云:

家里有粮,心中不慌。

古往今来,作为壹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许多时候仍是重要的战争手段),粮食,壹直被置于重之又重的位置上。

“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壹个重大贡献,也体现了中国的负责任”。

“中国粮食将近40%的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至18%的警戒线。

”粮食问题专家、南方粮食交易市场副总裁熊学华说,这是今年中国粮食市场稳定的“定海神针”。

国务院于2008年8月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了中长期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目前,十壹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粮食法》列为五年立法规划壹类项目,国家发改委和粮食局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长期研究粮食安全问题的中国社科院专家李国祥认为,《粮食法》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对粮食的管理将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上升到全国人大法律的高度,中国粮食安全将更有保障。

粮食战争:

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壹场中国和中国的老百姓输不起的战争)

当下的粮食危机,更是壹场富国通过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

它不是流血的战争,但结果可能比流血更残酷。

新华社农产品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显示,9月2日,我国零售市场籼米、粳米、特壹粉、标壹粉每斤价格分别为2.05元、2.39元、2.00元、1.71元,和8月2日相比,每斤分别上涨0.03元、0.04元、0.02元、0.02元。

而此前,由于俄罗斯8月5日宣布停止小麦出口,芝加哥期货交易所9月交割的软红冬小麦期货涨停,上涨8.3%,触及23个月以来最高位,比6月份低点上涨近80%。

次日,欧洲小麦价格也上涨12%。

受此拉动,国际玉米、大米等粮食品种价格随后均迎来了壹轮明显上涨行情。

2.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

农业运营由分散的家庭运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运营转变;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壹产向促进农业的壹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且重转变。

3.严格保护耕地

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党中央、国务院壹直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早在1997年,就提出要实行全世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此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多次召开会议,三令五申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中国耕地面积,1996年统计为19.51亿亩。

2008年12月31日统计为为18.2574亿亩。

我国耕地面积在世界上排第四,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但人均只有1.4亩,仍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壹半儿。

人均耕地,加拿大是我们的18倍,印度是20倍。

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世界排110位以后,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人均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人均森林面积排在107位以后。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壹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

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

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为农产品增产特别是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5.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壹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

壹是农产品产业体系。

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

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以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

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6.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指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对规范农业示范区发展,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为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树立新样板。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壹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农业样板区,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形成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重要作用。

(2)为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途径。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行产学研结合,提升和强化农业示范区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功能,建设壹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密集应用区和辐射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组织管理创新,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打造新基地。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挥其设施装备先进,人才资源丰富,组织管理高效的优势,构建起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民有机联系、沟通直接的新型信息传播网络,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运营的新型农民打造壹批实训基地。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周边农民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提升区域农业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为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农户和市场的有效对接搭建新平台。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坚持农村基本运营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科研推广机构等各类生产运营单位的联合和合作,探索适合不同条件的农业生产投入、运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新型体制机制,解决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形成农户和市场更加有效的对接机制,推动建立符合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运营组织形式。

(5)为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开辟新渠道。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发挥农业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解决就业等传统功能基础上,拓展生态保护、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等新型功能,培育农业的新兴产业,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文明传承载体,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农业、关心农业、重视农业的良好氛围。

7.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ANPSP)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

引起水体污染的排放源,分布在广大的面积上,和点源污染相比,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受外界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很大。

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对粮食的增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可是在部分地区,由于不合理使用,也造成了壹定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

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大量畜禽和水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壹定程度的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下壹步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壹,大力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防治养殖污染。

第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控制农村废弃物的污染。

第三,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防治流失污染。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在成都温江区万春镇春江路社区,绿地环绕的小区中间居然有壹块种满了茄子、玉米、莴笋等蔬菜的实体化社区农场,非常抢人眼球。

在小区进门处,壹座俩层的社区文化健身娱乐中心也非常招人注意。

走进去能够见到该中心有练操房、儿童游乐室、可见电影的多功能厅、仍有图书阅览室、网吧,但凡人们能想到的公众娱乐方式,在这里都能找到相应的落脚点。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实际情况,今后要把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就业稳定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渠道措施,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壹是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大力开展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农民工外出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1亿元,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万人。

二是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

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务对接,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

输出地要为准备外出就业的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准确、及时的务工信息;输入地要完善用工信息发布机制,所有职业介绍机构向农民工免费开放。

三是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仍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

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和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

种植业,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养殖业主要包括牛、马、驴、骡、骆驼、猪、羊、鸡、鸭、鹅、兔、蜂等家畜家禽饲养业和鹿、貂、水獭、麝等野生经济动物驯养业

2010年,内蒙古太旗按照“增粮、稳菜、扩薯、优畜”的思路优化种养结构。

山西省灵丘县赵北乡寺沟生态园的1.5万亩山场里,栽种有油松、侧柏、刺槐、仁用杏、马铃薯、莜麦、胡麻、中药材等。

陕西渭滨创造出了“寨子岭无核葡萄”、“八鱼大个樱桃”、“燃灯寺无公害蔬菜”、“赵家庄红富仙桃”、“大散关休闲农家乐”、“晁峪秦西花椒”等六大地域品牌产品

3.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1)建设农产品批发交易有形市场。

(2)建设农产品信息交流无形市场。

(3)培育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

(4)举办农产品营销推介活动。

(5)加快农产品营销创新。

积极探索“超市+专业合作社+基地”、“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等营销方式,优化流通环节,扩大“订单农业”规模。

(6)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把好质量安全关口。

4.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

(1)增加农民种粮补贴。

(2)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3)大幅增加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4)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继续实行保险补贴。

(5)对能繁母猪和奶牛实际保险补贴。

(6)增加农民户用沼气补贴。

(7)对退耕仍林工程补助。

(8)对长防林、兴林灭螺林工程补助。

5.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就壹定要走非农产业发展的道路。

从较大范围、长期且壹般意义上见,农村只有第二产业的比重大于第壹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二产业的比重,即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三、二、壹”目标模式,农村才算进入了壹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6.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大力开展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农民工外出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四)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1.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运营制度

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运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运营体制。

2.完善土地承包运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运营权。

3.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运营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在1990年3月谈到农业问题时指出: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见,要有俩个飞跃。

第壹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这是壹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运营,发展集体经济。

这又是壹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4.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本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5.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成套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

它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运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克服自身规模较小的弊端,获得大规模生产效益的壹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6.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我们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农村的人才、资源、土地等持续向城市流入,要素交换是不平等的。

只有平等交换,才有农村的持续发展。

完善城乡平等是人、收入、地位、生活条件、公共基础设施、生活资源等的平等。

7.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举办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座谈会”于2010年5月10日在大连国际金融会议中心举行。

伊川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康凤立对深化农信社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议:

建立存款保险机制,建立贷款保障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全面撤销歧视性政策,为农村信用社、农合行、农商行营造公平、宽松的运营环境,建议通过财税扶持政策等引导和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强“三农”服务,建议央行货币政策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同样标准倾斜。

8.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目前,全国已完成确权到户的集体林地面积19.5亿亩。

占全国集体林地总面积(27.7亿亩)的66.8%。

要进壹步加大改革力度,如期实现中央提出的到2011年年底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任务。

根据壹沟壹系壹坡的自然界限且结合森林运营区划,按每户5—10公顷的规模,由林业职工家庭承包运营,将林地运营权、林木所有权和处置权全部交给职工,50年不变,能够继承和转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改司司长孔泾源近日表示,林权制度改革是解决国有林区主要矛盾和问题的突破口。

孔泾源认为,国有林区的资源性矛盾,壹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林业企业和职工缺乏内在激励机制和有效约束机制,从而造成森林资源培育效率的低下。

9.完善草原承包运营制度

全国23.3%的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全年落实草原承包面积1000万亩,累计落实承包草原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4.3%。

随着草原家庭承包运营制的落实和完善,农牧民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保护建设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明显高涨。

调查摸底的重点是牧民的承包草场、承包面积、承包合同和承包运营权证的“四到户”情况。

各旗市区农牧业及相关运营管理部门要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的规定,加强对草原承包运营权流转的管理。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壹步稳定牧区基本运营制度规范草原承包运营权流转的通知》呼政办发[2010]58号)

思考题

1.“三农”问题指的是什么?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3.“十二五”时期的壹项重大任务是什么?

4.“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