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6911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docx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8课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条件

(1)欧美各国科学家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中后期,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

(2)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2.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

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成功研制出发电机。

②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

③电灯、电车、电话和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①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

②新的交通工具:

汽车和飞机研制成功。

(3)化工技术的发展:

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4)传统工业的进步:

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误区警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物质和技术上的准备;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垄断组织的出现

1.条件

(1)工业部门的变化:

诞生了电力、石油和汽车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

(2)工业结构的变化:

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3)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由于工厂规模扩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增加,引起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2.目的:

为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

3.表现:

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自由竞争原则,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组织。

4.影响:

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知识点拨]垄断组织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之间通过兼并或相互联合的方式,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开始控制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产量、价格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经济联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形式。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

1.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2)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2.表现

(1)世界贸易额较快增长,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3.影响

(1)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资本主义国家既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又直接输出资本。

(3)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知识点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了贸易、科技、资本、劳动力等诸多因素的交流,而这些都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也就是以武力方式形成的。

因而在世界性的国际分工上,西方国家与亚非拉国家是不平等的。

主题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出现

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1)政治:

经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这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2)科技:

19世纪中后期以来,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技条件,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和条件。

(3)市场:

美、德、意、日等国的统一或改革扩大了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扩大了国外市场,商品需求量剧增,促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4)资金: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和对殖民地的长期掠夺,积聚了大量的资本。

2.工业革命引起的能源变化

(1)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使用,煤炭在17~18世纪取代传统的水力、风力,成为主要应用能源。

(2)随着发电机、电动机的研制使用,电能在19世纪70年代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

(3)19世纪晚期,内燃机的发明应用,使石油成为主要的能源,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重要。

3.从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视角审视两次工业革命

(1)从纵向发展来看,两次工业革命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都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具备情况下的必然发展。

同时,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革,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从横向发展来看,欧美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后,加快了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亚非拉国家日益贫困,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4.垄断组织的作用

(1)积极作用

①它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垄断组织的形成符合优胜劣汰的规律。

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特别是需要大量资金和设备的重工业进一步发展,这需要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

③垄断组织比中小企业更有能力组织高科技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④垄断组织之间的激烈竞争促使垄断资产阶级努力提高科技水平,降低成本。

⑤垄断组织内部的生产具有一定的计划性。

(2)消极作用

①垄断组织会推行垄断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通过控制某部门进而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②政治上会更多地干涉国家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表者。

③对外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材料一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

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1)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 ①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巨大成果。

②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③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例如:

德国、日本。

④主要发生于重工业领域。

材料二 列宁曾将垄断称之为规模极大的技术生产单位,认为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

——恩格斯

(2)根据材料分析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①企业规模扩大,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

②垄断组织使技术发明和改进过程社会化。

垄断组织由于资金雄厚,科学技术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研新成果也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

③托拉斯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出现,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材料三 

被垄断组织操控的美国参议院

(3)美国参议院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漫画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答案 主要职责:

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国会,拥有立法权,可以弹劾总统、制约总统权力。

反映的实质问题:

垄断组织干预国家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

 图示法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和成就”

主题二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的世界变为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3)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4)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2.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巨大的灾难。

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大门,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进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先后发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工业革命后有新思潮萌发、洋务运动的实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日益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言人。

(2)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迎来高潮。

 材料一 世界史若就其确切意义而言,并不是由所有各自独立、彼此间缺乏普遍联系或共同目的的民族史和国家史汇集而成的,也不是由大量时常以枯燥无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事件堆积而成的。

……尽管世界上诸民族或者为时间、事件所分隔,或者为高山、大海所分隔,但世界史必须将所有民族的历史集合为一体,将它们统一成一个协调匀称的整体,并将它们谱成一首壮丽的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回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联系已经达到何种程度?

主要影响有哪些?

答案 程度: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影响:

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控制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经济命脉,给当地带去灾难和落后;冲击了原有的社会体制,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材料二 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观点:

“欧洲说”——沃勒斯坦认为: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

“世界说”——弗兰克认为: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中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观点。

答案 “欧洲说”: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联系;欧洲的商贸活动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18~19世纪后,欧洲的工业革命最终将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世界说”:

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联系,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工业革命后发达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加强了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欧洲经济不断繁荣。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实质:

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两重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三个动力:

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四个阶段:

第一,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第二,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第三,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第四,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1.《西方文明史》中写道:

“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

这一趋势开始于(  )

A.17世纪后半期B.18世纪60年代

C.19世纪后半期D.20世纪中叶

答案 C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即材料中描述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因此判断时间是19世纪后半期。

2.“一壶开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

“爱迪生点燃了世界”的发明是(  )

A.电灯B.电车C.电话D.电脑

答案 A

解析 爱迪生是美国著名发明家,他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获得专利,其中,耐用白炽灯的发明最有意义,它给人类带来了电的光明。

故A项正确。

3.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

A.发生的范围十分广泛B.科学与生产的结合加强

C.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D.各国统治者重视程度加强

答案 B

解析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转化为技术的时间越来越短,科学与生产的结合加强,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发展是(  )

A.雇佣关系出现B.手工工场出现

C.自由资本主义产生D.垄断组织形成

答案 D

解析 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形成。

故D项符合题意。

5.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拉丁美洲、亚洲的国家成为欧洲、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所以这些论据综合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所以D项最合适。

A、B、C三项只涉及了英国、美国或者欧洲,主题有点片面。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

……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

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广大亚非拉国家经济的不发达状况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状况“并非两个孤立而无联系的对象”,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1)材料描述的“这一世界”处于工业革命的哪一阶段?

(2)材料一中提及的电车和汽车,其出现的先决发明是什么?

(3)结合史实说明,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两个时期,材料二中的“联系”是怎样体现的?

答案 

(1)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

(2)发电机、内燃机的发明。

(3)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通过殖民活动和奴隶贸易将两者联系起来。

在工业革命时期:

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把两者联系起来。

解析 第

(1)问,通过“汽车、有轨电车、飞机”等即可判断。

(2)问,应考虑其动力来源。

第(3)问,应结合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基础巩固

1.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

下列各项中,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是(  )

A.爱迪生发明钨丝灯泡

B.西门子发明大功率发电机

C.贝尔发明电话机

D.卡尔·本茨制成最早的汽车

答案 B

解析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2.能源短缺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各国政府大力倡导研发新能源。

历史上电作为新能源开始于(  )

A.工场手工业时期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

答案 C

解析 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

故C项符合题意。

3.1888年9月12日,一份报纸对一项发明的描述:

“一辆三轮马车在街上行走,前边没有马,也没有辕杆,车上只有一个男人,马车在自己行走。

”也有人称为“散发着臭气的怪物”。

为马车提供动力的是(  )

A.车上的人B.蒸汽机

C.内燃机D.电动机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马车”应为汽车,其动力是内燃机。

A、B、D三项均与材料所述无关。

故选C项。

4.“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都(  )

A.始于纺织业B.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C.使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D.以电力作为主要能源

答案 B

解析 瓦特研制的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交通工具;电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以电为动力的交通工具相继问世。

两次人类文明的里程碑都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5.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

“资产阶级的垄断则是自然的,即合理的。

”下列符合这一预言的史实是(  )

A.重商主义思想B.工厂制的产生

C.自由主义政策D.大企业的出现

答案 D

解析 依据时间信息和材料中的垄断是合理的预言,可知D符合题意。

垄断意味着大企业的出现,从时间信息即可排除A、B、C。

6.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则输出工业品。

这些现象主要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C.促使国际分工明显

D.使亚、非、拉地区更加贫穷落后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提到非工业国家、工业化国家的不同商品的流向,实质是反映国际分工的不同。

能力提升

7.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C.城市化的进程

D.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 B

解析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而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两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最终得以形成,而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又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

8.有历史学家说:

“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D.工业革命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应从题干中的时间“1870年”入手,再现有关史实分析。

1870年在英、德、法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出现了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促进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和生产力的大发展,史称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快速扩张,A、B、C是对外扩张的具体手段。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程缩短了4000英里。

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

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从伦敦到加尔各答由3个月减为18天。

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

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一个英国政论家描述道:

“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

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

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持工制造必要的机器,用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

所有的布匹都按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

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

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材料三 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在领土扩张的同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经济上加紧掠夺、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

列强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了大量的财富。

通过掠夺性的国际贸易,殖民地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三,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

答案 

(1)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联系在一起;运河的修建和造船技术的改进,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航行时间;跨洲铁路的出现,加强了洲际联系;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

(2)特征:

以欧洲为中心;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亚非拉三大洲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科技进步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方式:

掠夺性国际贸易、资本输出。

【学思之窗】(教材第37页)

思考: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

提示 这段话反映了德国加入瓜分世界的要求。

一方面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企业发展在经济上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发达国家掀起的瓜分世界的潮流相关。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世界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形成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也要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不发达地区面临的灾难和屈辱。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37页)

一、本课测评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 两次工业革命都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存状态、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本质上都是人们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过程,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

同时,两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各国展开,见效快;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二、学习延伸

请你结合图文,发表自己的感想。

提示 19世纪后期,社会经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尚”的形成与人们对这种变化的欣赏心态相关。

人们陶醉于城市化的发展、陶醉于机器大生产带来的高速度,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是与环境的恶化同时发生的。

今天我们从历史的发展得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