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7018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 第4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 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湘教版必修1精选教学文档

高中地理第4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测试湘教版必修1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据此回答1~3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2.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

A.秋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冬季、春季D.夏季、秋季

3.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解析:

第1题,风是由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冷热不均是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而形成的,所以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第2题,我国是季风气候十分典型的国家,冬季盛行西北风或偏北风,内蒙古高原距冬季风的源地近,所以冬季风力大;夏季盛行东南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所以沿海地区夏季的风力强。

第3题,盆地地形的典型特征是四周高,中间低,所以风在吹向塔里木盆地时受到周围地势高的地形阻挡,风力较小。

答案:

1.A 2.B 3.C

下图是“2019年我国高速公路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2019年,我国各地区高速公路发展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其中(  )

A.西南三省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

B.华北平原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

C.非季风区没有高速公路

D.沿海岛屿没有高速公路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华北平原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

台湾岛也有高速公路。

答案:

B

5.与我国高速公路分布明显相关的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气温高低

C.降水量多少D.气象灾害频率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高速公路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其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相关。

答案:

A

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1954~2019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示意图”,完成6~7题。

6.近年来华北地区水旱灾害严重是因为(  )

A.气温不断上升

B.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C.气温与降水变化不同步

D.降水不断减少

解析:

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导致旱涝灾害。

答案:

B

7.图中反映华北地区近年来气候(  )

A.温暖湿润 B.温暖干旱

C.寒冷湿润D.寒冷干旱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北地区的气温逐年升高,而降水量从1963年以来有所减少,反映了华北地区近年来气候温暖干旱。

答案:

B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图。

读图完成8~10题。

8.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

A.土壤更肥沃 B.热量更丰富

C.降水更丰沛D.光照更充足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1月等温线北移,且农作物种植由小麦改为水稻,说明该地气温升高,热量更丰富。

答案:

B

9.图中1月等温线的变化,将使区域内(  )

A.年总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减少

C.常绿阔叶林北界南移D.自然灾害减少

解析:

气温升高,使该地年总蒸发量增加。

答案:

A

10.人类缓解这种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调整作物布局 B.改善能源结构

C.提高消费水平D.推广无氟冰箱

解析:

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缓解这种变化的主要措施有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植树造林等。

答案:

B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

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冷

B.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暖

C.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

D.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

解析:

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可知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则①应是气候变冷;由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若光合作用减弱,则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故②是温室作用加强;温室作用加强则气候变暖,故③是气候变暖。

答案:

D

1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的地理原理是(  )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氟氯烃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保温作用加强

解析:

对流层大气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从而使大气增温;若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则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就减少,则气候变冷。

答案:

A

1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失调。

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调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

A.引起海平面下降

B.腐蚀建筑物

C.导致世界各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

D.皮肤癌患者增多

解析:

目前全球存在的问题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气候变暖,从而引起全球降水及干湿状况的变化,从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

C

英国诺福克郡夫妇简·阿彻与克里斯·卡廷1987年花了2万英镑在海边买下一套三居室房屋。

房屋面朝大海、安静舒适,本应随房价上升趋势升值。

但房产评估师近期对这处房屋评估后却告诉他们,受某种因素影响,这套房子面临被淹危险,目前仅值1英镑。

据此完成14~15题。

14.材料中所提及的“某种因素”是指(  )

A.水土流失 B.臭氧层破坏

C.全球变暖D.酸雨危害

15.你认为材料中房子被淹,目前仅值1英镑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的破坏

B.大气中氟氯烃的含量大大增加

C.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D.大量SO2等酸性气体的排放

解析:

当前危害人类生存的最重大问题是全球变暖,它和人类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关系密切。

答案:

14.C 15.C

为遏制单位GDP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的现象,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节能风暴,由此引爆节能市场无限商机。

据专家测算,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所蕴涵的节能商机将近3万亿元。

据此完成16~17题。

16.科技的发展对能源的影响是(  )

①能源的种类不断增加 ②能源的消耗结构日趋多样化 ③非可再生能源变为可再生能源 ④各种能源的蕴藏量不断增加

A.①②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能源不断被开发利用,因此,人类利用的能源种类不断增加,能源的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

非可再生能源在人类历史时期无法更新或循环利用,不能变成可再生资源,但人们可研究新的替代品,矿物能源的蕴藏量是不能增加的。

答案:

A

17.当前我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①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在地区上不平衡 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 ③能源利用率高,单位产值能耗高 ④能源消费构成不合理,广大农村仍大量使用木材和秸秆做燃料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我国由于科技水平的制约,能源利用率高,单位产值能耗高,浪费严重;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耗量低;能源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工农业生产分布地区差异大,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在地区上不平衡;广大农村仍大量使用木材和秸秆做燃料。

答案:

D

下面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18~19题。

18.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

A.水文B.气候

C.地形D.生物

解析:

聚落的形成与分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社会发展初期(史前文明阶段),自然条件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自然条件中地形是最主要的,从图中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即可判断,C项正确。

答案:

C

19.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M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B.带状

C.网状D.棋盘状

解析:

M位于河谷地区,受地形和河流限制,聚落一般呈带状。

答案:

B

读“浙江省GDP与能源消费情况表”,完成20~21题。

年份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GDP(亿元)

4146

4638

4988

5365

6036

6748

7796

9395

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煤)

4570

4793

4912

5166

5616

6094

6699

7618

煤炭(万吨)

4591

4767

4652

4773

5028

5527

6018

6626

电力(亿千瓦时)

479

511

548

612

743

855

1016

1240

石油制品(万吨)

731

786

855

857

919

1152

1216

1395

20.下列关于浙江省国民经济能耗、电耗强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国民经济能耗强度从2019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

B.国民经济能耗强度从2019年开始下降幅度比前五年明显增大

C.国民经济电耗强度从2019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

D.国民经济电耗强度从2019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

解析:

国民经济能耗强度就是每万元GDP的综合能耗(吨标准/万元),即能源消耗总量/GDP,国民经济电耗强度就是每万元GDP的综合电耗(千瓦时/万元),即电力/GDP,计算可知:

浙江省国民经济电耗强度从2019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

答案:

D

21.下列关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增加能源消费的种类,开发新能源

B.控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D.节约能源

解析:

降低能耗强度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能源,严格控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

增加能源消费的种类,开发新能源只是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并没有降低能耗强度。

答案:

A

泥石流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由大量土石和水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形成泥石流灾害系统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下图。

读下图和表Ⅰ、表Ⅱ,回答22~23题。

表Ⅰ 我国泥石流分布与年降水量关系统计表

年降水量(mm)

<100

100至400

401至600

601至800

801至1000

1001至1400

>1400

泥石流数量百分比

2

8

16

18

24

22

10

表Ⅱ 我国泥石流暴发频率与月份关系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泥石流暴发频率(%)

0

0

0

2

9

18

34

24

10

2

1

0

22.根据以上资料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必要条件有(  )

①特定的地形形态和坡度 ②降水 ③集中的水源补充 ④持续的高温天气 ⑤红壤广布 ⑥大量的泥沙石块 ⑦植被覆盖率高

A.①②⑥B.①③⑥

C.①④⑥D.②⑤⑦

解析:

由图知,泥石流的发生和地形、物源、水源有关,所以,特定的地形形态和坡度、集中的水源补充、大量的泥沙石块是泥石流发生的必要条件。

答案:

B

23.下列人类经济活动中,可能促使泥石流发生的是(  )

A.在洞庭湖平原围湖造田

B.在锡林郭勒地区过度放牧

C.将废弃矿石随意丢弃在斜坡上

D.将大量污水排入长江上游地区

解析:

在洞庭湖平原围湖造田,地形条件达不到;在锡林郭勒地区过度放牧,水源条件不足;将大量污水排入长江上游地区,和泥石流的发生无关。

将废弃矿石随意丢弃在斜坡上,提供了物源,当遇到暴雨时,很容易诱发泥石流。

答案:

C

读右图,回答24~25题。

24.图示地区地势(  )

A.西高东低

B.北高南低

C.西南高,东北低

D.东北高,西南低

25.该地村落分布的特点是(  )

A.灌渠周围B.河口

C.河流交汇处D.河流沿岸

解析:

此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圈能力。

从图中河流的流向可看出,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从图中村落的分布状况可知,都是沿河分布。

答案:

24.A 25.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孟加拉国近15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中,有将近80%处于洪水泛滥的平原和由众多河流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平原上。

洪涝灾害对超过1亿人口的孟加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材料二:

图甲为孟加拉国的河流及受洪水泛滥影响的地区,图乙为达卡的气温和降水图。

(1)根据所给材料,从自然和人为的角度分析孟加拉国水灾特别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与孟加拉国相比,洪灾多发的原因还可能有(双选)(  )

A.季风气候B.中游河道特别弯曲

C.下游围湖造田D.中下游地势低平

(3)为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孟加拉国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多选)(  )

A.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监测预报

B.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C.修建水库,建分洪区

D.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E.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

F.实行防洪保险

解析:

理解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的防灾减灾对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题,洪灾产生既有自然原因(如气候、地形、地势、流域面积、河道特征等),又有人为原因(河流上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河道、湖泊等),但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需从洪灾发生过程的各个环节分析。

(2)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

自然原因:

①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泄洪;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③南北支流多,汇入干流的水量大;人为原因:

①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形成地上河(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②人为的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相比之下,从滞洪原因上看弯曲的河道、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别于孟加拉国洪水多发的原因。

第(3)题,洪涝灾害的防御应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

答案:

(1)该国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分布集中;部分河流还有冰川融水补给;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流不畅;河流上游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床淤塞,排水不畅。

(2)BC (3)ABCDEF

27.近年来世界石油价格持续攀升,能源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读图并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2分)

(1)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最显著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

(2)1993年后,我国四种主要能源中,生产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的是________。

目前我国可以出口的能源产品主要是________。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种主要能源中开发利用持续增长最明显的是________。

这种能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世界部分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首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利用率呈逐渐________趋势。

从建设和谐社会角度出发,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从图1中可知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重最大。

(2)题,从1993年开始我国石油的消费量大于生产量,需要进口,煤炭的生产量大于消费量,一部分供出口。

第(3)题,改革开放以来,水能占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不断增加,水能是否丰富主要从流量和落差两方面分析。

第(4)题,由于技术等原因单位产值能耗高。

第(5)题,从图3可知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降低,即利用率上升。

答案:

(1)我国以煤炭为主,世界以石油为主 

(2)石油 煤炭 (3)水能 西南 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4)利用率低(或单位产值能耗高) (5)上升 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

28.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原则,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________较合理,理由是:

________。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________。

(3)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________;a~b和c~d的直线距离相等,a~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________(大于或小于)c~d线路。

解析:

山地地区修公路应避开陡坡,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就要求线路迂回曲折,因此其弯曲程度和总长度都大于同直线距离的平原地区的公路。

b镇到d城市的公路绕道c镇的主要原因是尽可能多连接居民点,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答案:

(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迂回前进 大于

29.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甲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建水库,以解决甲镇的缺水问题,应该建在何处比较合理?

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示铁路选址的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影响该区域聚落形态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由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该地为背斜构造;结合该地岩石构成及等高线分布判断甲地应为喀斯特地貌,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

(2)题,选建水库应从地形、淹没区人口等方面着手。

第(3)题,图中铁路线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第(4)问,聚落在谷地中沿河呈条带状分布。

答案:

(1)背斜 中间岩层年龄老,两翼岩层新 外力侵蚀(溶蚀) 

(2)A处。

水库宜建在口袋形洼地的狭窄出口处,且水可以自流至甲镇;在B地建水库可能淹没甲镇;在B地建水库,库区属于石灰岩分布区,水分易渗漏。

 (3)在山区修建交通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丘陵山区,铁路应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4)受山区(低山、丘陵)中的河流谷地影响,聚落在谷地中沿河呈条带状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