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7313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

高中三年历史科试卷

命题学校:

闽侯一中命题教师:

宋建枫陈发平复核教师:

林小燕

考试日期:

11月13日完卷时间:

100分钟满分:

100分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I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请直接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答题卷的表格相应位置内,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有学者认为: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

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

2.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蒙古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3.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

C.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4.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lO.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5.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D.古代农业生产尊重自然规律

6.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

部分结论。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唐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D.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7.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③“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④“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A.③④①②B.④②③①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

8.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9.《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中评价某人所写的一本书,写道:

它的历史作用在于它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勇敢地承认了能人的创造性劳动和富者经营的事业的价值和正当性。

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准富者请人雇工”,奖励私人兴办各种工商企业、开矿、办银行、办“学馆”和各种福利事业,从而把旧式的农民战争与切合当时中国需要的历史进步事业直接联结起来。

“某人”是()

A.洪秀全     B.洪仁玕   C.孙中山      D.李鸿章

10.有人认为:

“民国成立后,国家自国家,社会自社会。

”这一观点的含义是(  )

A.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B.民主思想未对民众产生影响

C.传统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D.各省对共和政体并不认同

11.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

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12.1923年,陈独秀说:

“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无产阶级革命B.武装革命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

13.陈独秀说:

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4.下文摘自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电文:

“……匪盘踞赣闽于兹七载,东西南北四路围剿兵力达百余万,此次任匪从容脱围已为惋惜,迨其进入湖南……沿五岭山脉西窜而来,广西首当其冲……”电文中的“匪”是指(  )

A.太平军B.工农红军C.北伐军D.新四军

15.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

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6.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互相监督、长期共存’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17.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实施群体不同B.享受权利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D.主要作用不同

 

18.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载体。

下图选自某数学课本,该课本使用的时间可能是()

A.1949-1956

B.1956-1966

C.1966-1976

D.1978-1988

 

19.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最高民主阶段”时期,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B.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最高民主阶段”到来

  C.在雅典“最高民主阶段”期间,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居民开放    

D.在“最高民主阶段”,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20.英国人SirJohnTenniel所画的历史漫画《DroppingthePilot(俾斯麦下台)》(1890年)非常有名。

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免去俾斯麦职务的应该是()

A.帝国皇帝B.内阁成员C.帝国议会D.联邦议会

21.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

下列关于国际工人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是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道路遭遇到挫折

22.下列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

导致这些事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修建柏林墙朝韩三八线北约标志经互会会旗

A.两极格局瓦解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美苏两极对峙D.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

23.1961年,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艰苦道路”是()

A.“一边倒”B.“独立、自主、非集团化”C.“南北对话”D.“多边外交”

24.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春”(利比亚等中东乱局)、“夏”(英国伦敦社会骚乱)、“秋”(美国纽约“占领华尔街”行动)、“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

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A.乱象丛生,危机重重B.“一超多强”的格局开始被打破

C.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各14分,共52分)

25.(14分)近段时间,各种食品安全“门”不断考验着消费者的承受力,速生鸡、羊肉掺假、山东毒姜等事件吵得沸沸扬扬,食品安全再次提上日程。

食品安全关系着你我切身利益,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

“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

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

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变质食品,否则将处罚肇事者及相关官员。

材料二:

唐代法典《唐律疏议》中明文规定:

凡是故意以有毒的肉赠送他人或者出售,从而造成他人中毒的,判处一年徒刑;造成他人中毒身亡的,判处绞刑。

材料三:

宋代的一些不法分子“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

巧其言词,止于求售,误人食用,有不恤也。

”有的商贩甚至通过使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的伎俩牟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食品质量问题的监督和管理,宋代政府让商人们组成“行会”,按照行业类别登记在册,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会会长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

材料四:

清代茶叶市场繁荣,也是造假贩假最集中的领域,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政府任命专门的官员进行茶叶质量抽查,连茶叶的包装与牌号不符都要受到处罚。

光绪年间,中国茶叶外贸出口大幅增加,清政府加大了茶叶的质量监管力度,主管部门还制订了茶叶质量标准。

如果外商前来购买茶叶,政府要抽查产品,主要采取滚水泡茶和化学试验两种办法进行检验。

一旦发现产品有问题,则将该批次茶叶全部充公。

符合标准的放行,否则一律扣留、充公或焚毁。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我国古代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3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盛行的原因。

(4分)

(3)材料四中“光绪年间,中国茶叶外贸出口大幅增加”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加强食品安全?

(3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

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肯定了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

规定立法权属于美国国会,并规定了国会的组成;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以及规定总统产生的办法;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并规定最高法院的组成;各州的相互关系和义务;这部宪法表明,美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出既不同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也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制度,使美国成为一个具有全国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制国家。

这种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形式后来为许多国家所仿效。

——XX百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分别是什么?

(3分)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

(1分)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4分)

(3)材料三中的“不同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也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制度”分别指什么?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

(2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

曰: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

”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

罗马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罗马共和国特设一种审理公职人员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重大刑事案件的法院,实质上就是陪审法院。

罗马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

保护人可以替被告发言,反驳控告人提出指控。

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

材料四:

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摘自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法”的职能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何区别?

(4分)

(2)材料三所述内容演变为今天的哪些法律制度和原则?

(2分)

(3)据材料四概括当前我国的治国方略,并指出其关系。

(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分)

 

28.(14分)

材料一: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

……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

……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

……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

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材料四: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

德国从2007年9月开始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

“价值观外交”是默克尔所在德国执政党的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为此,默克尔对华采取较强硬态度,指责中国的人权、西藏问题。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

(2分)

(2)材料二中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

(2分)结合所学分析新时期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4分)

(4)结合材料一的观点,评价材料四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

(4分)

 

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座号

……………密……………………封…………………装……………………订…………………线……………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

高中三年历史科答题卷

考试日期:

11月13日完卷时间:

100分钟满分:

100分

第Ⅰ卷

第Ⅱ卷

总分

25题

26题

27题

28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各14分,共52分)

25.(14分)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我国古代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3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盛行的原因。

(4分)

 

(3)材料四中“光绪年间,中国茶叶外贸出口大幅增加”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加强食品安全?

(3分)

26.(14分)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分别是什么?

(3分)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

(1分)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4分)

 

(3)材料三中的“不同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也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制度”分别指什么?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

(2分)

27.(14分)

(1)材料一中“法”的职能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何区别?

(4分)

 

(2)材料三所述内容演变为今天的哪些法律制度和原则?

(2分)

 

(3)据材料四概括当前我国的治国方略,并指出其关系。

(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分)

28.(14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

(2分)

 

(2)材料二中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

(2分)结合所学分析新时期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4分)

 

(4)结合材料一的观点,评价材料四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