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7531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docx

新课标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稳态与环境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

(新课标)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稳态与环境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夯基提能作业(必修3)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课标)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稳态与环境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夯基提能作业(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课标)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稳态与环境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夯基提能作业(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A组 基础题组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1.(2017浙江温州选考模拟,16)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死亡而减少,死鱼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的死亡。

这种现象属于(  )

A.正反馈调节B.负反馈调节

C.物种灭绝D。

生物放大

2。

(2017宁夏平罗中学第一次月考,17)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果园生态系统

B。

农田生态系统

C。

森林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3.(2017辽宁葫芦岛六校协作体期初考,35)草原上,当青草返青时,“绿色”为兔子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兔子和草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绿色"对于兔子来说属于物理信息

C。

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兔子和草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4。

(2017山西师大附中期末,31)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B。

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C。

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暴发虫害

考点二 生态环境的保护

5。

(2017江西玉山一中第一次月考,19)下列哪些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  )

①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 ②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

③鸟类的栖息地 ④工业用水的来源

A。

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

①②③④

6。

(2017浙江温州选考模拟,3)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

生态系统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

C.代谢多样性D。

遗传多样性

7.(2017黑龙江大庆中学期末,24)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8.(2017安徽马鞍山二十二中开学考,23)“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要保护生态系统,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此,人们在广大的山区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在许多城市建造了湿地公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并清除其他树种后,山林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湿地公园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C。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保护

D.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B组 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

(2016山东烟台期末,22)雾霾天气常常笼罩京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C。

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

D。

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2.(2016浙江普通高校选考,1)下列关于水污染治理的措施,错误的是(  )

A。

大规模围湖造田B。

严格控制污染源

C。

清理河道淤泥D.建立污水处理厂

3.(2016课标全国Ⅰ,5,6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

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4。

(2015江苏单科,14,2分)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

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5。

(2014江苏单科,17,2分)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

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6。

(2016贵州月考,6)贵州茶闻名中外,生态茶园建设的关键是实施生物防治调控茶园群落,降低病虫危害等。

下表中的措施与原理不匹配的是(  )

选项

措施

原理

A

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

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

对害虫进行检测和预报,实时防治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C

种植能散发气味去除害虫的苦楝,防止害虫进入茶园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D

保护茶树虫害的天敌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维持各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二、非选择题

7。

(2015高考题重组改编)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的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

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    的种类及数量。

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增强。

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   保护.[2015山东理综,27(3)] 

(2)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使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降低,原因是                。

[2015广东理综,26(3)] 

8。

(2014高考题重组改编)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的问题。

(1)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

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2014山东理综,27(4)] 

(2)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若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                 。

[2014安徽理综,29Ⅱ

(1)] 

(3)一个生态系统中若除去部分生物,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将降低。

[2014四川理综,9(5)] 

9。

(2017山西临汾一中月考,29节选)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素有“华中屋脊”之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水青树等17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丝猴、小熊猫等15种。

神农架享有“绿色明珠"、“天然动植物园”、“生物避难所"、“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馆"和“清凉王国"等众多美誉。

(1)神农架林区所有的金丝猴称为一个    。

金丝猴和小熊猫生活在高大的珙桐和水青树上,香獐和獾生活在灌木丛中,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2)神农架林区具有蓄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10.(2016江西五市八校二联,32)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

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构成     。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        。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蒙古栎

红松

白桦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5.23

半分解叶

7。

20

9。

42

8.71

7。

30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为          。

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     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     最为喜好。

由此说明             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     的数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         。

 

11。

(16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问题。

(1)在一个资源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相对稳定,并在    上下波动;群落演替是群落水平稳态实现的一种形式,其起始条件不同,类型不同,但在适宜环境中,总趋势均是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   价值。

 

(2)自然保护区恢复过程中,对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是重中之重,必须尽快改善其栖息环境以提高其     ,从而提高珍稀动物的种群数量。

此外,保护区风景秀丽,对其合理的开发可陶冶人的情操,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提取和加工的青蒿素能治疗疟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4)针对全球气候变暖,请你提出关于减排方面合理化建议。

                     。

 

答案全解全析

A组 基础题组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1。

A 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因死亡而减少,死鱼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的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A正确。

2.C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在题干所给出的四个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因此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最强,C正确.

3。

D 由“青草返青时,‘绿色’为兔子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可知,兔子和草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A正确;“绿色”对于兔子来说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会相互制约,使两者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兔子和草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D错误。

4.C 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不容易维持,C错。

考点二 生态环境的保护

5.C ①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②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③鸟类的栖息地都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而工业用水的来源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故选C.

6。

C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选C。

7。

B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等,B正确;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这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8.C 物种越单一,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差,A错误;湿地公园需要人为物质和能量的供给,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保护,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绝对的禁止开发利用自然资源,D错误.

B组 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

B 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B错误。

2。

A 大规模围湖造田,会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破坏生态环境,A错误.

3.B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态系统重新利用,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B错误。

4。

A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

5.B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增加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从而提高物种的多样性;人造林物种较为单一,因此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会降低生物多样性;人和其他物种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其他物种的存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清除杂草的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这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并不矛盾。

6。

A 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7。

答案 

(1)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2)抵抗力 营养结构变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解析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就地保护。

(2)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生态系统的成分减少、营养结构变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8.

答案 

(1)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2)遗传(基因)多样性 根瘤菌与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具有固氮作用 (3)抵抗力

解析 

(1)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种植不同品种的玉米,增加了遗传多样性;玉米与大豆间作,可提高土壤肥力,因为大豆与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能固氮。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9.

答案 

(1)种群 垂直 

(2)间接

解析 

(1)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神农架林区所有的金丝猴称为一个种群。

金丝猴和小熊猫生活在高大的珙桐和水青树上,香獐和獾生活在灌木丛中,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神农架林区具有蓄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0.

答案 

(1)(生物)群落 分解者 物质循环(答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得分)

(2)①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灭菌

②高于(或大于) 杨半分解叶 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

(3)蚯蚓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1)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即分解者的行为促进了物质循环。

(2)选择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蚯蚓是为了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即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高于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杨半分解叶最为喜好。

由此说明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由此可以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1.

答案 

(1)K值(或环境容纳量)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间接

(2)K值(环境容纳量) 直接

(3)直接

(4)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解析 

(1)在一个资源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为“S"型,其特征是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种群数量趋于相对稳定,并在K值(或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群落演替在适宜环境中,总趋势均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2)提高被保护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最根本方式;陶冶情操属于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3)药用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4)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所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