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7612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docx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人类语言学:

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联系人类群体来研究语言的特征和过程的一门学科。

2、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社会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语言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也可以说,是研究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揭示这两个变数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等。

3、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就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4、理性认识:

是对感觉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和改造,是一种综合过程,属于概念、判断、推理阶段的认识。

5、一族多语:

一个民族没有形成自己的共同语言,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这种情况我们称作一族多语。

这些不同的语言有的相差较大,有分属不同语支的、也有分属不同语族的。

6、多族一语:

几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丧失了自己的本族语,转而使用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母语,这种现象我们称作多族一语现象。

这里的“大多数”是指占本民族总人口的2/3以上。

根据这种界定,我国的多族一语现象,主要出现在回族、满族、畲族、土家族、仡佬族、赫哲族和锡伯族等民族当中。

7、连名制:

就是将子女的本名跟父名、母名或父母名代代相连,借以表示个人身份和血缘关系的一种命名制度。

这种命名制度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台湾、新疆和内蒙古等地的少数民族当中。

8、语言接触:

指讲不同语言的人群由于交往所引起的语言在结构上和交际功能上的变化。

9、洋泾浜语:

是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使用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一种交际工具;“是一种来自英、法、西班牙或葡萄牙语的、大量缩减的词汇,加上少量本族词汇,混杂构成的语言。

10、言语规划:

通常是某种语言政策的体现,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为了对语言进行管理而进行的各种工作的统称,也可以说是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的、主动的反应和调节。

11、总体调查:

是在特定的地区和范围内搜集有关项目的全部资料,其优点是资料信息详备,对研究对象的真实性有绝对的代表性。

简答论述

一、语言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人类学着重研究的几方面内容:

(1)从语言的起源看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最主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语言产生以前的人类应称为“前人类”,正所谓“人性”,就是“语言性”,所谓“人的世界”就是“语言符号的世界”。

(2)从语言特点看人类的思维特点。

人类和动物界的又一重要区别是人能够进行抽象思维,那么人类是怎样思维的,语言和思维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

不同的语言是否反映不同思维方式?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特征。

(3)从语言看民族发展变化的特点。

人类是分为不同民族的,一般而言,每个民族、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而且语言在民族的诸特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4)从语言研究人类的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不同的语言是如何反映不同文化的?

(5)从语言接触看民族接触和文化传播。

利用语言接触来讨论民族关系,推论民族接触和文化传播。

(6)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看人类语言权利的现状和未来。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不仅对现代人类语言及其发展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必将影响到未来人类语言发展的趋势,也关涉着不同人类群体的语言权利等问题,因此,对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研究,也应纳人语言人类学的研究范围。

二、语言人类学的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

其理论价值在于从特定的角度,即语言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本质或特定人类群体的特征给予适当的解释。

应用价值:

(1)由于语言文字体现着每个使用它的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生产中需要表达和传递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在对其使用的语言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群体的生存环境、家庭婚姻形态、经济文化背景、科技和生产力方面的发展水准、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以及各类知识的积累内容等。

(2)语言之间的借鉴反映着不同族群在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随着使用不同语言的群体之间的互相接触与交流,他们各自的观念与文化也必然通过这些交流而彼此发生影响,所以从一个社会对于其他社会、其他群体语言文字的吸收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态势与融合程度。

(3)可以利用语言材料弄清楚民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说明该民族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分化、融合、迁徙的。

(4)依据语言材料进行民族识别、应用语言材料研究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三、关于语言起源的主要假说。

1.手势说的弊端: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类最初没有有声语言,使用的是手势语。

这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语言起源理论,近几十年来,许多语言学家、心理学家都赞成这种观点。

如冯特等。

局限性:

(1)手势只适用于视觉效果比较好的地方,在黑暗场合、距离较远或障碍物遮住视线的地方,使用手势就无法达到交际目的

(2)手势语无法表达抽象、复杂的概念(3)劳动的时候也不能用手进行交际。

2.感叹说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感情的各种声音演变而来的。

如德漠克利特。

他认为,人类语言起源于某些具有单纯情感性质的音节。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认为:

“(在最早的语言里)还不存在词,而是只有一些表达情感的音;进化论的始祖达尔文完全接受这一学说的合理陛,他在《情感的表达》中提出,最初的语言是感情表达,一种口腔姿势,是从口腔或鼻腔发出的噗(pooh)呸(pish)的声音。

孔狄亚在《人类知识起源论》(1746)中提出:

是感觉的喊叫使心灵的力量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把观念与任意符号联系起来的习惯。

王安石曾写道:

“物生而有情,情发而为声……人声为言,述以为字。

3.什么是社会契约说。

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原始人起初没有语言,后来大家彼此相约,规定了一些事物的名称,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语言。

法国哲学家孔狄亚克在《人类知识起源论》中假定,有两个新生儿孤立地生活在沙漠中,他们会很自然地开始相互交往。

法国哲学家卢梭也主张语言起源的约定俗成或社会契约说。

卢梭先后在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论语言的起源》中提出“契约说”,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莫白迪的论文《论人类表达思想的不同手段》就推崇这一假说,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我国,持约定俗成说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他在《正名篇》中指出: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6.劳动说的主要观点:

在语言起源问题被哲学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等广泛关注的过程中,恩格斯的名著《自然辩证法》一书于1876年面世,其中涉及语言的起源问题。

恩格斯指出:

语言乃是人类形成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为适应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且跟抽象思维同时产生。

“首先,劳动决定了产生语言的需要。

其次,劳动决定了产生语言的可能。

(1)劳动创造了产生语言的发音条件。

(2)劳动创造了人们的听觉能力,锻炼和完善了人的听觉器官。

(3)劳动还锻炼了类人猿的思维能力,促进了抽象思维的产生。

四、论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1.语言决定思维:

这种观点认为,在种系发展中,劳动及其所产生的语言是思维和意识产生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各种活动(包括动作)和语言是个体思维产生的基础。

如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萨丕尔和沃尔夫认为,人的认知和世界图式受制于语言的支配,他们提出了语言相对性和语言绝对性假设。

语言相对性假设认为,由于语言不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同。

语言绝对陛假设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语言,思维是由语言来决定的。

2.思维决定语言: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

他认为语言是由逻辑构成的,无论从语言和思维的种系发生起源史看、还是语言与思维在儿童的个体身上的发生形成过程看、逻辑运算都要早于语言或言语的发生;逻辑思维不仅早于语言。

而且比语言更为深刻,因此思维对语言有决定作用。

3.语言和思维互相独立,又互相作用。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著名心理学家维戈茨基。

他对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颇具特色的理论。

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思维与语言》、《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等著作中。

他认为,思维和语言具有不同的发生根源。

但他们的发展也不总是平行的,其发展曲线有时会有交叉或合并。

总之、维戈茨基一方面承认思维的发展受制于语言,另一方面又觉得不能把语言和思维等同起来。

他认为语言和思维好比两个圆圈,它们有重叠的,那是语言和思维一致的地方,可称为有语言的思维,但这并不是包括所有形式的思维和所有形式的有声语言。

4.自己的观点。

五、论述语言在民族诸特征中的地位。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

这说明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之一。

(一)语言能够比较全面而深型地体现民族的特点,这一点是民族的其他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活动范围十分广阔,几乎同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密切相关;而且语言又同人类的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要借助语言来进行,还要通过语言来巩固。

(二)一般地说,语言在民族诸特征中比较稳固,变化最慢。

这是因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是全民约定俗成的,因而不能变化太快,更不能随时改变,而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历史的继承性,否则,人们之间的交际就会遇到障碍。

语言虽然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但一般说来变化比较缓慢,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比较显著的变化。

(三)语言既是民族的特征之一,又是民族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工具,没有同一民族所共同了解的语言,民族便无法发展。

每一种民族语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民族的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水平,凝结着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知识。

人们学习和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继承和交流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

(四)语言功能的升降与民族特征的强弱成正比。

语言作为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在本民族范围内传递信息的工具,是标示民族存在和保存其属性的重要因素。

语言功能的强弱,主要是指本语言的使用人数的多寡,分布范围的大小,在本民族范围内外所能起到的社会交际作用的大小。

如果一种语言在本民族范围内外所起到的社会交际作用在不断扩大,或使用的人数在不断增多,分布范围在不断扩大,这说明这种语言的功能在上升;反之则是下降。

六、语言与民族的区别。

1.二者各有自己的特征。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语法、词汇三个要素组成,与人类的思维有密切的关系;而民族,则是人类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同体,它在语言、居住区域、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等方面表现出共同的特征。

2.语言和民族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言内部诸要素的变化上,而民族的发展主要反映在民族特征的变化上。

3.语言和民族不是同时产生的。

语言出现较早,而民族的产生则晚于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七、语言在保护民族自我意识中的作用。

(1)语言作为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2)民族身份的表现符号;

(3)民族认同的和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

八、现代对语言起源研究的成果。

1.动物语言研究。

这类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在远古时代,猿类,包括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等与人类同宗,探索它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就有可能揭示出原始人类的语言状态。

2儿童语言习得研究。

这类研究吸收生物重演律的思想,试图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重演语言起源、发展以及人类认知方式的线索。

也就是说,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有可能发现人类创造语言的过程。

3.原始部落的语言研究。

这类研究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之上,原始部落或民族的语言接近原始状态,研究了这些语言,就可以解决语言的起源问题。

4.化石解剖学研究。

化石解剖学研究的学者们试图利用人类化石头骨底部的形状来模拟发音器官的构造,即依据颅底曲度来推断人类祖先的发音功能。

5.分子遗传学研究。

这一研究试图通过遗传基因的研究来证明新人起源的单源论,并进而推断出语言起源的单源论。

九、汉英亲属称谓反映家庭结构的区别。

(1)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同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等传统观念相配合,历来区分十分细致和

严格。

(2)英语中亲属称谓简单的多,覆盖面比汉语要广。

如brother就有兄弟、哥哥、弟弟等得称呼。

(3)汉英不同称谓反映两个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结构特点。

如1,反映汉族农业经济和宗法制的特点;2,英国社会的亲情淡薄,分散居住的特点

十、如何通过语言研究观念文化。

1.从语言看哲学观。

在中国的哲学观中,人位于世界的中心,自然界、神仙鬼怪等与人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即所谓天人合一。

如:

太阳公公等;而在西方哲学中,世界的中心是神,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是罪人而已,他们是带着与生俱来的原罪到这个世界上向上帝赎罪的如英语里意为人的man只有在句首时大写而God等永远要大写。

2.从宗教词语看宗教信仰。

如达斡尔语中丰富的萨满教词语反映了达斡尔族的萨满信仰。

3.颜色词的联想意义与图腾崇拜。

如哈萨克的尚白习俗和哈萨克语中白色的联想意义“忠诚、纯洁、善良、”,和图腾崇拜白天鹅。

4.奇数“七”的神秘性质。

十一、语言规划步骤。

1.选择规范。

指选择某种语言为国家官方语言或民族标准语,即选择特定的语言或方言,规定其地位和作用;

2.规范法典化。

规范一经选定,就必须通过一些列工作使其标准化、稳定化;

3.推广使用。

已经选定并且法典化的规范语言,需要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推广使用;

4.完善功能。

指增加语言可供选择的形式以满足现代社会对语言功能的复杂要求。

十二、语言本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语言的本体规划是指对语言文字本身所做的规范、改进和完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

主要包括:

1.标准语的选择。

即在原有的各种非标准语言系统中选取一个作为标准语言或在旧的非标准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标准语言。

2.文字的创制与改革。

文字的创制指为没有书写系统的民族创制文字;文字的改革一般可分为文字制度的改革和拼法的改革。

3.语言的规范化。

主要考虑三个原则:

必要性、普遍性、明确性。

4.术语规范化。

术语规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跟电子计算机有关的各类语言标准化问题。

5.在语言文字方面采取协调行动。

十三、对待濒危语言的态度。

1.“抢救”的态度。

认为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失去语言就等于失去民族的文化,因而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抢救。

2.“无可奈何,顺其自然”的态度。

认为语言虽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但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出现语言功能衰退是客观规律,不可阻挡,只能顺其自然。

3.“延缓语言使用并抢救记录”的态度。

认为一些语言的功能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尽可能采取必要的措施延缓其使用的时间,不能随之任之;而且还应使用现代化手段记录保存语言资料,以免丧失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4.自己的态度。

十四、制约语言接触的社会文化因素。

1.民族政策和语言政策。

民族政策是指多民族国家执政者在调整、安排各民族间关系,解决他们之间各类差别、矛盾乃至冲突时所遵循的行动准则。

语言政策是国家民族政策在语言文字使用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国家、阶级、政党或社会派别实施的有意识地影响语言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结构发展的一整套政策性措施。

2.文化接触。

文化接触是引发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的直接因素之一。

历史上讲不同语言的文化群体由于战乱、灾害、远征等原因,时常迁徙和流动,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与异文化群体的人发生接触乃至重新组合,而这必然增加异文化之间的接触和碰撞,从而导致语言之间的接触和影响。

3.民族关系状况。

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关系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发展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民族关系的状况决定着语言关系的方向和特点,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制约着语言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4.人口、经济因素。

人口、经济因素是制约语言接触中语言变化方向的重要变量。

就一般而言,人口数量的多寡、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着语言接触中语言影响、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的方向,一般是人口数量少、经济实力弱的民族使用的语言易受使用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民族语言的影响;人口数量少、经济实力弱的民族也易兼用、转用人口数量多、经济实力强的民族的语言。

另外,人口的分布特点、经济类型的不同对语言接触的程度也会产生影响。

5.族际通婚状况。

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状况,尤其是与主体民族通婚的状况对本民族语的保持、语言兼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6.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是人们对语言使用价值的看法,其中包括对语言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的看法。

语言态度存在于人们的心里,并时刻影响着人们对语言行为的选择。

一个民族的语言态度主要表现为对待本民族语言和对待外族语言的态度上。

当然,一个民族的语言态度,又受制于多种因素,除民族关系的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外族语言的社会地位。

十五、使用语言材料研究民族历史涉及的几个方面。

1.弄清民族的起源问题,说明该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2.弄清民族发展的过程,包括分化、融合、迁徙的特点;

3.揭示在语言上反映的家庭婚姻形态及经济文化特点;

4.揭示语言中反映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十六、使用语言材料研究民族历史的几种方法。

(一)分析法。

就是从语言特点(包括现存的语言特点和古代的语言特点)的分析中认识民族历史。

可以做如下的分析:

分析词义的多义性特点,分析词组与复合词的构造,分析借词的特点,分析带有特征的语音、语法现象,分析词汇系统的构造,等等。

(二)比较法。

就是通过语言材料的相互比较,从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矛盾中,认识民族的发展线索和特点。

(三)考证法。

通过对某一语言现象的来源问题的考证,说明民族学上的某个问题。

常用的有:

地名考证、民族名考证、借词考证等。

凡与社会文化有关系的语词,都有可能通过考证获取民族史的证据。

十七、语言如何反映生态环境。

1.冰雪词与自然环境。

满族先民关于冰和雪描述的细微词汇。

2.方位词的定位标准与天文地理环境。

(1)以太阳的升落位臵确定方向

(2)以山水的走向和位臵确定方向

填空与选择

1.语言人类学和人类语言学是语言学和人类学相结合而出现的边缘学科。

2.语言的人类学研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从语言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的变化上来观察不同人类群体的特征和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3.语言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语言人类学20世纪初期由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Boas,1858--1942)等创立。

4.人类学是在19世纪中期才在西方逐渐形成的,其标志是

1863年伦敦人类学学会在英国的创立。

5.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萨丕尔等开始抢救印第安人民族的文化行动。

6.1911年,博厄斯发表了《美国印第安人语言手册》,被认为是近乎于一部现代美国语言人类学的奠基作品。

7、美国人类学的代表人物:

博厄斯、萨丕尔、沃尔夫

8、英国人类学的代表人物:

泰勒、马林诺夫斯基、弗斯

9.法国人类学代表人物:

梅耶、杜尔凯姆、莫斯、列维〃斯特劳斯

10.语言人类学研究背景:

传教的需要、二战期间统治的需要

11.中国语言人类学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主要有五大来源:

(1)西方文化人类学;

(2)中国传统文化史;

(3)中国民族学;

(4)中国文化语言学;

(5)中国社会语言学。

12.20世纪中国语言人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和草创期和发展期两大阶段。

20世纪上半叶主要代表人物有:

张世禄:

《文字上之古代社会观》;梁启超在其《国文语原解前记》中曾阐述,通过语言文字可以考察古代民族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林惠祥在其《文化人类学》一书中提出,人类学研究应特别注重语言文字中的拟势语、记号、文字、图画文字、数目语等,因为这些都是原始文化的一部分;罗常培发表了《语言与文化》一书,这也是我国第一部综合研究语言与文化的专著。

13.狭义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文字。

14.18世纪和19世纪是研究语言起源的高峰时代,学者们试图以当时盛行的比较语文学的方法来确定语言的起源。

15.1866年,巴黎语言学会发表通告,禁止在学术会议上讨论这个题目,有关期刊也不再发表此类论文。

16.思维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

17.语言和思维就是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

18.一族多语的代表民族:

瑶族(勉语、布努语、拉伽语)、怒族(怒苏语、独龙语、柔诺与)、裕固族(东部裕固族语、西部裕固族与)、景颇族(景颇语、载瓦语、勒期语、浪峨语、波拉语)

19.多族一语:

回族、满族、畲族、土家族、仡佬族、赫哲族和锡伯族

20.支持语言优越论:

费希特、黑格尔、赫尔德;

反对者:

博厄斯、萨丕尔、沃尔夫

21.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互限”——格里姆肖的观点。

22.连名制最多见的是父子连名制母女连名制。

这种命名制度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台湾、新疆和内蒙古等地的少数民族当中。

23.以母大男小的构词原则看妇女的优越地位。

24.熟语包括惯用语、成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

25.语言接触的类型:

(1)从方式上,可分为自然接触和非自然接触。

(2)从时间上,可分为历时接触和共时接触。

(3)从程度上,可分为表层影响和深层影响。

(4)从结果上,可分为语言兼用、语言转用及语言混合三种

(5)从方向上,可分为单向影响和双向影响。

(6)从范围上,可分为个人接触和社会接触两种。

(7)从语言系属上,可分为亲属语言接触和非亲属语言接触两种。

(8)从数量上,可分为单语接触和多语接触两种。

26.当语言发生接触后引起的最初的变化就是语言影响。

语言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语音、语法上。

27.汉语借词的主要方式有:

全音译、半音译、意译

28.语言转用从范围上可分为:

整体转用、主体转用、局部转用

29.一种语言从衰退到消失,在使用人数、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使用范围功能和语言的内部结构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迹象和具体的表现:

1.语言使用的人数减少。

2.语言使用者的平均年龄升高。

3.语言的使用范围缩小。

4.语言的结构系统退化。

30.其中以下一些语言或濒于消亡,或因使用人口很少而存在着濒危的潜在危机。

赫哲语;满语;畲语;塔塔尔语

31.主要的洋泾浜语有两支:

太平洋分支和大西洋分支

32.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的区别:

33.语言规划从其内容上看,可区分为语言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

34.汉语胜于其他文字的有点:

信息量大、具有超方言性

35.人类发音器官的整个装臵像一架乐器,分三大部分:

动力(肺)、发音体(声带)、共鸣器(口腔、鼻腔、咽腔)。

36.各发音器官中,有些如唇、舌头、软腭、小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主动发音器官;有些如上齿、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叫被动发音器官。

37.国际音标有如下优点:

(1)标音准确,音标和音素一一对应。

(2)符号完备,简单易学。

(3)使用灵活。

38.为了准确而简便地标记调值,现一般采用我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调法。

39.其中最关紧要的还是颞叶,这是人类大脑语言中枢所在,也是人脑与猿脑在性质上的分水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