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9186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docx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

语言学复习强化题

一、怎样理解符号的含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那么语言在人类社会中为什么能发挥交际作用,又是怎样来发挥这种联系工具的作用的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要别人拿点什么,并不需要把那个事物般出来比划解释,而是用语言表达就可以了,语言真是神奇。

语言的这个功能是怎样实现的呢?

语言为什么能成为现实事物的代用品呢?

“说—听”的过程就是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一般称之为交际。

语言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思想交流、认识现实的工具?

就是由于它是现实的符号。

这里涉及到现实、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语言三方面的相互关系问题。

这三方面的关系可以用如下的公式来说明:

现实——语言·思维——现实

公式两端的两个“现实”不是一个东西。

第一个“现实”是纯客观的存在,它的性质和规律是通过无穷无尽的表面偶然性表现出来的;第二个“现实”体现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已能从无穷无尽的表面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的规律。

“语言·思维”是联系两个“现实”的桥梁,这里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实现对现实的认知。

语言对第一个“现实”的关系是将客观的现实转化为语言的符号,例如“中国运动员在亚运会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的“中国”、“运动员”、“亚运会”等等都是客观的现实现象,在这里的句子中则成了符号,是现实现象的转化,我们只要听见“中国运动员”“亚运会”就知道它们代表的是什么现实现象;对第二个“现实”的关系是体现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符号去认知现实。

将现实转化为语言符号、再用符号去认识现实,这些过程都需要有思维能力的主体去实现,这就是人,或者说,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群,其它动物没有这种能力。

一般动物的叫喊在同类物种中也能传递一定的信息,表示暴怒、惊恐、警告、觅食、求偶等意思,但不是符号,语言就是现实现象的一种符号。

人们可能会对此提出异议:

动物的叫喊为什么不是符号?

它表示暴怒的叫喊就是暴怒的符号。

这是一种误解,是由于人们不理解符号的含义而产生的误解。

因此,我们这里先得要弄清楚什么是符号的问题。

符号,甲能代表乙或指称乙,甲就有条件成为乙的符号。

所谓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和记号。

这种记号代表什么意义是社会全体成员都知道的,都认可的。

现实生活中,用一个事物做另一个事物意义的标记的情况比比皆是。

比如街上的汽车,开着开着突然停了,因为遇见了红灯,因为红灯是社会成员约定表示停止意义的记号;一会儿绿灯亮了,汽车又继续往前开,因为绿灯是大家共同约定表示可以通行中一意义的标记。

古代人打仗,击鼓表示前进进攻,鸣金(敲锣)表示退却收兵;敌人来了,在烽火台上放火发出信号。

现代军营还用号声表示起床、休息等意义。

交通警察用手势还可以表示各种意义。

符号是用作传递信息的,符号本身是一种代替的关系,用一定的可以感知的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或一定的思想。

上面我们所举的各种符号,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代替现实现象,是现实现象的替代品。

这些符号,有的是视觉可以感受到的,是视觉符号,如灯光火光,有的是听觉可以感受到的,是听觉符号,如锣声鼓声号声。

二、符号是怎样构成的呢

符号是怎样代替现实现象的呢?

它是怎样构成的呢?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

符号代替现实现象,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代替者,一个是被代替者。

例如马路上的红灯是代替者,“禁止通行”是被代替者。

这种替代和被替代的关系,也就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事物,是一定的社会集团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的。

符号构成的两个方面,语言学上通常用形式和意义来表述。

形式是符号的外壳,是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因而形式具有物质性。

比如色彩、线条可以为视觉感知,音响可以为听觉感知,凹凸不平的物体可以为触觉感知,等等。

意义是符号形式所代表的内容,也就是现实现象事物。

任何符号都包括形式和意义中两个方面的要素,二者互相依存,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缺一不可。

构成符号的色彩、线条或声响,是符号的外在形式,是我们感知符号的前提,一个符号没有特定的物质形式,就没有存在的物质基础,符号就被架空了,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它的存在,比如我们上街购买了一件衣服,当别人询问我们购买了什么的时候,我们要告诉对方买了什么,但是这个意义不用声音、色彩、手势等等外在的形式,别人就根本不知道我们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

符号的意义,只有借助符号形式,依附在一定的形式上,才能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感知。

同时符号还要代表一定的意义,它才有存在的价值,如果一个符号没有任何内容和意义,那么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试想,谁会去创造一个不代表任何事物现象的符号呢。

比如黑板上答题,我们可以根据情况打钩或打叉,大家都明白表示对错,如果我们随意画几个线条,它不代表任何内容,这样的线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或者说,我们什么也不画,只是心里明白对错,那么别人就无法感知,我们就无法把有关的信息传递给别人知道。

所以符号的形式和符号的内容是统一于一体的,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世界上没有无内容的空洞形式,也没有不借助物质化的形式而能存在的内容。

符号形式和意义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不能说形式比内容重要,也不能说内容比形式重要,二者都重要。

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完全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而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符号中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意义的结合完全是偶然的,由社会习惯决定的。

司机开车遇见红灯就停,并非是红灯天生就是表示停止这一活动,司机也不是根据红灯色彩本身就能推导出停止的意义,而是掌握了由社会约定的红灯与停止意义的联系罢了。

比如“苹果”,我们之所以叫它我pingguo,而不叫它是别的什么,完全是一种十分偶然的选择,只是选择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形式和意义就固定下来,在任何场合都用这个音表示这个意义罢了。

而同样的意义内容,英语中用apple表示,日语、俄语又用其它的语音形式表示,这就充分说明了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并非是必然的,本质性的。

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社会约定的,而不是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所以莎士比亚借戏剧人物的口说出了这个道理:

“玫瑰即使我们不叫它玫瑰,不也一样芬芳吗?

”。

因为物的名称,对于物的内容来说,完全是外在的,不会因为形式的变化而改变了内容。

同理,上和下,生和死,好和坏,假如古人用的是完全与今天相反的语音形式,那么我们也只能这样说,汉语中“生”为什么要说sheng,“死”为什么要说si,这都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完全是社会集体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认可的。

据说,古代有个人走路渴了,便到一处山泉喝水,当他听说这处山泉名叫盗泉,就拒绝喝水,因为他怕这泉水玷污了他的名声。

这个人就把名和实的关系混为一谈了。

符号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这种关系,我国学者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了。

荀子在他的论著《荀子·正名》中说: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为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约定俗成,换句话说,符号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因为符号的意义也好,符号的形式也好,意义和形式结合的方式也好,都是一定的社会集团赋予的。

符号的社会性,这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本质。

领会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语言的特点、语言的规范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符号形式和内容的这种联系不是天生的,不是必然的,所以世界上才有多种多样的表示同样意义的符号,所以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是可以改变的,符号是可以发展变化的。

符号一般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三种。

任何符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与其它符号相对地存在着。

比如交通信号灯是以红灯、绿灯、黄灯构成的一个系统,如果只有一个红灯,就难以指挥车辆行驶。

三、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

语言就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所以是一种符号,就是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

比方说,词就是一种能代表和指称某一种现实现象的符号,我们一听到“人”这个词就知道它指的是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词是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符号,因而成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离开词,我们就无法造句,自然也就无法指称现实现象,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符号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使用中要受一定规则的支配,装拆自如,可以重复使用。

例如“火”字,它是汉语中的一个“码”,可以和其它的“码”相组配,构成如火把、火锅、火花、战火、鬼火、灯火等,也可以从这些组配的构件上拆下来,再和其它的“码”相组配,构成如烟火、烧火、火种等单位以及如“纸是包不住火的”“火的发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这样的句子。

“火”就是汉语中一个装拆自如的“码”,可以重复使用,并且所表示的意思也一样。

符号的使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语言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所有符号的一般特点,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

语言符号本身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

“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

例如“人”这个符号,rén是它的语音形式,“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和这个音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构成符号的内容。

音与义是语言符号的两个“面”,彼此依存,犹如一张纸有正反两面,我们不能只要正面而不要反面,也不能只要反面而不要正面,任何人都不可能把纸张的正面和反面分开,割裂二者的关系。

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与此一样,只有和特定意义相结合的声音才能叫做语音,由特定语音表达出来的意义才能成为交际所需要的语义。

符号的意义是现实现象的反映,如果“人”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那么“人”的意义中也就不会有这方面的内容。

正确理解音、义、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掌握语言符号性质和特点的关键。

词是语言的一种符号,人们就是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认识现实的。

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也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一定的语音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内容,一定的意义内容一定要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表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赖的。

我们把语言中的句子切分成一个一个的单位,每一个部分也都是音义结合体。

语音和意义的这种密切关系,有人作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

“语言好比一张纸,正面是语音,背面是语义,用剪刀剪也剪不开。

”这个比方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同其它符号一样,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也是具有社会性的,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

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内容,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共同约定的,比如照明用具,汉族人用deng表示,英国人用lamp表示,又如成本的著作,汉语用shu表示,英语用book表示。

这里同样的内容,形式不同,就是因为不同的社会集团选择了不同的语音形式的缘故。

四、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样的区别?

语言虽然也是符号,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符号。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认识:

第一,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

语言符号的形式选择的是声音,即语音,而不是色彩、线条一类作为形式。

人类之所以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符号的外在形式,这主要是因为语音符号本身具有突出的优点:

一方面,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发音器官人人都有,随时可以使用,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使用非常方便,简便;另一方面,语音的容量非常大,一种语言一般只有几十个音,就可以任意排列组合,表达思想;而且,用嘴说话还不影响手脚的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声的语言不会因为距离和光线而影响交际沟通。

所以人类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而不是无声的手势之类。

第二,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

语言符号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复杂的符号体系,符号单位最多,可以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符号层又可分为语素、词、句子三层,每一层次都有相当数量的符号单位。

而其它的符号则非常简单,例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只有红绿黄三种色彩的变化,军营的军号通过长短音的组合表示不同的意义,构成也很简单。

第三,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如红绿灯,其中的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黄灯表示预备。

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人类任何复杂的思想,以及思想感情的微妙之处,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汉语中可以用“死亡、逝世、殉职、就义、牺牲、驾崩、坐化、驾鹤西归、完蛋、蹬腿”表示不同身份的人的死亡,用“精细、精巧、精美、精致”表示美好的物品的一些细微差别。

这样细腻地表达人类的感情的功能,除了语言符号,别的符号不可能做到。

第四,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

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使用者不可能在使用过程中灵机一动,来个新的创造。

而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无穷无尽的意义内容,可以由较少的单位组合成较多以致无穷的单位,以少驭多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核心。

比如有限的语素组成有限的词,有限的词组成无限的句子。

五、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

同一般符号音义之间的联系一样,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也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

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如果我们说汉族人把成本的著作这个意义用shu表示,认为它表达这个意义是最合适的,这个音与意义之间有天然的联系,那么同样的意义,我们如何解释英语用book表示,俄语、法语又用别的音表示呢?

这之间的不同联系,我们说不出更多的道理,因为不存在哪种形式更好的问题。

如果是本质的,天然的,那么同样的意义,语音形式应该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人类语言表达同样意义的语音形式可以说形形色色,根本不是一对一那样简单。

可见,语言符号的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系,不可论证,不可解释。

所以马克思说:

“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性质,全然是外在的。

”荀子所说的“约定俗成”,说明了物的名称与物的实质的关系,其本质就是任意性,人为规定性。

你找任何一个高明的语言学家来,也不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不同的语言采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同样的意义,我们只能从语言的社会性角度作出解释,是因为不同的民族在创造语言的时候作了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在同一民族中可以说是共同约定的,而在不同民族之间则没有约定,于是就形成了人类众多的语言。

语言符号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这种任意性联系,其根源就在于语言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现象,由一定的社会决定的。

如果我们把这个特点与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结合起来认识,理解或许会更深刻一些。

六、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具体体现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

如前所述,世界上为什么有多达5500种语言,就是因为人类创造语言时在选择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方面的不一致,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

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

当然,说语言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是就语言的主要方面说的,语言中有少部分词语的音义联系是可以解释的,不具有任意性,比如布谷鸟,汉语叫做“布谷”,英语是cuckoo,法语是coucou,匈牙利语是kakuk,古希腊语是kokkuk,这里关于布谷鸟的语音形式,五种语言都十分相似,是根据自然界的布谷鸟鸣叫的声音仿拟的结果,这些词的音义结合就具有一种可以解释的逻辑联系。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言语缘起》一文中说,汉语的汉语的马、牛、鹊、雀、雁、鹅、鸠等,都是模拟自然事物的声音构成的。

不过,这种模拟词语的存在并不能说明语言的音义联系不具有任意性特点,因为纵观人类的语言,一方面,这种性质的模拟词语只占语言词汇系统中很少一部分,不具有系统性,客观世界中有声音可以模拟的事物毕竟是少数,另一方面,即使具有声音的事物,人类记录这些现象时,其词语并不都采用模拟的方式,有些语言采用模拟方式,有些语言不采用模拟方式。

例如“猫”,汉语念mao,与猫的叫声很接近,是模拟性的,但英语是cat,法语是chat,德语是kater,俄语是KOT,没有采用模拟方式记录。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如:

人、刀、树、水、路、妻子、太阳、月亮……,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

像上面那些词语,汉语的读音是ren、dao、shu、shui、lu、qizi、taiyang、yueliang,英语的读音是person、knife、tree、water、road、wife、sun、moon。

(为便于查看,这里没有使用国际音标符号表示读音)

第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

如long,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又如英语uncle,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aunt等于婶婶、舅妈、姑姑、姨妈。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

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区根据语音特点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次方言区。

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

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什么方言差别了。

七、怎样正确认识理解任意性特点的含义?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

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现在一般的看法是:

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比方说“人”,汉语说rén,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I);英语的bye-bye(再见)与汉语的拜拜、排排等的语音相似。

人们根据诸如此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什么样的音和什么样的义相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或约定性;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

人们都非常推崇荀子“约定俗成”的学说,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

任意性或约定俗成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现象这个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不是说人们可以对语义内容作随意解释。

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个人绝不能随意更改,也无权更改,即使是那些“一言九鼎”的权威,如皇帝、总统等等也不例外,都只能接受社会已经约定的符号。

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

约定俗成前可以说有任意性,约定俗成后则具有了强制性。

假如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来使用语言,比如把“死”说成“活”,把“高”说成“矮”等等,如果这种任意性没有任何规定性,没有强制性,各人可以自说自话,乱说一套,那么结果是谁也听不董谁的话,语言交际就无法进行,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了。

语言属于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制度”,它首先是人类创造的,但在社会实践中,它又要求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有关制度,这种制度对所有的人具有一种强制性,决没有自由。

我们今天来观察语言,思考语言的音义关系,无论你认为它合理还是不合理,都得遵循这种制度。

在此我们可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制度对人们的影响。

据说,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是4英尺又8.5英寸,为什么会定下这样一个奇怪的标准呢?

原来这是英国人制定的铁路标准,而美国的铁路最早是由英国人修建的,而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

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他们援用了马车两个轮子之间的宽度。

马车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标准,是因为老路上车辙的距离就是4英尺8.5英寸,假如谁不遵循这个尺寸,那么造出来的车就无法行驶,很快就会被撞坏。

而英国这些老路又是由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铺设的,正好是罗马人的战车的宽度。

而罗马人的战车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宽度作为轮距,那是因为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的宽度正好是这个距离!

有人还用猴子进行了制度的强制性的试验。

猴子是最爱吃香蕉的,试验人员把受试验的猴子关在一个笼子中,随后就放一把香蕉进去,猴子见了香蕉就去拿。

试验人员立即拿水枪猛滋猴子,猴子被迫放弃香蕉,躲在一边。

水一停止,猴子又扑过去拿香蕉,这样自然又遭到水枪的猛滋,猴子再次躲在一边。

这样反复几次后,猴子明白了,只要去拿香蕉,就要被水枪猛滋,于是猴子就不再试图去拿香蕉。

这是再放进一只猴子到笼子中,新来的猴子见了香蕉立刻去强,而这是不等试验人员拿水枪滋猴子,第一只猴子已经猛扑过去,对第二只猴子又撕又咬,如此反复几次,第二只猴子也不敢再去拿香蕉了。

这时再关进第三只猴子,同样的一幕发生了,只要它试图去拿香蕉,前面两只猴子就撕咬它,直到它彻底放弃拿香蕉的意图为止。

这样强制的结果,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新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得到群体的一致遵循,谁也不得违反,否则就会遭到群体的攻击。

用这些制度不变或制度形成的例子来说明语言的强制性也许有点勉强,但它的确可以说明:

一种制度的形成,对人们的影响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语言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受某种制度的约束和影响就更大了。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有谁拿着语言开玩笑,不守规则地乱用一气,让人不明所以,是不是也会遭到类似猴子拿香蕉那样的攻击呢?

我想至少不会有人表扬你欣赏你。

八、什么是语言的线条性特点?

符号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线条性,就是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

语言符号的形式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一个一个的声音,这一连串的声音,是一个挨一个顺次发出来的,我们不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来,宛如一条联绵不断的线条,这就是语言的线条性。

我们说话时,是将词语按一定的语法规则串好发出来的,词语好比是一颗颗的珠子,通过语法这根红线而有条不紊地串在一起,形成了我们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句子。

比如以“小王打碎了杯子”为例,每一个字只能顺着时间的先后一个跟着一个说出来,绝不能在同一时点中同时嘣出两个字来。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根据符号的先后出现顺序,我们就可以考察某一个符号经常出现在哪一个位置上,它与前、后符号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样就可以从中总结出语言的结构规则来。

语言的线条性说明,语言中的各个单位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单位都要受前后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哪个单位先出现,哪个单位后出现,哪些位置哪些单位不能出现,都是有一定规则的,改变了它们的顺序,表达的意思不但变了,而且还可能说出有语病的句子来。

如:

我看他――他看我

爸爸的妈妈――妈妈的爸爸

我很不喜欢他――我不很喜欢他

突然事件――忽然事件

我看报纸――报纸看我我吃鸡――鸡吃我

八、怎样认识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符号看起来零零散散,好像是一堆乱糟糟的材料,但实际上它们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

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

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

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

“音”本来是一条混沌、模糊的线性音流,犹如笑声哭声、虎啸狼毫,分不出音的结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