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7834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docx

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

 

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

建设项目任务书

 

学校名称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名称模具设计与制造

负责人曾好平

联系方式8

 

浙江省教育厅制

二○○九年十一月

 

填写说明

 

1.任务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

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

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3.任务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一、

简表

专业名称

模具设计与制造

修业年限

3

所属专业门类

机械设计制造类

专业方向

塑料模、金属模

本专业设置时间

2002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692

首届毕业生时间

2005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477

所在院系

数字控制工程学院

本校相近专业

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

650

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名

曾好平

性别

出生年月

学位

工学博士

学历

研究生

所学专业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毕业院校

大连理工大学

职称

副教授

职务

教研室主任

承担社会职务

全国职业院校模具CAD/CAE/CAM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所在学校通讯地址

浙江省绍兴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

办公:

7手机:

电子信箱

邮政编码

312001

二、主要参与人员(限填10人)

姓名

学位

技术职称

承担工作

林克伟

学士

副教授/高级考评员

课程体系开发

杜海清

学士

讲师/考评员

“双师”队伍建设

丁昌涛

学士

副教授/考评员

教学内容改革

何柏海

学士

高级实验师/考评员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姬瑞海

学士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朱洪军

硕士

讲师/技师

学生评价体系建设

张朝阁

硕士

讲师/技师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郭恒亚

硕士

讲师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李红莉

硕士

讲师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刘鑫

硕士

助教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三、参与共建单位(指校外单位)

单位

承担工作

浙江卧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

杭州松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

浙江今飞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浙江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

校企合作教材开发

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

校企合作教材开发

浙江三星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校企合作教材开发

浙江三星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学生顶岗实习

浙江爱仕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学生顶岗实习

永田精机(浙江)有限公司

学生顶岗实习

绍兴友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学生顶岗实习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学生顶岗实习

四、建设目标

1.建设总目标:

以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融合国家职业标准、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职业技能提升的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模块,建立“一个平台、多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工作案例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建立仿真型和全真型相结合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融“教、学、做、工”为一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方式,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

推行“工厂学校双导师、工人学生双角色”的校外顶岗实习模式,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以“引进培养并举、立足团队培养”的原则,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

经过四年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在省内乃至全国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

2.年度建设目标:

2010年建设目标

制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完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按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制订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班级中试点“班主任兼(加)专业导师”制度,让专业教师承担专业教育责任,营造专业学习的浓厚氛围。

制定“模具制造综合实训”教学大纲,与共建单位编写《逆向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校企合作教材。

根据“双师”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以教学团队内部选拔或从校外引进等方式确定2名专业带头人,并对他们进行持续不间断培养。

选派1名专业带头人到区域内大型模具企业培训或国内院校模具相关专业进修不少于6个月。

选拔3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进行培养。

聘请5名企业技术专家作为特色专业建设顾问。

在现有1500平方米校内实训场地基础上新增500平方米校内实训室场地,添置生产型实训设备,实现学生校内仿真生产性实训。

制定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中心建设计划,筹划模具表面处理实训中心建设。

新增5家校外合作实训企业。

2011年建设目标

按照“实践教学围绕岗位需求、理论教学围绕实践教学”原则修订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开设《注塑CAE技术》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确定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与浙江卧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松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共建单位合作编写《模具制造综合实训》校本教材。

在总结“班主任兼(加)专业导师”制度试点经验基础上在所有模具专业班级中进行推广。

选派1名教师到区域内大型模具企业培训或国内院校进修,时间不少于6个月;选派3名骨干教师和2名专职教师参加国内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暑期培训;在现有两名模具制造工考评员的基础上再培养1名模具制造工考评员以及5名具备“双师”素质教师;引进2名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专业教师;在教学团队中再选拔2名专业教师作为骨干教师进行培养;聘请4名企业兼职教师。

建成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中心,完成模具制造工鉴定150人。

开始模具表面处理实训中心建设,新增3家校外实训合作企业。

2012年建设目标

完成2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编写《先进模具制造技术》校本教材,申报《先进模具制造技术》校级精品课程。

选派1名教师到区域内大型模具企业培训或国内高等院校进修,时间不少于6个月。

引进2名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专业教师,选派2名骨干教师和3名专业教师参加国内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暑期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或行业展览10人次,在专业教师中再选拔1名骨干教师进行培养。

继续完善模具表面处理实训中心建设,完成模具制造工鉴定150人。

建设两个配置高性能计算机的模具CAD/CAM实训机房,提升软件教学层次。

2013年建设目标

总结前三年专业建设经验,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分析报告;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申报《先进模具制造技术》省级精品课程;基本完成模具表面处理实训中心建设。

选派1名教师到区域内大型模具企业培训或国内院校进修,时间不少于6个月。

选派5名教师参加国内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暑期培训。

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或行业展览会10人次。

建成一支具有2名专业带头人、2名正高职称、6名副高职称、6名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0%的教学团队。

开展模具表面处理实训150人次,完成模具制造工鉴定150人,基本建成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校内实训中心。

 

五、建设方案

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将设置为3大模块:

基础平台课程、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将遵循“实践教学围绕岗位需求、理论教学围绕实践教学”的“双围绕”原则进行设置,实现“技能培养与知识培育”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保证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课所占课时比例将达到或接近总课时的50%,使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加有利于创新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教学内容改革

与浙江卧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松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共建企业合作,确定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对毕业生典型就业岗位所需技能进行分解,再根据岗位核心技能要求确定专业核心实践课程及支撑这些实践课程的理论技术平台课程,构建源于企业、面向企业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与共建企业合作,建设以“工作案例当主角”为教学内容的《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先进模具制造技术》、《逆向工程技术及其应用》3门专业核心课程,并编写三门核心课程的校企合作校本教材,形成教材、工程案例等形式多样的优质教学资源,并把《先进模具制造技术》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

2、“双师”队伍建设及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

“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

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将紧紧围绕“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目标,坚持“培养引进并举、立足团队培养”的原则,打造一支师资来源“工厂与学校结合”、教师素质“工程与学术能力兼备”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制定“双师”专业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

根据发展规划,本专业将在教学团队中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通过进企业培训、到院校进修、参加国内外行业展览会、学术会议等培养方式,树立起在模具行业和同类院校同专业领域内的一定影响力;结合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在校企合作教材编写、课程工作案例开发、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等核心课程建设工作中培养6名骨干教师;在教学团队中每年选派1名教师到国内企业或高等院校培训或进修不少于6个月,选派5名教师参加国内高职院校师资短期培训,所有专业教师每年参加培训或进修时间不少于1个月。

引进专业教师4名,重点引进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教师。

每年聘请4名以上企业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为专业教学兼职教师,建立一支25人以上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

1以上。

建立专业教师培训进修常态化和全员化机制。

首先,本专业将实行专业教师培训和进修的常态化制度,要求每位专业教师利用学期相对空闲时间下企业实践,参加企业的生产和技术管理,实现不上课则上岗的培训形式。

其次,要求所有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利用寒暑假参加一次以上各种形式的行业培训或进修,并采用积分卡形式进行登记和备案。

为鼓励和推动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本专业将优先选拔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为骨干教师。

建立专业核心实训课程的资格准入制度。

在确定专业核心实训课程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任课教师的准入条件,然后在安排任课教师时实行无资格则不任课的原则,逐步建立专业核心实训课程的资格准入制度,率先在核心实训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师素质全员“双师”化。

同时,本专业将积极推行“教师先培训、学生后实训”的原则,尽快实现每位专业教师都能承担一门或几门核心实训课程教学。

3、教学模式改革

推行工学结合的核心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在专业核心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一方面通过采用工作案例为主角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校内模块化实训;另一方面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性实训车间,使学生按企业的日常生产和培训实训,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在毕业实习中,则将学生安排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训。

通过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训课程,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将由模块化实训过渡到生产性实训、由校内实训过渡到校外实训,实现阶梯渐进式技能实训教学,达到实训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目的。

采用工作案例为主角的专业教学内容

在《模具制造综合实训》、《逆向工程技术及其应用》、《先进模具制造技术》等三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着力采用“工作案例当主角”的教学内容,实现校内模块化实训和仿真生产性实训,使学生在实训中即接触真实的工作案例,为将来过渡到全真生产实训奠定基础。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课程教学形式

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将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动画、音视频、CAI课件、教学软件等,使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达到50%左右,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4、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

建立以技能考试为主导的实训课程学业评价制度。

改革现有专业实训课程学业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对技能培训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将实训课程的关联理论知识融于操作技能中,对实训课程的操作技能进行合理分解,建立以分项技能考试为主导的学业评价制度。

构建以过程考核为主的理论课程学业评价制度。

改革现有理论课程考核较大程度依赖期末考试的方式,将学生课堂口试、平时作业、上课表现等纳入课程学业成绩,实现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理论课程学业评价制度。

推行学生参与的学业评价反馈制度。

在新生入学时随机选择一定比例的学生作为学业评价信息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每个学年和毕业后第一年由学生为自己的学业进行评价。

将学生学业自评结果作为今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

5、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校内实训环境

在现有模具制造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一台电火花高速小孔加工机和一台精密平面磨床,以及若干套辅具刀具和量具,完善模具制造综合实训条件,为开设模具制造综合实训课程打好硬件基础。

在教学团队中培养模具制造工考评员的同时,积极进行模具制造工鉴定站的建设,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模具制造工职业资格鉴定。

通过购置手动超声波模具抛光机、模具离子渗氮设备、电化学表面处理设备等硬件建设模具表面处理实训中心,扩展技能培训项目,为学生创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的校内实训环境,提高实训教学的水平。

开设专业技能选修课程

为拓展技能培训项目和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开设专业基础实训课和专业综合实训课的基础上,本专业还将为学生开设图文雕刻、产品造型与设计、油泥模型制作等技能拓展的选修课程。

6、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构建督导处、教务处、同行教师、学生信息员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邀请学院督导处、分院督导组对专业教学涉及到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检查进行无缝覆盖,确保各教学环节优质有序进行;通过教务处的学生评教系统,由学生对每位专业教师的实训和理论课程教学情况进行全方位、不中断的教学质量跟踪;采取同行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制度,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作出公正的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成长;在入学伊始即在每个学生班级中选择一名负责任、讲真话、敢表态的学生教学信息员,采用每月向督导组提交“教学信息员反馈意见建议或专题调查表”的方法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使得学校有关部门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7、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依托学校与绍兴市共建的国家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向社会开展模具制造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电加工机床操作工等技能培训工作,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

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期间参与顶岗实习,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举办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师资培训班,在国内职业院校同类专业中发挥专业建设引领作用。

实行产学研结合,利用专业师资高技能、高职称、高学历的优势条件,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广泛开展各种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推动教师科研成果产业化,为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服务,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数量与质量。

六、进度安排

建设内容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分项年度建设目标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新增500平方米校内实训室场地;

2.添置一批生产型设备;

3.制定模具综合实训建设计划;

4.新增5个校外实训企业。

1.开始模具表面处理实训中心建设;

2.建成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中心;

3.完成模具制造工鉴定150人;

4.新增3个校外实训企业。

1.继续建设模具表面处理实训中心;

2.完成模具制造工鉴定150人。

3.建设两个配置高性能计算机的模具CAD/CAM实训机房;

4.新增3个校外实训企业。

1.建成模具表面处理实训中心建设;

2.开展模具表面处理实训150人次;

3.完成模具制造工鉴定150人;

4.基本建成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校内实训中心。

师资队伍建设

1.制定模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

2.选拔或引进2名专业带头人;

3.选派1名专业带头人到区域内大型模具企业培训或国内院校模具相关专业进修6个月;

4.在现有教学团队中选拔3名具有中级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进行培养;

1.引进2名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专业教师;

2.选派3名骨干教师和2名专职教师参加国内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暑期培训;

3.培养或引进2名骨干教师;

4.培养6名具备“双师”素质教师;

5.选派1名教师到区域内大型模具企业培训或国内院校进修,时间半年以上。

6.聘请4名企业兼职教师;

7.聘请5名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建设顾问。

1.引进2名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专业教师;

2.选派5名教师参加国内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暑期培训;

3.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或行业展览10人次;

4.选派1名教师到区域内大型模具企业培训或国内院校进修,时间半年以上。

5.培养或引进1名骨干教师;

1.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或行业展览会10人次;

2.选派5名教师参加国内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暑期培训;

3.选派1名教师到区域内大型模具企业培训或国内院校进修,时间半年以上;

4.建成一支具有2名专业带头人、2名正高职称、6名副高职称、6名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0%的教学团队。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完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制定模具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3.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班主任兼专业导师”制;

4.编写《逆向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校企合作教材。

1.按照以任务为导向原则修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制定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3.制定《模具制造综合实训》教学大纲;

4.编写《模具制造综合实训》校企合作教材。

1.完成2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2.编写《先进模具制造技术》教材。

3.申报《先进模具制造技术》校级精品课程;

1.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分析报告;

2.完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

3.申报《先进模具制造技术》省级精品课程。

七、预期成果(含主要成果和特色)

本专业建设完成后,将明显提升学生掌握技能的水平,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并成为在省内乃至全国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中具有鲜明特色、发挥引领作用的品牌专业。

(1)工学结合共育人

通过专家咨询、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等确定模具专业目标岗位群和分项核心职业技能,按照“实践教学围绕岗位需求、理论教学围绕实践教学”的“双围绕”原则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一套源于企业、面向企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培养引进并举、立足团队培养”的原则,通过常态化和全员化的培训与进修制度,打造一支师资来源“工厂与学校结合”、教师素质“工程与学术能力兼备”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2)技能引领促课改

以岗位需求为主导、校企合作为形式开发《先进模具制造技术》、《逆向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模具制造综合实训》等3门专业核心课程及教材。

建成一个超越传统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技能培训范畴,包括逆向工程技术及其应用实训、模具制造综合实训、模具表面处理实训等项目在内的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实训环境。

建成校内模块化实训、校内仿真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训基地三个层次的实训场地,采用真实工作案例作为实训内容,突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以技能培养引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已经取得全省和全国技能大赛各项奖励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在国内同类职业院校中技能培养方面的突出优势。

八、学校支持与保障

学院历来重视和支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建设和发展,2004年,模具专业被确立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模具专业经学校推荐被确立为绍兴市重点专业。

近三年来引进模具相关专业教师8名,投入专业建设经费近650万元。

根据中长期发展规划,学院将扩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招生规模,并继续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双师”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完善等方面进行资助与建设。

学院是工科特色鲜明的职业学院,现已进入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名单,并在积极准备全国骨干职业院校建设,学院在未来3年将继续加大对各专业的建设力度,

学院与绍兴市共建国家示范公共实训基地,在资金和政策上将得到国家和地方有力支持。

学院已经与省内数十家企业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良好关系,可以为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和开展提供有力保证。

学院成立了由企业专业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和制定,可以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专业指导。

 

九、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

(含配套经费)

金额

(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1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

45,000

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专业发展顾问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咨询费

2

教学内容改革

60,000

3门专业核心课程,每门20,000元

3

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开发

30,000

每本教材10,000元

4

“双师”师资队伍建设

384,000

12名专业教师,每名专业教师年培训经费8,000元

5

专业带头人培养和人才引进

200,000

专业带头人培养每人每年20,000元,人才引进每人10,000元

6

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中心

180,000

一台电火花高速小孔加工机100,000元,一台精密平面磨床80,000元

7

模具表面处理实训中心

585,000

25套手动超声波模具抛光机25,000元,一套离子氮化设备500,000元,一套电化学模具表面处理设备60,000元,

合计

1,484,000

其中,特色专业省财政拨款400,000元;学校配套经费400,000元;自筹经费684,000元。

经费自筹项目的经费来源

学校专业建设经费、市级重点专业市财政拨款和学校配套经费、学校“双师”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学校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学校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专项经费

十、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核意见

 

(盖章)主任签字:

年月日

十一、学校审核意见

 

(盖章)学校领导签字: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