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8422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T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CT操作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T操作规范.docx

《CT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操作规范.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CT操作规范.docx

CT操作规范

 CT操作规范

第一节  总则

CT检查原则首先是获得最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同时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辐射剂量。

对CT检查的限度应当有所了解,有些检查超声或者磁共振可以获得更详细的诊断信息,而且又能避免辐射危害,这一类检查应当首先推荐超声或者磁共振检查。

对比剂的应用使得不同组织间、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间、不同病理组织间的对比度加大,使在检出病变和判定病变性质等方面受益。

对比剂的应用,应当符合对比剂说明书上的适应证,注意不同类型对比剂的不同应用方式。

推荐在应用血管内含碘对比剂前,请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要了解对比剂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及应对措施,了解对比剂肾病的概念,以及高危因素患者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第二节  CT扫描的基本原则

一.正当化是应用原则的第一步。

在没有明显临床指征时,进行任何CT诊断扫描都是不正当的,每一次检查必须使患者真正受益。

二.对必需进行CT检查的怀孕妇女、儿童以及敏感器官进行扫描,需要特别慎重。

在这几组人群(包括敏感器官)中所许可的CT检查,要求的标准要比其它应用领域更加严格。

三.要重视CT图像质量的研究,只有高质量的图像,才能提供最有诊断意义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尽量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两者的完美结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四.为了保证操作机器人员具备应有的基础知识,操作机器的有关人员必须经过正规培训,并获得大型医疗设备上岗证。

一.CT基本扫描模式

1.步进式扫描

最基本的CT扫描方式,也称为轴位扫描:

扫描时检查床不动,设定探测器准直宽度后启动曝光,X线管和探测器围绕人体旋转一圈,采集到一个准直宽度厚的严格圆柱层块的全部数据,然后重建出该层块的一幅图像;移床后可以重复该过程完成第二层块图像的成像。

单层常规CT步进式扫描的特点是一次采集重建一幅图像,层厚等于准直;上述过程的多次重复方能完成一个部位的检查。

多层CT的步进式扫描与单层CT的不同是每一次扫描可以同时进行若干排探测器组合的数据采集,从而同时获得若干层图像。

前置门控心血管扫描(心脏、冠状动脉、大血管)也是应用步进式扫描。

与单层CT步进扫描的另一个不同是多层CT的步进式扫描在采样模式上,是三维采样,前者是二维采样。

2.螺旋扫描

螺旋扫描是在滑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扫描方式。

扫描过程中X线管和探测器围绕机架连续旋转曝光,曝光的同时检查床同步匀速移动,探测器同时采集数据,由于扫描轨迹呈螺旋状,故称螺旋扫描。

螺旋扫描的特点是将传统常规CT的二维采集数据发展为三维采集。

一次采集到一个厚度大于准直宽度的长圆柱数据块(容积采集获得容积数据)。

多层螺旋CT的优势,就是采集数据的重复应用。

可以反复设定不同的层厚、重建间隔、FOV、重建中心、滤过函数等参数重建图像,而不必重新扫描。

二.影响图像质量的参数

CT影像质量主要依赖于两种参数,一是扫描参数,二是重建参数,这两者与硬件相关。

扫描参数有曝光因素、层厚、螺距、扫描时间和扫描长度。

重建参数包括FOV、重建矩阵大小、重建算法和与影像观察相关的窗技术的设定。

扫描参数对患者剂量的影响,可通过对测试体模的测量进行量化评估。

1.层厚

层厚定义为扫描野中心处层敏感曲线的最大值的半高值宽度。

层厚可由操作人员根据临床需要进行选择,通常位于1mm和10mm范围之间。

一般来讲,层厚越大,密度分辨力越高;层厚越小,空间分辨力越高。

如果采用较大的层厚,可以减低噪声的影响,但是图像也会由于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而减低诊断信息的可靠性;如果采用较小的层厚(如1~2mm),可以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但是噪声的影响会增大,使图像的密度分辨力下降。

2.扫描长度

扫描长度定义为最先和最后检查层面的最外边界。

检查容积的范围取决于临床要求。

通常,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前提下,长度值越大,患者的整体辐射剂量越高。

所以,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应当尽量缩小扫描长度。

3.FOV

FOV定义为重建图像的最大直径,它的值可由操作人员灵活选择,通常位于12~50cm的范围内。

选择较小的FOV可增加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其原因是同样大小的重建矩阵,面积越小,像素尺寸就越小。

FOV的选择不能仅考虑增加空间分辨力的可能性,而且需要考虑是否能够包括所有可能的病变区域。

如果FOV太小,相关区域可能会从可视图像中消失。

4.电压与电流

一般设备提供了3-4种可选择的管电压数值(80~140kV的范围)。

设备通常对各种常规扫描已经提供了默认的管电压,特殊人群或者特殊要求的扫描设计除外(例如婴幼儿的心脏扫描)。

当管电压值和层厚设定以后,图像密度分辨力的提高和噪声的降低主要依赖于X线管电流(mA)和曝光时间(s)的增加,即mAs的增加。

但是mAs的增加会提高患者的辐射剂量。

基于此,与临床目的相关的影像质量应在患者剂量尽可能低的情况下获得。

为了获取临床信息,在需要较高信噪比的情况下,应该选择较高的曝光设定值(mAs)。

5.螺距

在螺旋扫描中,产生了一个新概念:

螺距,它是X线管旋转一周期间扫描床移动距离与准直器宽度之间比,具体公式为:

螺距=X线管旋转360°床移动距离(mm)/准直器宽度[mm]                                                            

螺距越大,单位时间扫描覆盖距离越长。

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得前提下,只需增加螺距即可在同一扫描时间内尽可能地多增加扫描长度。

同样,相同的扫描长度,也可以通过增大螺距来缩短扫描时间。

螺距的增大使得同样扫描范围内的光子量减少,当螺距大于1时,噪声明显增加,密度分辨力降低,减弱了软组织的对比度。

然而对具有天然高对比度组织影响不大,如骨本身与周围的软组织就具有很好的对比度。

螺距的增加对空间分辨力的影响极小。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新的CT采用了自动电流调节功能,在增加螺距的时候,自动增加电流,这样就避免了密度分辨力的降低。

6.重建算法

CT影像的外观和特性在很大程序上依赖于数学算法的选择。

最常使用的一种是叫做平滑算法(软组织算法),它是优秀显示血管、实质性脏器(肝、胰腺、脾、肾等)、肌肉等软组织的算法。

边缘增强算法(骨算法)使得组织边缘锐利化,因而适合用来观察骨结构和肺纹理、支气管的结构与变化。

重建算法对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的影响是一对矛盾,边缘增强算法使图像的边缘更清晰、锐利,但降低了图像的密度分辨力;平滑算法提高了密度分辨力,而边缘、轮廓表现不及边缘增强算法。

两者是相互制约的,参数的优化不能同时提高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因此在观察软组织等低对比结构时,所选参数要有利于密度分辨力的提高(软组织算法);观察骨骼、颅底、肺纹理等高对比结构时要侧重于空间分辨力的优化(骨算法)。

多层螺旋CT由于采集数据可以重复应用,同样一组采集数据,可以分别根据不同的要求,使用几种重建算法,重建出不同特点的CT图像。

7.重建间隔

当螺旋扫描的容积采样结束后,二维图像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重建,而且数据可以反复使用。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

重建间隔。

其定义是每两层重建图像之间的间隔。

例如:

扫描范围为100mm,准直宽度为10mm,如果重建间隔为10mm,将获得类似常规断层扫描的10幅图像,如果重建间隔为5mm,将获得20幅10mm层厚图像,产生数据交叉重叠的图像。

同样扫描范围内,重建间隔越小,重建出的图像数量越多。

当然每幅图像的重建时间一样,重建间隔的增加势必增加整个图像重建的时间,即总重建时间等于重建层数乘以每层重建时间。

减小重建间隔的一个优势是降低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例如,层厚10mm,病灶直径也是10mm,重建间隔等于层厚时,一旦病灶正好落入两层之间,要么病灶被遗漏,要么病灶的显示密度不真实,可能误诊或漏诊。

缩小重建间隔则会避免这种机会的发生。

缩小重建间隔的另一个优点是提高MPR及三维后处理图像的质量,如果重叠30~50%,会明显改善MPR以及MIP、SSD、VR、VE等的图像质量。

8.窗宽与窗位

CT使用窗口技术分时分段的对影像数据进行显示,这样在视窗技术中就出现了两个新的概念:

窗宽(windowwidth)和窗位(windowlevel),后者又称窗水平或窗中心。

窗宽是指监视器中最亮灰阶所代表CT值与最暗灰阶所代表CT值的跨度,窗位是指窗宽上限所代表CT值与下限所代表CT值的中心值。

如骨窗(2000,400)是指最亮灰阶所代表CT值与最暗灰阶所代表CT值的差是2000个Hu,最亮设为1400Hu,最暗设为-600Hu,窗中心为400Hu。

换句话说,窗宽确定所观察图像中CT值变化的跨度,窗位则决定观察变化的区域。

要观察不同的组织或病变,必须选择适当的窗宽和窗位。

窗位一般与需要显示的组织即靶结构的密度相近,这样比靶结构密度高的病变和密度低的病变都能有亮度差别而容易分辨;窗宽则以尽可能既覆盖所要观察的结构的密度变化范围,又显示正常与病变组织间最小差别为宜。

在一幅图像上,可能同时需要多个视窗才能体现病变特点,因此,视窗的应用是灵活、多样的。

三.注意解剖学标准与物理学标准的差异

在CT检查中诊断要求所表述的影像标准有两种,即解剖学影像和物理学影像标准。

解剖学影像标准包括能够显示不同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别,使其能够被明确辨认;能够显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之间的差别,以保证病变组织的检出;能够显示不同病变组织间的差别,以分析病变组织的性质。

物理学影像标准是通过物理学方法进行测量,它们包括图像像素的噪声、低对比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线性、CT值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层厚和剂量参数。

它是从事CT工作的单位实施的质量保证程序,以保持CT性能处在最佳状态。

物理学影像标准被定义为常规检验。

对图像质量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解剖学的标准。

有些时候,在没有达到物理学标准的情况下,就可以满足解剖要求,此时没有必要过分强调物理学的标准,例如有时虽然解剖结构清晰可辨,不影响诊断,但是背景噪声较大,此时我们应当容忍适当背景噪声,以尽量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有些时候则即使达到物理学标准,仍不能满足解剖学的标准要求。

第四节  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

一.患者辐射剂量的表示方式

参考剂量值利用对空气吸收剂量的两种描述方式来表示(CTDIw和DLP),它是对应于标准体型患者的检查技术。

1.CTDIw  权重CT剂量指数是标准头颅或体部模体单层上的平均剂量近似值,用对空气的吸收剂量来表达(mGy)。

2.DLP  剂量长度乘积与复杂检查的标准头颅或体部模体有关,用对空气的吸收剂量来表达(mGy·cm)。

二.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

1.层厚:

采用的层厚越薄,为了降低噪声,就需要较高的电流,这样就增加了辐射剂量。

螺旋扫描程序中,在完成数据采集后可以再次改变层厚,这种改变由于是采集数据的再利用,并没有重新曝光,所以不会增加辐射剂量。

2.螺距:

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前提下,螺距越大,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越小;反之则越大。

但是在目前螺旋扫描中,为了保证图像的密度分辨力,在增加螺距的时候,自动调节功能会自动增加电流,这时不会减低辐射剂量。

3.扫描长度:

即使扫描参数不变,扫描长度的增加也会增加辐射剂量,因此应当注意尽量排除非靶向器官位于扫描范围之内,以最大可能地减少辐射剂量。

4.电压与电流:

无论增加电压还是增加电流,都意味着增加辐射剂量,因此,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受检者(例如婴幼儿),适当降低电压或者降低电流,这是非常有效的降低辐射剂量的措施。

三.患者辐射剂量标准

表1  成人患者CT检查辐射剂量指导水平*

检查部位

剂量指导水平

CTDIw(mGy)

DLP(mGycm)

头部常规

60

1050

面部与鼻窦

35

360

脊柱外伤

70

460

胸部常规

30

650

肺部高分辨力CT(HRCT)

35

280

腹部常规

35

780

肝脏、脾脏

35

900

骨盆常规

35

570

骨性骨盆

25

520

*摘自于ICRP87号出版物

第五节  颅脑

【适应证】

1.脑血管病。

2.颅内感染、脱髓鞘及寄生虫;

3.颅脑外伤。

4.颅脑肿瘤。

5.先天发育异常。

【检查前准备】

1.祛除头上的所有金属物;

2.需要强化者禁食4小时以上。

【扫描要求】

1.扫描方位:

横断扫描,鉴别幕上下病变时推荐增加冠状扫描或MPR。

2.扫描角度及范围:

①横断扫描:

扫描角度与听眶上线平行,范围从枕骨大孔到颅顶。

②必要时增加冠状扫描或者冠状MPR:

扫描或重组角度与鞍底垂直,范围根据需要制定。

3.扫描参数:

层厚5~8mm,连续扫描,或者螺旋扫描,重建层厚5~8mm,,螺距≤1。

4.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80~100ml、注射速率2~3ml/秒;注射完毕后扫描,必要时做延迟扫描。

【重建算法】

1.常规扫描:

软组织算法;

2.需要观察颅骨的患者:

增加骨算法图像。

【窗宽和窗位】

脑组织窗:

用于观察脑组织,窗宽:

80~100Hu;(外伤时再适当加大窗宽,以免遗漏小面积的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等)窗位:

30~40Hu。

骨窗:

用于观察颅骨,窗宽:

2000~3000Hu;窗位:

200~700Hu。

【影像质量标准】

脑组织窗:

能够显示灰白质边界、基底神经节、脑室系统、中脑周围的脑脊液腔隙、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脑室脉络丛。

骨窗:

能够显示颅骨的内、外板,板障。

【照片要求】

常规扫描:

用颅脑窗,外伤患者加骨窗。

第六节  鞍区

【适应证】

1.鞍内病变。

2.鞍旁病变。

【检查前准备】

1.祛除头上的所有金属物。

2.需要强化者禁食4小时。

【扫描要求】

1.扫描方位:

冠状扫描。

2.扫描角度及范围:

冠状扫描,扫描角度与鞍底垂直,范围必须包括前窗突前缘到后窗突后缘,病灶较大时要前后缘都超过病灶的边缘。

3.扫描参数:

①常规冠状扫描:

层厚2mm;②螺旋扫描:

层厚2mm,螺距1或0.75。

4.增强扫描  必要时增强扫描。

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80~100ml、注射速率2~3ml/秒,注射完毕后立即扫描。

【重建算法】

1.常规扫描:

软组织算法。

2.需要观察颅骨的患者:

增加骨算法图像。

【窗宽和窗位】

脑组织窗:

用于观察脑组织,窗宽:

80~100Hu;(外伤时再适当加大窗宽,以免遗漏小面积的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窗位:

30~40Hu。

骨窗:

用于观察颅骨,窗宽:

2000~3000Hu;窗位:

200~700Hu。

【影像质量标准】

脑组织窗:

能够显示灰白质间边界、垂体、鞍上池、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脑室脉络丛。

骨窗:

能够显示颅骨的内、外板,板障。

【照片要求】

常规扫描:

用颅脑窗,外伤患者加骨窗。

第七节  眼眶

【适应证】

1.眶内肿瘤。

2.眶内感染。

3.眶内其它疾病(眼眶外伤参照头面部外伤一节)。

【检查前准备】

1.祛除头上的所有金属物。

2.需要强化者禁食4小时。

【扫描要求】

1.扫描方位:

横断扫描后加冠状扫描或MPR。

2.扫描角度及范围:

横断扫描:

扫描角度与听眦线平行,范围从眶上缘到眶下缘。

3.扫描参数:

非螺旋扫描:

层厚2~3mm。

螺旋扫描,横断图像重建层厚2~3mm,螺距≤1。

多层螺旋CT扫描后行冠状MPR替代直接冠状扫描。

重组角度与听眦线垂直,范围从眶前缘到视神经管后缘,层厚2-3mm。

4.增强扫描:

必要时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80~100ml、注射速率2~3ml/s,注射完毕后立即扫描;如果怀疑血管瘤,要延迟扫描。

【重建算法】

1.常规扫描:

软组织算法。

2.需要观察眶骨的患者:

增加骨算法图像。

【窗宽和窗位】

软组织窗:

用于眶内软组织的观察,窗宽:

300~400Hu;窗位:

30~40Hu

骨窗:

用于观察眶骨,窗宽:

2000~3000Hu;窗位:

200~400Hu

【影像质量标准】

脑组织窗:

能够显示眼球结构(晶状体、眼环等),眼肌,视神经

骨窗:

能够显示眶骨的内部结构,清晰分辨皮质与松质骨

【照片要求】

常规扫描:

用软组织窗,外伤患者以及其他需要观察骨结构的病例加骨窗。

包括横断图像和冠状图像两种。

第八节  副鼻窦

【适应证】

1.副鼻窦肿瘤。

2.副鼻窦感染。

3.副鼻窦手术前解剖观察。

4.副鼻窦其它病变。

(外伤扫描见颅面外伤一节)

【检查前准备】

1.祛除头上的所有金属物。

2.需要强化者禁食4小时以上。

【扫描要求】

1.扫描方位:

螺旋横断。

2.扫描角度及范围:

①横断扫描:

扫描角度与听眶下线平行,范围从额窦上缘到上颌窦下缘。

②冠状扫描或重组:

扫描角度与听眶下线垂直,范围从眶前缘到上颌窦后缘。

3.扫描参数:

①螺旋CT:

层厚2~3mm,螺距≤1。

②多层螺旋CT扫描后做冠状MPR替代直接扫描。

4.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80~100ml、注射速率2~3ml/s后扫描;必要时延迟扫描。

【重建算法】

1.常规扫描:

软组织算法。

2.骨骼观察增加骨算法图像。

【窗宽和窗位】

软组织窗:

用于眶内软组织的观察,窗宽:

300~400Hu;窗位:

30~40Hu。

骨窗:

用于观察骨结构,窗宽:

2000~3000Hu;窗位:

200~700Hu。

【影像质量标准】

软组织窗:

能够显示增厚的粘膜和软组织病变

骨窗:

能够显示骨的内部结构

【照片要求】

包括软组织窗与骨窗、冠状及横断图像。

第九节  颞骨

【适应证】

1.肿瘤。

2.感染。

3.外伤。

4.先天发育异常。

【检查前准备】

1.祛除头上的所有金属物。

2.需要强化者禁食4小时。

【扫描要求】

1.扫描方位:

螺旋横断扫描后加冠状位MPR。

2.扫描角度及范围:

①横断扫描:

扫描角度与听眶上线平行,范围从颞骨上缘到颈静脉孔下缘。

②多层螺旋CT增加冠状重组:

重组角度与听眦线垂直,范围从岩骨前缘到后缘。

3.扫描参数:

应用高空间分辨力算法(HRCT)。

螺旋扫描:

层厚0.5~1mm(推荐亚毫米),螺距0.5~0.75。

4.增强扫描:

必要时增强扫描:

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80~100ml、注射速率2~3ml/秒,注射完毕后扫描。

【重建算法】

常规扫描:

骨算法图像(推荐应用颞骨扫描模式)

必要时加软组织算法(例如怀疑桥小脑角肿瘤)

【窗宽和窗位】

骨窗:

用于观察骨结构,窗宽:

3000~4000Hu;窗位:

600~800Hu。

【影像质量标准】

骨窗:

能够显示颞骨的内部结构:

听骨链、面神经管、耳蜗、半规管等。

【照片要求】

骨窗,必要时加软组织窗。

第十节  鼻口咽

【适应证】

1.肿瘤。

2.感染。

3.其它病变。

【检查前准备】

1.祛除头颈部的所有金属物。

2.需要强化者禁食4小时。

3.训练患者屏气

【扫描要求】

1.扫描方位:

横断扫描

2.扫描角度及范围:

①横断扫描:

扫描角度与听眦线平行,范围从颅底海绵窦平面到第三颈椎下缘水平。

②冠状重组:

重组角度垂直于颅底,范围从翼突前缘到第一颈椎前缘。

3.扫描参数:

螺旋扫描,层厚2~3mm,螺距≤1,必要时加冠状MPR。

4.屏气扫描,避免吞咽动作。

5.增强扫描:

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80~100ml、注射速率2~3ml/秒,注射完毕后扫描;必要时延迟扫描(例如怀疑血管瘤时)。

【重建算法】

软组织算法

【窗宽和窗位】

软组织窗:

窗宽300~400Hu,窗位30~40Hu

骨窗:

用于观察骨结构,窗宽:

2000~3000Hu;窗位:

200~500Hu

【影像质量标准】

软组织窗:

能够分辨鼻口咽的各层次结构

【照片要求】

软组织窗

第十一节  喉

【适应证】

1.肿瘤。

2.感染。

3.外伤。

4.其它病变。

【检查前准备】

1.祛除头颈部的所有金属物。

2.需要强化者禁食4小时。

3.训练患者屏气。

【扫描要求】

1.扫描方位:

横断扫描。

2.扫描角度及范围:

扫描角度与声带平行,范围从舌骨上会厌上缘到环状软骨下缘以下。

3.扫描参数:

螺旋扫描,层厚2~3mm,螺距≤1。

4.屏气扫描,避免吞咽动作。

如果观察声门活动度,再行发“一”声时扫描。

5.增强扫描:

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80~100ml、注射速率2~3ml/秒,注射完毕后扫描。

6.推荐螺旋扫描后增加冠状MPR。

【重建算法】

软组织算法

【窗宽和窗位】

软组织窗:

窗宽300~400Hu,窗位30~40Hu

骨窗:

用于观察骨结构或声带,窗宽:

2000~3000Hu;窗位:

200~500Hu。

【影像质量标准】

软组织窗:

能够分辨会厌、声门、杓会厌皱襞、梨状窝等结构。

【照片要求】

软组织窗

第十三节  口腔颌面部

【适应证】

1.肿瘤。

2.感染。

3.先天发育异常。

4.其它病变。

【检查前准备】

1.祛除头颈部的所有金属物。

2.需要强化者禁食4小时。

【扫描要求】

1.扫描方位:

横断扫描。

2.扫描角度及范围:

扫描角度与横轴线平行,范围从颞颌关节上缘到下颌骨下缘。

3.扫描参数:

螺旋扫描,准直3~5mm,螺距≤1。

4.屏气扫描,避免吞咽动作

5.增强扫描:

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80~100ml、注射速率2~3ml/秒后扫描;必要时延迟扫描(例如怀疑血管瘤时)。

【重建算法】

软组织算法,需要观察骨结构时加骨算法

【窗宽和窗位】

软组织窗:

窗宽300~400Hu,窗位30~40Hu

骨窗:

用于观察骨结构,窗宽:

2000~3000Hu;窗位:

200~500Hu。

【影像质量标准】

软组织窗:

能够分辨各层次结构。

【照片要求】

软组织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274005

17楼

  楼主| 发表于2015-6-2917:

33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节  肝、胆和脾

【适应证】

1.肿瘤。

2.感染。

3.外伤。

4.胆管梗阻。

5.先天发育异常。

6.其它病变。

【检查前准备】

1.祛除腹部的所有金属物;确认胃肠道内无钡剂残留。

2.需要强化者禁食4小时。

3.口服阴性或阳性对比剂充盈胃肠道,怀疑结石者口服阴性对比剂。

4.训练患者屏气。

【扫描要求】

1.扫描方位:

横断扫描。

2.扫描角度及范围:

扫描角度与横轴线平行,范围必须包括肝上缘到十二指肠水平段下缘。

3.扫描参数:

螺旋扫描,层厚3~8mm,多层螺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