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二章数学模型与建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8739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第二章数学模型与建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品第二章数学模型与建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品第二章数学模型与建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品第二章数学模型与建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品第二章数学模型与建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精品第二章数学模型与建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精品第二章数学模型与建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精品第二章数学模型与建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第二章数学模型与建模.docx

《精品第二章数学模型与建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第二章数学模型与建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第二章数学模型与建模.docx

精品第二章数学模型与建模

第一、二章数学模型与建模

数学模型是架于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桥梁

在数学发展的进程中无时无刻不留下数学模型的印记。

一.模型

为了一定的目的,人们对原型的一个抽象

例如:

航空模型对飞机的一个抽象,城市交通图对交通系统的一个抽象

二.数学模型

用数学语言,对实际问题的一个近似描述,以便于人们用数学方法研究实际问题。

例1:

牛顿定律

假设:

1.物体为质量为m的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2.没有阻力、摩擦力及其他外力,只有沿物体运动方向的作用力F。

引入变量x(t)表示在t时刻物体的位置,则受力物体满足如下运动规律,

这就是牛顿定律的数学模型。

例2: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问题:

能否从某地出发,

通过每座桥恰好一次,回到原地?

由4个结点7条边组成的图构成解决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数学模型的特征

1.实践性:

有实际背景,有针对性。

接受实践的检验。

2.应用性:

注意实际问题的要求。

强调模型的实用价值。

3.综合性:

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

四.建模举例

数学建模(Mathematicalmodelling)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强有力的数学工具。

下面给出几个数学建模的例子,重点说明:

如何做出合理的、简化的假设;

如何选择参数、变量,用数学语言确切的表述实际问题;

如何分析模型的结果,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或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模型。

例1.管道包扎

问题:

用带子包扎管道,使带子全部包住管道,且用料最省。

假设:

1.直圆管,粗细一致。

2.带子等宽,无弹性。

3.带宽小于圆管截面周长。

4.为省工,用缠绕的方法包扎管道.

参量、变量:

W:

带宽,C:

圆管截面周长,:

倾斜角

(倾斜角)包扎模型

(截口)包扎模型

进一步问,如果知道直圆管道的长度,用缠绕的方法包扎管道,需用多长的带子?

设管道长L,圆管截面周长C,带子宽W,带子长M.

带长模型

问题:

1.若L=30m,C=50cm,W=30cm,则最少要用多长的带子才能将管道缠绕包扎上?

2.现有带长M1=51m,计划将这条带子全部用来缠绕包扎上面的管道。

缠绕时允许带子互相重叠一部分。

应该如何包扎这个管道?

(计算结果精确到0.001)

例2.桌子摆放

问题:

在起伏不平的地面上能不能让桌子的四个脚同时着地?

建模证实,在一定条件下能在起伏不平的地面上放稳桌子,即能让桌子的四个脚同时着地。

假设:

1.桌子的四条腿等长,四脚连线呈平面正方形ABCD。

2.地面的起伏是连续变化的。

3地面相对平坦,使得桌子在任何位置至少有三个脚同时着地。

参数,变量。

1.如何描述“桌子的四个脚同时着地”?

记xA,xB、xC、xD分别为脚A,B,C,D与地面的距离。

则当xA=xB=xC=xD=0时,桌子的四个脚同时着地。

2.如何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让桌子的四脚着地?

定位:

方桌的对称中心O位于平面坐标原点

移动:

桌子围绕中心转动。

记为AC与X轴的夹角,则可用表示桌子移动的位置。

0.于是桌子转动时,4个桌脚与地面的距离是è的函数。

由中心对称性知,只需两个距离函数表示桌子的状态。

令f()=xA()+xC(),g()=xB()+xD()

如果在位置*桌子四脚落地,则有f(*)=g(*)=0.

根据假设2知f()和g()是连续函数,

根据假设3有f()g()0,.

根据假设1有f

(1)=g(0)和g

(1)=f(0),其中1=0+900

模型:

已知f()和g()是连续函数,f()g()0,.

若f(0)=0,g(0)>0,则存在*使得f(*)=g(*)=0。

证明:

因为f

(1)=g(0)>0,g

(1)=f(0)=0,

令h()=f()-g(),则h()连续且h(0)<0,h

(1)>0.所以,根据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知,存在*,0*1,使得f(*)=g(*)=0。

问题:

1.将例4的假设1改为“桌子的四条腿等长,四脚连线呈平面长方形ABCD”,试构造数学模型证实结论同样成立。

2.小王早上8:

00从A城出发于下午5:

00到达B城。

次日早上8:

00他又从B城出发沿原路返回并于下午5:

00准时到达A城。

试用数学模型说明A、B城之间定有一个位置,小王在往返A、B二城的途中于相同的时间到达该位置。

例3:

交通路口红绿灯

十字路口绿灯亮30秒,最多可以通过多少辆汽车?

假设

1.车辆相同,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

2.车距相同,启动延迟时间相等。

3.直行,不拐弯,单侧,单车道。

4.秩序良好,不堵车。

参数,变量:

车长L,车距D,加速度a,启动延迟T,在时刻t第n辆车的位置Sn(t)

用数轴表示车辆行驶道路,数轴的正向为汽车行驶方向,数轴原点为红绿灯的位置。

于是,当Sn(30)>0时,表明在第30秒第n辆车已通过红绿灯,否则,结论相反。

模型

1.停车位模型:

Sn(0)=–(n-1)(L+D)

2.启动时间模型:

tn=(n-1)T

3.行驶模型:

Sn(t)=Sn(0)+1/2a(t-tn)2,t>tn

参数估计L=5m,D=2m,T=1s,a=2m/s

解:

Sn(30)=-7(n-1)+(30-(n-1))2>0得n19且t19=18<30=t成立。

答案:

最多19辆车通过路口.

改进:

考虑到城市车辆的限速,在匀加速运动启动后,达到最高限速后,停止加速,按最高限速运动穿过路口。

最高限速:

校园内v*=15公里/小时=4米/秒,长安街上v*=40公里/小时=11米/秒,环城路上v*=60公里/小时=17米/秒

取最高限速v*=11m/s,达到最高限速时间tn*=v*/a+tn=5.5+n-1

限速行驶模型:

Sn(t)=Sn(0)+1/2a(tn*–tn)2+v*(t-tn*),t>tn*

=Sn(0)+1/2a(t-tn)2,tn*>t>tn

=Sn(0)tn>t

解:

Sn(30)=-7(n-1)+(5.5)2+11(30-5.5-(n-1))>0得n17且t17*=5.5+16=21.5<30=t成立。

结论:

该路口最多通过17辆汽车.

问题

1.调查一个路口有关红绿灯的数据验证模型是否正确。

10.调查的位置,走向,车道数,时间。

调查数据(至少三次):

绿灯时间,通过的车数。

分析数据不同的原因。

20.分析模型的假设与实际是否一致;模型的参数与实际是否一致。

30.分析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是否一致?

为什么?

不一致时,如何修改模型。

2.分析绿灯亮后,汽车开始以最高限速穿过路口的时间。

3.给出穿过路口汽车的数量n随时间t变化的数学模型。

例4:

人员疏散

建模分析意外事件发生时建筑物内的人员疏散所用的时间。

假设

1.有一排k间教室,走道只有一个出口。

2.人员撤离时,有序、单行、(间隔)均匀、匀速。

3.室内人员排成一队列的时间不计,第一个人到达教室门口的时间不计(t0=0)。

参数:

第k间教室人数为nk+1,教室距离为Lk,门宽为D,行进速度为v,人体间隔为d。

如果只有第k间教室有人需要撤离,第k间教室疏散时间为Tk

模型

K=1情形:

T1=(n1d+L1)/v

K=2情形:

当第二间教室人不需等待时,即(L2+D)(n1+1)d,T12=T2=(n2d+L1+L2+D)/v,

当第二间教室人需要等待时,即(L2+D)<(n1+1)d,等待时间T=(n1+1)d/v-(L2+D)/v,

T12=T2+T=[(n1+n2+1)d+L1]/v,

讨论

模型:

T=(nd+L)/v,

分析:

v↗,则T↘;d↗,则T↗.

令d=0,则有T=L/v。

疏散时间与人数无关!

?

假设中忽略了人体的厚度!

!

补充假设4.人体厚度相同w

模型T=(n(d+w)+L)/v,

分析若d=0,则T=(nw+L)/v合理吗?

继续补充假设5.速度与间隔有关v=v(d)

模型T=[n(d+w)+L]/v(d),

其中v=v(d)应满足v(d)是d的单调非减函数,v(0)=0且当d充分大时,v=vmax.

结论:

存在间隔d*和相应的速度v*,使得疏散的时间最短。

讨论:

1.给出函数v(d)应满足的一个充分条件,保证存在唯一的间隔d*,使得疏散的时间最短。

2.通过实验观测给出函数v(d).

观测数据:

间隔d(厘米)—运动速度v(米/秒)

拟合函数

问题

1.如果n=400,L=30m,w=0.2m,求最短的疏散时间。

2.给出当K=3时的人员疏散模型.

五.建模要点

1.明确研究目标,力图从实际问题中归纳出所采用的假设和解题线索;

2.用假设简化问题,在实际与数学简化之间选择恰当的平衡点,这是建模成功与否的关键,体现了建模工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进行正确的推理,在无法进行严格的数学推导时,可以使用“不严格”的数学,代之以对问题的分析,归纳,类比,猜测,尝试,事后检验;

4.尽量使用实际资料检验数学结果,并用恰当的学科语言表达数学结果。

5.在建模中,数学决不仅仅是工具,要从所作的数学推导和所得到的数学结论中指出所包含的更一般的、更深刻的内在规律。

数学建模绝不仅仅以应用数学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目标,我们更希望揭示基本自然规律,产生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六.建模过程流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