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9085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docx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

1.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品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每个人的发展普遍受到广义教育的影响。

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校长负责制是校长受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在党支部和教代会的监督下,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和负责的制度。

在这一领导体制中,校长是学校行政系统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他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

在校长负责制中明确校长的权利与责任;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3六艺具体指:

礼、乐、射、御、书、数。

按性质可分三大方面:

1)礼乐,礼指周礼,涉及政治、伦理、道德和

教师专业性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

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提出的。

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

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

“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

 苏格

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业成绩分为不同的班或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是集体教学的一种,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

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学校教育:

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学记: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生活教育理论:

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

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

这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恩物:

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

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

 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

《莫雷尔法案》:

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美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也一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美国国会于1862年颁布的《莫雷尔法案》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法案之一,它对美国甚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莫雷尔法案》有时也译作《莫里尔法案》,该法案规定,按各州在国会中参议院和众议院人数的多少分配给各州不同数量的国有土地,各州应当将这类

土地的出售或投资所得收入,在5年内至少建立一

察和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性,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

“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

 “活教育”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依然富有启迪。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蔡元培:

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1927年后,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

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教育主张:

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教育应该独立;“尚自然”“展个性”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束缚,主张应该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新教育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资产阶级教育改革运动。

它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完全不同的新学校。

它强调学习者的观

个阶段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在特别领域里探索、更新和补充知识技能的活动。

 

回归教育:

是60年代欧洲出现的思潮。

它主张,教育不要一次完成,而要根据个人的兴趣、职业、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在一生中选择最需要学习的时候接受灵活有效的教育。

传统教育视学生辍学为消极行为,而回归教育认为可以化作积极行为,即在一定时期内主动离开校园,就业、旅行和进行社会活动,尔后重返学校,这样会提高学习效果。

回归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平等权利,个人离校和复学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人的发展:

“发展”可以广泛定义为,身体结构和机能中任何连续不断的、非病理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这里的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简要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在实际活动中融为一体。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一般发展:

继维果茨基之后,前苏联又一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1901—1977)

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是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要素。

师生关系具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

就其指向的目标而言,有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代际关系等。

就发生形式而言,有组织关系、心理关系。

从发生背景或环境来看,又可分为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

所有这些关系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共同组成了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体系中任何一种关系都可能巩固或削弱整个关系体系,改变各种成分间的联系。

课程:

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概念。

⑴狭义的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实现名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⑵广义的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既包括教学计划、大纲及教材所阐明和安排的信息,也包括潜在或隐性的内容,即由学校生活质量、教师态度、教学活动的道德背景等所传递的内容。

⑶更广义的课程定义除了通常的理解之外,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课程既包括校内教育(即正式教育)和校外教育(非正式教育)的内容,也包括非正式的教育内容,或称“平行教育”的内容。

课程目标:

目的是希冀达到的预期的结果。

对预期结果的具体要求就是课程的目标。

因此,课程目标就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

育工作规律的主观追求和表达。

德育理论对德育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为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提供知识基础。

德育理论的贫乏和滞后是影响德育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系统、有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教育、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从小树立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掌握基本的现代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知识,培养他们积极而真挚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为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牢固的基础。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教育;第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第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教育;第四,充分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并与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公德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第五,全球伦理与环境伦理教育。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学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

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

在心理学中,需要与驱力两词有广、狭两种涵义。

广义上,需要、驱力与动机三者涵义基本相同,都是用表达个体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内在动力。

从狭义来看,需要、驱力、动机三者的概念稍有不同。

驱力多用来表明属于原始性的或生理的动机(如饥饿、性等);需要有时用来表示形成驱力的原因(比如,由渴而产生的驱力),有时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动机(比如生理需要、成就需要、亲和需要等) 

好奇:

是指促使个体对新奇的事物去观察、探索、摆弄、询问,从而获得对环境中各种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的内在冲动。

好奇一般被看成是人类(动物也好奇)求知的最原始的内在动力,而且是与生具来的。

因此,好奇不但具有动机的意义,而且还与学习动机具有密切关系。

 

习惯:

有两种涵义:

一种是指习得性的行为反应,它们是在生活中经长期练习而养成的。

个体一旦养成习惯,在类似的情景下,就会不自觉地出现类似的习惯反应。

习惯反应不仅包括动作,而且还包括语言、思想、情绪表达等各方面。

另一种是指习得性的动机。

个体一旦形成习得性动机,在类似的情境下,就会出现某种行为活动,去追求满足,以消除内在驱力所引起的不安。

态度:

是指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致性与持久性的倾向。

态度除了包含行为成分外,还包括情感与

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

⑵群体有一定组织结构。

⑶群体心理。

从众:

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遵从群体中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现象。

  

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客观因素:

首先是问题的性质。

主观因素:

主要是个体的年龄、智力和个性特点。

从众的作用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服从:

是个体按社会、群众或他人的要求不得不做的行为。

服从的种类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对个人或权威的服从;一种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

服从的作用①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通过服从来维持正常秩序。

②服从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方面③关于学生对教师个人权威的服从,教师应更多地要求学生服从某些要求,并讲明道理,使学生了解其社会意义,而不是强调个人权威,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去个性化:

是指个体有时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夫去或削弱了自我导向的功能和责任感,个性状态相对丧失。

礼仪等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概念广泛,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2)射御。

射指射箭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3)书数。

书指文字,数指计算。

六艺教育的特征:

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践技能。

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4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主要体现在:

1)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没有学校。

2)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教师。

3)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5绅士教育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洛克倡导的一种资产阶级贵族化的教育。

其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的绅士,教育内容分为体育、智育和德育三部分。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骑士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领,使其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

(骑士七技是西欧中世纪时期“骑士教育”的侍从教育阶段所需要学习的技能,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

6.心智技能指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以简缩的

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

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

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

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

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初等教育法》:

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

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知识: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城市学校:

是为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

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的首倡者为美国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

因材施教(原则):

宋代朱熹把孔子的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这一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元认知:

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教学组织形式:

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的知识”的学院。

后来这类学院被称为“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这些学院是《莫雷尔法案》结出的果实。

当时把联邦拨地用于独立设置农工学院的就有28个州,宾夕法尼亚等州是把拨地转给原有的农业学校,有的州是在州立大学增添农工学院。

农工学院的发展为美国职业技术,尤其是农工业职业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不少人才。

《莫雷尔法案》也常被史学家视为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

个人本位论:

认为教育目的由人的本性、人的需要所决定。

代表人物有:

卢梭、洛克、佩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

教师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语言效应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革马利翁效应。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在学生观上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及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它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1)学习是学习者知识建构的过程-主动性 

(2)强调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社会性和协作性 (3)强调情境学习-情境性

"稷下学宫":

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

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

的重要创造。

性质:

①稷下学官是一所由官家举办

点和个人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知识领会:

是指了解传输知识的媒体的含义,懂得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知的过程。

知识的领会从整体上来说,主要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与概括这样两个认识环节实现的。

多因素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27年首创的一种智力结构的理论。

他认为为智力是由很多单个的因素所组成的。

这些单个因素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不同的心理活动。

任何两种心理活动所含的共同因素越多,两者的相关度(即联系)就越高;反之,相关度就越低,甚至毫无关系。

多因素论否认二因论所主张的g因素即一般因素的存在,并认为在心理测验上所得的分数代表个人智力因素的组合情况。

 

概括化理论:

贾德提倡概括化说,他认为:

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中,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

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类化。

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

努力管理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了达成学习目标而尽力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学

卓有成效地研究了“教学与发展”这一课题。

赞可夫把这种发展称作“一般发展”,它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

在智力发展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

教育目的:

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确定以后,教育事业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朝预定的方向发展。

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无目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教育制度:

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

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结构的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的施教育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在教育学原理中,教育制度通常只讨论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

学制:

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因而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以学校教育机构为主体的,包括幼儿教育机构、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等其他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在内的更为完整的教育机构系统。

因此,在现代社会,学制已经不

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

一般来说,课程目标可以包括技能、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课程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只有在明确提出教育的总目的之后,课程目标才可能清晰化,才可能对整个课程的制订和实施起到应有的作用。

课程内容:

是进入学校教育领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希望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

课程内容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没有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便失去了意义。

 

教材:

课程内容具体地体现在教材(主要指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上)上。

教材是把科学知识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经过教学法改造编写而成的,其作用在于规定各门学科知识的范围、深度和顺序。

课程评价:

包括对课程设计、编排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的关系。

教学:

是学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途径。

教学是一个复合词,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这个活动的中心并贯串始终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认识

现象。

确定这一内容为本学科研究对象的理由包括:

①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①它反映了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①它反映了当代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①这一研究对象的确定,有利于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研究对象进行明确区分。

学习:

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或,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阐述如下:

①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引起的。

这种经验不仅包括外部环境刺激以及个体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

②只有当个体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才能认为学习发生了。

但有时这种变化未必立即见诸行为,而只是导致了行为潜能上的变化或者说思维上的变化,也可礼为发生了学习。

当然,这些变化必须是持久的变化,而非短暂的、一时的变化。

③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行为发生了变化就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

④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学习迁移:

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影响。

  

问题:

指这样一种情境:

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问题包含四个成分:

①问题情境;

认知。

态度分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

 

兴趣:

有两种涵义:

其一是指个体对某人或事物所表现的选择性注意的倾向。

兴趣也可由外显行为去推测。

当有多种事物呈现在个体面前时,某事物特别引起个体的注意,就推知他对此感兴趣。

其二是兴趣与动机大同小异,两者都可视为引起个体行为的内在原因。

但两者也有不同,兴趣可看成是动机的定向,而动机之所以能引发兴趣,是由于行为后果获得了满足。

意志:

是指个人对自愿选定的自认为有价值的目标全力以赴的内在心理过程。

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只是意志比动机更具有选择性与坚持性。

意志可看成是人类独有的高层次动机。

价值观:

是指个人自认(或社会公认)正当、并据以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符合某种标准就判为有价值,不合标准则判为夫价值。

个人的价值观可用于对人和事物等各方面的判断。

刺激与诱因:

诱因是指能够激发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