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0912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改革详细版.docx

高考改革详细版

2015高考改革详细版

2015高考改革详细版

  语文

  2014年10月,北京市教委颁布《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要求深化学习评价改革,提出高考语文试卷“要增加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等。

为贯彻《改进意见》精神,2015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调整考试内容、试题类型和试卷结构,分别从增加现代文阅读量、加强长文本阅读能力考查,重视传统文化内涵,增加开放性试题分值和比重,设置作文选作题等几个方面,修订《考试说明》,继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一、增加现代文阅读文字量,加强对“长阅读”的考查

  所谓“长阅读”,是指用于考查考生阅读能力的具有较多文字量的长文本。

在“考试内容及要求”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阅读材料特点,灵活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具有一定长度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对“长阅读”的对象、方法和目标提出明确要求。

  在“参考样题”中,改编或者新增了《天坛之美》《天坛的轴线》《心灵的篝火》等三篇文本,文本的文字量较以往有所增多,意在加强对长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

为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筛选、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部分题目放置在阅读文本之前,引导考生带着问题阅读,能根据文本特点,采用恰当的阅读策略。

  二、重视传统文化,坚持文化立意

  2014年高考语文命题在“能力立意”的基础上,提出还应加强“文化立意”。

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将继续坚持“文化立意”,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在“考试内容及要求”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汉字书写的正确、规范、美观”;新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桃花源记》、《爱莲说》、《蜀相》等7篇古诗文,考查要求也从原来的“识记、理解”提升为“识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阅读”也会适当增加阅读文本的文字量。

【试题14】2008年测试题更换为2014年第10题;【试题21】2010年第14题更换为2014年第14题;【试题25】2012年第17题更换为2014年第15题;【试题28】2013年第20题更换为2014年第20题。

新换参考样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是数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

新换的试题重视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注重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思维方法的掌握。

  2.贴近考生实际,突出试题的应用性。

  2014年的文理科数学试题注重考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考查考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对身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的思考。

理科试题第8题,在题目的叙述中没有出现任何数学符号,也没有任何数学公式,着力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只要考生读懂试题并且思维清晰,不需要任何数学原理和数学运算,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3.加强对考生读图、识图并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的考查。

  2014年高考北京数学文理科试卷都加大了以图表为载体的试题所占分值,意在引导教学培养学生对数据图表的处理能力。

例如,文科的第8题和第14题,分别以考生熟悉的“微波炉加工食品”和“产品加工工序”为背景,以图表的形式给出数据。

考生只需要读懂图表,不需要复杂的运算,就能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答案。

题目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数学积累。

  4.文科试题符合文科学生特点。

  从考生终身发展的实际出发,考查文科学生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思想方法,旨在促进文科考生理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英语

  2015年英语学科对《考试说明》的修订,主要在“参考试卷”部分:

更换14道题,总分值为14分。

新换试题均选自2014年高考北京卷,新换试题位置均在第二部分“知识运用”中的第一节“单项填空”。

新换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以“巩固成果,稳步推进”为目标。

  新换试题不突破考试范围,在考点选择上不突破“语法项目表”的要求,考点分布、考点均衡和考点难度上都保持了相对稳定。

  2.注重基础性、综合性,注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换试题较好地涵盖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所列出的语法知识,不回避中学教学中经常涉及的语法知识,题目不偏不怪,对中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题干分为单句和对话两种形式,所提供的语境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注重考查考生在真实语境下对所学英语语法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根据语言使用环境,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3.所换试题考点均衡。

  更换14道试题后,单项填空部分的考点覆盖面广、考点均衡,符合语言测试抽样要求。

  具体考点如下:

  考查内容

  题号

  题目数

  介词

  连词

  

  情态动词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

 

  非谓语动词

  

  句子类型

 

  状语从句

 

  定语从句

  

  主语从句

  

  表语从句

  

  虚拟语气

  

  4.体现文化内涵。

  试题所提供的语境多样,并较好地融入了文化背景知识;不但使考生读起来觉得有趣,同时还较好地完成了《课程标准》中对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要求,并且引导学生关注阅读,关注太空,关注自身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5.试题命制科学严谨。

  所换试题题干的设置遵循简洁明了的原则,在保证所提供的语境足够使考生做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力求简短,不附加任何多余的信息,确保了试题的效度。

每一试题只考查某一项语法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试题的效度。

所有试题都做到了考点清楚、答案唯一。

  通过“参考试卷”的调整,试图对中学教学产生的导向作用是: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为未来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政治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政治)》(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与往年相比,总体保持稳定。

“试卷结构”、“考查目标与要求”没有变化,“考试范围”和“参考样题”部分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一、考试范围的变化

  根据新教材的变化调整了部分知识条目。

  2015年《考试说明》的“考试范围”根据教材的变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比如将“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改为“市场失灵”,“经济学的目的与财富”改为“财富及其来源”,“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改为“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制”等。

  二、参考样题的变化

  为了反映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参考样题”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见下表)。

调整方式

题型

题目

删除试题

选择题

  2006年第27题,2009年试测题

  2011年第33、34题

非选择题

  2005年第38题,2013年第39题

增加试题

选择题

  2011年第30题

  2014年第24、25、35题题

非选择题

  2014年第38、39题

  调整后的参考样题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价值引导。

  试题坚持知识、能力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在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考查中,重视涵养道德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给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引导,体现新课程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试题37通过娓娓道来一个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引导考生从身边的凡人善举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作用。

试题以传统思想晓之以理,借身边故事动之以情,由探究问题导之以行,关注学生知行的统一。

  2.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传承中华美德。

  试题注重挖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时代主题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中,引导青年学生努力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自觉承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精髓。

试题25以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为底稿设计的“中国梦”公益广告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时代价值的认识。

试题26讲述“天人合一,顺时而食”的传统智慧在现代企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选材鲜活,贴近生活。

  试题背景材料的选择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力求用当前国家、社会、个人生活中富有意义的事件来呈现问题发生的情境,引导考生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以致用中提高社会参与的能力。

试题27高中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现实行为、试题36地铁票价问题,考生都比较熟悉。

  4.坚持能力立意,培养学科方法。

  新换试题强调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

试题30突出了人文学科系统化、逻辑化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引导考生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试题36考查了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考,答案开放多元,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历史

  “试卷结构”和“考试内容与要求”部分保持不变。

  “参考样题”有部分更新,见附表。

  更换后的参考样题具有以下特点:

  1)突出主干和重点知识,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考查载体,重在考查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水平。

  2)贴近教学实际,从历史角度关照社会与现实。

  试题从考生认知特点与兴趣出发,所选素材平易近人,有助于学生多角度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丝丝缕缕的联系,对重大历史议题的回顾与探讨也具有更深层的现实意义。

  3)强调学科思想与基本方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对而言,鉴于题型功能,选择题更侧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而非选择题则具有中西对比、跨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考查考生解读图文资料,分析具体问题乃至寻找自己的路径解决问题的高阶综合能力,比如样题第33和34题。

另外,与考查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相适应,非选择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呵护学生个性的养育与表达。

比如上述第33和34题,都有一定分值的开放性设问。

考生需要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开放设问没有标准答案,并采用梯度式评价标准与赋分原则,重在考查考生阐释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与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并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所选样题既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又涉及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查,一则梳理源流,多角度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旨在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继承并弘扬之;再则立足本国开拓视野,在比较中认知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发展历程,进而理解不同的文明和族群,此乃人类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前提与关键。

  调整方式

  题型

  题目

  删除试题

  选择题

  2009年第17题,2010年第12题,2012年第18、20、23题,2013年第20题

  非选择题

  2012年第37题

  增加试题

  选择题

  2014年第12、15、16、17、19和20题

  非选择题

  2014年第37题

  

地理

  地理学科主要在“参考样题”部分进行了修订。

通过更换参考样题,体现命题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进步。

地理更换了4道参考样题,新换题目均选自2014年高考北京卷。

新换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以“巩固成果,稳步推进”为目标,保持“能力体系”和“考试范围”的完整性。

  新换试题无论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比例上,在主干知识的份量上,还是在图像数量、类型上都保持基本稳定。

  2.推出佳作,弘扬美好,传递正能量。

  【试题32】名列《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十大好题”排行榜。

这些优秀试题和原试题构成一个主题,共同承担了说明地理学科能力要求和体现课程理念的重任。

  3.关注考生12年的学习积累,试题材料贴近学生实际。

  【试题8】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原则,以学生熟悉的校园为切入点,在综合不同校园特色的基础上,编绘了校园平面图(局部),意在引导学生注重地理观察,提高对地图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地图的能力。

地图部分的知识,既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

该题通过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符号,系统表达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逻辑关系,既考查考生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程度,又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贴近时代,突出考试的教育性。

  试题的背景材料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设问促进学生对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体现了考试的教育性。

试题在深入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注民生和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方面有所体现。

【试题32】依据《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内容,体现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要求。

试题关注时代特点,关心社会问题,注重引导中学教学密切联系社会、联系实际,促进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目标的实现。

  

物理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物理)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均没有变化。

参考样题部分做了调整,删除了选择题中的2011年第16题和非选择题中的2010年第23题。

增加了2014年北京高考理综卷的第18、19、23、24题。

  调整后的参考样题共计31道选择题,18道非选择题。

试题涵盖了中学物理各模块知识点的考查,覆盖五大能力中各能力层次的考查及综合能力的考查,全面展示了北京物理试卷的命题特色。

总的来说,调整后的参考样题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联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是历年北京物理卷的特点之一。

物理学源于生活,日常生活实际中有大量的物理学问题。

通过对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的思考,不仅能通过分析问题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及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2014年理综卷第18题以生活中的常见情境“手抛物体”为背景,深入考查了学生对力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情境简单,能力考查深入。

  2.回归教材,注重从教材中选取素材,引导中学教学重视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才能滋养科学素养,培养学科能力。

重视从教材中选取素材,引导中学教学回归教材重视教材也是北京卷物理试题一直坚持的做法。

如2014年理综卷第19题以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为背景,既考查了考生的思维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又引导考生领悟“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3.注重基础,以中学物理的典型情境,深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历年的北京高考物理试题不难看出,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避免繁、偏、怪试题的出现一直是北京卷的突出特点,这一点也被广大中学师生肯定和支持。

如2014年理综卷第23题以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为背景,从“在地球表面称重”这一学生熟悉的“简单情境”入手,深入考查了学生应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对常规情境大胆想象,既是科普,也是科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力。

  4.体现思想,考查考生对物理思想的领悟及对物理方法的理解。

  新课标的实施更加强调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联系实际的综合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物理思想方法的培养。

如2014年理综卷第24题取材于师生熟悉的“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景,从宏观及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巧妙设问,合理设置难度,亮点纷呈。

  

化学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化学)》(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与2014年《考试说明》相比较,“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查内容”等理论层面的要求保持稳定,未做调整,而对“参考样题”进行局部调整和更换。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高考试题从选材到题目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在逐年发生变化。

为了突出高考化学试题立足基础,关注学生发展水平和基础能力的命题立意,彰显试题的价值取向,2015年《考试说明》的“参考样题”在保持原有题型数量和结构的基础上,调整部分试题,更换如下:

  调整方式

  题型

  题目

  删除试题

  选择题

  2006年第5题

  非选择题

  2010年第25题、2010年第26题

  增加试题

  选择题

  2014年第12题

  非选择题

  2014年第26题、2014年第28题

  “参考样题”能较好地诠释命题指导思想和解读“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查内容”等理论层面的要求,具有实操性、直观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从所选的2014年高考化学的几道试题来看,既侧重考查主干知识的基础性和关联性,如第12题考查的是考生应知应会且熟悉的基础知识,重视对考生基本能力和基础素养的检测,旨在引导中学教学重视基础,关注学生基础能力的全面发展;又侧重考查化学知识在实际中的灵活应用,突出学以致用,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可以让生活更美好,传递化学正能量。

如第26题,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技发展的学科思想方法融入到试题中,尤其“化学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学科思想方法正逐渐演化为北京卷化学试题的重要特征。

更侧重考查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色,彰显实验方法的实践性、创新性和思想性。

如第28题考查考生根据实验事实和认知冲突提出假设、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此题不仅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而且引导教学应以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本质,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模型为己任。

  综上,“参考样题”的变化体现高考化学试题“起点高、落点低、重基础、提能力”的特点,注重对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试题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也更加外显化,解题的思维脉络更加贴近和再现学生学习的认知思维过程。

  

  生物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理科)》生物部分“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的内容与2014年保持一致,对“参考样题”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

共更换3道参考样题,其中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1道。

新换题目均选自2014年高考北京卷。

新调入的参考样题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注重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

  三道新换入的样题分别代表了“从生活中出题、从教材中出题、从实践中出题”的命题理念。

  ①从生活中出题。

2014年第2题选用了与运动健身相关的冬泳场景为试题情境,考查人体维持正常体温的生理调节机制。

题目选用了考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试题情境,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②从教材中出题。

新换入的2014年第1题通过对教材中介绍的两种典型生物进行比较,考查真核、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这道题一方面贴近中学教学实际,降低了考生对试题的陌生感,利于考生重温课堂学习的思维脉络,另一方面从新颖的角度提出问题,可以令考生展现出高中阶段积淀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

  ③从实践中出题。

2014年第31题以对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真实的评估研究为背景,综合考查考生灵活运用高中生物学主干知识,解释、解决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立足能力考查,关注终身学习

  以能力考查为出发点的试题更加注重对考生科学思维品质的考查。

试题在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新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强调对实验与探究能力和学科思想方法的考查,关注考生的终身学习。

  2014年第1、2题通过对理解能力进行考查,区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程度不同的考生。

第31题以表格形式呈现数据信息,分组数据中还包含了亚组数据。

考生只有准确选择出相应亚组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答案。

该题对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侧重考查了考生实验与探究能力。

  (3)关注科技前沿,富含教育意义

  2014年第31题选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试题背景,将科技论文精炼后,用考生读得通、看得懂、想得清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引导考生和教师多关注科技前沿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健康知识进行了宣传,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