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0913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docx

高一历史必修二18课复习要点汇编

2.www。

cer。

net/artide/2003082213089728。

shtml。

(一)对“漂亮女生”饰品店的分析

(1)专业知识限制

在大学生对DIY手工艺品价位调查中,发现有46%的女生认为在十元以下的价位是可以接受;48%的认为在10-15元;6%的则认为50-100元能接受。

如图1-2所示

10元以下□10~50元□50~100元□100元以上□

(2)文化优势

营销环境信息收集索引

(二)创业优势分析

(4)牌子响

我们长期呆在校园里,没有工作收入一直都是靠父母生活,在资金方面会表现的比较棘手。

不过,对我们的小店来说还好,因为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投资。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本单元内容需要把握古代农耕经济的几个发展方向:

1.耕作模式由粗放到精耕细作。

2.土地制度有土地公有、名义上国有的贵族土地制度到土地私有制。

3.经济重心的三次南移:

两晋之际、中唐以后到南宋完成。

4.古代手工业:

明以前官营占主导地位,(经营模式:

家庭、官营、私营)。

5.国家政策:

重农抑商(战国——明清),自给自足,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在全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海禁政策(明清),抑制对外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近代前夜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一)概况

1、采集经济——>种植业

(1)传说:

神农氏

(2)产生:

①黄河流域,粟麦,半坡

②长江流域,水稻,河姆渡

(3)影响:

定居,五谷

2、狩猎————>家畜饲养业

(1)六畜和十二生肖

(二)特点:

1、地理分布:

长江黄河流域,南稻北粟

2、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发展及影响

(一)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项目

原始农业

商周

春秋

西汉

唐朝

材料

木石骨

木石骨蚌

少量青铜

铁农具

铁农具

铁农具

形状

耒耜

耒耜

犁壁(推广)

曲辕犁,筒车

动力

人力

人力

牛(畜力)

曹魏翻车人力

水力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简单协作

千耦其耘

大规模简单协作

铁犁牛耕

个体农耕

铁犁牛耕

个体农耕

铁犁牛耕

个体农耕

生产模式

简单粗放

简单粗放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

(二)影响:

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水利灌溉

(一)发展概况

1、上古传说:

大禹治水

2、商周:

井田沟洫纵横

3、春秋:

(1)楚相孙叔敖修芍陂

(2)吴王夫差开邗沟(3)中原使用桔槔

4、战国:

(1)秦国李冰,都江堰,成都平原

(2)秦国郑国,郑国渠,关中平原

5、西汉:

(1)西域:

坎儿井

(2)漕渠、白渠,大规模治河工程(王景治理黄河)

6、曹魏:

翻车

7:

唐朝:

筒车

四、耕作方式

1、商周:

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齐耘”

2、春秋:

个体农耕,铁犁农耕

(1)原因:

①生产工具(铁犁)和耕作技术(牛耕)进步

②私有土地出现

(2)特点:

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评价:

①是什么?

特点+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积极:

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稳定生活,有积极性;社会稳定的基础。

③局限:

A.封闭性,自给自足,狭隘

B.分散性,个体小农,难以扩大生产

C.落后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

D.脆弱性,过度剥削容易使其破产

补充:

1、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发展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在我国古代阻碍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即不利条件。

①自身规模的限制——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特别是后期,剥削加重及社会的动荡。

3、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

(一)原始社会:

土地公制

(二)商周:

井田制,土地国有

1、商朝:

出现

2、西周:

最鼎盛

(1)概念:

(2)实质:

名义上是国家公有,实际上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氏村舍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作用:

①存进农业的发展②巩固分封制

3、春秋:

开始崩溃

(1)根本原因:

生产力提高(牛耕、铁犁)

(2)表现:

①公田抛荒,②私田私有,③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4、战国:

商鞅废除

(1)法律:

废止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

(2)阶级:

根据军功培植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三)春秋战国后

1、土地公有制

(1)屯田制(三国)

(2)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2、私有制:

(1)君主,

(2)地主私有土地,形成的三种方式:

公田私有,军功获得,土地兼并

(3)自耕农

3、土地兼并:

(1)汉代: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对应编户齐民制度)

(2)北魏:

抑制土地兼并,采用均田制(对应租调制)

(3)宋初:

田制不立,不抑制土地兼并,(沿用唐朝中期的两税法)

(4)明清:

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4、赋税的来源:

自耕农、地主

二、农业经营方式【经营方式】: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1、商周:

井田制

2、春秋战国

(1)自耕农,男耕女织

(2)雇工:

主仆关系,劳役,清中期获得凡人地位

(3)租佃:

含义P9

①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时间:

东汉时期

田庄的特点:

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聚族而居;拥有私人武装;自给自足。

②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概况:

A.战国产生

B.汉代比较普遍

C.宋代日益普遍化:

仅次于自耕农,

契约,实物地租,分成租,定额租

D.明清进一步发展:

货币地租

③影响:

A.人身控制减弱

B.提高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原因:

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契约,分成租,定额租,货币地租)

C.促进农业商品化

补充:

1、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对土地制度的政策是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解决上述矛盾,主要采取下列措施:

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

二是限制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如西晋的占田制、课田制等。

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

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奏效,最后以失败告终。

2、比较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

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

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地租。

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唐朝以后,这种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者少地者为雇主作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

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为自由。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汉代的四大经济区

1、概况:

1)山东:

崤山以东,中原,最发达的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2)山西:

崤山以西,关中+河西、巴蜀,传统的农业区

3)江南:

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差距大

4)龙门碣石以北:

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以长城为界分塞内、塞外

2、特点:

1)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原因:

经济发展不平衡、战乱

2、概况:

1)两晋:

八王之乱

2)中唐:

安史之乱

3)两宋之际:

靖康之变

3、影响:

1)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向江南传播

2)民族融合

3)文化融合

4)丰富人民生活

5)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1)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生产水平“量”变

2)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生产水平“质”变

3)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4)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巨大潜力

5)统治者重视

6)民族融合,人民辛勤劳动

2、概况:

1)魏晋南北朝:

南北经济渐趋平衡

2)中唐:

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3)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明清:

南方不仅是农业重心,也是工商业重心

3、影响:

1)江南经济发展

2)南方人口大量增加

3)文化重心南移

4)南北方之间交通运输业更快发展(隋唐大运河)

4、启示:

1)合理利用外来劳动力

2)引进先进工具和技术

3)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4)领导者要重视发展经济

5)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术

1、

(1)青铜时代:

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2)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

(3)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

2、钢铁冶炼技术

(1)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

3、铁器时代:

1)春秋:

冶炼生铁、钢,世界奇迹

2)西汉:

开始使用煤冶铁

3)北宋:

普遍使用煤冶铁

4)南宋:

开始使用焦炭冶铁

5)明代:

流行使用焦炭冶铁

4、工业机器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关注煤铁,第二次关注钢、塑料,第三次新材料

二、纺织业

1、麻纺织:

西安半坡文化

2、丝纺织:

1)上古:

大汶口文化,发明养蚕缫丝技术,

世界最早

2)西周:

突飞猛进,刺绣

3)汉代:

远销欧洲,开辟丝绸之路“丝国”

4)唐代:

缂丝技术

3、棉纺织:

1)宋末元初:

产生,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车

2)元明时期:

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3)明代后期:

棉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4、近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化纤,的确良

三、陶瓷业

1、陶器:

1)新石器时代:

①半坡:

彩陶;

②大汶口:

黑陶、白陶

2)秦汉:

兵马俑

3)唐代:

唐三彩

2、瓷器:

1)商代:

产生原始瓷器

2)东汉:

产生青瓷

3)南北朝:

产生白瓷

4)隋唐:

陶瓷工艺成熟,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南青北白

5)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

6)元代:

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青花瓷,釉里红

7)明清: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雍正时期的粉彩

注释:

15C瓷器在欧洲是稀世珍宝,17C风靡欧洲贵于黄金,18C遍销世界深入普通人家

四、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

西周时期

(2)特点:

①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②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③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3)优势: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4)不足:

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

春秋时期

(2)原因:

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3)发展:

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4)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唐代以前:

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②唐宋以来:

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③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补充:

1、手工业的含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含义: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之后有了较大发展。

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享誉海内外的原因

①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是日用品与艺术品的完美结合,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③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方式,加强与亚非、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

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

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

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农耕时代,是整个古代社会,直到鸦片战争;这一时期的商业和城市是从属于自然经济的。

1、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料;

2、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产品;

3、交通则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4、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末期:

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工)——>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

2、商代:

产生职业商人、最早的货币——贝

3、西周:

工商食官

4、春秋战国:

1)商业冲破官府束缚,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2)出现许多著名都会

5、秦汉:

秦代统一货币为半两钱,汉武帝五铢钱,西汉开辟丝绸之路

6、隋唐蓬勃:

1)原因:

政治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

外商和胡商众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空前繁荣,开元通宝,柜坊

7、北宋:

纸币(交子,最早,四川),集镇,草市,夜市

8、元代:

纸币全国,禁止使用金银

9、明清:

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高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租佃,货币地租)

3)白银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聚集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

5)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特点:

1)起源较早,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

2)货币:

贝——铜钱——纸币——明代银钱并用

3)工商食官——私商为主,但是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二、城市的繁荣:

1、周秦迄唐代:

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坊市分开;城市职能:

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1)最初:

北方(长安、洛阳),作为政治中心,

2)唐宋:

海上贸易兴盛——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2、宋:

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城市职能:

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

①传统大都会:

南京、北京

②工商业发达地区、交通要冲——>工商业市镇,江南

4、特点:

1)功能: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增强

2)商业市场多样

3)分布:

北方——江南

4)商业繁荣与城市、交通联系在一起

三、重农抑商

1、产生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2、产生: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演变:

(1)汉代:

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

(2)中唐以来: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3)明清:

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广州一口通商)

4、评价:

(1)战国秦汉时期,此政策有利于保护发展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

(2)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活动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补充:

1、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3)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4)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期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用货币流通制度;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群体活跃。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2、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要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归纳理解;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手工业的发展又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更多产品,交通则进一步促进商业繁荣,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发达、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3、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2)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

4、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2)原因:

以农业为本的自然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同时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所以古代封建统治者要重农抑商,以维护封建统治。

(3)农业是基础,重视农业的发展是正确的策略。

对于抑商要具体分析:

在封建社会和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抑商可以保证农业的发展,对于封建经济的确立和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经济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

这时再抵制商业发展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反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这是造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落伍的历史原因之一。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近代前夜是讲鸦片战争前的明清时期

2、发展,指的是传统经济达到高度繁荣,并产生了资芽

3、迟滞,指的是重农抑商和海禁阻碍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

1)技术领先世界,《天工开物》

2)粮食产量提高(原因:

双季稻,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

影响:

①养活更多的人口,②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

③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④传统农业生产结构有所突破

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2、手工业:

明中叶,官营——私营(主导),资芽产生(最能体现经济发展的趋势)

3、商业:

1)内容白银大量使用,商业资本活跃,工商业市镇产生(江南河运河沿岸)

2)调整:

明中后期“一条鞭法”,清雍正“摊丁入亩”

4、明清国力强盛:

1)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2)19C初,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领先世界

二、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

1)概况:

明中叶,江南,手工工场

2)原因:

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3)条件:

①充足资金的作坊主,商人(机户)——资本家

②自由劳动力(机工)———工人

2、表现:

1)雇佣关系,为市场需要进行生产

2)苏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劳动力市场),景德镇

3、阻因:

1)自然经济占主导

2)官府剥削导致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3)专制统治和制度(抑商、海禁)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1、中国:

1)抑商:

阻碍商品经济和资芽的发展

2)海禁:

①限制而不是完全禁止海外贸易,广州一口通商

②影响:

A.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

B.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导致近代的落后

2、英国:

1640年资革,18C中期工业革命,成为近代工业国家,迎来工业文明

3、危机:

1)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大体定局

2)19C初,英国鸦片走私——中国危机(银慌)

4、启示:

1)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2)闭关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坚持对外开放

补充: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

(1)概念:

明朝中后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

其实质是农耕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

(2)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手工业的进步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直接条件。

(3)产生标志:

拥有资本、生产资料的早期资本家和出卖劳动力的自由雇佣劳动者的市场结合。

在形式上表现为手工工场的出现。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主要原因在于受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贫困,购买力十分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地主和大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

2、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

(1)原因:

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③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后果:

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

②“海禁”的后果:

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一、背景

1、经济根源:

14、15世纪欧洲商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